-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修)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修)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盛典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左图为11:30“国旗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的照片,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国庆期间,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有关照片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位于国旗方阵的正南方向 B. 伦敦正值早晨上班的高峰时段 C. 该日泰州市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D. 该日以后天安门广场旗杆的正午影子逐渐变短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昼夜分布状况和直射点位置判断,地球公转示意图中,①表示冬至日与春季日之间,②表示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③表示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④表示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国庆节为10月1日,应位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因此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的②位置,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题详解】 左图为11:30“国旗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的照片,图示时刻应为北京时间11:30,北京(116°E)当地方时应约为11:14,处于上午时间,太阳位于国旗方阵的东南方向,A错误。北京时间为11:30时,伦敦时间为3:30,还处于黑夜,还没有到早晨上班的高峰时段,B错误。当日为10月1日,直射点在南半球,因此该日泰州市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C正确。当日为10月1日,该日以后直射点向南移动,离北京渐远,正午太阳高度渐小,因此天安门广场旗杆的正午影子逐渐变长,D错误。故选C。 美国太空总署NASA发现,太阳表面再度出现了“无黑子”现象(又称“白太阳”),太阳表面活动正进入“极小期”,这可能会导致地球的“小冰河期”提前到2019年年底前发生。下图为“白太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 A. 全球降水均减少,干旱灾害更加频繁 B. 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可能会减弱,磁暴可能会减少 C. 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不断扩大 D. 影响电离层,造成无线电长波通讯中断 4. 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有( ) A. 我国的霜冻线向南移动 B. 热带地区的范围扩大 C. 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上升 D. 全球各地农作物产量增加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太阳表面活动进入“极小期”,太阳表面出现了“无黑子”现象,被称为“白太阳”。“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就是太阳活动极小年,全球各地降水量有的地方减少,有的地方增加,一般极端天气出现频率会减少,A错误。太阳活动极小年,太阳发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和射电减少,因此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可能会减弱,磁暴可能会减少,B正确。太阳活动极小年,太阳风的强度减弱,因此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不会扩大,可能缩小,C错误。太阳活动可能会通过干扰电离层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无线电长波通讯影响小,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即地球平均气温偏低。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的气象灾害。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冬季气温偏低,原来我国霜冻线以南地区也会出现霜冻,因此我国的霜冻线向南移动,A正确。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冬季气温偏低,原来是热带的地区有部分达不到热带气候标准,因此热带地区的范围缩小,B错误。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夏季气温偏低,则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下降,C错误。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地球平均气温偏低,许多地区热量条件变差,因此不可能全球各地农作物产量增加,D错误。故选A。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这里山块比较离散,山峰大多呈林状,地势高差相对较小。下图为龙虎山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与龙虎山地貌形成顺序相吻合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丙—乙—甲—丁 D. 丁—乙—甲—丙 6. 有关图示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是岩层断裂后经抬升形成断块山 B. ②处因断层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C. ③处岩层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 D. ④处因风力作用多形成林状的山峰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要形成丹霞地貌,首先应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水平分布的红色岩层,与丙图吻合;然后地壳上升,岩层出现断层构造,外力侵蚀,红色岩层出露地表,流水沿断层线向下侵蚀,红色岩层出现沟谷,与乙图吻合;随着流水侵蚀作用不断进行,沟谷扩大,地表山峰大多呈林状,与甲图吻合;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使得山峰不断削低、变小,多个山峰消失,便形成了龙虎山老年期的丹霞地貌,与丁图吻合,因此与龙虎山地貌形成顺序相吻合的是丙—乙—甲—丁,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6题详解】 ①处是外力作用在岩层断裂处侵蚀形成的沟谷和山地地貌,不是断块山,A错误。对比甲图可知,②处因断层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B正确。图例信息表明,③处岩层为花岗岩,属岩浆岩,不会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属于南方湿润地区,风力作用弱,因此④处不是因风力作用形成林状的山峰,而是流水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B。 太阳辐射强度是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左图为我国上海、成都和昆明三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②地7~8月的太阳辐射强度达一年中最大,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B. 海拔较高,空气稀簿 C. 纬度高,日照时间 D. 受高压控制,晴 8. 与③相比,①地( ) A. 甲较大 B. 乙较大 C. 丙较大 D. 丁较大 【答案】7. D 8. A 【解析】 【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左图为我国上海、成都和昆明三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根据我国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判断,昆明因纬度低、处于高度地区,太阳辐射最强,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因多云、雨、雾天气太阳辐射最弱,上海居中,因此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表示昆明、上海和成都。由此可知,②地为上海,7~ 8月时,上海受“副高”的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伏旱天气,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此时太阳辐射强度达一年中最大,D符合题意。上海的纬度没有季节变化,排除A、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海拔低,空气密度大,排除B。故选D。 【8题详解】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判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左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表示昆明、上海和成都。与成都(③)相比,昆明(①)晴天更多,纬度更低,空气密度小,因此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大,即甲较大,A正确。与成都(③)相比,昆明(①)晴天更多,因此大气逆辐射较小,即乙较小,B错误。与成都(③)相比,昆明(①)海拔更高,空气密度较小,因此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小,即丙较小,C错误。与成都(③)相比,昆明(①)晴天更多,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较少,即丁较小,D错误。故选A。 旗云是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它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的。攀登者们发现,在7000米以下的珠峰表面被冰雪覆盖,从7000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天气晴朗时,项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旗云),下图为旗云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旗云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 A. 6~10时 B. 11~15时 C. 16~20时 D. 20时~24时 10. 下列四幅图中与旗云的形成原理及基本过程极为相似的是( ) A. B. C. D.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的。在7000米以下的珠峰表面被冰雪覆盖,从7000米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白天随太阳高度升高,7000米以上到峰顶的碎石坡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为较多,7000米以下的冰雪覆盖表面反射率较高,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同一海拔高度上,山顶气温较高,空气对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积云,在水平风力作用形成旗云。11~15时太阳高度高,山顶获得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对流运动较强,因此形成旗云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旗云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11~15时,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0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的。白天,随太阳高度升高,7000米以上到峰顶的碎石坡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为较多,7000米以下的冰雪覆盖表面反射率较高,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同一海拔高度上,山顶气温较高,空气对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积云,在水平风力作用形成旗云。从上述分析可知,旗云主要是地面性质不同导致受热不均而形成的。图A示意白天的海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陆地与海域之间受热不均,陆地空气对流上升,与旗云的形成原理及基本过程极为相似,选项A符合题意。图B示意中纬度环流圈,30°附近空气为重力下沉,60°附近空气为辐合上升,与旗云的形成原理及基本过程不相似,排除选项B。图C示意山风环流,山顶附近空气下沉,不可能形成积云和旗云,与旗云的形成原理及基本过程不相似,排除选项C。图D示意南亚季风环流,南亚的西南季风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与旗云的形成原理及基本过程不太相似,排除选项D。故选A。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①②两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1月盛行东北季风,7月盛行西南季风 B. ②地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 C. ①地夏季风势力强于冬季风,②地冬李风强于夏季风 D. ②地某年若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易产生洪涝灾害 12. 当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 ①地高温多雨 B. ②地寒冷干燥 C. ③地形成高气压中心 D. 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答案】11. D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地位于东亚、②地位于南亚。①地(东亚)1月位于亚洲高压东部,应盛行西北季风为主,7月①地位于亚洲低压的东部,应盛行东南季风为主,A错误。②地(南亚)的夏季风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形成的西南季风,因此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密切相关,B错误。东亚(①地)地区夏季风风力较强弱,冬季风风力较强,因此①地夏季风势力弱于冬季风,C错误。南亚(②地)某年若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则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降水量大,雨水补给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容易产生洪涝灾害,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③地位于澳大利亚北部,位于南半球,当地夏季时,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季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因此当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冬季时,①地受冬季风影响,低温少雨,A错误。②地位于热带地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少,但气温较高,不具有寒冷特征,B错误。南半球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且③地大陆较热空气上升,因此③地形成低气压中心,C错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此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D正确。故选D。 大翅鲸有相对固定的捕食区、繁殖区和洄游路线。夏季到冷水海域捕食,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下图为“全球大翅鲸分布及洄游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有关大翅鲸洄游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东北太平洋因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B. 南极大陆附近海域因水体上升出现补偿流,饵料丰富 C. 7月大翅鯨在东南太平洋逆流前往繁殖区 D. 1月大翅鲸在东北大西洋逆流前往捕食区 14. 生活在①海域的大翅鲸常年不进行洄游,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季风洋流 C. 气候变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13. B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太平洋没有寒暖流交汇现象,A错误。南极大陆终年受极地高气压控制,近地面水平气流辐散为主,从大陆吹向海洋,为离岸风,因此南极大陆附近海域因水体上升出现补偿流,饵料丰富,B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大翅鯨夏季到冷水海域捕食,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7月为南半球冬季,应向较温暖的低纬度海域移动,当地秘鲁寒流也流向低纬度,因此7月大翅鯨在东南太平洋顺流前往繁殖区,C错误。1月为北半球冬季,大翅鲸在东北大西洋逆流前往繁殖区,而不是捕食区,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海域位于阿拉伯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海处于季风洋流区,夏季当地盛行西南风,多为离岸风,海水上泛形成时寒流,鱼的 饵料丰富,适合大翅鯨到冷水海域捕食;当地盛行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流经该地的洋流为暖流,适合大翅鯨到温暖海域繁殖,因此生活在①海域的大翅鲸常年不进行洄游,也能够满足其生长繁殖的需求,由此判断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季风洋流,B符合题意。生活在①海域的大翅鲸常年不进行洄游,与纬度位置、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无关,排除A、C、D。故选B。 2019年8月,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浙江永嘉县岩坦镇出现山体滑坡并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导致近百人被洪水围困。左图为该区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堰塞湖疏通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左图中最容易形成堰塞湖的地点是( ) A. a B. b C. c D. d 16. 有关堰塞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溢洪道与等高线走向大致一致,易控制河流流速 B. 溢洪道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流速更快,利于泄洪 C. 堰塞体堆积物疏松,宜开凿溢洪道加快排水 D. 堰塞体抬高河流水位,可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受台风带来的暴雨影响,当地出现山体滑坡并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容易形成“堰塞湖”的地点一般位于具有峡谷出口、上游有较宽广的积水区域的地带。左图中,c处位于较狭窄的山谷,且位于“口袋型”山谷的出口处,上游积水区域大,如果滑坡体堵塞此处河道,最容易形成堰塞湖,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6题详解】 右图中显示,溢洪道与等高线走向大致一致,易控制河流流速,从而达到安全泄洪的目的,A正确。右图中显示,溢洪道与等高线走向大致一致,溢洪道坡度较小,溢洪道中河水流速更慢,容易控制,如果泄洪速度过快,会导致下游洪水压力增加,B错误。堰塞体堆积物疏松,一旦在堰塞体上开凿溢洪道,流水的侵蚀容易导致堰塞体垮塌,从而威胁下游地区的安全,C错误。滑坡体形成的堰塞体,比较破碎,容易垮塌,不利于大力开发水能资源,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我国六个城市在两个时段内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关于各城市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武汉市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B. 上海市人口增速减缓 C. 长沙市人口总量基本不变 D. 苏州市人口增速最快 18. 重庆和杭州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重庆市因人口政策的变化,出生率显著上升 B. 杭州市因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大幅上升 C. 重庆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乡村人口流入 D. 杭州市因环境条件变差,致使人口大量迁出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武汉市人口数量在两个时段内增加量均为正值,因此当地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A错误。读图可知,上海市2000~2010年人口数量年均增加60万以上,而2010~2015年年均人口增加20万以上,因此上海市人口增速减缓,B正确。读图可知,长沙市2000~2015年年均人口增加10万人左右,因此长沙市人口总量一直增加,不是基本不变,C错误。读图可知,2010~2015年间,苏州市年均人口增加量比重庆、武汉、长沙、上海市、杭州市都低,因此苏州市人口增速不是最快的,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在2015年前,重庆市人口政策并没有大的变化,因此重庆市2010~2015年年均人口增加量增加的原因与人口政策变化关系不大,A错误。杭州市虽然人口老龄化压力较大,但死亡率并没有大幅上升,如果死亡率大幅上升,则人口数量应减少,图中显示,2000~2015年杭州市人口数量每年均有增加,B错误。读图可知,2000~2010年重庆人口数量呈负增长,这主要是外出务工人口多,2010~2015年,重庆市年均人口数量增加非常迅速,说明重庆市因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乡村人口流入,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大增,C正确。读图可知,从2000~2015年,杭州市人口数量一直呈正增长状态,表明没有出现人口大量迁出,D错误。故选C。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和东半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为(0°,110°W) B. 全球新旧日期的范围比例约为1:4 C. 该日过后泰州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D. PA是晨线,B地昼长为12小时 20. 如果该日日后P地及其四周出现了极夜现象,三个月后,以下现象的叙述不可信的是( ) A. 加勒比海地区飓风活动频繁 B. 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 C.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D. 南极洲正值科考活动繁忙期 【答案】19. AD 20. CD 【解析】 【1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和东半球,说明夜半球与东半球重合,即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表明直射点位于赤道。A点位于东半球界线上,应为20°W或160°E,图中显示,A点临近180°经线,应为160°E,再根据东经度递变规律判断,图示区域顺时针自转,A点位于晨线上,应为6时,即160°E为6时,则此时12时经线应是110°W,即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为(0°,110°W),A正确。A点位于晨线上,应为6时,即160°E为6时,则0时经线应为70°E,即70°E以东至180°为新的一天,约跨经度110°,全球新旧日期的范围比例大于1/4、接近1/3,B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图示日期可能是春分日,也可能是秋分日,因此该日过后,直射点移动方向不确定,因此泰州正午太阳高度不一定逐渐减小或增加,C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PA是晨线,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因此B地昼长为12小时,D正确。故选AD。 【20题详解】 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顺时针自转,则P地为南极点,如果该日日后P地及其四周出现了极夜现象,说明此日直射点向北移动,应为春分日,因此三个月后,日期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夏至日时,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热带海域气温较高,容易产生热带气旋,因此加勒比海地区飓风活动频繁,A不符合题意。北半球夏季,我国西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且集中,加上我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大,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B不符合题意。北半球夏季,大陆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因此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而不是向低纬度凸出,C符合题意。北半球夏季,南极洲白昼短,多极夜现象,气候寒冷,不是南极洲科考活动繁忙期,D符合题意。故选CD。 某地理研学小组在野外考察活动中沿Ll-L4中的某条线路依次考查了①②③④⑤5个观测点,下图为当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表格中记录了5个观测点的地理信息,其中,岩层P、Q、S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研学小组绘制了M、N两地的地质地貌示意图(虚线代表岩层弯曲状况),以下四幅图与其相符的是( ) A. B. C. D. 22. 下列关于该研学小组的考察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小组研学路线可能为L2线 B. ②地可作为本次研学的宿营地 C. M地地貌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 D. 在③地可以直接观测到⑤地 【答案】21. AC 22. AC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表中①~⑤海拔高度和出露岩层新老关系可知,②处海拔最低,岩层最老,应为背斜谷,图中M位于谷地,应为背斜谷,与图A表示的地质地貌相符,选项A符合题意。根据表中①~⑤海拔高度和出露岩层新老关系可知,④处海拔最高,岩层最新,应为向斜山,图中N位于山脊,应为向斜山,与图C表示的地质地貌相符,选项C符合题意。图B表示的向斜谷,图D表示背斜山,与题意不符,排除B、D。故选AC。 【22题详解】 根据表中①~⑤海拔高度变化可知,考察线路中经加了一个山谷和一个山脊,其中山脊最高处超过600米。读图可知,L1线路穿过的区域海拔最高处低于600米,因此不可能是L1线路;L3线路穿过的区域海拔最高处低于600米,因此不可能是L3线路;L4线路穿过的区域没有山谷地形,因此不可能是L4线路;L2线路穿过的区域海拔最高处高于600米,从左自右依次经过了山谷和山脊,与表中信息吻合,因此该小组研学路线可能为L2线,A正确。根据海拔高度变化特征判断,②地位于山谷,在此宿营有可能受到山洪影响,因此不可作为本次研学的宿营地,B错误。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M地地貌为背斜谷,主要是外力侵蚀作用的形成的,因此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C正确。根据表中海拔高度信息判断,③地与⑤地分列在山脊两侧,由于山脊阻挡视线,在③地不可以直接观测到⑤地,D错误。故选AC。 纳马夸兰地区有一个自然奇迹,1000多种形态各异的野生多肉植物广布于这片狭长的土地上。左图为纳马夸兰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纳马夸兰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列叙述与纳马夸兰地区的自然特征相符的是( ) A. 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B.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 植物叶片小,肥厚多汁 D. 河流短小,多外流河 24. 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和冬季多雨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A. 夏季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 B. 夏季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 C. 冬季昼夜温差大富含营养物 D. 冬季西风带来海洋上的水汽 【答案】23. AC 24. BD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纳马夸兰地区位于30°S附近大陆西岸,应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影响,全年高温,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当地属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A正确。当地气候干旱,植被相对稀少,补充给土壤的有机质相对较少,因此土壤并不肥沃,B错误。当地降水稀少,为了保持水分,减少植被蒸腾,因此植物叶片小,为了保存水分供生长需求,枝干多肥厚多汁,C正确。当地气候干旱,河流大多在流动过程中消失在沙漠之中,河水大多没有进入海洋,因此外流河少,D错误。故选AC。 【24题详解】 夏季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则水汽很难凝结,因此这不是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的原因,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纳马夸兰地区西侧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夏季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多雾天气,B正确。冬季昼夜温差大富含营养物,与冬季多雨无关,C错误。读图可知,纳马夸兰地区南部位于30°~40°S大陆西岸,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至此,带来较丰富的海洋上水汽,因此降水较多,使得多肉植物疯狂繁殖,D正确。故选BD。 浙江某沿海港口城市各组团分工明确,其城市“绿心”主要由山体和原始水域构成这里以保护为主,禁止大规模开发。下图为该城市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下列关于该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 商业区的形成只受经济因素影响 B. 行政、文教中心的形成受地价高低影响不大 C. 工业基地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D. 生态功能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26. 下列有关该城市保留“绿心”的说法合理的有( ) A. 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B. 加强城市各组团间地域联系 C.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D. 为发展生态农业留有物质基础 【答案】25. CD 26. AC 【解析】 【25题详解】 当地商业区的形成除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历史文化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等影响,A错误。行政、文教中心的建设也要考虑成本,因此行政、文教中心的形成受地价高低影响较大,B错误。工业基地的形成受到环境、土地成本、交通、劳动力、资源、协作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C正确。生态功能区的形成受到地形、湿地、功能区的相互位置、土地成本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D正确。故选CD。 【26题详解】 城市“绿心”具有丰富的植被和湿地,可以调节城市气候、径流,降低城市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该城市保留“绿心”应是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A正确。该城市保留“绿心”,对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因此该城市保留“绿心”不会加强城市各组团间地域联系,B错误。该城市保留“绿心”,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减缓城市化问题,因此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C正确。该城市保留“绿心”,不是为了发展生态农业,D错误。故选AC。 第Ⅱ卷(综合题 共40分) 二、综合题:(第27题~第30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卡塔尔举行,下图为第20-22届世界杯举办地分表格为第20~22届世界杯足球赛统计表 材料二:下图为第20-22届世界杯足球赛部分举办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图 (1)描述第20届世界杯举办期间举办地的昼夜长短及变化特征。 (2)说出甲图所示气候类型对应的城市名称,并描述乙图所示气候的特点。 (3)简述卡塔尔在11月21日~12月18日适宜举办世界杯的自然原因。 (4)说出多哈城市用水短缺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多哈实施该措施的有利条件。 【答案】(1)昼短夜长 6月11日至6月22日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达到昼最短,6月22日至7月11日昼渐长夜渐短 (2)多哈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年降水较少 (3)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或天气凉爽) (4)海水淡化 临近海洋,取水方便:经济发达,提供资金;技术条件好。 【解析】本大题以世界杯足球赛举办地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昼夜长短及时间变化、气候类型判断、气候类型分布、气候类型特点描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从表格资料信息可知,第20届世界杯举办地点及比赛时间:巴西里约热内卢,2014年6月12日~7月13日。6月12日~7月13日期间,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各地(包括里约热内卢)昼短夜长。6月11日至6月22日(夏至日)直射点向北运动,南半球各地(包括里约热内卢)各地白昼变短,至夏至日(6月22日)达到白昼最短;6月22日(夏至日)至7月13日,直射点南移,南半球各地(包括里约热内卢)各地白昼变长。 (2)读甲图可知,该地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超过15℃,为热带气候,该地各月降水量都少,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不到20mm,因此气候干旱,该地属热带沙漠气候,而里约热内卢为热带湿润气候,莫斯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哈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甲图所示气候类型对应的城市是多哈。读乙图可知,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左右,平均气温低于0℃大约有5个月,最热月平均气温接近20℃,月平均气温超过10℃大约有4个月,因此乙图所示气候具有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的特点;读乙图可知,该地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低于100mm,降水最少月份的降水量低于40mm,因此乙图所示气候具有年降水较少的特点。 (3)卡塔尔在11月21日-12月18日适宜举办世界杯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温角度进行分析。从图甲(多哈)气候资料可以看出,当地11月和12月平均气温在20~25℃左右,相对于6~7月来说,气温较低,天气凉爽,这是因此直射点在南半球,当地离直射点较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4)多哈城市用水短缺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应从其海陆位置进行分析,多哈是波斯湾沿岸的著名港口,临近海洋,因此海水淡化是缓解用水短缺的主要措施。多哈实施海水淡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应从位置、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多哈临近波斯湾,取水方便,海水丰富;卡塔尔石油丰富,采油工业发达,石油美元多,能够为海水淡化提供大量资金;海水淡化一直是其主要淡水来源,发展历史久,海水淡化的技术和经验丰富。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019年11月28日夜间至30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等地将有雨雪天气,江淮、江汉、江南等地有小雨,局地中雨。 材料二:下图为2019年11月28日17时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1)说出图中甲地表示的天气系统名称,并描述乙地的气流运动特征。 (2)说出图中A地的风向,并比较A、B两地风力的大小。 (3)说出11月28日夜间至30日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并描述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4)甲、乙两地相比,昼夜温差较大的是哪个地点?试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简述原因。 【答案】(1)反气旋(高压)水平方向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垂直方向呈上升运动 (2)东北风 A地大于B地 (3)冷锋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4)甲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解析】 (1)读图可知,甲地气压高于四周,应为高气压或反气旋天气系统。读图可知,乙地气压低于四周,应为气旋天气系统,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气流运动特征为:水平方向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垂直方向呈上升运动。 (2)读图可知,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风向右偏形成东北风。读图可知,A地等压线密集,B地等压线稀疏,因此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B,因此A地的风力大于B地。 (3)材料信息表明,2019年11月28日夜间至30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等地有雨雪天气,江淮、江汉、江南等地有小雨,局地中雨。由此判断,说出11月28日夜间至30日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了暖气团,则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由单一的冷气团控制,因此天气转晴。 (4)读图可知,甲地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乙地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低,昼夜温差较小。甲、乙两地相比,昼夜温差较大的是甲地。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9年8月亚马孙雨林地区的大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左图为南美洲局部区域图,右图为8月某日南美洲部分地区一氧化碳浓度分布图 材料二:甲地沿海的高地是天文观测的完美之地,一些天文学家正份建史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以便观测更多更遥远的天体 (1)说出一氧化碳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雨林区的部位,并阐述其原因。 (2)简述甲地成为“天文观测完美之地”的区位条件。 (3)简述①山脉植物种类丰富的主要自然原因。 (4)简述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烧毁对水循环的环节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1)西南 受东南信风影响,西部山地阻挡 (2)海拔高;纬度低,可观测的星座多;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晴天多,可观测时间长;城市少,光源干扰少。 (3)南北跨越纬度广,气候南北分异明显;山地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分异大。 (4)蒸发、蒸腾作用减弱;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弱;地表径流增强 【解析】本大题以南美洲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盛行风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天文观测的影响因素、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森林火灾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读8月某日南美洲部分地区一氧化碳浓度分布图可知,一氧化碳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雨林区的西南部。其原因应从火灾发生地、大气环流和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2019年巴西、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的亚马孙地区为火灾重灾区,主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南信风,污染物(一氧化碳)随风向西运动,受到西侧高大的安第斯山阻挡,一氧化碳在亚马孙雨林区的西南部集聚,形成高值区。 (2)甲地成为“天文观测完美之地”的区位条件应从观测星空范围、大气透明度、人为干扰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显示,①地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纬度低,可观测到的天空范围广,观测到的星座多;当地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晴天多,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可观测时间长;当地城市少,光源干扰少,有利于天文观测,因此被称为“天文观测完美之地”。 (3)①山脉植物种类丰富的主要自然原因应从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进行分析叙述。①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南北跨越纬度约60°,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度,气候南北分异明显,地理环境复杂;安第斯山脉中的山地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分异大,地理环境复杂,从而导致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丰富。 (4)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烧毁对水循环的环节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主要从蒸发、下渗、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等方面进行叙述。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烧毁,使得当地植被覆盖率下降,因此蒸发、蒸腾作用减弱;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导致下渗减弱;下渗减弱,使得地下径流减弱;由于蒸发蒸腾减弱、下渗减弱,则地表径流增强。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9年5月,国家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下图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示意图 材料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常住人口2.2亿人,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集中了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区域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62%、29%。 (1)说出长三角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2)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其中大约30%来自安徽省,简述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3)说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区位条件。 (4)试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 (2)长三角地区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医疗、教育等条件好:两地距离较近。 (3)有利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地处沪宁杭工业基地,受上海等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基础好;城市化水平高。不利:矿产资源不足。 (4)适当控制上海人口,加快安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挥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确四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四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强四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解析】本大题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的问题及建议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长三角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从资源、科技、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叙述。长三角资源较少、消费水平较高,不是环境人口容量较大的影响因素,而长三角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高,地区开放程度高,从而导致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2)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其中大约30%来自安徽省,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应从长三角地区的“拉力”和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地区,产业规模大,就业机会多,吸引务工人员迁入;长三角地区工资水平高,居民收入水平高,吸引务工人员迁入;长三角地区的医疗、教育等条件好,吸引务工人员迁入,因此长三角地区外力务工人员较多。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两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务工人员迁入,因此务工人员中有大约30%来自安徽省。 (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区位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条件应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说明。长三角地区具有临海、沿江等有利地理位置;河运、海运、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非常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区域之间联系便利,有利于一体化发展;地处我国最大的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受上海等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基础好:材料信息表明,长三角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62%、29%,对外开放程度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涵养地区常住人口达2.2亿,劳动力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城市化水平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涵盖地区集中了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机构,科技水平高,人才丰富。不利条件主要从资源和城市化问题等方面说明,矿产资源和能源不足,城市人口和产业集中,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等。 (4)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合理建议应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提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向上海,导致上海人口压力大,因此应适当控制上海人口,加快安徽等省中小城市的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同质化发展,因此应明确四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四地产业结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进一步发挥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为了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一体化发展,应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或城市环境压力增大,应加强四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