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600分考点700分考法》一轮复习课件: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4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考地理《600分考点700分考法》一轮复习课件: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4张ppt)

专题 5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 5 地表形态的塑造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19 地壳物质循环 考点 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1 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 综合考法 2 地质地貌景观图阅读方法 考点 19 地壳物质循环 考法 1 三大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判读 角度 1 地质构造图中岩石类型的判读 1. 三大类岩石 应试基础必备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角度 1 地质构造图中 岩石类型的判读 0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图甲)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乙)。 熟悉变式图及判读方法 图甲 图乙 考法 1 三大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判读 [江苏单科2016·21](双选)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相互作用,较难。据图可知,①作用由水圈指向沉积岩,是水中的碳酸钙等物质通过化学沉积形成石灰岩的过程,A项正确;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是土壤、沉积物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五个步骤形成沉积岩的过程,B项错误;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是变质岩通过风化、侵蚀变得破碎,形成风化壳的过程,不是成岩作用,C项错误;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岩浆能够进入大气圈只有通过火山喷发这一途径,D项正确。 考例剖析 AD 考点 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法 2 地壳运动分析思路 角度 1 根据地层性质判断古地理环境 角度 2 根据地层厚度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角度 3 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角度 4 地质构造的判读 1. 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及作用 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应试基础必备 2. 构造类型与地貌 (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 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3. 板块构造学说 ( 2 )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角度 1 根据 地层性质判断古地理环境 01 根据地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或沉积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或沉积时间短,或沉积物来源较少。 角度 2 根据地层厚度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02 角度 3 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03 考法 2 地壳运动分析思路 ①背斜与向斜的判断 如上图中,甲处岩层发生弯曲为褶皱;其中,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处岩层发生断裂,为断层构造等。 ②断层的判读 地质作用形成先后顺序的判读 原则:被断层断掉的先于断层形成;被岩浆侵入的先于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被侵蚀的先于侵蚀作用形成。 如角度2中图,发生了沉积作用、褶皱、断层和岩浆侵入活动。图中的岩层形成于沉积作用,且所有岩层均发生弯曲褶皱,故先有沉积作用,而后,岩层发生弯曲褶皱(褶皱处既被切断又被侵入),岩脉侵入断层,故先形成断层,再发生岩浆侵入。该图反映的地质作用类型发生先后顺序为:沉积作用—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角度 4 地质构造的判读 04 方法一:通过岩层形态判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方法二:通过岩层新老关系判读 背斜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判读断层的依据有两个(需同时具备): a.岩体受力断裂;b.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有明显的错位及位移。 常考的板块边界如下表所示 [浙江文综2016·5]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考例剖析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由图知,该谷底中间是砂岩(①),两侧是石灰岩(③),由题干信息知,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可知河谷处岩层分布是两翼老、中间新,为向斜构造,排除B、D两项;而河谷两侧同一阶地的海拔相比,T1东、西两侧海拔基本相同,但西侧T2阶地的海拔明显高于东侧,据此可推知河谷处两侧地壳抬升幅度是西侧大、东侧小,故C正确,A错误。 C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法 4 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考法 3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1. 外力作用动力来源及表现形式 ( 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 2 )表现形式及作用 应试基础必备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风力地貌类型及特点比较 4. 河流地貌的发育原理解析 ( 1 )河流侵蚀 ( 2 )河流堆积地貌 的类型及特点比较 ( 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 冰川作用与地貌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及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多流水侵蚀地貌及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和高纬地区多以冰川侵蚀作用和冰川堆积作用为主。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方面的影响。 (1)石灰岩地区: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溶蚀和沉积作用,如喀斯特地貌。 (2)地势较高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3)地势较低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4)地势差异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5)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湾侵蚀地貌和沙滩等海浪堆积地貌。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高者生物风化显著。 考法 3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 1 )风力作用与地貌 ( 2 )河流作用与地貌 运用“凹”“凸”两字判读河流凹凸岸 考法 4 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江苏单科2016·1~2]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考例剖析 【解析】(1)本题考查地貌的识别。图①地貌海拔较高,相对高差大,地势起伏大,是山地景观,A项错。图②地貌地形崎岖,远处分布不高的孤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B项错。图③地貌整体海拔高,边缘陡峭,是高原地貌,又因为地表千沟万壑,流水侵蚀严重,所以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C项错。图④地貌远处是起伏和缓、连绵不绝的低山,近处是河汊纵横的河流,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D项正确。 (2)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图③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多年以来强劲西北风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携带过来的,西北风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阻挡,携带的黄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高原,属于风力作用;由于黄土土质疏松,该地区夏季多暴雨,所以流水侵蚀严重,形成了地表的千沟万壑景观,C项正确。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冰碛湖、冰碛丘陵等,A、B项错误;生物能够保持水土,不会造成图③中支离破碎的景观,D项错误。 【答案】(1)D ( 2 )C 考例剖析 [课标全国Ⅰ2016·7~9]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考例剖析 【解析】( 1 ) 本题考查沿海地区海岸线的变迁。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贝壳堤的变化标志海岸线的变化。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故在某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贝壳堤所在地区海岸线稳定少动,处于静水环境,才会利用死亡贝类遗体的堆积,故 C 正确, A 、 B 、 D 错误。 ( 2 )本题考查沿海地区海水运动对海岸线产生的影响。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故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 A 错误;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会使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有所减小, C 错误;当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后,使得河水入海更通畅,不可能使河流改道, D 错误;在贝壳堤外堆积后,会加大贝壳堤外陆地的形成速度,使得海岸线向海洋前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 B 正确。 ( 3 )本题考查沿海地区海岸线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地多次出现贝壳堤,且位置不同,说明河流入海口的位置曾经发生多次变动, A 、 B 错误;由于河流沉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该地区存在多条贝壳堤,说明该地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沉积量大, C 错误, D 正确。 【答案】( 1 ) C ( 2 ) B ( 3 ) D 考例剖析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1 地壳形态的成因分析 综合考法 2 地质地貌景观图阅读方法 常见地貌形态成因分析 综合考法 1 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 1. 外力作用判断 综合考法 2 地质景观图阅读方法 2. 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读内力作用 此角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中左图,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水平挤压运动造成;右图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山东文综2014·36(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综合考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口堆积地貌的成因及影响。本题应从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延伸和向南延伸两方面分析原因。从河流流经地区可知河流含沙量大,西侧有加那利寒流自北向南流。泥沙淤积阻塞航道,长长的沙洲像是该港与大西洋之间的一道屏障。从图中信息可知塞内加尔河所在区域气候比较干旱,下游流经沙地,河流含沙量较大,这为沙洲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这也是沙洲能够不断延伸的条件;沙洲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与陆地条件有关,还需要考虑海洋条件,即沿海洋流对其的影响,这就出现了第二个要点,即自北向南流的洋流使沙洲延伸方向向南;再看图可知,沙洲已经快与陆地相连,即将把圣路易港圈起来,形成障碍,不利于船只进出港口,对圣路易港的发展极为不利。 【答案】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3分)洋流由北向南流动。(3分)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通航。(3分) [福建文综2013·9~10]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综合考练 【解析】(1)本题以河流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地貌发育知识。首先注意审题干,注意“中游宽谷”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再结合材料“爬升沙丘”考虑,因此选项A、B、C都可排除,河漫滩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河道宽阔,水流速较慢,以流水沉积为主,多发育沙洲和河漫滩等沉积地貌。(2)本题考查河漫滩中沙丘形态发展及外力作用情况的分析能力。结合“爬升”关键词,说明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排除②④,再结合景观图的沙丘分布特征,沿河岸一侧的沙丘更缓,另一侧坡度更陡,可以排除①选项。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位于迎风坡一侧坡度更缓,背风坡一侧更陡。(可借助流动沙丘形成的原理来分析) 【答案】(1)D (2)C 敬请期待下一专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