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高考一模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高考一模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屋顶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图为“某城市屋顶花园景观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 屋顶绿化的意义有( ) ①改变水循环的类型 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③减少降水,缓解内涝 ④净化空气,减少噪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屋顶绿化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 A. 增强太阳辐射 B. 增强大气反射 C. 减弱地面辐射 D. 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屋顶绿化会影响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使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强,降水增多,能截留一部分雨水,有利于缓解内涝,但不会改变水循环的类型,①③错误;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有利于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空气,减少噪音,②④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屋顶绿化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屋顶绿化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减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从而减弱了地面辐射,A错误,C正确;大气的反射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主 要受云层和云量的影响,屋顶绿化不会影响到大气反射和大气逆辐射,B、D错误。故选C。 “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穿堂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穿堂风”( ) A. 风向始终如图所示 B. 正午时刻风力达最大 C. 石质地面越大风力越小 D.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 4. 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用途是( ) A. 减轻大气污染 B. 增加生活用能 C. 降低室内温度 D. 提高室内湿度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穿堂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山林和石质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D正确;白天风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夜晚风从石质地面吹向山林,A错误;午后两点左右石质地面和山林温差最大,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强,B错误;石质地面越大和山林的热力差异越明显,风力越大,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白天风从山林(气温低)吹向石质地面,夜晚风从石质地面(气温低)吹向山林,加快了室内空气流通,降低了室内温度,节省了生活用能,对大气污染影响不大;湿度一般是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可能导致湿度增加,夜晚风从石质地面吹向山林,湿度可能降低。故选C。 北极燕鸥是一种海鸟。它们在北极繁殖,却要到南极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数万公里,被称为动物界的“迁徙之王”。图1为北极燕鸥景观图,图2为北极燕鸥迁徙路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北极燕鸥迁徙路径与自然现象相一致的是( ) A. 北美东海岸南段,顺盛行风而行 B. 欧洲西海岸北段,逆着洋流飞行 C. 南美东海岸南段,逆自转方向而行 D. 非洲西海岸北段,顺地转偏向力而行 6. 下列关于北极燕鸥的生活习性及栖息地的选择叙述正确的是( ) ①喜欢幽静,选择人烟罕至的地区 ②适合低温环境,选择高纬地区 ③喜欢黑夜,生活在近乎极夜的地区 ④以草为食,生活在水草丰美之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北极燕鸥迁徙到甲地附近大约是( ) A. 3月,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B. 5月,农作物生长较快 C. 9月,路灯升起时间较早 D. 11月,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答案】5. A 6. A 7. D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分析,北极燕鸥迁徙经过北美东海岸南段时大约在5月份,此时该地盛行偏南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与迁徙方向一致,A正确;欧洲西海岸北段先顺东格陵兰寒流后逆北大西洋暖流飞行,B错误;南美东海岸南段大致向东飞行,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C错误;非洲西海岸北段位于北半球,飞行方向向左偏,与地转偏向力方向不一致,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北极燕鸥的主要栖息地在北极和南极,纬度高,气温低,人迹罕至,①②正确;北极燕鸥在北极的夏季繁殖,在南极的夏季越冬,生活在近乎极昼的地区,C错误; 北极和南极都是冰原带和苔原带,没有草类分布,以鱼虾为食,③④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北极燕鸥在北极的夏季繁殖,在南极的夏季越冬,所以迁徙到甲地的时间应接近南半球的夏季,11月份最接近南半球的夏季,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故选D。 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丁甲 C. 丙乙甲丁 D. 甲丁乙丙 9. 该地貌景观特点是( ) ①多溶洞、峰林 ②地表崎岖不平 ③岩石呈深红色 ④西北地区广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8. B 9. A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其正常的顺序为:乙,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下渗;丙,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丁,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进一步溶蚀形成溶洞;甲,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故选B。 【9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地表多峰丛和峰林,①②正确;丹霞地貌的岩石呈深红色,③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高温多雨的西南地区, ④错误。故选A。 10.自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每日发布疫情实时地图数据,图为我国局部地区2020年2月14日24时疫情分布图。读图,导致神农架林区和温州市疫情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有( ) ① 空间距离 ② 区域人口规模 ③ 人口流动数量 ④ 交通便捷程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神农架离疫情中心武汉更近,但是由于温州人口规模大,交通更为便捷,流动人口数量多,温州疫情更加严重;神农架林区属于自然保护区,人口数量少,交通不便,流动人口数量少,与外界联系少,所以疫情轻微。故选D。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先后发往前线,坚决打赢防疫阻击战。回答问题 11. 以下行政区支援武汉的当地特产和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赣——600箱人参——铁路运输 B. 新——108吨苹果——水路运输 C. 秦——50吨牦牛肉——航空运输 D. 鲁——100吨蔬菜——公路运输 12. 有人说此次疫情中“危”、“机”并存,可能指的是( ) A. 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B. 农业受损程度远远超过工业 C. 远程教育、智慧医疗需求增加 D. 旅游、餐饮等行业迎来了商机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人参的产地在东北,不是在江西,A错误;新疆气候干旱,没有大河与东部地区连接,不可能通过水运运输物品,B错误;牦牛生长在青藏高原,C错误;山东是蔬菜生产大省,100吨蔬菜可通过高速公路快速运达武汉,中间环节少,运输效率高,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此次疫情不可能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A错误;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疫情发生时正值冬季,大部分地区是农闲季节,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冲击相对较小,B错误;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需要居家隔离,因此远程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需求大大增加,C正确;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对旅游、餐饮等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2013~2019年城镇、农村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比重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反映我国( ) A. 城镇与农村人口总量不变 B. 城镇化起步较晚 C. 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D.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14. 处于图中阶段的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 没有功能区划分 B. 住房居住紧张 C. 大量人口外迁 D. 大量工厂外迁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城镇和农村人口总量逐年增加,A错误;该段时间是我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并不能反映出起步时间,B错误;城镇化速度快,但是增速有所放缓,C错误;城镇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说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快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更加明显和复杂,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工厂集中分布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A、C、D错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也出现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教育医疗压力大等社会和环境问题,B正确。故选B。 15.苹果、华为、阿里等企业先后在贵州设立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可以看作超大型机房。承载这些数据的服务器,非常娇贵,太热了不行(死机),太冷了不行(损坏),电力不足不行(负载不够),空气质量差了不行(故障)……,总之,大数据中心选址要求特别高。据此可知,贵州成为我国大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地理条件有( ) ①因纬度低、海拔高,具有冬暖夏凉的适宜气候 ②太阳能资源丰富,电力供应稳定,用电成本低 ③位于非季风气候区,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少 ④位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空气污染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数据中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贵州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可知,贵州位于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海拔高,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温度适宜,①正确;贵州阴雨天气多,太阳能资源贫乏,水电和火电供应充足,用电成本低,②错误;属于季风气候区,③错误;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空气污染小,环境质量好,④正确。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5道题,共55分。请将答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16.北京某校高中学生到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周边地区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图文资料,完 成下列问题。 资料一:学生整理的瓦屋山概况:中国最美桌山——瓦屋山,四面壁立千仞,山顶坦荡平阔,一举成为亚洲海拔最高、世界面积最大的桌山,是四川省级地质公园。瓦屋山森林覆盖率96.1%,有野生植物3500余种,被子植物约占世界总科数的60%,被誉为“世界被子植物的摇篮和分化中心”,它是全国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有“水的世界、花的海洋、雪的摇篮、云的故乡、动植物的博物馆”之称,每年夏季到达这里的旅游者络绎不绝,方圆四十公里的农家院经常爆满。 资料二:图1学生搜集的瓦屋山遥感图,图2学生手绘瓦屋山地质构造示意图。 (1)分析瓦屋山四面壁立千仞,山顶坦荡平阔的原因。 (2)说明瓦屋山物种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 (3)针对农家院爆满的现象,请为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壁立千仞:由于地壳水平挤压,断裂抬升;山顶坦荡平阔:岩浆活动形成的玄武岩覆盖在石灰岩上方,玄武岩坚硬,不易被侵蚀。 (2)纬度较低,基带以亚热带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 (3)适度增加农家院数量;适当限制旅游人数,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貌的形成过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该区域先是沉积形成了砂岩和石灰岩;后火山喷发在地表覆盖了玄武岩;又受地壳水平挤压,断裂抬升,形成壁立千仞的景观;岩浆活动形成的玄武岩覆盖在石灰岩上方,玄武岩坚硬,不易被侵蚀,因而山顶坦荡平阔。 (2)瓦屋山物种多样的自然条件主要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该区域纬度较低,属于亚 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增加了物种的丰富程度。 (3)当地旅游发展的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所以一方面可以适度增加农家院数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当限制旅游人数,不能超过当地的环境承载力。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岛是一个“冰”与“火”的世界,该国地狭人稀,经济却十分发达,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家住北京的小李同学,假期和父母一起去冰岛旅游。左图是小李绘制的首都雷克雅未克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右图为小李查询到的冰岛分层设色地形图。 小李同学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到该国清洁能源的使用特别普遍。 (1)列举冰岛的主要清洁能源,任选其一分析形成原因。 小李同学在旅游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沿1号公路行进。 (2)概括冰岛1号公路的分布特点并说出影响因素。 小李同学去冰岛旅游的时间正值该国旅游旺季。 (3)请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推测小李同学去冰岛旅游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1)清洁能源:地热能(必答)、水能或风能。 地热能成因: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频繁。 或水能成因: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 或风能成因:受盛行西风控制时间长,发电量稳定。 (2)分布特点:沿海岸低地呈环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人口(城市)。 (3)夏季。气候凉爽,适合避暑;位于北极圈附近,白昼时间长,便于行车或户外活动。 或冬季。冬季气候温和,适合旅游;位于北极圈附近,黑夜时间长,欣赏极光的效果更好(或可以体验冰、雪项目等旅游活动)。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冰岛的自然环境对冰岛的能源类型、交通线分布及旅游活动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冰岛地处板块张裂地区,岩浆运动活跃,多火山,地热资源丰富;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起伏较大,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位于西风带,多大风,受盛行西风控制时间长,发电量稳定,风能资源丰富。 (2)读图可知,冰岛1号公路大致沿沿海平原呈环状分布。主要是由于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气候较为适宜,人口和城市分布较为集中。 (3)冰岛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夏季是旅游旺季,因为纬度高,夏季气候凉爽;位于北极圈附近,白昼时间长,便于户外活动。冬季冰岛虽然黑夜漫长,但此时正是欣赏极光的最佳时间;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也是体验冰雪等旅游项目的最佳时间。所以小李同学去冰岛旅游的季节可能是夏季也可能是冬季。 18.2020年3月2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分洪体系正加速建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通州堰”分洪工程体系借鉴了中华民族传统治水中利用“堰”分泄洪水的理念,运用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分洪、蓄滞等措施,建设分洪道、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最大限度从城市副中心外围分流洪水、减小直接流经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保持河道相对稳定的运行水位,满足城市亲水需求。图1为北京市局部地区地形图,图2为该工程体系分布图。 (1)说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堰”分洪工程体系的主要自然地理原因。 “通州堰”是通过“疏、排、蓄”的分洪体系,在副中心外围进行分洪蓄滞,减少洪水穿城,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一遇。 (2)请给“甲、乙、丙”不同河段合理安排“疏、排、蓄”的分洪工程,任选其一解释具体做法和作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至2019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3)从水循环的角度阐述城市绿地的作用。 【答案】(1)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处河流下游,河网密集;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为了防洪,所以修建通州堰。(强调逻辑关系,答全且顺序与标答一致) (2)甲蓄、乙疏、丙排。 甲蓄:利用滞洪区,丰水期拦蓄、滞留洪水,枯水期补水,以保证河道相对稳定的运行水位。 或乙疏:借助运潮减河将洪水疏导到副中心外,减小直接流经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总量。 或丙排:疏浚、下挖河道,保障河道排洪顺畅。 (3)增加蒸发和降水,增加空气的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洪涝灾害;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地下水。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城市绿地的环境效益,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堰”分洪工程体系的主要自然地理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系方面进行分析。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位于潮白河下游,河网密集,易发展洪涝灾害。 (2)读图分析,甲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上游,主要功能是利用滞洪区丰水期拦蓄洪水,枯水期补水,以保证河道相对稳定的运行水位;乙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功能是通过运潮减河将洪水疏导到副中心外,减小直接流经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总量,减轻洪水压力;丙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下游,主要功能是通过疏浚河道,保障下游排洪通畅。 (3)结合水循环的过程,城市绿地有助于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缓解地面沉 降;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洪涝灾害;增加蒸腾和降水,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 19.2019年第三届山西世界酒文化博览会于9月19~21日在汾阳市杏花村成功举办。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资料一: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的汾酒酿造历史悠久,选用太原盆地无污染的“一把抓高粱”为原料,用当地大麦、豌豆制成发酵剂,配以矿物质丰富且优质的地下水和泉水,采用独特的酿造工艺,一度成为白酒行业的老大。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2016年,由于各种原因,其品质和销售量出现持续下降的情况。2017年汾酒人开始“放大招”,经三年奋斗,年销售额由40亿激增至120亿,跑出了“汾酒速度”、创造了“汾酒模式”。另外围绕汾酒文化,集团又开发了一系列景点和参观体验活动,以弘扬汾酒文化,扩大经营范围。 资料二:图1为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分析汾酒生产选址杏花村的原因。 (2)列举汾酒人可能采取的促进“汾酒”迅速增收的“大招”。。 资料三:图2是网上搜集的从太原到杏花村的两条汾酒文化一日游路线。 (3)两条汾酒文化一日游路线,你更喜欢哪条?说出喜欢的理由。 【答案】(1)杏花村位于太原盆地,地形平坦;高粱、大麦、豌豆等酿酒原料均产自太原盆 地,地处酿酒原料的产地;位于断层附近,有优质且丰富的地下水和泉水,为酿酒提供了水源(必答);酿造历史悠久,工业独特;位于太原和汾阳两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 (2)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汾酒的质量(增加汾酒的品种),提升品牌效益(加大宣传力度),增加销售渠道。(没有答出变化的词不得分) (3)路线一。旅游费用低;时间安排紧凑;游览的景点多,对汾酒文化了解更全面。 路线二。节省途中时间;时间安排自由、灵活;游览的景点更突出个性需求,对汾酒文化了解更深入。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和旅游线路规划,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汾酒生产选址杏花村的原因可以从自然方面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信息,自然方面,杏花村位于太原盆地,地形平坦;高粱、大麦、豌豆等酿酒原料均产自太原盆地,地处酿酒原料的产地;位于断层附近,有优质且丰富的地下水和泉水,为酿酒提供了水源。社会经济方面,杏花村酿酒历史悠久,酿造工艺独特;位于太原和汾阳两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人口和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2)结合材料分析,“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2016年,其品质和销售量出现持续下降”,所以促进汾酒的迅速增收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改进,提高汾酒的品质,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益,拓展销售渠道。 (3)结合材料信息对比分析,线路一的优点体现在时间安排紧凑;游览的景点多;而且旅游费用低。线路二的优点体现在自驾旅游,节省途中时间;游览时间充分,安排灵活,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观赏景点,对汾酒文化了解更深入。 20.2020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1月17~18日,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图为缅甸地形图。阅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表是伊洛瓦底江①地的多年平均水位变化情况表 (1)根据表中信息绘制伊洛瓦底江①地的多年平均水位变化曲线图,概括多年平均水位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缅甸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支柱,从业人员比重高。 (2)推测缅甸的主要农业类型,任选其一简析理由。 2020年1月18日,在中、缅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两国共同投资的皎漂特区深水港项目举行《股东协议》和《特许协议》文本交换仪式。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转入实质规划建设阶段。 (3)简述中、缅两国在皎漂深水港的建设中各自的优势。 【答案】(1)根据表中信息绘制伊洛瓦底江①地的多年平均水位变化曲线图即可;多年平均水位变化特征:季节变化大。原因: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该地降水有明显的旱、雨季;旱季补给河流少,水位低;雨季补给河流多,水位高。导致河流多年平均水位变化大。 (2)种植业、林业、渔业。 种植业:丰富的水热资源、中南部平坦的地形、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土壤,适合发展种植业。 林业:丰富的水热资源,东、北、西三面山地地形,适合发展林业。 渔业:海岸线绵长、河网密布,渔业资源丰富。 (3)各自优势:中国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缅甸劳动力廉价且丰富,土地价格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一带一路中缅合作为背景考查了河流的水文特征、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区域合作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水位变化曲线图纵轴表示水位,横轴表示月份,将表中各月的数据转绘到图中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读图可知,伊洛瓦底江①地多年平均水位季节变化大,成因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伊洛瓦底江流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5-10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雨水补给河流多,水位高;11月-次年4月,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少,雨水补给河流少,水位低。 (2)农业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区域自然条件影响着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结合缅甸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缅甸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中部和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缅甸水热资源丰富,东部、北部和西部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上河湖众多,适合发展渔业。 (3)皎漂深水港由中缅两国共同投资建设,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合作共赢的体现。两国合作中,中国的优势体现在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经验丰富;缅甸的优势体现在地价低,劳动力丰富廉价,以及缅甸政府的支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