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地理新攻略大一轮新高考通用精练:第三单元第四讲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夯基提能作业
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基础题组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下游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统计图。据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19山东邹城期中)该水文站的气候类型可能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答案 A 2.(2019山东邹城期中)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A.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雨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湖泊水补给 答案 B 读某地气候统计图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3.为该地带来降水的主要气压带或风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根据图Ⅰ的气候资料信息,可以判断出图示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降水主要是西风带带来的,图Ⅱ中的④是中纬西风带,D项正确。 4.与该气候类型成因类似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B 该图所示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成因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南北季节性移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四个选项中,“热带草原气候”是因气压带、风带的南北季节性移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B项正确。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2019山东济南月考)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D 甲地1月气温最低且低于0℃,属于温带气候;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故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7、8月份降水量都大于150 mm,年降水量大于400 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6.(2019山东济南月考)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人类活动 答案 B 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全年少雨。 磁化率是反映温湿气候与干冷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下图为13万年来黄土高原某典型地区磁化率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18陕西宝鸡三模)距今6—7万年时间段,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 A.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 B.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北移 C.我国正处在间冰期 D.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 答案 A 图示距今6—7万年磁化率较低,由“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可知,磁化率低说明气候冷干,说明该时段冬季风势力偏强、夏季风势力偏弱,导致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甘蔗种植区北界南移;我国正处在寒冷期。 8.(2018陕西宝鸡三模)13万年来该地区磁化率变化反映出( ) A.全球气候变暖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 C.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 D.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 C 图示13万年来该地区磁化率呈波动变化;磁化率低说明气候冷干,磁化率升高说明气候变温湿,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则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A、D两项没有体现波动变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与流水侵蚀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 提升题组 下图为四地气候要素统计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9.四地中终年温和多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气候特征。根据图中水热组合的特点,甲乙丙丁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据此,甲地全年受西风影响,终年温和多雨,A项正确。 10.图中( ) A.甲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B.乙地全年受西风和暖流的影响 C.丙地常年受东北信风的控制 D.丁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答案 D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控制,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丙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海陆位置影响,丁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西风控制,D项正确。 北京雨燕,是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属小型候鸟,常在屋檐下筑巢,在我国北方地区繁殖,在非洲南部越冬。科研人员根据光敏定位仪(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得到的数据相对准确)所获取的数据,绘制出2014—2015年北京雨燕迁徙线路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箭头“飞离北京路线、飞回北京路线”) 11.(2018北京昌平期末)图中四地( ) A.甲地夏季高温多雨 B.乙地定位仪获得数据误差最大 C.丙地生长热带雨林 D.丁地草木茂盛,便于雨燕繁殖 答案 C 本题考查气候。甲地位于亚洲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A项错误;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晴天多,定位仪获得数据误差最小;丙地地处刚果盆地一带,植被为热带雨林,C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雨燕繁殖在我国北方地区,而丁地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D项错误。 通常情况下,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北。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混血熊”在北极圈出现了。完成下面两题。 12.(2018吉林统考)“混血熊”出现的地理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板块活动 C.洋流运动 D.太阳活动 答案 A 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北,而出现在北极圈的“混血熊”是灰熊和北极熊交配的后代,这说明全球变暖使灰熊活动范围向较高纬度扩展。 13.(2018吉林统考)若干年后,北极地区也许再也找不到一头纯白色的北极熊了。从根本上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的措施是( ) A.适当猎杀公灰熊 B.建立北极熊保护区 C.禁止热带雨林的开发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 D 由上题可知,“混血熊”出现的原因是全球变暖,而缓解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0分) 材料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6分)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4分)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答案 (1)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气温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气温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气温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解析 (1)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2)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3)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4)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15.(2018湖南益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通过研究做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北方在过去50年增温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将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可采取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至少列举3点)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带。 (3)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有利于粮食生产。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植树造林;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解析 (1)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北方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带。 (3)我国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地区,据材料一可知,全球变暖后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增多,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有利于粮食生产,因此其粮食产量会增加。 (4)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主要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毁林有关,因此为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植树造林;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