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鲁教版(山东专用):阶段质量检测(四)
阶段质量检测(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小题,共44分) (2019·河南新乡调研)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极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3.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有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1.A 2.B 3.B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2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第3题,由图1可知,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由风化坑概念可知,风化坑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有利于在坑内保存积水。]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如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4~5题。 4.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 D.喷出冷却 5.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4.B 5.D [第4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第5题,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岩石内外部温度的差异会使内部产生张力,使岩石产生裂缝,属于热力作用引起的物理风化,借以模拟风化作用,选D。] “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掩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6~7题。 6.“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7.“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A 7.D [第6题,结合题干可知,“尖峰石阵”组成物质为石灰岩,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掩埋森林,后来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第7题,结合题干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岸附近,该地位于南纬30° 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显著。] (2019·福建福州质检)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Ⅰ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Ⅱ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8~10题。 图Ⅰ 图Ⅱ 8.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9.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10.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8.D 9.D 10.C [第8题,依题意,风影沙丘是因为灌草丛阻挡使风速降低,从而在灌草丛的背风面形成的沙丘;依据图示灌丛、沙丘位置,以及指向标,可判断主导风向为东北风。第9题,依上题分析,风影沙丘因灌草丛阻挡而成,则灌草丛迎风面积与沙丘的宽度正相关、灌丛高度与沙丘长度正相关,图示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正相关,但不是正比关系。第10题,随着灌草丛增多,则对风速减弱作用增强,风蚀作用会减弱,可以形成更多的风影沙丘,则能使更多沙尘被固定下来,从而减缓荒漠扩张速度,但不能大幅增加大气降水。] (2019·河北定州中学模拟)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流河,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上游的天老池小流域海拔在2 600~4 440米,其植被类型主要为云杉、灌丛、草甸、其覆盖率为65%。植被对降雨的截留是植被的枝叶及地表枯落物的拦截使降雨无法参与径流形成和地面以下各种水分的运动过程。下图为天老池流域植物体的截留量和截留率随高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影响天老池流域中灌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降水 C.气温 D.水热条件 12.推断图示天老池流域范围内的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 A.随生物量增加而减少 B.大致随着地势升高而增加 C.随着地势升高而减少 D.随生物量增加而增加 13.影响灌丛带截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量和降雨量 B.地势和生物量 C.太阳辐射和地势 D.流域面积和降水量 11.D 12.B 13.A [第11题,从图中可知,天老池流域的灌丛主要分布在2 900~3 700米,3 700米以上应是草甸,植被呈垂直分布明显,影响植被垂直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第12题,根据题意可知,天老池流域位于祁连山脉上,该山夏季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但天老池流域范围内,截留量和截留率都大致增加,故在图示范围内其降水量大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B项正确。第13题,读图可知,图中截留量的变化与灌丛生物量变化基本上相一致,故影响因素是生物量;该灌丛截留率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由于降雨量随着海拔增高而增加所致;故影响因素还与降雨量有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 (2019·河南六市模拟)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4~15题。 14.据图文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M曲线为林地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 B.N曲线的次高值为小麦生长茂盛期 C.M曲线的最高值为玉米生长茂盛期 D.N曲线6月份最低与谷物轮作有关 15.同一农业耕作区内同一作物植被覆盖度不同,最可能是( ) A.耕作制度不同 B.气候条件不同 C.土壤种类不同 D.地形坡度不同 14.C 15.D [第14题,华北平原农业多为一年两熟制,冬春季节为小麦、夏秋为玉米,夏初小麦收获后一段时期,耕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而森林春季树叶发芽,至夏秋随水热条件改善而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大,直至秋末落叶再次下降;据此可判断M表示林地、N表示耕地;则C表述不正确。第15题,同一农业耕作区内,气候条件、土壤种类相同,则耕作制度也相差不大。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坡度不同。] (2019·东北三省四校联考)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最具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和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下图为赣南地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林草地、灌草地、林下裸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剖面分布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据图判断,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 A.在第四纪红土0~20 cm深度,林下裸地>灌草地 B.在林草地,红砂岩>花岗岩>第四纪红土 C.在花岗岩成土母质条件下,林草地>灌草地>林下裸地 D.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的0~20 cm深度,花岗岩>红砂岩 17.在红砂岩广布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最宜选择种植( ) A.林草 B.灌草丛 C.乔木林 D.牧草 16.C 17.B [第1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四纪红土0~20 cm深度,林下裸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6 g/kg左右,而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8 g/kg左右,故A项错误;在林草地中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花岗岩>红砂岩>第四纪红土,故B项错误;在花岗岩成土母质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林草地含量最高,林下裸地含量最低,故C项正确;只有在林草地植被条件下的0~20 cm深度,花岗岩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于红砂岩土壤有机碳含量。第1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在红砂岩广布地区,在灌草地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说明其保持水土能力最强,故B项正确。] (2019·宁夏育才中学模拟)下图为我国黑河流域(流域范围:37˚50′N~42˚40′N,98˚E~102˚E)某地荒漠、林地、农田三种景观单元土壤水分收支关系图。据图完成18~19题。 18.该地植被量的变化规律是( ) A.沿河流由上游向下游减少 B.由河道向两侧减少 C.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减少 D.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减少 19.该地区( ) A.当前农田灌溉制度较合理 B.雨水是森林生长的主要水源 C.荒漠植被生长主要依靠地下水 D.河流下游水量大于上游 18.B 19.C [第18题,该地区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内陆河中,距河道越远,空气相对湿度越低,地下水埋藏越深,土壤水分含量越小,植被量相应越小。第19题,该地农田入渗量大于蒸发和蒸腾之和,所以灌溉水量过大,灌溉制度不合理,A错误。荒漠地区不进行灌溉,因此荒漠入渗总量接近该流域降水量,读图可知,该地降水量无法满足森林生长需要,B错误。荒漠地区降水稀少,缺少地表径流,因此植物生长主要依靠地下水提供水分,C 正确。黑河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上游地势较高,农业活动较少,取水量少;下游因发展农业灌溉,取水量大,故河流下游水量较上游小,D错误。] (2019·河南十校阶段性测试)下图为塔里木盆地边缘某山地两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20~22题。 20.图中( ) A.甲表示北坡,乙表示南坡 B.丙表示草甸草原带 C.甲表示东坡,乙表示西坡 D.丙表示温带荒漠带 21.导致该山地甲、乙两坡垂直带谱复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相对高度 D.山顶海拔 22.造成乙坡缺少森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地形封闭,降水少 D.为阴坡,光照不足 20.D 21.C 22.C [第20题,塔里木盆地南缘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北缘为天山。读图可知,该山地甲坡山麓海拔为4 600 m左右,乙坡山麓海拔为1 300 m左右。昆仑山、阿尔金山大致为东西走向,山脉南侧为青藏高原,北侧为塔里木盆地,因此南坡的地面高度要远高于北坡,由此可判断该山地为昆仑山或阿尔金山,甲表示南坡,乙表示北坡。该山地的北坡山麓为塔里木盆地边缘,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极为干旱,因此丙为温带荒漠带。第21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坡相比,乙坡的相对高度大,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带谱较为复杂。第22题,由甲、乙两坡的地面高度可知,乙坡为昆仑山或阿尔金山北坡,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因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导致缺少森林分布。] 二、综合题(共56分) 23.(2019·福建泉州适应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 m ,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粘土和粉质粘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图1为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和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图2为城市C附近理论与实际沉积剖面图。 (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3分) (2)描述冲积扇上城市A和B一线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3分) (3)判断城市C附近岩层的沉积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并从地质作用推断其成因。(4分) (4)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4分) 答案 (1)黄河由峡谷进入平原,比降减小,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加剧,造成河床抬升,水位上涨;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加剧,对堤岸压力增大,容易造成决口改道。 (2)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理由: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3)沉积发生中断(沉积不连续),缺失了P1地层。由于地壳运动,先形成的P1地层被抬升,风化剥蚀后,导致该地层消失,之后继续接受沉积。 (4)山麓冲积扇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也便于城市规划建设;冲积扇地下水量大且易于保存;结构较松散的沉积层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地下空间资源,便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 24.(2018·安徽淮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上知名的水冲玛瑙产地。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好,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于河床与沙滩中,其主要产地位于贝齐布卡河口的马哈赞加(马哈赞加省的首府,马达加斯加的第二大港口城市)。因为特殊的地形条件限制,以人工采挖为主。每年4月底大量淘宝者来到贝齐布卡河口处寻采玛瑙。大量水冲玛瑙装到一个个集装箱里,由远洋货船运到中国等地进行销售。 图1 马达加斯加岛略图 图2 马哈赞加市气温与降水统计图 (1)描述马哈赞加的降水特征。(6分) (2)说明水冲玛瑙从形成到富集于马哈赞加的地质作用过程。(4分) (3)分析马哈赞加水冲玛瑙开采集中于5~11月的自然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降水特征主要包括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季节变化,根据马哈赞加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可知马哈赞加全年降水量大,4~10月降水较少,为干季,12月至次年3月降水较丰,为湿季。第(2)题,根据材料提示“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好,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于河床与沙滩中”,可知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玛瑙原岩,岩体经过重力崩解、风化、侵蚀后,再经流水冲刷磨圆并最终搬运至河口马哈赞加地区。第(3)题,马哈赞加水冲玛瑙以人工采挖为主,根据降水统计图可知,该地12月至次年4月,河流流量大,河流搬运玛瑙堆积在河床河滩;5月至11月,降水量少,多晴天,河流水位低,河床河滩裸露,便于采石,采石较安全。 答案 (1)全年降水量大(1 400毫米以上),分干、湿两季(降水的季节变化大),4~11月(4~10月)降水较少(为干季),12月至次年3月(11月至次年3月)降水较丰(为湿季)。 (2)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玛瑙原岩。岩体经过重力崩解、风化、侵蚀后,再经流水冲刷磨圆并最终搬运至河口,堆积富集。 (3)(该地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12月至次年4月,河流流量大,河流搬运玛瑙堆积在河床河滩;5月至11月,河流水位低,河床河滩裸露,便于开采;河流水位低,(气温相对较低)多晴天,开采较安全。 25.读世界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分析,A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6分) (2)说出B处自然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2分) (3)D、E两处自然带相同,试分析其成因的差异。(4分) (4)在图中用斜线标出与C处植被类型相同的区域。(不少于两处)(2分) 答案 (1)A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因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肥力不足。 (2)南北纬30˚ ~40˚ 的大陆西岸。 (3)D处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E处主要受信风的迎风坡与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成热带雨林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标记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2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大约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等温线相吻合)、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一般纬度越低,林线越高;中高纬地区降水越少,林线越高。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林线高度的分布状况。 (1)描述图中林线的分布特征。(3分) (2)分析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4分) (3)在林线附近多生长针叶林,试分析针叶林的生长习性。(2分) (4)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推测Q地区的林线高度会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3分) 解析 第(1)题,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征时,一般从变化趋势、疏密状况、极值位置及弯曲方向等方面去考虑。第(2)题,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主要从地势及降水条件去分析。第(3)题,针叶林的生长习性主要根据林线附近的自然环境特点去分析。第(4) 题,Q地林线高度的变化,取决于水热状况的变化,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及水源条件都会有所改善,因而林线会上升。 答案 (1)林线高度由南向北降低,且疏密分布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南部地区;南部大体由南向北凸出,北部大体由北向南凸出。 (2)西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东部受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林线较低;中部降水少,林线高。 (3)耐寒、耐旱、耐贫瘠。 (4)上升。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冰雪融水增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