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木头凳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 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出卷人陈丽冉老师 审核人 老师 时限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一分。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 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 B. 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 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D. 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答案】C 【解析】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C对。天然环境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A错。人工环境指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或受人类影响较大,其生态特点发生变化的人工环境,B错。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不只是生物圈,D错。 2.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 土地、岩石、矿物 B. 社区、村落、动物园 C. 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D. 阳光、空气、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理解程度。 【详解】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土地、岩石、矿物不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因此排除A。社区、村落、动物园全部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都属于社会环境,选项B符合题意。丘陵缓坡属自然环境要素,梯田、水产养殖场属于社会环境,选项C不符合题意。阳光、空气、水全部属于自然环境,排除D。故选B。 读下图我国东海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3. 上述环境问题属于( ) ①原生环境问题 ②次生环境问题 ③环境污染 ④生态破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4. 杭州湾海水污染严重的原因有( ) ①海水温度高于其他海域 ②海区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③位于繁忙的航线上,轮船污染所致 ④入海河流带来大量污染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3. C 4. C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东海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环境问题分类、海水污染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题详解】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图中海水污染不属于这一类型,①符合题意。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海水污染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的,属于次生环境问题,②符合题意。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海水污染属于这一类型,③符合题意。生态破坏是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导致了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环境本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海水污染不属于这一类型,④不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 【4题详解】 杭州湾海水温度比南边海域低,①不符合题意。杭州湾只一面开口,海区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②符合题意。杭州湾因周期性出现较大的涌潮,不利于航运,因此此海域,不位于繁忙的航线上,轮船较少,③不符合题意。入海河流沿岸工农业较发达,城市人口较多,废水排放量较大,带来大量污染物注入海湾,④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图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题。 5. 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6.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模式图可知该循环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因此最适宜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闽浙丘陵纬度低,适合水稻、甘蔗的种植,河套平原、黄淮平原和辽东丘陵不适宜种植甘蔗,所以选D项。 【6题详解】 循环农业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图中有沼气池,为农村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农业循环经济提高了经济效益,所以选B项。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循环农业。 2011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 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C. 阳光、土地、水、草原 D. 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8. 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 B. 节假日大量使用纸质贺卡 C. 学生使用“循环课本” D. 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 【答案】7. C 8. C 【解析】 本题组以第42个世界地球日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自然资源分类、低碳生活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7题详解】 在人类历史时期可以更新的是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难以更新的为非可再生资源。 石油、煤炭再生周期太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排除A;铁矿、铀矿和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排除B;阳光、水再生周期短,土地、草原只要合理利用,可以重复利用,因此它们都属于可再生资源,选项C符合题意。天然气、铁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排除D。故选C。 【8题详解】 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节假日大量使用纸质贺卡需要消耗大量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不属于低碳生活,排除A、B。学生使用“循环课本”,可以节约纸张,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符合低碳生活特征,选项C符合题意。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过度包装导致“白色污染”,这不符合低碳生活特点,排除D。故选C。 9.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 A. 秋季、春季 B. 冬季、夏季 C. 冬季、春季 D. 夏季、秋季 【答案】B 【解析】 我国内蒙古高原深居内陆,距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冬季风的影响大;东部沿海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风更强。选B正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化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的实施。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我国将“煤变油”基地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原因是( ) A. 交通便利 B. 科技发达 C. 劳动力丰富 D. 接近原料产地 11. 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0. D 11. B 【解析】 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我国的煤炭资源产量丰富,但并没有过剩。 近年来由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消费活跃,增加了我国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的同时,也给交通和环境带来了压力。读下图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图中代表石油资源的曲线为( ) A. 甲曲线 B. 丙曲线 C. 丁曲线 D. 乙曲线 13. 影响我国近年来汽车消费持续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 高速路里程增加,交通环境的改善 B. 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C. 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汽车生产的增长 D. 城市发展,经济交往增强 14. 目前中外石油公司竞相在各地建立加油站,影响加油站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 汽车耗油量 B. 汽车制造厂的位置 C. 汽车流量 D. 炼油厂的位置 【答案】12. B 13. B 14. C 【解析】 本题组以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石油资源消费趋势、汽车消费增长的原因、影响加油站布局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后,石油消费比重逐渐上升,目前石油在各能源消费比例中最大,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新能源的替代,今后石油消费比重会逐渐下降,图中丙曲线与之相似,选项B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之前,甲的比重最大,由此判断甲应为生物能,排除A。丁的使用起步晚,增长快,目前的消费比重较大,应该是核能,排除C。工业革命后,消费比重增长迅速,目前比重下降,应该是煤炭,排除D。故选B。 【13题详解】 近年来汽车消费持续活跃,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迅速提高,居民的购买力迅速上升,大多数家庭具有购买汽车的能力,选项B符合题意。交通环境的改善、汽车生产的增长、经济交往增强都会影响汽车消费,但不是近年来汽车消费持续活跃的主要原因,排除A、C、D。故选B。 【14题详解】 建立加油站通过为汽车服务而获得效益,加油站的消费者就是汽车,汽车流量越大,加油站的效益越好,就越吸引加油站布局,因此影响加油站布局的主要因素是汽车流量,选项C符合题意。汽车耗油量会影响加油频率,对加油站布局有一定影响,但不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汽车制造厂和炼油厂不是加油站的消费对象,对加油站布局影响不大,排除B、D。故选C。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指出,中国逾50个城市地面正在下沉,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 完成下列各题。 15. 引起我国上述地区城市地面下沉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地震破坏 B. 过度抽取地下水 C. 地质构造不稳定 D. 气候变化 16. 我国治理上述地区城市下沉最主要措施是( ) A. 加强地震预报,提高抗震能力 B. 节约用水,人工回灌地下水 C. 加固地质构造,减少地铁建造 D. 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15. B 16. B 【解析】 本题组以地面沉降现象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城市地面下沉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5题详解】 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这些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导致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选项B符合题意。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不是我国主要地震带,不是地壳最活跃地区,排除A、C。气候变化的范围很大,不会局限于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局部地区,排除D。故选B。 【16题详解】 根据上题的结论可知,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那么恢复地下水资源就是治理城市下沉的最主要措施。加强地震预报,提高抗震能力,与地下水恢复没有关系,排除A。节约用水,可以减少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地下水,使得地下水资源恢复,有利于缓解地面下沉,选项B符合题意。“加固地质构造,减少地铁建造”、“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与恢复地下水资源关系不大,排除C、D。故选B。 17.生物群落是指( ) A.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C.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 D. 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自然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群落的理解程度。 【详解】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选项C符合题意。地球上有大大小小各种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各自的生物群落,因此生物群落不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体是指地球整个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排除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排除B。自然界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排除D。故选C。 18.以下破坏生态平衡的方式中,破坏程度具有全球性的是( ) A. 森林火灾 B. 大气污染 C. 地震 D. 台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平衡破坏影响范围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再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地震、台风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都局限在局部地区,不能越界转移,破坏程度影响范围不大,不具有全球性,排除A、C、D 。大气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可以通过大气运动带到世界各地,存在明显的越界转移现象,其影响具有全球性,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19.以下人类活动中,对生态平衡不利的是( ) A. 在可可西里山区捕杀藏羚羊 B. 加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 C. 建立“三北”防护林 D. 在内蒙古草原退耕还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平衡的理解程度。 【详解】可可西里山区捕杀藏羚羊,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的一级消费者,破坏食物链,从而使生态系统失衡,选项A符合题意。黄河中游保持水土,保护生物的非生物环境,使得生态系统维持平衡,B不符合题意。建“三北防护林”和在内蒙古草原退耕还林,是恢复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物群落,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下列古语中描述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 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B.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C.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从古语的角度设置试题,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理解程度。 【详解】可持续发展有公平、持续、共同三大原则。“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即不要砍伐树木,不要动牲畜,对当代人发展不公平,不符合公平原则,排除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即砍伐树木,且种植树木,使其生长,不要错过时机,符合公平、持续原则,选项B符合题意。“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即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不符合持续原则,排除C。“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即对以后新生人口永不征税,会导致人口过度膨胀,不符合持续原则,排除D。故选B。 下图是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1650-1780年间,该区域原始森林比重锐减的原因是( ) A. 发生了干旱灾害 B. 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C. 畜牧业的出现 D. 林木产品的需求量大 22. 1950年以后,耕地比例有所减少的原因是( ) A. 土地盐碱化 B. 大力发展畜牧业 C. 土地沙漠化 D. 实施了退耕还林 【答案】21. B 22. D 【解析】 本题组以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等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1题详解】 图中显示, 1650-1780年间,当地原始林地下降,耕地随之上升,减少的林地几乎全部转化为耕地,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发生了干旱灾害,应该荒地(其他用途)面积比重大增,排除A。如果畜牧业的出现,应该草地面积增加,排除C。如果因林木产品的需求量大,砍伐过度破坏原始林地,应该荒地、草地或灌丛地、次生林地增加,排除D。故选B。 【22题详解】 图中显示,1950年以后,耕地比例下降,次生林地比例随之上升,其他用地变化不大,说明减少的耕地转化为次生林地,选项D符合题意。如果是土地盐碱化导致耕地比例下降,应该荒地(其他用途)面积比重增加,排除A。如果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占用了耕地,应该草地面积增加,排除B。如果是土地沙漠化导致耕地比例下降,应该荒地(其他用途)面积比重增加,排除C。故选D。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坡的水土流失就已经存在,进入人类社会之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3. 秦汉以来,诸多大规模破坏黄土高原森林的方式中,对森林破坏最为严重的方式是 ( ) A. 樵采 B. 营造宫殿 C. 毁林开荒 D. 不合理的开矿 24. 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 ) ①建水库拦截泥沙 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修水平梯田 ④平整土地,降低耕地坡度 ⑤深耕施肥改良土壤 ⑥抽水、引水灌溉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③④⑤ 【答案】23. C 24. D 【解析】 本题组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黄土高原破坏植被的主要方式、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3题详解】 樵采、营造宫殿对植被破坏只是短时间的破坏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而恢复,排除A、B。毁林开荒,既破坏了生物群落,还占用了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对森林破坏最为严重,选项C符合题意。不合理的开矿,出现的时间较晚,涉及的范围没有毁林开荒大,排除D。故选C。 【24题详解】 建水库拦截泥沙,减少水土向下游流失,①正确。植树造林,属于生物措施,不属于工程措施,②不符合题意。修水平梯田和平整土地,可以减缓坡面径流的流速,从而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③、④正确。深耕施肥改良土壤,可以增加土壤黏度,使得土壤不易被侵蚀和搬运,⑤正确。抽水、引水灌溉,与治理水土流失关系不大,⑥不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判断,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5.赤潮多发生的海域一般位于( ) A. 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度近海 D. 高纬度近海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赤潮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详解】赤道附近虽然高温且风力较小,但是人口相对稀疏、人类活动较少、排放的污染物少,不易形成赤潮,A错。大洋中部地区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少,水域广阔,污染物浓度低,发生赤潮的可能性小,B错。中低纬近海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生产生活排放物较多,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纬度低,温度高,部分地区风速小,适宜浮游生物大量繁殖,C正确。高纬近海地区温度较低,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且高纬地区人口稀疏,排放污染少,发生赤潮的可能性小,D错。故选C。 26.赤潮爆发时,鱼类等水生动物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海藻植物大量死亡,鱼类被饿死 B. 水中的氧气减少,鱼类窒息而死 C. 藻类大量繁殖,鱼类被缠绕而死 D. 水中的氮磷过多,鱼类中毒而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赤潮危害的理解程度。 【详解】水体中的氮磷过多,导致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鱼的饵料可能增加,排除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中有机质增加,微生物大量分解这些有机物要消耗大量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使水体中的生物因为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B符合题意。鱼类是因缺氧致死,不是被被缠绕而死或中毒而死,因此排除C、D。故选B。 27. 下列我国的河流中,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的是: A. 珠江 B. 海河 C. 塔里木河 D. 松花江 【答案】B 【解析】 河流水量较少,而沿河工业发达,则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 28.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详解】太阳能、核能是清洁能源,推广太阳能和核能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较多,应降低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应增加森林面积;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应降低单位GDP能耗,A正确。故选A。 29.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 A. 河西走廊 B. 松嫩平原 C. 四川盆地 D. 黄土高原 【答案】C 【解析】 四川盆地工业比较发达,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且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选择C。 30.降低居室中污染的主要方法是( ) ①勤开窗户,通风透光 ②利用其他元素进行中和 ③加热使有害物质分解 ④不使用放射性超标材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勤开窗户,通风透光,可以使居室内大气污染物尽快扩散稀释,①正确。利用其他元素进行中和,有可能产生新的污染物,②错误。加热使有害物质分解,有可能产生新的污染物,③错误。不使用放射性超标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居室内污染物,④正确。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 31.现代战争中大量使用了贫铀炸弹,战后发现不少生物体发生了变异,甚至在人群中大量出现癌症、败血病的患者。引起这些变异的是贫铀炸弹产生的( ) A. 激光 B. 射线 C. 微波 D. 有害化学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放射性元素产生危害的了解程度。 【详解】贫铀弹中的铀属放射性元素,它在衰变过程中,会产生强电磁波即射线,射线属于物理致癌因子,易使人患癌症,选项B符合题意。铀在衰变过程中不会产生激光、有害化学物质,且激光不会致癌,排除A、D。微波对人类影响不大,不会致癌,排除C。故选B。 32.下列废弃物,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可采用封闭固化处理的是( ) A. 有毒废弃物 B. 放射性废弃物 C. 无毒废弃物 D. 生活垃圾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的了解程度。 【详解】有毒废弃物一般采取防渗漏池堆存处理,排除A。放射性废弃物产生的射线污染穿透力强,因此一般采用深埋地下或装入混凝土制的桶内投入海底即封闭固化处理,选项B符合答题。无毒废弃物采用露天堆存处理,排除C。生活垃圾可采用卫生填埋、堆肥、生物降解或焚烧处理,排除D。故选B。 33.下列不属于噪声污染危害的是( ) A. 影响视力 B. 干扰睡眠 C. 损伤听力 D. 影响心理健康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噪声污染危害的了解程度。 【详解】噪声对视力影响不大,选项A符合题意。人类有近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但环境噪声会使人不能安眠或被惊醒,当睡眠被干扰后,工作效率和健康都会受到影响,B不符合题意。噪音是伤害耳朵感声器官(耳蜗)的感觉发细胞,一旦感觉发细胞受到伤害,则永远不会复原,C不符合题意。在高频率的噪音下,一般人都有焦躁不安的症状,容易激动的情形,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4.工人在存在噪声危害的环境内工作时,其单位应首先考虑( ) A. 采用工程控制,降低噪声 B. 提供合适的听觉保护器 C. 支付听力测试和诊治的费用 D. 增加工人,轮流上班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减小噪声危害措施的理解程度。 【详解】降低噪声,是降低噪声危害最有效的措施,体现了环境污染以防为主的原则,选项A符合题意。佩戴听觉保护器容易导致工作中交流不通畅,排除B。支付听力测试和诊治的费用,并不能阻挡危害的产生,有些损害是不可恢复的,排除C 。增加工人轮流上班,不能减少伤害,排除D。故选A。 35. 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 ) A.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 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C. 促进经济发展 D. 解决环境问题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涉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36.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其内容属于( ) A. 资源环境管理 B. 区域环境管理 C. 专业环境管理 D. 部门环境管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管理分类的理解程度。 【详解】资源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的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不只是涉及资源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区域环境管理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环境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是区域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由此判断,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属于这一类型,选项B符合题意。专业环境管理根据行业和污染因子的特点,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生产,推广有利于环境的实用技术,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的技术水平,是专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涉及的行业很多,因此不属于这一类型,选项C不符合题意。环境管理类型中没有部门环境管理这一类,排除D选项。故选B。 37.我国的三大环境管理政策是以( )为主。 A. 预防 B. 治理 C. 监控 D. 管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了解程度。 【详解】我国的三大环境管理政策是: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二是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三是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因此我国第一条环境管理政策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C、D。故选A。 38. 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A. 改善局地气候 B. 综合利用资源 C. 防止水土流失 D. 保护农田作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改善局地气候需要改变局地下垫面,而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是不能改变局地下垫面的,所以A是错误的;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或改变地表坡度等,因此C选项与题干矛盾,不符合题意;发展农区畜牧业,与种植业的保护农田作物没有直接联系,所以D不符要求;正确答案选B。 39.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是( ) A. 《京都议定书》 B. 《蒙特利尔议定书》 C. 《生物多样性公约》 D.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了解程度。 【详解】1997年12 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选项A符合题意。《蒙特利尔议定书》是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于1987年9月16日邀请所属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所签署的环境保护公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选项C不符合题意。《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于1985年在维也纳签署,《公约》明确指出大气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合作行动,保护臭氧层,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城乡居民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故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此,我国规定了《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0. 该标准属于( ) ①专门性规范 ②强制性标准 ③推荐性标准 ④综合性法规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41. 为确定某小区的室内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否符合标准,可采取抽样调查法进行检测。这种方法是为( )标准而制定的。 A. 环境质量 B. 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环保基础 D. 环保方法 【答案】40. B 41. D 【解析】 本题组以《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该标准分类、环保监测方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40题详解】 该标准是针对室内空气质量,属于专门性法规,①对,④错。该标准后的“GB/T”说明它是推荐标准,②错,③对。综合上述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 【41题详解】 根据题中“这种方法是为……”这一信息可判断,“抽样法”是环保工作中获取样本的一种方法,不是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4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 ) A. 特殊性和差异性 B. 共同性和普遍性 C. 特殊性和普遍性 D. 相似性和差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问题全球性的理解程度。 【详解】有些环境问题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选项B符合题意。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也同时存在,但这不是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表现,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3. 森林被称为“绿色水库”,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能( ) A. 增加降水 B. 保持水土 C. 涵养水源 D. 调节气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森林涵养水源,客观上起到了调节径流的作用,实现了水库的功能,被称为“绿色水库”。 考点:森林的生态作用。 44.倡导“免费贺卡”、“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出发点是( ) A. 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 减少固体垃圾 D. 移风易俗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森林能够改良气候,降低空气温度,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森林能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等,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贺卡、一次性筷子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因此我们要“免赠贺卡”“不用一次性筷子”,以节约木材,进而保护森林,B正确。 “免费贺卡”、“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也可以减少个人经济支出、减少固体垃圾、做到移风易俗,但不是出发点,排除A 、C、D。故选B。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5. 读图能正确表达出区域特征是( ) A. 区域具有一定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46.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答案】45. B 46. C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自然区域划分和农业区域划分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区域特征、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5题详解】 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如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划分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旱地农业区与水田农业区的界限,但该图未表达出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故A项错误。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在划分指标的特征上,内部是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故B项正确。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该图未表达出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故C项错误。区域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故D项错误。故选B。 【46题详解】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自然地理要素中湿度的差异,同时直接影响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故C符合题意。题意没有体现区域的发展水平、生活特点和发展条件,排除A、B、D。故选C。 47.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 B. 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 C. 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D. 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城市与乡村之间联系与差别的了解程度。 【详解】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面积大,交通线路纵横交错,A错。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B错。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鲜鱼、牛奶、家禽家畜、水果等食品,城市居民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由城市的第二产业提供,C 错。城镇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包括教育、娱乐、医疗、通信、金融和保险等。城市还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向乡村扩散文化,D对。故选D。 48.产业结构是指( ) A. 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比例 B.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C. 农业、牧业和渔业的比例 D. 重工业、轻工业和商业的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产业结构的理解程度。 【详解】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包括产业内部各部门在整体中的比重,如第一次产业内部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产值在第一次产业中比重,选项B正确。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农业、牧业和渔业的比例、重工业、轻工业和商业的比例,对产业结构的概括不够全面,选项A、C、D错误。故选B。 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是 A. 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 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 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 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水平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第一产业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上升趋势明显。故A、B、C三项错误,D为正确选项。 考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50.按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二产业未包括的部门有( ) A. 服务业 B. 建筑业 C. 种植业 D. 钢铁工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次产业划分的掌握程度。 【详解】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是第一、二产业未包括的部门,选项A符合题意。建筑业属第二产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种植业属第一产业,选项C不符合题意。钢铁工业属第二产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51. 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丁 52. 西电东送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 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 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 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53. 下列关于西电东送对西部地区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②可以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环境建设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④可以带动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51. A 52. C 53. C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西电东送的电力结构、西电东送的目的、西电东送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51题详解】 根据图中电力输出地的资源特征及图中信息判断,甲的输出地在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丰富,应以火电为主,乙的输出地在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应以火电为主,选项A符合题意。丙的输出地在长江上游,水电丰富,应以水电为主,排除B、C。丁的输出地在广西,红水河段水电丰富,应以水电为主,排除C、D。故选A。 【52题详解】 在西部发电,对西部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A错。东部地区增加电力能量比重,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但这不是西电东送的主要目的,B错。中东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短缺现象,为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是西电东送的主要目的,C正确。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不是西电东送的目的,D错。故选C。 【53题详解】 西部地区的电力开发,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①对;西部的火电和水电大部分输往东部地区,一部分本地使用,可以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对樵采量,促进西部地区环境建设,②对;西电东送工程建设,可以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减少对农业的依赖,有利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③对;西部电力的开发,能源供应丰富,可以带动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④对,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够全面,排除。故选C。 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回答34—35题。 54. 图示治理措施属于 A. 生物措施 B. 农业技术措施 C. 工程措施 D. 政策措施 55. 最符合图中①框含义的是 A. 充分利用光热 B. 减少风沙 C. 蓄水保土 D. 净化空气 【答案】54. A 55. C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54题详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等;农业技术措施,如深耕改土、间作轮作、套种耕作等。种植乔木、灌木、种草属于生物措施。故A正确。 【55题详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生物措施的主要功能是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故C正确。 【点睛】该题主要是通过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模式图,让学生了解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 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煤都”之称。 回答下列各题。 56. 目前,辽中南地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 劳动力资源短缺 B. 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C. 土地资源减少 D. 森林资源锐减 57. 加快辽中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是(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56. B 57. A 【解析】 本题组以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辽中南地区面临的资源问题和经济转型途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56题详解】 辽中南工业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区,开发历史长,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重工业消耗能源量大,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选项B符合题意。目前辽中南地区劳动力丰富,排除A。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但可能通过复垦、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因此这不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排除C、D。故选B。 【57题详解】 过去以重工业为主,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因此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①对。传统重工业效益较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此改造传统工业的工艺技术,②对。该地区位于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故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不符合,③错。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加地区经济的竞争力,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④对。综合上述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58.目前,影响我国的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 自然灾害 B. 纬度位置 C. 社会经济 D. 地形地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详解】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所决定,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数量不同,因此社会经济是影响我国的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选项C符合题意。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区域人口数量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重要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不直接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排除选项B、D等。故选C。 59.在开发大西北的过程中,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组合,正确的是( ) A. 宜耕荒地广阔——热量 B. 草原广阔——森林 C. 矿产丰富——光照 D. 土地广阔——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北大开发条件的了解程度。 【详解】我国西北地区面积广阔,土地以沙漠和戈壁为主,可耕作面积小,土地荒漠化严重,且西北地区热量条件较好,排除A;西北地区森林面积不大,但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有限,排除B。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常年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干旱少雨,光照资源充足,光照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排除C。西北地区,土地广阔,有利于西北大开发,同时水资源紧张,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选项D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60.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 A. 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B. 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了解程度。 【详解】人造地球卫星出现后,人们可以根据卫星轨道摄动理论,利用卫星观测资料,或综合利用地面重力测量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来确定全球性的地球形状。将卫星作为高空观测目标,由几个地面站同步观测,即可按三维三角测量法计算这些站的相对位置,实现远距离的大地联测。这种方法运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如果利用卫星距地球较近的特点,将它作为地球引力场的敏感器进行轨道摄动观测,就可推求地球形状和引力场参数,同时可以精确计算卫星轨道和确定地面站的坐标,这种方法运用了遥感技术。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对地球形状精确研究的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球无关,因此排除B、C、D。故选A。 二、综合题。共40分。 61.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 【解析】 第(1)题,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过度挖煤,造成地面塌陷。并且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第(2)题,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塌陷问题,可以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对生态破坏问题,应进行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 考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62.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读有关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将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平方千米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按照可再生能源分类,太阳能、风能、水能属于________能源,其中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看,人类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是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读图回答拉萨和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并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分别说明理由。 (3)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不利因素________。 【答案】(1)可再生 太阳能与风能 新能源多属可再生能源,减少人类对矿物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拉萨位于我国光照资源丰富带,更适宜发展太阳能。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因为这里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3)地处沿海地带,受冬夏季风影响,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成本高,施工难 【解析】 (1)注意分类标准是能源性质;开发新能源的意义可从新能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的角度展开。 (2)第1问的答案在图中,理由主要从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3)从风能资源、经济基础、技术支撑、市场前景、土地利用等方面分析建设风电场的条件。 63.雾霾,雾和霾的统称,且多发于冬季。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其形成必修要有固体杂质;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 从生活和生产的角度,说说减少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举措。 【答案】 发展清洁生产;集中供暖,减少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公交优先,控制私家车的数量减少尾气排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雾霾天气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应从雾霾天气的产生原因入手,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主要人们生产生活排放大量颗粒物污染物导致的,人们产生的颗粒物污染物主要来自生产过程和能源利用方面,因此从生产过程、能源利用角度思考措施。如发展清洁生产,减少颗粒物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排放颗粒物多的能源比重;集中供暖,减少每个家庭分散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公交优先,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尾气排放等。还可从降解颗粒物污染物的方向思考措施,如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利用植被降解颗粒物污染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