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 高一地理试题 考试说明: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代码填涂到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处。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7年4月,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发现了一颗距离太阳约40光年的“超级地球”(行星LHS1140b),该行星有固态岩石,与主星(LHS 1140)的距离适中,有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超级地球”位于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从天体类型上判断,主星(LHS 1140)属于 A. 星云 B. 恒星 C. 行星 D. 彗星 3. 行星LHS1140b是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的主要依据是 A. 受主星辐射强 B. 绕主星运行 C. 与主星距离适中 D. 离太阳较近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总星系的直径约为200亿光年,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太阳系的直径约为120亿千米;根据题干可知,“超级地球”(行星LHS1140b)距离太阳约40光年,已经超出太阳系但没有超出银河系,所以属于银河系,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超级地球”(行星LHS1140b)围绕主星(LHS1140)运行,主星(LHS1140)属于恒星,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超级地球”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其与主星(LHS 1140)的距离适中,受主星辐射适中,故A错误。所有行星都围绕其主星恒星运行,因此绕主星运行并不是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的主要依据,故B错误。由材料可知,“超级地球”行星与主星(LHS1140)的距离适中,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可知其温度适中,故C正确。由材料可知,“超级地球”(行星LHS1140b)围绕主星(LHS1140)运行,距离太阳约40光年,离太阳远,故D错误。故选C。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CO2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 ℃。几十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 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火星上的夜晚可能观察到 A. 水星在小行星带中穿梭 B. 圆圆的月球挂在天空 C.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土星之间 D. 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 5. 造成火星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有 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小 ②白天火星地面辐射弱 ③夜晚火星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④夜晚火星大气逆辐射强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水星有自己的公转轨道,不会在小行星带中穿梭,故A项错误。因行星之间实际距离遥远,在火星上用肉眼观测地球,只能是一个小点,更不可能看见圆圆的月球挂在天空,故B项错误。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故C项错误。火星大气稀薄,夜晚可以看见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故D项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因为火星表面大气稀薄,所以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火星表面的太阳辐射多,火星地面辐射强,白天气温高,故①正确、②错误。因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阻挡火星表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同时也意味着夜晚火星表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少,导致其夜晚气温低。故③正确、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 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大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下列运动和生命活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 岩石圈板块运动 B.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风 C. 植物蓬勃生长 D. 波浪和洋流的运动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全球降水出现异常,有些地区降水增多,有些地区降水减少,①错误;由题中材料可知,“白太阳”现象出现时是太阳活动低谷期,此时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缩小,②错误;“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即太阳活动减弱的时期,此时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可知③正确;“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可知④正确,因此ACD错误,故B正确。故选B。 【7题详解】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A符合题意;“夏季我国盛行东南风”、“植物蓬勃生长”以及“波浪和洋流的运动”的能量都和太阳辐射能有关,可知BCD不合题意。故选A。 【点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即太阳活动进入比较弱的阶段。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动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两栖类动物物种最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A. 元古代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9. 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生物发展阶段开始进入 A. 爬行动物时代 B. 两栖类动物时代 C. 被子植物时代 D. 裸子植物时代 10. 某地区发现大量的含煤地层,推断含煤地层的古地理环境是 A. 湿热茂密的森林 B. 辽阔的温带草原 C. 干燥的热带草原 D. 珊瑚繁盛的浅海 【答案】8. B 9. C 10. A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中信息可知,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都有分布,但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横向宽度最大,所以两栖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故选B。 【9题详解】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所以,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时代,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煤炭是远古时期的植物死亡后,被深埋于地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转化为可燃性的煤炭,所以说植被越茂盛的森林地带,在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之后,就越可能出现大量的煤炭,A 正确。温带草原的植被比森林少,所以远古时期的辽阔的温带草原,不会出现大量煤炭,故B错误。远古时期,干燥的热带沙漠,植被更加稀疏,不会出现大量的煤炭,故C错误。珊瑚繁生的浅海地区,珊瑚虫大量的死亡之后,便会形成珊瑚岛礁,故D错误。故选A。 11.如果图中大圆、中圆和小圆代表地理概念,其相关关系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 岩石圈、地幔、地壳 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 岩石圈、地幔、地核 D. 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答案】D 【解析】 【详解】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全部的地壳,不完全包括地幔,A错。上地幔顶部不包括地壳,B错。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全部的地壳,不完全包括地幔和地核,C错。地球内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全部的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一部分,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D对。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在于对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熟悉并巩固。 12.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人类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大气的受热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后产生地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故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B。 13.下图中最能代表海水表层密度分布规律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在低纬海区海水的水温变化不大,因此表层海水密度变化较小,故最能代表海水表层密度分布规律的是丁,故选D。 14.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下列海区中,吃水深度最浅的是 A. 地中海 B. 红海 C. 波罗的海 D. 渤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而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在四个海区中,由于红海盐度最高,因此海水密度最大,则浮力大,吃水深度最浅,故选B。 15.读我国四城市某日天气状况有关信息表,推测该日昼夜温差最大的城市是 A. 北京 B. 上海 C. 哈尔滨 D. 西宁 【答案】D 【解析】 【详解】 阴天天空中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晴天天空中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结合图中天气符号可知,西宁昼夜均为晴天,昼夜温差最大,故选D。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一般不会有霜冻,起主要作用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故选B。 【17题详解】 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一般不会有霜冻,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数码所示的水循环环节中,可以用来代表夏季风所起作用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8. D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①环节表示大气降水,②环节表示地表径流,③环节表示蒸发,④环节表示水汽输送,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是将水汽从海洋上空输送到大陆上空,为水汽输送,故选D。 【19题详解】 据图可知,①环节表示大气降水,②环节表示地表径流,③环节表示蒸发,④环节表示水汽输送,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主要环节是②地表径流。故选B。 下图是华北某城市“雨水街坊示范区”景观图,示范区以雨水花园为主的雨洪管理贯穿全园,展示了雨水从下落、收集、滞留、净化,到下渗的全过程,形成优异的生态水循环系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该“雨水街坊示范区”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A. 地表径流、下渗 B. 植物蒸腾、下渗 C 植物蒸腾、降水 D. 地表径流、降水 21. “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能够( ) 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增加城市内涝发生 ③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0. A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雨水街坊示范区”内的植被覆盖率比较高,降落的雨水大量被该区域的植被截留经下渗转化成地下径流,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雨水街坊示范区”对雨水的“收集、滞留、净化”等这些环节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以及“下渗”,可知B错误,故A正确;“雨水街坊示范区”面积较小,不会对该区域的降水产生什么影响,故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能够使得部分雨水得到净化,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知①错误;“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能够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可知②错误;“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对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其会占用城市的土地面积,甚至还会增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可知③错误;“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市中心的温度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知④正确,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点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个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环节。 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光热条件不同 B. 土壤性质不同 C. 海陆位置差异 D. 水分条件差异 23. 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 植被稠密 B. 种类繁多 C. 群落结构简单 D. 叶面宽大 【答案】22. D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热带草原、温带荒漠、热带雨林,所以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D正确。 【23题详解】 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它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群落结构简单。C正确。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稠密、种类繁多、叶面宽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的根扎得特别深,根系很发达,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很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生存几率。 2019年 8月,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遭受严重火灾,整个亚马孙雨林烟雾浓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圣保罗甚至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亚马孙地区雨林大火,可能引发当地 ①水资源短缺 ②荒漠化加重 ③水土流失增加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5. 关于圣保罗白昼如夜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森林火灾烟雾遮掩太阳辐射造成的 B. 会引起白天气温的上升 C. 森林火灾烟雾吸收太阳辐射造成的 D. 会导致气温日较差增大 【答案】24. B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亚马孙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大火不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①②错。森林具有保持水土作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森林破坏和高温多雨的环境直接加重水土流失,使生物多样性减少,③④对。故选B。 【25题详解】 大火产生大量浓烟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A对。会使白天增温慢,B错。与大气的对太阳幅射的吸收作用关系不大,C错。夜晚浓烟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日较差减小,D错。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对雨林环境效应的理解。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1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第Ⅱ卷 (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共4个小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小明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请帮助他完成探究任务。 活动一:资料研究,查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文献检索中该同学发现古人有对太阳的观测和记录。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该同学检索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网,查看了太阳活动预报中心发布的太阳活动综述信息及历史数据(下表为2018年12月17日国家天文台发布的信息)。 (1)文献中记载的“黑气”是指________。 (2)古人选择在日出时观测“黑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2018年12月17日国家天文台发布信息可知,________能够影响地球磁场。2018年太阳活动较弱,可推测地球两极地区的“__________”强度较小。 活动二:总结提升,描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帮助小明完成下面活动总结中的描述内容。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________,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电离层对________产生影响。 …… 【答案】 (1). 太阳黑子 (2). 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 (3). 耀斑 (4). 极光 (5). 恒星 (6). 无线电(或无线电短波)通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小明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为背景,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推知,文献中的“黑气”是指太阳黑子。 (2)古人选择在日出时观测“黑气”,是因为日出时太阳光线经过大气的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便于观测。 (3)根据2018年12月17日国家天文台发布的信息中有关于耀斑活动的记录,可知,耀斑能够影响地球磁场。2018年太阳活动较弱,说明此时间段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强度较弱,由此可推测地球两极地区的“极光”活动的强度也较弱。 (4)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一颗行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太阳辐射不仅维持着地表温度,地球上的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都是太阳辐射。但是太阳辐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太阳活动是太阳辐射发生变化的反应。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电离层对无线电(或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影响。 27.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通过介质的不同,可以判断A是 波,B是 波。 (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D是 面,F是 面,以此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C是 ;E是 ;G和H是 。岩浆的发源地位于 圈层。 (3)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请你列举两例。 【答案】(1)横 纵 (2)莫霍 古登堡 地壳 地幔 地核 E(或地幔) (3)用人为产生的地震波可以勘探地下自然资源,例如石油资源、水资源和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矿产资源等;还可以勘探地下是否存在断裂带、褶皱带等。(列举2例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由此判断,图中可以判断A是横波,B是纵波。 (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D界面为莫霍界面,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圈层C是地壳;圈层E是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地幔;圈层G是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外核;圈层H是内核。 (3)地下不同自然资源的密度不同,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也不相同,因此可以用来勘测地下石油、水、金属或非金属矿产资源。地壳结构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可以用勘测地下是否存在断裂带、褶皱带等。 28.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图乙为某海岸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 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 (1)从图甲所示角度观察该模拟实验,烟的运动轨迹是 (顺时针、逆时针),若实验模拟夜晚的海陆风,则热水表示 。 (2)根据图乙中等压面分布,将abcd四地气压由高到低进行排列 。 (3)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方向。 (4)说出城郊之间热力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顺时针 海洋 (2)bacd (3) (4)城市中的生产与生活活动释放了大量热量;导致城市温度比郊区高,城郊之间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热力环流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从图甲所示角度观察该模拟实验,烟在冰块处是下沉的,在热水处是上升的,烟的运动轨迹是顺时针运动,若实验模拟夜晚的海陆风,则热水表示温度较高的海洋。 (2)读图可知,图乙中等压面分布为海洋向高空凸,陆地向地面凸,依据“凸向高空为高压”的原则,b的气压大于a,高空的气压则c大于d,依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近地面ab的气压大于高空cd的气压,故abcd四地气压由高到低进行排列bacd。 (3 )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为上升气流,郊区为下沉气流;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大气由城市流向郊区。如下图: (4)由于城市人口、建筑密度大,城市中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产生的热量大量堆积,使城市的温度上升;导致城市温度比郊区高,城郊之间冷热不均,城市形成上升气流,郊区为下沉气流;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大气由城市流向郊区,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点睛】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的形成。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降——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降。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9.下面两图分别表示南、北半球海洋表层温度、蒸发量与盐度按纬度的分布规律。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数码分别表示:①和⑤_____,②和④______,③和⑥_________ (2)曲线③和⑥反映的海洋表层分布规律是__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 (3)与 A 处相比,纬度相同的 B 处数值较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盐度曲线 (2). 蒸发量曲线 (3). 温度曲线 (4). 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或海洋表层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 太阳辐射 (6). B 处位于北冰洋沿岸地区,有众多河水入海稀释,北冰洋冰雪融水稀释,降低盐度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海水盐度以及影响盐度的因素。 【详解】(1)海洋表层温度的变化规律为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最高,两极最低;故③和⑥表示温度曲线。海水盐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海水蒸发量与气温和天气有关,副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且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蒸发量最大,两极地区气温低,故蒸发量极小,甚至接近为零。故②④为蒸发量曲线。①⑤为盐度曲线。 (2)③和⑥代表海水温度曲线,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或者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一致。 (3)B位于北半球,大致位于北纬75度附近,位于海洋与大陆的交界处,陆地上大量的淡水注入稀释了海水,加上北冰洋的海冰融化起到了稀释作用,故盐度较低。 【点睛】表层海水盐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海区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区,盐度较高,河口附近由近岸向外海盐度增高。 影响盐度的最根本的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盐度和降水量呈反比,和蒸发量呈正比。可以根据三个方面来分析:1.纬度:副热带海区最高,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比如红海就在副热带,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2.河流:有河流注入的地方,在河水的稀释下,盐度变低。3.洋流: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