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西藏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1.银河系属于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最高一级为总星系,比总星系稍低一级的为银河系,比银河系稍低一级的为太阳系,最低一级为地月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等级别。故选D。 【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2.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B. 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光球层上 C.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破坏地球臭氧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D.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最高的部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详解】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A正确。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B错。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破坏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C错。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部分,D错。所以选A。 3.2011年9月16日,以“绿色能源 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德州太阳能开发利用博览会在“中国太阳谷”开幕。如今的德州,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这里有全国首条接受阳光照射8小时就可以使用7天的长达10千米的太阳能路灯街道。下列对我国许多城市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 A. 天气现象 B. 地势高低 C. 地形类型 D. 纬度高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太阳辐射影响因素。 【详解】虽然太阳能路灯所需电能较少,但因其蓄电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短期内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天气现象是对我国许多城市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选A。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 A. ①、②层 B. ①、③层 C. ②、③层 D. ②、④层 5. 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大约是 A. 9年 B. 11年 C. 13年 D. 15年 6. 下列现象主要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B. 地球“磁暴”现象 C. 厄尔尼诺现象 D. 极地冰川融化 【答案】4. C 5. B 6. B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图中①层是太阳内部大气,②层是光球层,③层是色球层,④层是日冕层。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即分别是②、③层,C对。A、B、D错。 【5题详解】 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是相邻的两个高峰值或两个相邻的低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是11年,B对。A、C、D错。 【6题详解】 主要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现象是地球“磁暴”现象,是太阳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干扰地球的磁场,使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B对。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极地冰川融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多造成的,A、C、D错。 7.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层,则( ) A. 地球安全性降低 B. 不会有流星体或小行星到达地球 C. 生命依然存在 D. 地球昼夜温差变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球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的安全性降低,A正确;依然有流星体或小行星到达地球;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地球昼夜温差增大。所以选A。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一颗系外行星(太阳系以外的行星)非常适宜生命存活,其环绕运行的天体是阿尔法半人马β。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8. 下列天体中,与阿尔法半人马β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 太阳 B. 地球 C. 月球 D. 星云 9. 该行星非常适宜生命存活,主要依据可能是 A. 该行星有岩石存在 B. 该行星有适宜的温度 C. 该行星表面比较平坦 D. 该行星有卫星绕转 【答案】8. A 9. B 【解析】 该题考查天体的类型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系外行星非常适宜生命存活,它绕阿尔法半人马β公转,阿尔法半人马β应属于恒星,与太阳属于同一类型。所以选A。 【9题详解】 有适宜的温度是适宜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行星有岩石存在、行星表面比较平坦和行星有卫星绕转,这三个方面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B项正确。 10.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地方时差 ③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 ④使地球被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⑤产生了昼夜现象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详解】地球自转会产生地方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②③正确;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故①错误;使地球被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原因是地球是个球体,故④错误;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不是昼夜现象,故⑤错误。所以选B。 11. 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昼夜的更替 B. 水平运动产生有规律的偏向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D. 地球的赤道半径略长于极半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详解】 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以及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主要与地球自转有关,地球的赤道半径略长于极半径也与地球长期不停自转有关,ABD排除;地球公转运动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C正确。故选C。 12. 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 在远日点处,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C. 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 D. 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产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A错。在远日点处,地球公转速度最慢,B对。地球公转一周360°是一个恒星年,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C错。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交替周期是24小时,D错。 考点: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速度、周期。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在陆地上的平均厚度大约17千米 B. ②是软流层 C.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D. ①层和②层都属于岩石圈 14.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无法确定 15.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地面称为震中。我国青藏高原某地某日发生较强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答案】13. D 14. C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地壳在陆地上的平均厚度大约33千米;②是硅镁层,属于地壳部分;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都会增快,故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慢;①层和②层都属于地壳,都属于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据此选D。 【14题详解】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存在于地幔中,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对应图中的③圈层,选C。 【15题详解】 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且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也就是该次地震发生在大陆地壳中,横波、纵波都可以感受得到,由于纵波波速较快,故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据此分析选D。 【点睛】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6.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 A.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B. 地转偏向力 C. 水平气压差 D.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原因。 【详解】由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之间的分布不均导致地面的冷热不均,故引起大气运动。所以选A。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甲、乙、丙、丁四处的气压比较正确的是 A. 丙>乙>丁>甲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乙>甲>丙>丁 18. 若此图表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且图中丁处为陆地,丙处为海洋,则图中所示的情况为 A. 夜间陆风 B. 夜间的海风 C. 白天的陆风 D. 白天的海风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则丙>丁,乙>甲;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少,则丙>甲,丁>乙;所以丙>丁>乙>甲。正确答案是C。 【18题详解】 若此图表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丁处为陆地,丙处为海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白天,近地面陆地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反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综上所述,图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白天的海风,正确答案是D。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 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20.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21. 有关图示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带a控制下,寒冷少雨 B. 风带b控制下,寒冷少雨 C 风带c控制下,温和多雨 D. 风带d控制下,温和多雨 【答案】19. C 20. C 21. D 【解析】 根据纬度,图示M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M气压带北侧是东南风,应是东南信风带,M所在半球是南半球。在信风带控制下,高温少雨。在盛行西风控制下,温和多雨。 【19题详解】 读图,根据纬度,图示M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B、D错误。根据风带的风向,M气压带北侧是东南风,应是东南信风带,M所在半球是南半球,C正确,A错误。 【20题详解】 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结合图中风向,①是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②是南半球的副根据地低气压带,北侧是西北风。③是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是东北信风。④是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南侧是西南风。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④③①②,C正确。A、B、D错误。 【21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图示风带a是东南信风带,风带c是东北信风,在其控制下,高温少雨,A、C错误。风带b是南半球盛行西风,在其控制下,温和多雨,B错误。风带d是北半球西风带,在其控制下,温和多雨,D正确。 22.下列各天气系统示意图中,能表示与寒潮的形成有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 【详解】形成寒潮的是冷锋,图中A是冷锋;B是暖锋;C是气旋;D是反气旋。故答案选A。 2016年元旦,杭州迎来了今年第一个霾黄色预警,灰色的天空让杭城的“颜值”大打折扣。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示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 ) A.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 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带 C. 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 D. 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 24. 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 ) A. 降温能消霾 B. 大风能消霾 C. 高压能消霾 D. 干冷能消霾 【答案】23. A 24. B 【解析】 本题以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雾霾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属于东部季风区,故A 对。主要分布区在东部沿海地带,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没有靠海,只有广西部分靠海,故B 错。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有重霾分布,C 错。东南一些沿海平原地势低,雾霾较轻,D 错。 【24题详解】 气温降低,会使水汽凝结,大气因冷收缩下沉,不利于消除雾霾,A 错;冷空气来临,会伴随大风天气,大风能吹散雾霾,B 对;高压控制是下沉气流,大气稳定,不利于消霾,C 错;干冷空气中悬浮颗粒多,不能消霾,D 错 每年6、7月间,南京会出现连续的阴雨,称为“梅雨”;7、8月间又会出现持续的晴热天气,称为“伏旱”。回答下列问题。 25. 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是 A. 冷锋 B. 暖锋 C. 准静止锋 D. 高压系统 26. 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 A. 高压系统 B. 热带气旋 C. 冷锋 D. 低压系统 【答案】25. C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每年6、7月间,南京会出现连续的阴雨,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称为“梅雨”,形成的天气系统是江淮准静止锋。所以选C。 【26题详解】 7、8月间又会出现持续的晴热天气,称为“伏旱”,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所以选A。 27.大多数环保专家认为保护热带雨林是目前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最有效和最廉价的手段。这充分说明了热带雨林具有的全球环境效应是( ) A. 维护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B. 维护全球的碳—氧平衡 C. 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D. 是全球宝贵的生物基因库 【答案】B 【解析】 森林光合作用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护全球碳—氧平衡,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这充分说明了热带雨林具有的全球环境效应,选择B。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8.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是: ①两极冰川面积增加 ②高纬度地区能耗下降 ③沿海低地或岛屿面积减小 ④全球各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9. 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不可取的是( ) A.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B. 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C. 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D. 加强国际间合作 【答案】28. B 29. C 【解析】 【28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两极冰川融化,面积减少,①错误;由于气温升高,故高纬度地区采暖耗能减少,②正确;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屿和低地被淹没,沿海低地或岛屿面积减小,③正确;由于全球变暖对全球降水量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一般呈下降趋势,④错误。因此②③正确,故答案选B项。 【2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合作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主要是保护森林资源,增加对二氧化碳的而吸收,也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禁止燃烧化石燃料虽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会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不可取,故答案选 C项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含碳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2)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措施:预防措施当从减少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和保护森林两方面做起。 第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措施便是减少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大力研究并使用新型能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这必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第二,森林俗称是地球的肺,所以第二项措施是大力保护森林,禁止滥砍滥伐,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增加人工造林的覆盖率。 第三,以国家的政策为基础,在政府方面,国家应该制定并完善一些规章制度,提高公民意识。 第四,气候变暖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事,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世界各国都必须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共同治理全球变暖这一刻不容缓的大灾难。 30.“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二氧化碳等化合物 ②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加热了近地面的大气 ③过度砍伐森林,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 ④人口增加,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二氧化碳等化合物,①对。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对近地面的大气的加热影响不大,②错。过度砍伐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导致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③对。人口增加,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是主要原因,④错。C对,A、B、D错。 二、综合题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在冬季晴朗的白天,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如图所示)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折暖棚内气温比室外高的原因。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成过程,并简单说明内室增温的原因。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致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材料和图为背景,涉及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和热力环流原理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太阳辐射强弱并不与气温高低成正相关,而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海拔高低、昼夜长短和天气状况。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白天的太阳辐射强,晴天多也使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辐射是能量的传播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能量强,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故暖棚内气温高于暖棚外气温。 (3)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因热而引起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因冷而引起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再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由图可知:暖棚内因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点睛】热力环流原理: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32.“低碳经济”是2010年我国的热点词汇,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左图)。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下右图)。 材料二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中美两国分别宣布了各自的二氧化碳减排策略。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中国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华网华盛顿11月25日 :美国白宫25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1)材料一显示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正在消失,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2)根据课本知识,结合材料一,简述发生这类现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答对3个要点即可) (2)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中低纬度农业减产;(答案合理即可给分,任意3点) (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近地面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涉及全球变暖的原因、措施和影响等问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详解】(1)从材料1可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不断消失,主要原因是气温上升、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雨林的破坏,所以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起到固碳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2)全球变暖使冰川消融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海水膨胀也会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和岛屿被海水淹没;固体冰川消融使淡水减少,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中低纬度因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由耕作业转为畜牧业,使粮食减产。 (3)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近地面气温上升,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点睛】全球变暖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如火山地震的发生;人为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