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校际联合考试(二模)(解析版)
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校际联合考试(二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 A. 高温 B. 暴雪 C. 酷寒 D. 大风 2. 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 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 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 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 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⑤门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④⑤ 3. 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 A. 春阳 B. 夏岗 C. 秋洼 D. 冬平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 不大,BC错。故选D。 【2题详解】 蒙古包作为草原上一种特色民居,是适应内蒙古地区游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居,以木、毡为基本原料,同时,由各个部件组装而成,便于拆卸和组装,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①错;内蒙古地区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多暴雪天气,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一是有利于防止大雪封门,二是能够抵御严寒(与门口较小有关),②正确;冬季,该区域盛行西北风,且日出东南,所以门口朝向东南,既可以减少冬季风的影响,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③正确;蒙古包的门窗相对较少,最高点的天窗既能够改善采光条件,也能够起到通风作用,促进空气流通,④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门的中上部并没有开窗户并镶嵌玻璃,⑤错。故选C。 【3题详解】 各个季节的气候和牲畜的膘情不同,选择春、夏、秋、冬营地的条件也各不相同。根据地形、不同季节的气候等条件选择牧地,每年在“春洼、夏岗、秋平、冬阳(或冬暖)”各地之间来回搬迁。春季对牲畜是最为酷寒的季节,经过了寒冷、枯草、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幅下降,抵抗能力减弱,因此春季要选择可以避免风雪灾害的草场,而内蒙古地区春季多大风,所以春季应选择避风地带,而不是向阳地,A错;夏天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选择在山阴、山丘等细嫩草场放牧,同时还要注意有山岗等以便乘凉,B正确;秋季为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选择在草质好、凉爽的草场,以增强牲畜的耐寒能力,秋季低洼地并不凉爽,C错;冬营地主要是为了保护牲畜安全过冬,要选择在山阳、避风地带,而不是平坦的地带,D错。故选B。 【点睛】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 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内容。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李白乘船能“千里江陵一日还”,主要影响因素 A. 风力 B. 流量 C. 河道 D. 地形 5. 如今乘帆船重游三峡却难以体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觉,原因是 A. 水利工程建设 B. 上游植被破坏大 C. 造船技术失传 D. 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诗句可知,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日之内便到达千里之外的江陵,其交通工具是“船”,白帝城至江陵之间,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较快,船行速度较快,D正确;风力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且风向多变),A错;流量与河道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错。故选D。 【5题详解】 由于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使得三峡地区水位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所以很难体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觉,A正确;上游植被破坏大的结果是水土流失加剧,与题干信息关系不大,B错;造船技术并没有失传,C错;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D错。故选A。 【点睛】永安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奉节附近,江陵位于湖北省荆州地区,分别位于我国地势的 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水速快。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它是河流与海、湖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我国西北某湖泊扇三角洲前缘地带的地层垂直剖面示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若河流搬运作用较稳定,则K1~K4期间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 A. 湖泊水位 B. 流域内植被 C. 湖水温度 D. 流域降水量 7. 与K2时期相比,K3时期 A. 沉积体坡度更陡峻 B. 沉积时间更短 C. 沉积物颗粒更均匀 D. 沉积体体积更小 【答案】6. A 7. C 【解析】 【6题详解】 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影响湖水对河流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影响到泥沙的输送距离。一般而言,湖水水位高,顶托作用强,河流水流速下降越快,泥沙输送的距离越近,K1~K4期间沉积体距湖岸某固定点的距离变化大,表明湖泊水位变化最明显,A正确;流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可以影响河流的含沙量,进而影响泥沙沉积的厚度,但是对泥沙输送的距离影响较小,B错;湖水的温度与泥沙沉积关系不大,C错;流域降水量能够影响河流的输沙量,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搬运作用较稳定,说明河流的输沙量和输沙能力变化不大,D错。故选A。 【7题详解】 与K₂时期相比,K₃时期泥沙输送的距离远,说明该时期湖水的顶托作用小,河流流速下降慢,泥沙沉积速度慢,分选性好,沉积物颗粒更均匀,C正确;由图可知,K₃时期沉积体的坡度更和缓,体积更大,AD错;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沉积时间的长短,B错。故选C。 【点睛】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其山脚地形地貌、河 流含沙量的大小以及稳定水体沿岸风浪的大小均会影响扇三角洲的形态,并且在扇三角洲前沿多发育有辫状河流。 某国家1950年以来因国际移民迁入,人口迅猛增长,2017年该国出生率为9.6‰。下图示意1950~2018年该国人口总量变化(左图)以及该国移民迁入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根据该国国际移民迁入情况,推测该国位于 A. 西欧 B. 南亚 C. 东南亚 D. 西亚 9. 1950年以来该国国际移民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 A. 优越的位置 B. 丰富的资源 C. 发达的制造业 D. 发展迅速的服务业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17年该国的出生率为9.6‰,人口出生率较低,排除南亚、东南亚,BC错;迁入该国的移民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主要位于南亚、东南亚、北非地区,地理位置距离西亚较近,所以迁入的国家最有可能位于西亚地区,A错,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西亚各国石油资源丰富,开采石油需要大量劳动力,使得迁入西亚的移民迅猛增长,B正确;地理位置不是主要原因,A错;西亚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一般,CD错。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①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如该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开发。 ②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非洲纳米布沙漠死亡谷(左图)是个神奇的地方。青岛的拍客赵先生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正午拍摄了死亡谷的灌木景观(右图)。资料显示死亡谷仅有稀少的灌木依靠薄薄的晨雾维持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维持死亡谷灌木生命的晨雾,形成因素主要包括 ①沙尘 ②下垫面 ③大气运动 ④地下水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11. 拍摄死亡谷灌木景观当日,赵先生老家青岛 A. 日比东北 B. 白昼时间比广州长 C. 18时后日落 D. 正午物影较春分长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雾是水汽在降温条件下发生的冷凝现象,读图可知,死亡谷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终年气候干热,沙漠广布,所以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沙地比热容小,降温快,气温低,日出前大气从海洋上空流向陆地上空,暖湿的气流受冷却的下垫面的影响,水汽冷凝形成雾,所以与晨雾形成有关的因素是下垫面和大气运动,②③正确;在一定程度上,沙尘能为雾的形成提供凝结核的作用,但沙尘不是该地形成晨雾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①;与地下水关系不大,④错。故选C。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照片中灌木的日影几乎全部位于枝干的正下方,结合拍摄时间当地正午等信息可知,该日该地出现了太阳直射现象,即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日位于北半球的青岛日出东南,A错;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所以青岛白昼时间短于广州,B错;由于昼短夜长,所以青岛在18:00之前日落,C错;春分太阳直射赤道,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该日青岛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春分日,其正午物影长于春分日,D正确,故选D。 【点睛】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的物理现象。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根据雾形成的天气条件,可将雾分为气团雾和锋面雾两大类,气团雾是在气团内形成,锋面雾是锋面活动的产物。 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下图示意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的是 A. B. C. D. 13. 阻断重金属进入人体宜采取的措施是 A. 工业达标排放 B. 穿特制防护服 C. 植物性饮食 D. 饮用山泉水 【答案】12. C 13. A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在地表各个圈层之间循环流动,各个圈层之间都可以相互流动,而不是单向流动。故选C。 【13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环境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人类开发利用化石燃料和有色金属矿产过程中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这些重金属元素直接被人体吸收或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所以阻断重金属进入人体的根本性措施就是在源头上减少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A正确;穿特制防护服、植物性饮食、饮用山泉水都不能从根本上阻断重金属进入人体,B、C、D错误。故选A。 【点睛】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如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因为烧碱制造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在经生物作用变成有机汞后造成的;又如痛痛病,是由炼锌工业和镉电镀工业所排放的镉所致。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经大气扩散等过程进入环境中,造成目前地表铅的浓度已有显著提高,致使近代人体内铅的吸收量比原始人增加了约100倍,损害了人体健康。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极大。 某研学小组对我国西南M山展开研究。M山面积约1.5km²,只有一个峰顶。他们以经过峰顶的纬线为界,将山地划分为南坡和北坡,对比其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下图表示M山南坡和北坡部分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下图),各要素数值以北坡为1,柱状图为南坡相应要素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M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 A. 茶园比例 B. 土层厚度 C. 人口密度 D. 区域面积 15. M山南坡与北坡针叶林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坡度 B. 坡向 C. 纬度 D. 海拔 【答案】14. B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据材料和图可知,M山南坡的地理要素(茶园比例、土层厚度、人口数量、区域面积)与北坡比值分别是0.8、1.5、1.6、1.4。根据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区域面积,计算可得南坡人口密度=1.6÷1.4=1.14。综上所述可知,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土层厚度,故选B。 【15题详解】 据题可知,研学小组以经过峰顶的纬线为界,将我国国西南山地划分为南坡和北坡,因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所以南坡的热量比北坡高,导致了南坡的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较北坡高。因此M山南坡与北坡针叶林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向,故选B。 【点睛】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有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海拔较高。阳坡的热量条件优于阴坡,在水分充足时,相同的自然带分布上限高度,阳坡高于阴坡。例如,阿尔卑斯山地处 西欧,为受西风影响降水充足。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外增加值反映了国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数值的大小表示两国合作疏密程度。价值链比较优势指数(RCA) 衡量的是某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RCA值大于1有比较优 势,小于1则不具备比较优势。通过分析中国的制造业在东南亚区域的国外增加值和RCA指数,来考察中国制造业与东南亚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程度和合作能力,以期为制造企业的未来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图为2017年中国制造业在东南亚区域的国外增加值和RCA指数统计资料(下图)。 注:VIE越南 IDN印尼 BRN文莱 MAL马来西亚 PHI菲律宾 THA泰国 CAM柬埔寨 LAO老挝 SIN新加坡 (1)指出与我国合作最密切的东南亚区域“带一路”沿线国家,说明其吸引我国投资的文化因素。 (2)指出东南亚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具国际竞争优势制造业类型并分析主要原因。 (3)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构建区域“领头羊”,以期发挥区域合作的示范作用。指出适合做东南亚“领头羊”的国家。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说明该国承接中国制造业的区位优势。 【答案】(1)新加坡 吸引因素:华人比例高,汉语普及率高,风俗习惯与中国相似。 (2)劳动力密集型 原因:该地区人口数量多,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3)越南 优势:与中国接壤,方便承接我国产业转移。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2017年中国制造业在东南亚区域的国外增加值和RCA指数统计资料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经济合作的密切程度和合作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意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材料信息表明,国外增加值反映了国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数值的大小表 示两国合作疏密程度,读图可知,2017年中国制造业在新加坡的劳动力密集型国外增加值、资本密集型国外增加值、技术密集型国外增加值之和达5300亿美元,在东南亚区域国外增加值最高,因此新加坡是与我国合作最密切的东南亚区域“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华人比例高,汉语普及率高,风俗习惯与中国相似,这是新加坡吸引我国投资的文化因素。 (2)东南亚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类型应根据图中RCA指数进行判断指出。材料信息表明,价值链比较优势指数(RCA) 衡量的是某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RCA值大于1有比较优势,小于1则不具备比较优势。读图可知,东南亚各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RCA指数有6个国家大于1,最高达7.2,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因此东南亚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类型是劳动密集型。东南亚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类型是劳动密集型的主要原因应从当地劳动力数量和价格等方面说明。东南亚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人口数量多,劳动力丰富,由于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不高,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因此劳动力廉价,所以当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3)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构建区域“领头羊”,以期发挥区域合作的示范作用。图中显示,越南的劳动力密集型RCA指数达7.2,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且中国制造业在越南的国外增加值达5000亿美元,两国合作密切,因此在“一带一路”合作中适合做东南亚“领头羊”的国家是越南。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越南承接中国制造业的区位优势应主要从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越南与中国接壤,方便承接我国产业转移,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明显,适合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平潭岛是我国第五大岛,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也是大陆对台经贸、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以下简称大桥)于2019年9月25日全线贯通。大桥是福州至平潭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是合福铁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长乐副中心城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快速通道。大桥全长16.34千米,起于福建省长乐区松下镇,经四个岛屿,跨越四个水道到达平潭岛。全桥用钢量和混凝土总方量均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桥梁之最。大桥跨越的平潭海峡地区是与百慕大、好望角 齐名的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大桥所经海底岩面是倾斜裸露的坚硬光板岩,其建设条件远比跨越珠江口的港珠澳大桥恶劣。下图示意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置(左图)及平潭岛风玫瑰图(右图)。 (1)分析平潭海峡风力强劲的原因 (2)与港珠澳大桥相比,分析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设难度更高的自然原因。 (3)分析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建成对该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答案】(1)海峡附近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海峡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位于福建省和台湾岛之间,形成风口,狭管效应明显,风速大;海上摩擦力小,风速大。 (2)位于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气象条件复杂,施工条件差;岛屿多,(风大)水流急,水文条件复杂,对技术水平要求高;地处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海底岩面倾斜坚硬,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 (3)沟通了平潭岛与福建内地,完善了交通运输网;降低了交通成本,能够扩大闽台贸易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福建平潭岛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风力大小影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分析、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平潭海峡风力强劲的原因应从地形、盛行风、摩擦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平潭海峡地区是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平潭海峡大致呈南北走向,平潭岛风玫瑰图显示,当地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海峡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平潭海峡临近台湾海峡,位于大陆与台湾岛之间,形成著名风口,风力的狭管效应明显,因此风速大;平潭海峡海域上海上摩擦力小,风速大,因此平潭海峡风力强劲。 (2)与港珠澳大桥相比,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设难度更高的自然原因应从风力、水文、地 质、岩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位于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风力强劲,气象条件复杂,施工条件差,技术要求高;当地岛屿多,地形复杂,风大水流急,海域水文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潭海峡离板块交界处近,地处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材料信息显示,海底岩面是倾斜裸露的坚硬光板岩,施工难度大,因此与港珠澳大桥相比,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设难度更高。 (3)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建成对该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应从交通、贸易、产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沟通了平潭岛与福建内地,有利于完善福建省各地联系的交通运输网;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提高了当地交通通达度,降低了交通成本,能够扩大闽台贸易量,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通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良性态势。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要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必须减少发展的脆弱性从而提升协调性。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6个城市(下图)。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是黑龙江省四大煤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在28%~70%之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超过50%(国际公认合理开发利用率为30%)区域内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了70%以上,经济结构单一、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多超过50%,脆弱性特征十分明显。下表是六城市城市化、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 表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六城市城市化、生态环境和协调性评价 项目 鹤岗 佳木斯 双鸭山 七台河 鸡西 牡丹江 城市化 0.34 0.41 0.28 0.48 0.47 0.70 生态环境 0.37 0.52 0.34 0.53 033 0.81 协调性 0.60 0.67 0.55 0.71 0.61 0.87 (1)说明造成该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明显的主要原因。 (2)与其它城市相比,双鸭山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性最低。说明其形成原因,并指出该市提升协调性的措施。 【答案】(1)单一的煤炭资源开发、水资源过度利用、湿地过度开发。 (2)原因:城市化水平最低,生态环境脆弱。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成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征及成因、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造成该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明显的主要原因应结合题意中信息从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湿地开发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材料信息表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是黑龙江省四大煤城,经济结构单一、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多超过50%,说明当地单一的煤炭资源开发,导致城市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明显;材料信息表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在28%-70%之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超过50%(国际公认合理开发利用率为30%),说明当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城市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区域内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了70%以上,说明湿地过度开发,导致城市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明显。 (2)与其它城市相比,双鸭山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性最低。双鸭山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性最低的形成原因应结合表格信息从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两方面进行说明。材料信息表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通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良性态势。表格信息显示,双鸭山市城市化水平在六个城市中最低,生态环境 指数在六个城市中居倒数第二位,表明生态环境脆弱,表中信息显示,双鸭山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性指数在六个城市中最低。双鸭山市提升协调性的措施应从减少发展的脆弱性入手进行提出。双鸭山市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延伸产业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湿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老师的故乡在山东菏泽市某县,该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广阔,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王老师退休后放弃了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立志为家乡致富贡献余热。 王老师通过走访发现,家乡的劳动力以留守老人为主,大量土地有抛荒的危险。他上网查找发现了一种省时省力的耕作方式—免耕种植技术,就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王老师进行了春玉米(4月份播种,8月份收获)翻耕种植与免耕种植的对比试验,期间对0~80cm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并统计成图(下图)。下表为王老师收集的家乡气候资料。 表 菏泽市某县1996-2008气候资料 项目 1月 4月 7月 10月 气温(℃) -0.9 14.9 26.8 14.7 降水(mm) 8.4 30.6 166.5 39.3 风速(m/s) 2.0 2.6 1.7 1.6 图0-80cm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 (1)绘制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要求:气温用柱状、降水用实折线、风速用虚折线表示)。 (2 )根据王老师的统计数据,归纳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王老师的实验证明,免耕种植的春玉米增产明显。说明农田免耕技术给玉米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 (2)土壤水分含量先下降,再上升。原因:4月到6月,降水少、蒸发旺盛,随着玉米生长,土壤水分消耗增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7月份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上升。 (3)部分秸秆留在土中,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不翻动土壤,保护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地表有覆盖物,减少了土壤侵蚀。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华北地区种植玉米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候统计图绘制、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成因、耕作技术改良对农作物生产的有利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题意表明,利用表格气候资料来绘制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首先根据数量大小建立合适的纵坐标,横坐标表示4个月份;然后结合表格中数据用柱状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结合表格中数据描出4个月份表示降水量的点,用实折线连接起来,结合表格中数据描出4个月份表示风速的点,用虚折线连接起来。 (2)题意表明,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应根据王老师的统计数据进行归纳,读0~80cm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变化示意可知,从4月份至7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先下降,6月下旬至7月初,土壤水分含量最低,7月初以后再上升。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应从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作物生长消耗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月到6 月,山东荷泽地区气温回升,但雨季未到,因此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减少;同时随着玉米生长,作物消耗水量增加,使得土壤水分消耗增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7月份以后,华北地区进入雨季,当地降水量增加,降水大于蒸发,地表水增多,大量地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上升。 (3)王老师的实验证明,免耕种植的春玉米增产明显。农田免耕技术给玉米地带来的有利影响应从有机质、土壤结构、土壤水分、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说明。材料信息表明,免耕种植技术,就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保留地表覆盖物、不清理作物残茬,使得部分秸秆留在土中,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图中显示,在春小麦种植期间大部分时间免耕比翻耕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不翻动土壤,保护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使得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地表有覆盖物,减少了土壤侵蚀,保持表层土壤肥力,利于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