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3

1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能力目标 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 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 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向。 ● 德育目标 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 向发展。 ●教学重点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教学难点 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 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 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 路”(板书)。 [新课教学] 2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 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 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板书)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板书) 2.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占世界约 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 21%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问 题严重。 对于这些问题或生存压力,我们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 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补充材料 1: 发展的代价 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凯歌行进姿态的背后,环境问题的阴影也开始突现出来, 并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不得不承受了巨大的“成本”。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加上巨大的人口压力、结构性污 染的突现、较低的工业技术水平、不合理的工业和产业布局以及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失误”等 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出来。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和质量不仅同发达 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同中国自己制定的环境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 可能对中国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构成一种障碍或牵制。 从土地和森林的状况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国约有 1/3 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 害,500 万公顷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影响,风蚀和水蚀面积分别达到 179 万平方公里、188 万 平方公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又使得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加重以及渔业资源种群的生活 环境恶化。从水资源状况看,我国的水资源以及降水量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其中,19%的 水资源分布在淮河及其以北地区,8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加之又缺乏 必要的水利设施以及由此导致的较低的水资源储蓄能力,使得每年一到汛期,不得不以导洪 安全入海为目标,从而浪费大量的淡水资源。还有我国在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污染河段,而其中尤以淮河的污染状况为最。 从大气状况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不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二氧化硫、颗 3 粒物和降尘的浓度均严重超标。与此同时,由于大气污染而造成的酸雨也呈现出不断扩展之 势。据估算,江苏、浙江、福建等 11 个省区,因酸雨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损失已达 510 亿 元,造成农作物损失为每年 43.9 亿元。因此,削减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排放、控制酸雨污 染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承转:针对以上影响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要组织学生及时讨论,了解我国目前面 临的巨大压力,下面我们从几方面重点学习。 (1)庞大的人口压力(板书) 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据统计,1997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 3.4%,这意味着我国必须用 1 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 相应 6 倍的人口。尽管我国自 1978 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总量的基数过 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约为 1300 万,这样,我国每年有高达 1/4 的新增产 值被每年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目前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有资料表明,从 1994 年到 2000 年,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仍然保持在 1 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人 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再加上流动人口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工 作难度加大。在我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的压力的同时,还有待于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目前 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估计有 7000 万,他们势必乱垦荒地、湿地,乱采滥伐林木, 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我国 15 岁及 15 岁以上半文盲、文盲人数约占总人口的 15% 左右,其中 80%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这又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此外,我 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上 海等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总之,人口这一沉重的负担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 碍。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板书) 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 发展的需要,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人口数量过多,使得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 低,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着资源的相对短缺。例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人 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全国耕地和草场共有 400 多万平方千米的面 积缺水,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全国缺水城市达 300 多个,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 为 20%~30%,单位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再看黄河,则是另一番让人心碎 的景象:断流。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黄河每年平均断流达 102 天,1997 年断流时间竟达 226 天,一年中的 2/3 时间,黄河下游是无水的、干涸的,成了一条季节河。由于缺水,我国每 4 年影响工业产值 2300 多亿元,全国干旱受灾面积 3 亿亩,农业减产粮食 250 多亿公斤,耕 地资源短缺矛盾也十分突出。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 少。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到 0.1 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 1/3。森林资源更不容乐观。我 国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5,我国在林业方面的工作重采伐、轻抚育,使林木 生长率低,另一方面滥伐林木、毁林开荒的现象仍未杜绝,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不时发生, 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此外,我国能源供需结构矛盾加大,油气短缺问题严 重,大宗矿产储量的耗损速度远大于年增长速度,现有矿山生产能力将有较大消失;浪费资 源严重,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3)深刻的环境危机(板书)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为重点的环 境污染仍在发展,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 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 加剧。例如: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如今我国 2/3 的地区已遭受酸雨的威胁, 并且还在扩大。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个别城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城市生 活污水处理远不能适应城市扩大、发展的需要,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大河均受到 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全国各主要城市 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此外,由于生态破坏,风沙侵袭事件频发。 2001 年春季,甘肃中东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及山西西部的黄土高原,受来自蒙古 的冷空气影响,刮起了六级以上大风,上述地区正是中国三北风沙线所在地域,生态环境恶 劣,土地沙化严重,沙随风起一直刮到几千米的高空,形成沙暴,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一 夜漂浮,在北京、天津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北京、济南 的浮尘与降雨相遇相合形成“泥雨”。 补充材料 2: 据国外有关组织提供的资料记载,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经常用盲目的掠夺式原始开 发方式,全世界的沙漠面积每年要扩大五万到七万平方千米,每年有五百多万公顷的土地因 沙漠化、盐渍化和遭受污染而不能用于再生产,全世界因此而失掉的耕地面积已达五亿公顷 左右;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已由 19 世纪的 55 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 28 亿公顷,近年来,全世 5 界每年森林减少的面积达到 2 千万公顷;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动物的栖息地也在减少,不 少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据估计,到 21 世纪末,全世界的生物物种可能减少到不足一 百万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有环境危机发生。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实。1998 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给 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02 年 3 月上海、南京下“泥雨”,西安、济南降“黄龙”,沙尘暴再 敲警钟。 类似的事例还有:我国西部的“楼兰国”,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 人丁兴旺。后来由于森林遭砍伐、植被被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 地区已成为一片荒漠。 1999 年 7 月 2 日、3 日,在河北省沧州市岐口附近及天津海域均发生了大面积的“赤 潮”。2001 年在广东、香港海域、渤海湾也出现了更大面积的赤潮。 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三十年间,该流域 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 45.5%,湖底普遍淤高 1~3 米,洪灾过后,在全国开展保护“母亲河”的活动。 总之,通过以上的事例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 和生态问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要想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我们唯一的 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板书) 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 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 的《21 世纪议程》。该书战略框架如课本图 8.19。书中提出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 目标及主要对策: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板书) 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 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必须保护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或保 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 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 6 保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即逐步走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 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 8%~9%的速度增长。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板书)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努力实行控制人口的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适度消费;建立社会保障体 系,改善居住环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文化的革新,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促进公 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3)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目标(板书) 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护生态系统的 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 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 境,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加强对话和交流,积极参与全球 环境保护行动。 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有: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②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提高全社会可持 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的建设;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④因地制 宜,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 的合理利用;⑦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⑧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⑨加强环境污染 控制技术与装备;⑩保护、扩大植被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 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 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板书) 1.生态农业(板书)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提出“生态工程”“生态农场”的概念,紧接着,在探索 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中又提出了“生态农业”,从此,我国生态农业试点蓬勃发展起来。据 农业部对部分试点的统计分析,试点 3 年以上的村、乡,人均收入超过当地农民平均收入的 112%,粮食单产增加 12%以上,人均产粮增加 21%,光能利用率提高 10%~30%,投入产 7 出比提高 2%,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生态农业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它符合农业发展的规律。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 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 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 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 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 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 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 综合发展、多极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又称有机农业,指主要或完全依靠生物的有机物来提高作物产量的耕作制度。这 种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以保持持续的最大 生产效率。生态农业避免了“石油农业”施入大量的矿物燃料转化而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 等造成的破坏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降低,高毒残留农药污染生态环境,使有益的昆虫、青 蛙、鸟类数量急剧下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弊端,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既 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又保持其施用有机肥、精耕细作、间作套作等优良传统。 从这里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有如下特点: (1)农业资源得以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 源再生,永续利用。 (2)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 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合理发展,并可调 节气候,减少灾害。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我国农业是资源 约束型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目前,人均 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和 1/4,为了发挥有限投入的更高效益和有限 资源的更高生产率,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把生态科学和农业 科学相结合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的生态农业路子。 下面我们以“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北京留民营村为例,具体分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 式及主要采取的措施。 2.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模式(板书) 8 投影:(见课本图 8.21)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我 们给学生概括总结如下: 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县境内。1982 年以前,这里生产结构单一,农村劳动力 过剩,田地过量施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近十几 年来,该村按照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 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产业结构(板书) 他们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如课本图 8.20。全村首先按照 生态学能量流动原理,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充分利用秸秆,重点发展了饲养 业,先后建立起奶牛场、肉鸡场、蛋鸡场、鸭场、瘦肉型猪场和养鱼场。与此同时,为农业 生产服务的的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农机修配厂也相应建立起来。通过几 年的调整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种养加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 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板书) 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留民营村以农业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 皮作为饲料,送至饲料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生活燃料。 沼气渣和水,一部分送至鱼塘,一部分送至农田,一部分沼气渣加工后又是好饲料。鱼塘的 塘泥又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豆制品厂的下脚料用于喂奶牛和猪。鸡粪既用作肥料,发酵 除臭后又是猪的好饲料。通过这样的综合利用,不仅促进了系统内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有利于农民健康,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有 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板书) 留民营村注意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形成了一个不同时空分布、多层次、多形式的新 能源利用网络,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房、空中太阳能热水器,再加上节柴 灶,使留民营村的生活用能基本得到了解决,这不仅节省了煤炭和薪柴资源,还净化了环境。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留民营村已经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 轨道。蔬菜已全部实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农民生活 水平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 9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对下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正确判断 农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 思维能力。 1.下面是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该 系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 2 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只限填一次)。 A.增加粮食产量 B.喂养牛羊 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D.提高经济效益 E.粪肥 (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__气团控制时的______等灾害。 (3)以该系统的农业产品为原料,可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加 工业。 解题思路: 第一,阅读、分析图 1、图 2 。明确在吉林省西部改造沙漠荒地建构的“林—草—田复合生 态系统”的功能及本题提供的解题条件。 联系学习过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平原西部(含吉林西部),年降水量比 东部少,冬季积雪也薄。春季气候干燥,从蒙古高原吹来的大风,刮起河岸的沙粒,形成流 沙,吞没周围耕地,使平原西部出现沙荒地。实施“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是吉林西部 10 一项重要改造沙荒地的生态工程。 分析图 1 可以看出,用防护林将沙漠荒地分割成方块状,防护林带内种植牧草,田地位于 防护林带、草带之中。联系学过的“农田防护林带”防风、固沙和农田的作用等有关知识,可 以明确“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由“防护林”和“草地”形成的沙漠地区的“林草网带”可 以阻滞风速快、风力大,带有沙尘的害风对“农田”的侵害,变害风为微风,使沙尘降落,起 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林带、草带组成的网络,还可以起到“固沙”作用,起到调 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草带”的种植,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 壤质量。 由于实施“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工程,在增加粮食作物等产量的同时,还可以产生木 材、喂养牛、羊牲畜发展养畜业,畜牧业产生的粪便又可肥田;木材、粮食、牧业的提高, 不仅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又可加大对改造沙荒地的投入,扩大“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实 施的范围,使东北平原西部的沙荒地得到全部改造。 通过分析景观图 1、图 2,明确“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各环节内容、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以及本系统的功能,根据分析,可确定选择第(1)小题填写图中空白框的内容。(答案已 填入图 2 中) 第二,根据题目提供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的实施地点在“吉林西部的沙漠”,联系学 过的气团活动等知识,可以明确当地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常形成风沙和暴风雪等灾 害性天气,在此基础上,确定第(2)小题的答案。即极地大陆气团;风沙、暴风雪。 第三,在分析图 2 基础上,从“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的产品(粮、草、木材、牛、羊 等),从以这些“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角度,确定第(3)小题的答案,即木材加工 业、造纸业、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工业。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了解了我国现存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明 确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同时也通过留民营村的生态建设,提醒我们应加强 环保措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是光辉的。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