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浙江选考:第11讲 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轮夯基提能作业
第11讲 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30分钟 分值:4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 140—2 22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Ⅰ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Ⅱ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1.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 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答案 A 图示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2 160米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则A正确。 2.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 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 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答案 C 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易被蒸发,而土壤含水量越少。图示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则随着入侵,土壤空隙减小、水分增加。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图 3.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 C 图示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 4.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大 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较多 答案 A 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 5.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土壤温度较高 B.土壤湿度较大 C.土壤含水量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多 答案 D 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差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据图文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M曲线为林地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 B.N曲线的次高值为小麦生长茂盛期 C.M曲线的最高值为玉米生长茂盛期 D.N曲线6月份最低与谷物轮作有关 答案 C 华北平原农业多为一年两熟制,冬春季节为小麦生长期、夏秋季节为玉米生长期,夏初小麦收获后一段时期,耕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而森林春季树叶发芽,至夏秋随水热条件改善而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大,直至秋末落叶再次下降;据此可判断M表示林地、N表示耕地;则C表述不正确。 7.同一农业耕作区内同一作物植被覆盖度不同,最可能是( ) A.耕作制度不同 B.气候条件不同 C.土壤种类不同 D.地形坡度不同 答案 D 同一农业耕作区内,气候条件、土壤种类相同,则耕作制度也相差不大。故同一耕作区内同一作物植被覆盖度不同,最可能是地形坡度不同。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 时间(日) 积雪结束 时间(日) 积雪日数 (天) 年最大雪 深(厘米)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31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8.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答案 C 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9.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答案 B 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 10.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 A 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完成下题。 11.(2018浙江4月选考,7,2分)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答案 B 在气温和降水条件适中的温带草原地区,最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正确答案为B。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 12.“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 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3.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答案 D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两幅景观图片可知,该地区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明显,冰川融水随河流外流,导致该地区地表淡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D项正确;水域面积的变化和气温的改变,均会影响蒸发量,A项错误;河湖水量早期随冰川融水的增多而增加,但后期随着冰川面积的减少,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河湖水量也会减少,B项错误;水资源、气候及地表状况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相应改变,C项错误。 14.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的气候条件是(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温暖干燥 答案 A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 冈底斯山脉的次高峰冈仁波齐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名山之一(海拔6 656米),形似金字塔,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219国道南侧的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于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两湖相距不远且有地下水道连接,前者是淡水的“圣湖”,后者却是咸水的“鬼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冈仁波齐峰南坡白雪皑皑而北坡积雪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南坡 ( ) ①坡度较小 ②光照更强 ③降雪更多 ④风力更大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D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①对;光照强,雪容易融化,积雪少,②错;南坡属于迎风坡,降雪更多,积雪多,③对;风力大,不利于积雪的保存,④错。故选择D项。 16.与玛旁雍错相比,拉昂错盐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湖面风力较大 B.汇入淡水较少 C.湖水流出较多 D.蒸发量较大 答案 B 读图可知,与玛旁雍错相比,汇入拉昂错的河流较少,汇入淡水也就较少,从而导致拉昂错盐度较高,故选择B项。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答案 C 通过图中不同天气状况的三天的液流量的比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营养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C项正确。 18.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气孔收缩能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因此③④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且脱皮后蒸腾也不会减少,①错误;植被耐旱,根系应该发达,②错误,故D项正确。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9.(2017浙江4月选考,14,2分)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 C 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 20.(2017浙江4月选考,15,2分)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 A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关联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而植被是制造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且集中在近地表土壤中,有利于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