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考点05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考点05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学案

考点05 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能力要求 加试要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a b b ‎—‎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c 地球表面形态 ‎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a a b a c 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5.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c ‎6.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c 知识点1 地球的自转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地壳的物质组成(a)‎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 岩石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有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天然汞)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2)岩石:按照成因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b)‎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③变质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循环 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高温熔化 岩浆 突破01 三大类岩石及成因、用途 类型 成 因 常见岩石 三大类岩石的用途 岩浆岩(火成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侵入冷凝成为岩石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 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板岩、大理岩、片麻岩、石英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福建平潭的石牌洋被称为“双帆石”,整个礁石处于海洋中,像一艘大船,两块巨石像两面鼓起的双帆,是著名的花岗岩地貌。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图中岩石可变为 A.大理岩 B.石灰岩 C.流纹岩 D.片麻岩 ‎【答案】D ‎【解析】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突破02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常见示意图 ‎(1)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1)‎ ‎(2)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2、图3)。‎ ‎2.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②岩浆岩:一进三出。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高温熔化作用,是内力作用。‎ ‎3.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方法 分清岩石类型巧判岩层新老关系 ‎(1)岩浆岩地层如果是侵入岩,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沉积岩地层老的在上,新的在下,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杭州西湖的题名石之前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后经风雨打磨变得更加圆润光滑,杭州西湖一带出现了强烈的火山喷发,至今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还存在着一条火山通道的遗迹。读“地壳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 ‎1.杭州西湖题名石与宝石山的岩石类型是 A.乙、甲 B.丙、甲 C.甲、丙 D.乙、丙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片麻岩 B.③可能是外力作用 C.甲类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④可能是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1.A 2.D ‎【解析】丙有3个箭头指向,为岩浆,甲有1个箭头为岩浆岩,乙有2个箭头是沉积岩。题名石与宝石山的岩石分别是沉积岩和岩浆岩,④是重熔再生作用。‎ 知识点2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地质作用 主要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使地表趋于缓和平坦 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 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下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 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加试)‎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形成边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 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 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消亡边界→|←‎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加试)‎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隆起 岩层一般向下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必考+加试)‎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与图示(c+加试)‎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2)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外力作用 典型分布区自然特征 地表形态 A 流水侵蚀作用 该类作用在降水集中,地势起伏大的地区表现比较突出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广西的喀斯特地貌,瀑布、峡谷等 B 流水沉积作用 该类作用常发生在地势低平或起伏和缓的地区 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 C 风力侵蚀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比较强烈。风口高地以侵蚀为主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D 风力沉积作用 戈壁和沙漠的边缘多表现为沉积作用 沙丘等,沙丘移动带来流沙危害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加试)‎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有些是合理、有利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填海造陆能解决土地紧张局面,但会破坏海岸带的生态平衡。‎ 突破0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1)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如青藏高原是由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向碰撞隆起形成。‎ ‎(2)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3)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2)构造地貌主要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只判断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4.地质构造的判断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或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或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断层:一是看岩体是否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地垒: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地堑: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 ‎5.地质剖面图 ‎(1)常考图识 ‎(2)地质剖面图的判读类型 ‎①判读岩层新老关系 ‎②判读地质构造 ‎③判读地壳运动过程 a.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b.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c.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甲处地质构造及地貌的成因是 A.背斜,顶部岩层下降,凹陷成谷地 B.背斜,顶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C.向斜,槽部岩层下弯,凹陷成谷地 D.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形成谷地 ‎2.关于图示地质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地后期以外力作用为主 B.甲地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乙处是明显的地垒构造 D.丙地最适合建造隧道 ‎【答案】1.B 2.A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甲处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从地形来看,该处比周围其他地区低,为谷地,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选B。‎ ‎2.从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来看,先是经过内力作用,岩层发生弯曲,后来随着挤压和拉伸的力超过岩层能够承受的力,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构造;后来由于外力作用,导致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谷地,A对。甲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错。乙处是相对下沉的岩块,为地堑,C错。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稳定性差,不宜修建隧道,D错。故选A。‎ 突破0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常见外力地貌的景观图片 外力地貌考查时,常常以景观图片呈现的方式考查对地表形态的理解,所以记住一些常见的图片有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峡谷(“V”型谷)‎ 冲积扇 风蚀蘑菇 三角洲 冰斗、角峰、“U”型谷、刃脊 沙漠(沙丘)‎ 海蚀柱、海蚀崖 黄土高原 ‎2.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 “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构成图中雅丹地貌的岩石属于 A.变质岩 B.喷出岩 ‎ C.侵入岩 D.沉积岩 ‎2.塑造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答案】1.D 2.C ‎【解析】1.读图,根据图片中的山体岩层层理构造分明,判断是沉积岩。D对。‎ ‎2.雅丹地貌是典型的外力侵蚀地貌,根据图示信息,该地比较干旱,可以判断流水不是主要外力,所以主要外力是风,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C对。‎ 突破03 河流地貌 ‎1.侵蚀与沉积规律 ‎(1)侵蚀规律: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如图B岸为凹岸,侵蚀作用强;C岸为凸岸,沉积作用强。‎ ‎(2)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波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2.“五根据”判断河流流向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总是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所以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 ‎(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侵蚀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4)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5)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水流向: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由雨季时雨水汇流而成,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 B.凸岸 ‎ C.凹岸 D.入海口 ‎2.下列地貌形态,其形成与上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冲积扇 B.移动沙丘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答案】1.B 2.C ‎【解析】1.考查流水对地貌的作用。河源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小,位于河流中游河段的凸岸处发生沉积作用,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2.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砾石变圆是由于其被搬运过程中受到磨损作用的结果,风蚀蘑菇的成因是风力侵蚀(磨损)作用的结果。‎ ‎(2019年4月选考)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1—2题。‎ ‎1.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 A.风化侵蚀 B.搬运沉积 ‎ C.构造抬升 D.断裂下陷 ‎2.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18年11月选考)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完成3—4题。‎ ‎3.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4.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年4月选考)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完成5—6题。‎ ‎5.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2017年11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 ‎7.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8.按成因分类,甲处岩石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017年4月选考)读下图 “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题。‎ ‎9.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7年4月选考)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10—11题。‎ ‎10.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 D.喷出冷却 ‎11.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12.(2017年4月选考)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 ‎(2016年10月选考)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据此完成下题。‎ ‎13.从成因看,该河谷为 A.地堑谷 B.断层谷 C.背斜谷 D.向斜谷 ‎(2016年4月选考)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完成14—15题。‎ ‎14.和田玉属于 A.侵人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15.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接触变质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16.(2018年4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略图 红海位于板块的____边界(填“生长”或“消亡”)。‎ ‎17.(2016年4月选考)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图1)及图中②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勃朗峰所在山脉是欧亚板块与_____板块____(填“碰撞”或“张裂”)而成。‎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1—2题。 ‎ ‎1.甲山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褶皱——断层——侵蚀 B.褶皱——断层——侵蚀——沉积 C.断层——侵蚀——褶皱——沉积 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 ‎2.乙为中生代中晚期沉积岩层,其中可能含有 A.象牙化石 B.古老两栖类化石 C.裸子植物化石 D.原始鱼类化石 下图为板块边界及运动示意图。完成3—4题。‎ ‎3.组成岩石圈的是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4.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岩石新老关系(岩龄大小)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大于乙 B.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判读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莱士溪因见证了1857年大地震而名声大噪,成为地质胜景。读简图,完成5—6题。‎ ‎5.该“地质构造线”附近最可能是 A.向斜构造 B.背斜构造 C.断层构造 D.地垒构造 ‎6.图中“地质构造线”两侧地块的相对移动方向为 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 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 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 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 在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座方圆数十里的“古城”,人们又叫它“魔鬼城”(下图)。这里地表突兀奇特,夜幕降临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怪异的声音好像魔鬼在叫。“魔鬼城”地下蕴藏着丰富而优质的石油和天然沥青。根据上述资料,回答7—8题。‎ ‎7.造成“魔鬼城”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岩浆活动 ‎8.蕴藏石油的良好地质环境是 A.岩浆岩、断层构造 B.沉积岩、背斜构造 C.变质岩、断层构造 D.沉积岩、向斜构造 沙漠玫瑰石主要产于浩瀚戈壁,该石品种外形酷似玫瑰,又“生长”在沙漠中,故称之为“沙漠玫瑰”。沙漠玫瑰石大多是火山岩浆冷却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是方解石、石英、石膏的共生结晶体。据此回答9—10题。‎ ‎9.形成沙漠玫瑰石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沉积 ‎10.组成沙漠玫瑰石的物质为 A.岩石 B.化学元素 C.金属矿物 D.非金属矿物 下图为甘肃省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的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甲、乙、丙区域的主要侵蚀作用分别是 A.冻融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冻融侵蚀 ‎12.地球表面,最易发生冻融侵蚀的区域是 A.高纬平原地区 B.极地高原地区 C.冰川覆盖山地 D.山地雪线下侧 下图为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上到下岩层由新到老),读图,完成14—15题。‎ ‎13.河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14.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 A.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甲处地貌是内力作用所致 D.图中岩层都为岩浆岩 在南非奥兰治河的入海口发现了大量的金刚石砂,这些金刚石砂源自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一些死火山通道中的金刚石原生矿。完成15—16题。‎ ‎15.金刚石原生矿石属于 A.沉积岩 B.变质岩 ‎ C.岩浆岩 D.石英岩 ‎16.导致金刚石原生矿石转变为金刚石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流水作用 B.海浪作用 C.风力作用 D.冰川作用 直通高考 ‎【答案】1.D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意在考查学生等值线图的判断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21.读图结合图例,该处湖盆周边地区为抬升地区,湖盆地区应为断裂下陷形成,C错、D对。而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使地表趋于平坦,不是湖盆形成的原因,AB错。故选D。‎ ‎22.在外力沉积作用下,一般会使得地势较低地区与较高地区的高差变小,图示甲区域在四地中,等厚度线稀疏,说明湖盆平坦,且厚度值较小,说明深度较小,最容易被泥沙淤积形成陆地,故选A。‎ ‎【答案】3.D 4.B ‎ ‎【解析】3.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褶皱构造形成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4.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 D错误。‎ ‎【答案】5.D 6.D ‎【解析】5.读图分析可知,①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而且颗粒较细,属于页岩,③岩石的组成颗粒较大,属于砂砾岩,①岩石为致密的块状构造,应该为石灰岩,④岩石,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而且存在气孔构造,应该为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故答案选D项。‎ ‎6.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棱角较为明显,应该对应①和③,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和③属于页岩和砂砾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是由于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故答案选D项。‎ ‎【答案】7.A 8.B ‎【解析】7.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断层,且甲地断块上升,两侧断块下降,符合地垒的定位,选A。‎ ‎8.看图例可知,乙处岩石是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选D。‎ ‎【答案】9.B ‎【解析】图①显示的是海蚀崖,海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图②是冲积平原,主要是流水沉积;图③是沙丘,风力沉积的结果;图④是角峰、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B。‎ ‎【答案】10.B 11.D ‎【解析】10.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 ‎11.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通过观察可知,岩石内温度变化从55℃—47℃,较慢;而岩石表面温度从56℃—37℃左右,显然,岩石表层温度变化大,岩石表层温差大导致岩石分崩离析,故本实验模拟的是物理风化作用,选D。‎ ‎【答案】12.A ‎【解析】仔细观察图示信息是分析判断的关键。仔细观察图中的板块是陆地板块之间的碰撞现象,且有大小之分,小板块在与大板块碰撞后,前端向下俯冲,后端随之隆起,大板块则呈现出一系列的隆起。这就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和北侧系列高大山脉形成过程的模拟图像,故A选项正确。‎ ‎【答案】13.B ‎【解析】读图,根据岩层的位置移动看,该河谷为断层相对下沉的一侧,从成因看是断层谷,B对。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A错。背斜、向斜属于褶皱构造,C、D错。‎ ‎【答案】14.C 15.D ‎【解析】14.材料中“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故和田玉属于变质岩。‎ ‎15.籽料磨圆程度主要受流水侵蚀造成的,流水侵蚀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进行的。‎ ‎16.【答案】生长 ‎【解析】红海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17.【答案】非洲 碰撞 ‎【解析】勃朗峰所在山脉为阿尔卑斯山,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两板块相碰撞形成高大山脉。‎ 考点冲关 ‎【答案】1.A 2.C ‎【解析】1.甲山的形成过程是先沉积,形成沉积岩层,再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形成褶皱构造。然后岩层出现断层,发生错动和位移,有岩层移动到甲处。最后背斜受外力侵蚀,形成图示地貌景观,A对。B、C、D错。‎ ‎2.乙为中生代中晚期沉积岩层,其中可能含有裸子植物化石,C对。大象是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中生代岩层中没有象牙化石,A错。古老两栖类化石、原始鱼类化石出现在古生代岩层中,C、D错。‎ ‎【答案】3.B 4.C ‎【解析】岩石圈是位于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包括软流层。距生长边界越近,岩石年龄越新,反之,年龄越老。‎ ‎3.岩石圈是位于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包括软流层。读图,组成岩石圈的是①②,B对。③是软流层,A、C、D错。‎ ‎4.图中生长边界是新岩石产生的地区,距生长边界越近,岩石年龄越新,反之,年龄越老。甲乙两地岩石新老关系,即岩龄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甲小于乙,C正确。A、B、D错误。‎ ‎【答案】5.C 6.A ‎【解析】5.因断裂丙发生位移形成较大的断层,使得原来的河流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接着沿着断层线发育了新的河流,连接已经断开的河流,故选C。‎ ‎6.根据图示的方向可以看出在其地质构造线的西南侧整体向西北发生位移,故选A。‎ ‎【答案】7.C 8.B ‎【解析】7.该区域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魔鬼城”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地貌。‎ ‎8.背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为生物沉积,故为沉积岩的沉积环境。‎ ‎【答案】9.B 10.D ‎【解析】9.由材料可知,沙漠玫瑰形成于浩瀚的戈壁,气候干旱,温差较大,主要外力作用为锋利的侵 蚀,故答案选B项。‎ ‎10.矿物是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岩石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因此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由材料可知,沙漠玫瑰石大多是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是方解石、石英、石膏的共生结晶体,主要包含的是非金属矿物,而金属矿物是指具有明显的金属性的矿物。故答案选D项。‎ ‎【答案】11.C 12.D ‎【解析】11.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在祁连山北侧,处于冬季风迎风坡,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为主。故排除AB。乙位于我国祁连山南侧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和岩石中水分容易冻结,以冻融侵蚀为主,故排除D。丙位于甘肃南部,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以流水侵蚀为主,故C正确。‎ ‎12.冻融侵蚀由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组成,高纬平原区,气温低,很有可能无法出现消融过程,故A错误。极地高原地区以永久冰川为主,不属于冻融侵蚀,故B错误。冰川覆盖的山地,只是在山地表面,消融只对地表造成影响,而不是土壤和成土岩石,故C错误。山地雪线以上为永久冰川,雪线下侧为季节性积雪,气温低时出现冻结,气温升高时出现消融,最容易出现冻融侵蚀,故选D。‎ ‎【答案】13.B 14.B ‎【解析】13.根据图示河流附近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图示河流岩层新老关系,河流干流岩层较老,河流两侧的岩层较新,故判断为背斜构造,选B。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河流为背斜,故排除A。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与图示不符,故C错误。断层岩层出现断裂且有明显位移,图示无法判断,故D错误。‎ ‎14.甲处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是良好的储水结构,B正确。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为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甲处为河流支流发源地且为两河流分水岭,地势较高,为山峰,是向斜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褶皱不会改变岩石的原产状,保持岩石完整性和连续性,层理结构比较明显;岩浆岩分侵入型和喷出型,岩石较新,不太可能形成图示标准褶皱,故不可能均为岩浆岩。D错。‎ ‎【答案】15.C 16.A ‎【解析】15.根据材料,金刚石原生矿石形成在火山通道中,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属于岩浆岩,C正确;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变质岩是在高压高温环境中,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属于变质岩,B、D错误。‎ ‎16.根据材料分析,金刚砂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是从河流上游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因此导致金刚石原生矿石转变为金刚石砂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作用,A正确;海浪作用不影响河流上游,B错误;材料中不显示有风力作用和冰川作用,C、D错误。故答案选A。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