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复习教学探讨(第二讲)成都
第一讲 遵循课标考纲,明确主干考点 第二讲 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观念体系 第三讲 立足区域地理,发展核心素养 第四讲 突出学科价值,关注热点问题 第五讲 精选测试题目,掌握解题策略 第二讲 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观念体系 一、遵循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 以教材为载体。教材是复习备考的第一资源。 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承载着考纲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隐含着考试内容具有的严谨学科逻辑和知识脉络以及知识背后隐含的思想和方法。 建议透过教材对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进行描述、阐析、论证、说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生成点、发散点、迁移点,缕清知识的逻辑关系,实现知识的点线相接。 (一)探寻知识联系 ◆ 上位与下位知识的联系: 大气环流 — 季风环流 — 季风气候 — 雨带移动 — 伏旱等构成下位与上位的知识关系。 ◆因果知识的联系: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 、地转偏向力、 地方时差; 地面裸露导致风蚀与水蚀作用增强,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业减产和生态环境恶化 。 ◆论点与论据的联系: 湘教版教材 :“聚落的形成,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联系。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比较大的居民点。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在河流入海处,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这一结论的论据是 “ 图 3—30 我国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 ”。 ◆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联系: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地带性地理环境相比,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非地带性地理环境 ; 极地 相互方向的判定与 地球上 其他 各地点的方向判定 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并列联系 气旋与反气旋 寒流与暖流 城市与乡村 工业与农业 北半球与南半球 …… ◆包容联系: 极地包括南极与北极; 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寒潮与干旱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和人文 区域要素; …… ◆从属联系: 能源与新能源; 农业地域类型与水稻种植业; 重工业与钢铁工业; 东部沿海工业带和沪京杭工业区; …… 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 时间(社会发展阶段)维度 空间(大尺度、中尺度)维度 人口迁移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科技因素 (二)把握知识的生成路径,追寻知识链条 (三)寻找点线交集 知识条件化 知识结构化 知识生成化 复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的渠道,寻找点线交集,从而建立知识结构。 13 例如,点与点的链接: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土地硬面化扩大 —— 大气水热状况改变 —— 城市热岛效应、湿岛效应显著。 高压中心 —— 垂直气流下沉 —— 晴朗天气 —— 降水稀少 —— 形成 旱灾。 14 城市 人口聚落 交通中心 空间结构 空间形态 工业中心 商贸中心 扇形模式 同心圆模式 棋盘式 团聚型 多核心模式 组团式 条带状 放射状 线与线交集 城市职能 等级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服务等级 等级越高数目越少相距越远 (四)做好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结构可视化 思维导图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出现,主要是将关键字、图像、颜色等建立一个完整的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由中心主题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都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延伸更多的连结。 思维导图的图像多呈现树枝类型的放射性形式。在学习中,每一处的延伸都代表着一个知识点。 欧洲西部思维导图 —— 知识结构可视化 黄土高原思维导图 —— 知识结构可视化 洋流思维导图 —— 知识结构可视化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思维导图 —— 知识结构可视化 二、从概念走向观念,形成观念体系 (一)地理学的 5 大核心概念与我国地理课程体系的 5 大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构成学科的骨架,呈现学科发展的图景,对学科核心内容具有统摄作用。 1992 年 《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 提出了地理学的五个核心概念 : 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宪章指出,学习者不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就难以构筑地理知识的基本结构,就难以将知识转变为有 “ 鲜活 ” 生命力,即有能力价值的知识,。 地理学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有六大问题构成,分别是 “它在哪里?” “它是什么样子的?” “它为什么在 那 里?”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 “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有研究团队提出以《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所给出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的区域地理课程 的 5大 核心概念,分别是 “位置与分布” “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 “空间差异与空间联系” “区域” 地理学核心概念涵盖了核心地理观念和科学思想方法。 地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观念 和思想方法 。 对学生来说, 核心地理观念和科学思想方法是 抛掉具体知识剩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 奥苏贝尔提倡 ,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科和教材的基本结构,即那些最有“解释力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性观念。 一个难点:怎样解读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背后的 思想和方法。 地理观念指的是地理思想与观点。 地理学科基本观念是对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与思考而形成的学科思想。 它是集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于一体的学科基本概念下的基本观念性认识。 (二)从概念走向观念,形成观念体系 地理学的四 大核心观念 空间的观念 因地制宜的观念 人地协调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从概念走向观念,形成观念体系 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科学,空间观念主要是对地理事象和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从而解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 、 “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等问题。 空间的观念主要包括 区位与空间分布观念、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念 两个方面。 1 . 空间的观念 2 . 因地制宜的观念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有差异。人们必须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活动或城镇规划,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学会根据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方向,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9 30 3 . 人地协调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 —— 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人 地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改造、利用和尊重 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协调 31 4 .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协调观的最高层次。 32 空间观念 因地制宜观念 人地协 调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核心观念体系 平衡观念 循环观念 动态观念 系统观念 33 例如,高中地理 必修 Ⅰ 涉及的核心地理观念包括: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空间观念、动态观念、系统观念、人地协调观。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系统观念、动态观念。 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着特征; ——空间观念。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自然观念、人地协调观。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空间观念、人地协调观念、因地制宜观念、系统观念、动态观念。 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 ——自然观念、人地协调观念。 (三) 在观念体系中, 让知识保持“鲜活” 观念体系下的知识能够保持 “鲜活性” 。 “ 鲜活 ” 的知识具有的主要 特点(例高考试题) 来自于 真实、生动的 生活与文化、生产与建设、生态与研究。 具有较强的生长性。如气旋与反气旋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 具有灵活的迁移性。河流与洋流。 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如中心地理论、区位理论等。 2017 年全国 Ⅰ 卷 —— 平衡观念、动态观念。 图 2 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图2 35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 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 实际蒸发量 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6 平衡观念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37 动态观念 2015年全国Ⅰ卷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8分) 38 39 ( 3 )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 8b )的原因。( 8 分) ( 3 )冬季。( 2 分)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3 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3 分) 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观念 2017 年全国文综 Ⅲ 卷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图7)。额尔齐斯河是我们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图 7 40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41 系统观念 在地理复习教学中,牵住地理学科核心观念、学科思想方法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将隐含在 基础知识背后的 观念和思想 方法 解读概括出来,就能抓住最价值的核心概念,实现“教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学生一旦悟到了地理学科观念、思想方法 , 不仅能减少或避免思维的盲目性,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 而且能够具备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 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 在观念体系中, 让知识保持“鲜活”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从观念性知识 —— 原理性知识 —— 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的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 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原理性知识,在原理性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升华、建构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 教学案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资源跨区域调配——我国的西气东输”。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平一: 讲清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的起点、终点、经过省区、调取资源量、调入区和调出区发生的变化等。 这一层次的教学,把案例本身当做有用的知识,这是典型的事实性知识的堆砌,这些缺乏能力价值的知识若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心生厌倦,与高考无益。 水平二: 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辩证地分析问题。课文中P29的“活动——探究”: 1.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给甘肃省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层次的学习重点已经上升到体现人地关系原理的地理观念的境界。 水平三: 把西气东输作为一个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案例,在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基础上,摸索出借助读图和各种资料,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影响的一般原理与分析思路和方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角度进行分析。 这一层次的教学从地理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角度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进行总结,实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即走出案例本身,有了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提炼,可以由个别知识向同类知识迁移,具有一定的能力价值。 水平四: 帮助学生从地理学视角,运用地理思想方法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问题进行观念性认识总结与提升——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造成地理区域差异 (空间观念) ;地理区域差异引起资源跨区域调配(差异产生梯度,梯度引发地理流),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对地理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的条件采取对策或是改造活动 (因地制宜观念) ,引起空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空间相互作用必然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表现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空间观念、动态观念、系统观念) ;人类需要克服不利因素、利用有利条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 。 这些观念性认识是具有统摄力的上位知识,可以统摄诸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人口迁移”、“产业转移”等其他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等相关内容,进而形成科学方法论。 这一层次的教学,在学科内容的深刻性上又提升了一步。从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具体案例凝练出空间相互作用与人地关系的深入理解,达到了核心概念的认识层次,渗透了深刻的地理核心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不仅能够统摄具体的区域资源调配等知识内容,还能统摄和解释更多其他反映区域联系的地理过程和现象的知识。显然,水平四的知识能力价值是最高的。 2017 年 11 月 20 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