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2018年8月17日至21日期间,气旋“温比亚”在我国山东、河南等省区造成严重灾害。据统计,“温比亚”最大风力虽不超过10级,但造成的损失与2016年在福建南部登陆的超强台风“莫兰蒂”大致相当。下图示意8月19日海平面等压线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推测“温比亚”造成损失堪比“莫兰蒂”台风的原因是 A. 所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 B. 时值暑假,防灾准备不足 C. 所经地区排涝防灾设施不足 D. 等压线密集,风力强大 2. 图中此时,海上台风中心 A. 向偏西移动 B. 向偏东移动 C. 向东北移动 D. 向偏南移动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台风过境会带来强风、暴雨、风暴潮等天气,所经地区排涝防灾设施不足,易造成洪涝灾害,故C正确。“温比亚”途经山东、河南等省,而“莫兰蒂”在福建登陆,三省相比,福建经济更发达,故A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夏、秋季节都易受台风影响,因此当地对防灾、减灾工作很重视,故B错误。“温比亚”最大风力不超过10级,而“莫兰蒂”为超强台风,因此“温比亚”风力并不比“莫兰蒂”大,故D错误。 【2题详解】 读图可知,台风中心位于福建东部,因此海上台风中心应向偏西移动,故A正确。 瑞士当地时间2016年6月1日,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正式开通。位于中、南欧交通要道上的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工期历时17年,耗资160多亿美元。与圣哥达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相比,开通的新隧道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读“瑞士交通局部图(图a)和圣哥达隧道剖面图(图b)。 完成下面小题。 3. 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 A. 地质条件复杂 B. 科学技术先进 C. 社会经济发达 D. 气象灾害频发 4. 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将会直接影响爱斯特尔德的 ①城市等级 ②流动人口数量 ③城市形态 ④服务范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 A. 增加了公路等交通压力 B. 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大 C. 加强东、西欧的经济联系 D. 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答案】3. A 4. C 5. D 【解析】 【3题详解】 影响交通建设耗用时间的主要因素从地形、地质等因素分析。由材料可知,该隧道位于阿尔卑斯山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投资巨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瑞士的科学技术先进、社会经济发达,这不是工期长的原因,瑞士的气象灾害并不频繁。据此分析选A。 【4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原有铁路为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弯曲度较大,对货物载重限制,且速度慢,导致公路运输的压力大。新隧道开通将减少货运卡车的通行量,圣哥达隧道采取直线形式,线路短;通行速度快;对货物的载重限制少,因此缩短了运输的距离与时间,利于隧道两端地区的联系;隧道位于欧洲南北向最为繁忙的货运走廊上,利于瑞士同德国、意大利,以及南欧与北欧的紧密联系。爱斯特尔德的位于隧道的端点,因此将会增加该地的流动人口数量,扩大其服务范围,因此②④正确,据此分析选C。 【5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新隧道开通将减少货运卡车的通行量,减轻公路等交通压力,A错;圣哥达隧道采取直线形式,线路短;通行速度快;对货物的载重限制少,B错;隧道开通缩短了运输的距离与时间,利于隧道两端地区的联系;隧道位于欧洲南北向最为繁忙的货运走廊上,利于瑞士同德国、意大利,以及南欧与北欧的紧密联系,C错;新隧道开通将减少货运卡车的通行量,并将减少二氧化碳及污染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D正确。据此分析选D。 【点睛】交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 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2)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 水运、航空。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2)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 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6)政治:京九线―一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一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即将面临转型升级。广东在“区域发展差异巨大,产业急需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出了双转移战略。该战略包括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个方面。读双转移路线图。 完成下列小题。 6. 引发珠江三角洲向粤北、粤东、粤西进行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 A. 地价和工人工资 B. 交通和科技 C. 矿产和市场 D. 环境和能源 7. 该战略的实施会 A. 使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差距拉大 B. 造成珠江三角洲劳动力更加密集 C. 提高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城市化水平 D. 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潜力下降 8. 在该战略中的产业转移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 A. 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B. 珠江三角洲的技术力量较弱 C. 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D.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弱 【答案】6. A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与粤北、粤东、粤西相比地价和工人工资水平较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可知吸引珠江三角洲产业向粤北、粤东、粤西转移的主导因素是地价和工人工资,A正确;珠江三角洲产业以劳动力导向型的轻工业为主,矿产和能源影响较小。 【7题详解】 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会促进粤北、粤东、粤西地区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缩小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差距,A错、C正确;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出,使珠三角劳动力相对减少;珠三角将原有产业转出,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升级,发展潜力上升。 【8题详解】 产业转移的转入地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质量好,但基础设施落后,是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A正确、C错;珠三角经济发达,技术力量较强,产业协作能力强。 【点睛】 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如原来的乡村变成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下图为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地形剖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9. 下列地点降水最丰富的是 A. 贡山 B. 德钦 C. 奔子栏 D. 香格里拉 10. 科研工作者在贡山自然保护区北纬25°19′,海拔1300米至1500米范围内发现一片新热带雨林这一现象属于 A.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 B. 从山麓到山顶的分异规律 C.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现象 11. 这一片新的热带雨林形成的可能原因 ①西南季风 ②东南季风 ③河谷地形 ④盆地地形 ⑤全球变暖 A. ①③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9. C 10. D 11.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9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可知贡山、德钦、奔子栏、香格里拉四地中贡山降水最丰富,方法是过某点作一竖线与降水量的交点即是某地的年降水量,选择A。 【10题详解】 科研工作者在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片新热带雨林,不是呈现带状分布,只是一个点分布,它是在自然带出现的非地带性现象,选择D。 【11题详解】 热带雨林一般是高温多雨地区,这一地区的降水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此地区山河相间,河谷地区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变高,所以新的热带雨林形成的可能原因是西南季风受河谷地形抬升降水多,河谷地势低气温高,全球变暖也导致气温升高。选择B。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大自流盆地(如图),承压水透过钻井或天然泉眼等涌出地表,有些井的水温很高,需经较长的明渠输往当地农田、牧场。地下水的矿化度(盐分)较高,不宜直接用于农业灌溉,但可供牲畜饮用。地下水日平均涌水量达13亿升。 材料二、甲地(如图)肉牛上市,要经两个阶段:Ⅰ架子牛生长(小牛在本地天然草场上生长),Ⅱ在罗克汉普顿育肥:架子牛集中圈养,喂养粗饲料(牧草、秸秆)和精饲料(粮食),同时对二者比例有精准的要求。架子牛育肥一般需2~5个月,气温越低,牛的新陈代谢越慢,受蚊虫侵扰越少。罗克汉普顿市,有澳大利亚“牛肉之都”之称, 该地的牛肉销往世界各地。 (1)根据所给材料,评价大自流盆地的地下井水对农牧业的影响。 (2)架子牛在罗克汉普顿市育肥的时间多选择在秋冬季,试分析原因。 (3)目前,某中国企业在甲地购买了牧场,放养架子牛,同时准备在甲地建育肥厂,你是否赞成?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l)有利影响:大自流盆地,气候于早,地下水量大,井水可以自流.开采成本低,有利子农牧业发展.井水含有一定盐分,适于牲畜饮用。 不利形响:井水水温高,需降温处理;井水盐分高,需人工除盐,增加了利用成本(或盐分高,不宜直接灌溉也可给分) (2)秋冬季节,气温低,肉牛自身新陈代谢慢,受蚊虫侵扰少,疾病少,利子育肥;罗克汉普顿市属于牛、羊、麦混合经营带。此时为该地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足。 (3)赞成。理由:牧场广阔,粗饲料丰富;有丰富、适合肉牛饮用的地下水.靠近架子牛放养地,不需要长距离运输,减少损耗;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反对。理由: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水源不足;精饲料(麦类)缺乏;劳动力不足;育肥技术水平低;远离港口,交通不便。 【解析】 【分析】 以区域河流水系图为背景考查大自流盆地农业区位条件、秋冬季育肥的原因及育肥厂选址,难度中等。评价农牧业区位类的题目,注意从有利和不利影响入手。开放类试题,先表明态度,赞同角度可结合当地有利区位条件,不赞同从不利区位分析,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 【详解】(1)以大自流盆地为切入点考查水源对区域农牧业的影响,结合材料总结当地水资源的特点,大自流盆地内井水自流,且储量丰富,方便开采利用,利于农牧业发展。不利角度分析,井水盐度较高,不利于灌溉,但适于牲畜饮用;地下井水水温高,不宜直接使用,需降温处理和去盐,成本较高。 (2)根据材料得知架子牛育肥条件“气温越低,牛的新陈代谢越慢,受蚊虫侵扰越少”,提示从气候条件作答;精准投喂提示从社会经济的劳动力作答。秋冬季,气温低,架子牛新陈代谢慢;气温低,蚊虫少,牛受蚊虫侵扰少,疾病少。从经济区位看,罗克汉普顿市是混合农业区,秋冬季是种植业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足,利于架子牛精准投喂,便于育肥。 (3)该题开放性试题,需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赞同在甲地发展牧业并修建育肥厂,可从当地草料、水源、交通条件及地价等优势区位分析。不赞成角度可从该地缺水、草料或饲料不足、劳动力不足、交通区位不优、技术不高等不利区位阐述。 【点睛】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类主观题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类: (1)直接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如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农业的发展条件。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如某地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某种作物或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说出你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 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 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地球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 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末次冰期及其以后东南亚海陆分布变化情况 该岛典型气候资料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 难以补给;(任答三点)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 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 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 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 结果,食物相对不足。(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根据该岛气候资料,该地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光照、水分、热量充沛,使该地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形成热带雨林植被。 (2)该地是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地质稳定,无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补给少。所以土壤贫瘠。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两极地区、大陆的高山地区冰川面积大。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 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露出海面,即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所以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的生物进化连续。 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 结果,食物相对不足,导致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点睛】该地是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 植物生长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冰期时,两极地区、大陆的高山地区冰川面积大。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天坑是一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是在地下河强烈溶蚀和侵蚀作用下,石灰岩不断溶蚀,导致岩层崩塌,并贯通地表形成。2016年,我国地质专家在汉中南部发现在数量上居世界前列的天坑群。汉中天坑群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深处的禅家岩镇、小南海镇、骆家坝镇、三元镇四个区域,处于我国目前发现的天坑岩溶地貌的最北界,天坑群原始程度高、生态保护好,类型齐全,具“稀、奇、峻、雄、险、秀”的风景特色。图示意汉中天坑群分布地区。 评价陕西省汉中天坑群景区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 【答案】有利条件:汉中天坑群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原始程度高,生态环境好,类型齐全,风景独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美学观赏价值。 不利条件:汉中天坑群分布在秦巴山区深处,交通通达度低;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差;景区地势起伏较大,环境承载量小;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远,客源较少。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的评价。主要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的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由材料分析可知,汉中天坑群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原始程度高,生态环境好,类型齐全,具“稀、奇、峻、雄、险、秀”的风景特色,风景独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美学观赏价值。但是由于汉中天坑群分布在秦巴山区深处,交通通达度低;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差;景区地势起伏较大,环境承载量小;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远,客源较少。 【点睛】评价旅游资源价值 1. 浏览价值:游览价值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他首先体现在旅游资源的质量上,同时要考虑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还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等。 2. 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旅游资源要接近经济发达的旅游消费市场才有利于开发。 3.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4. 地区接待能力:旅游区的活动配套设置、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其接待能力,从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 5.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根据旅游活动的环境承载量确定旅游活动规模,是保证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15. 由于人类干扰活动,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等已超出生态系统自恢复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显著增加。下图示意2013年及2017年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脆弱度空间分布状况。 据图说出2013—2017年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脆弱度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变化特征:极度及重度脆弱区范围缩小,生态环境脆弱度总体有所减轻;局部地区(上海东部及南部海域)生态环境脆弱度不变或加重;原因:长江流域污染物输入得到控制;长江输沙量减少;河口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服务功能增强;上海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排放增加。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长江流域污染物输入得到控制;长江输沙量减少;河口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服务功能增强;上海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排放增加,所以出现极度及重度脆弱区范围缩小,生态环境脆弱度总体有所减轻;局部地区(上海东部及南部海域)生态环境脆弱度不变或加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