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地理试题(重点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地理试题(重点班)

大名一中高三清北班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每题中的4个选项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 时间 数据 项目 第五次 人口普查(2000年)‎ 第六次 人口普查(2010年)‎ 常住人口/万人 ‎700.8428‎ ‎1035.7938‎ 男女性别比例 ‎49.43:50.57‎ ‎54.20:45.80‎ ‎0-14岁人口比重/%‎ ‎8.50‎ ‎9.84‎ ‎15-64岁人口比重/%‎ ‎90.39‎ ‎88.40‎ ‎65岁及以上 人口比重/%‎ ‎1.11‎ ‎1.76‎ ‎1. 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比女性劳动年龄人口(  )‎ ‎①增长速度慢 ②增长速度快 ③增长总量多 ④增长总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 导致该市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B. 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C. 城市人口政策变化 D. 内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同)总人数×15~64岁人口比重×15~64岁男性性别比。根据以上方法同样可以计算出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然后计算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劳动年龄人口的男女性别人数,比较可知,男性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快,增长总量多,故B项正确。也可以从第五次男女比49.43:50.57与第六次比例54.20:45.80对比分析,因男女数量计算时,基数相同,所以比例变化就可以看出数量变化。‎ ‎【2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该地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经历了内地劳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入,第五次普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市第六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最大可能是由于沿海地区近几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内地向东南沿海迁移的劳动力减少,该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该城市劳动力整体比重下降,与环境人口容量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及城市人口政策变化关系不大。故D项正确。‎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区域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合理排序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4. ②时期该区域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 人地矛盾尖锐 B. 人口增长过快 C. 劳动力过剩 D. 社会负担过重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人口模式一般由传统型、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即少年儿童的比重逐渐下降,老年人口比率上升。所以人口年龄金字塔中少年儿童比例由高到低,老年比例由低到高,先是②增长型,再到③稳定型,最后到①衰退型。故D正确,ABC选项错 ‎【4题详解】‎ ‎②时期为增长型,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人口增长较快,所以该区域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劳动力过剩及社会负担过重是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的社会及环境问题。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下图示意某城市地域形态简图,图中M为商业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 M成为商业区的主导区位优势为 (  )‎ A. 位于城市中心 B. 土地租金高 C. 交通通达度高 D. 周边居民数量多 ‎6. 目前,该城市交通布局中最不合理的是 (  )‎ A. 环行放射式道路网 B. 河流 C. 铁路 D. 高速公路 ‎7. 该市拟规划建设城市新的功能中心,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甲:休闲旅游中心 B. 乙:化学工业中心 C. 丙:对外交流中心 D. 丁:仓储物流中心 ‎【答案】5. C 6. D 7. A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商业区布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交通通达度高,便于人流、物流的集散。不是因为市中心土地租金高,A、B错。读图,M位于交通路口,成为商业区的主导区位优势交通通达度高,C对。商业区土地租金高,居民数量少,D错。‎ ‎【6题详解】‎ 根据图例,图中高速公路从市区经过,影响市内交通,所以最不合理,D对。环行放射式道路网,河流,铁路的布局合理,A、B、C错。‎ ‎【7题详解】‎ 读图,甲是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质量好,适合发展成休闲旅游中心,A对。乙位于河流上游,不适合建化学工业中心,B错。丙处是车站,环境杂种,不适宜建设对外交流中心,C错。 丁地交通线路较少,与市区联系不便,不适合做仓储物流中心,D错。‎ 考点:城市功能区布局原则,影响功能区区位的因素。‎ 下面图甲是我国某地四种农产品产值百分比示意图,图乙表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一般模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 A. 政策 B. 市场 C. 交通 D. 气候 ‎9. 若该地农业发展到阶段Ⅲ,其农业发展最显著特征是(  )‎ A. 大农场生产 B. 专业化生产 C. 精耕细作 D. 高度机械化 ‎【答案】8. B 9. B ‎【解析】‎ ‎【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农产品以乳产品和蔬菜为主,产品应直接面向市场,因此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选B。‎ ‎【9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阶段Ⅲ面向的是国际市场,因此专业化生产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应是该阶段的最显著特征。大农场生产、高度机械化是阶段二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精耕细作反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多、种植经验丰富,但这不是农产品国际化的最显著特征,选B。‎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是指城市的资源赋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是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体。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高低可以用综合承载力指数表示,其数值越大,代表相关指标的承受压力越大。下图示意北京市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下列现象,与北京市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所反映状况吻合的是(  )‎ ‎①冬季雾霾天气增多 ②公共交通乘用比例上升 ③绿地面积扩大 ④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 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B. 环境破坏程度加大 C. 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D. 城市人口数量剧增 ‎12. 下列做法,能降低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的是(  )‎ ‎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 ③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 ④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0. B 11. D 12. A ‎【解析】‎ 试题分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北京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北京的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相关指数的压力增大。结合四个选项,①项说明生态环境恶化,④项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这两项会增加生态环境和资源赋存所承受的压力,而②项公共交通乘用比例上升可以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③项绿地面积增加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两项均会降低相关指数所承受的压力。‎ ‎【11题详解】‎ 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剧增而导致的。其它三项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口的迅速增加密不可分。‎ ‎【12题详解】‎ ‎①②③三项的做法可以降低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些都可以降低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而④项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片面大力发展工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采摘节是乡村地区依据某一独特的农产品举行的一种集田园风光、趣味活动、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精彩活动。下图为山东省某地的优质大樱桃采摘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3. 该地生产的大樱桃与同地区生产的普通樱桃相比,具有早熟、个大、色艳等特点。形成此鲜明特点的主导因素为(  )‎ A. 科技投入多 B. 交通便利 C. 水源丰富 D. 光热充足 ‎14. 为适应采摘节的需要,该地欲建一个农家饭店,最佳的选址地为(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3. A 14. C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从题干知,大樱桃品质更优,而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科技,所以选A。‎ ‎【14题详解】‎ 为采摘节建的农家饭店,应在交通便利,靠近采摘园、不破坏景区环境,甲、乙、丁虽交通便利,但距采摘园较远,选在丙最好,应选C。‎ 考点:影响农业发展主导因素;商业网点布局因素 下图是我国不同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机械变化趋势统计图(基尼系数数值越高,表明地理集中程度或专业化程度越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 )‎ A. 电子制造业 B. 服装制造业 C. 食品加工业 D. 黑色金属冶炼业 ‎16. 该种产业从较为分散到集中分布,直接引起了我国(  )‎ A. 北煤南运 B. 南水北调 C. 西气东输 D. 人口迁移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从图中图像数值变化分析,服装制造业的系数由20世纪80年代的0.45到2004年的0.8左右,变化最为显著,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服装制造业,故B项正确。‎ ‎【16题详解】‎ 该种产业为服装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从较为分散到集中分布,会直接引起我国劳动力向服装制造业集中地区转移,故D项正确。服装制造业对煤炭、天然气及水源需求不大,故ABC项错误。‎ 对外贴牌加工是指企业按外商订单组织生产,产品贴印外商商标,交由外商销售。下图示意科沃斯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该企业对外贴牌模式发展的10年中,为经营模式转型积累了(  )‎ A. 产品销路 B. 产品出口量 C. 资金和技术 D. 劳动力 ‎18. 截至2011年,该公司(  )‎ A. 以自主品牌生产为主 B. 以加工贸易为主 C. 以工业分散为主 D. 转型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答案】17. C 18. B ‎【解析】‎ ‎【分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企业转型问题。‎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产品由外商销售,企业没有积累产品销路,A错。经营模式转型后与原来生产产品发生变化,对外贴牌模式发展的10年中产品出口量对经营模式转型积累没有影响,B错。10年中,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企业可以自主发展,C对。图中信息可知,产品不同,需要的劳动力不同,D错。故选C。‎ ‎【18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11年,该公司以自主品牌生产仅占到23%,仍然以加工贸易为主,B对、A错。该公司是在多个国家注册商标,不是建分厂,不能表明以工业分散为主,C错。从产品看,应是转型为技术导向性工业,D错。‎ ‎【点睛】在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中,加工环节附加值最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将更多地投入到设计环节实现产业转型提高附加值。‎ 读“我国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回答问题。‎ ‎19. 公路运输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主要的货运方式,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植被 ④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 “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但“长三角”地区铁路运输比重明显小于环渤海地区,制约“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土地价格高 B. 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C. 河网密布 D. 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发 ‎【答案】19. A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公路运输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主要的货运方式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西南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降水较多,因此公路运输是最经济、灵活的货运方式,故①②正确;植被对交通运输影响不大,③错误;资源的运输量—般都较大,采用公路运输的成本高,④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制约“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建设的最主要因素。长三角地区货运以水运为主,说明该地区河网密集、水系众多;同时,由千河网密集,多洼地,铁路的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制约了铁路的发展。故选C。‎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读图,完成小题。‎ ‎21. 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以下不属于区域划分自然因素指标的是 (  )‎ A. 气候 B. 地形 C. 洋流 D. 植被 ‎22. 制约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 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 农业基础薄弱 C. 水土流失严重 D. 自然资源不足 ‎【答案】21. C 22. A ‎【解析】‎ 区域的区分是陆地区域的划分,它与洋流无关。制约西部地区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由此可见,“3S”技术将在今后国土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GP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B. 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C. GPS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D. GPS技术可分别处理RS技术及GI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24. “网上管”主要应用的系统是(  )。‎ A. GPS B. GIS C. RS D. 人工监测 ‎【答案】23. C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3S”技术的特征,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A错;RS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B错;GPS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C对;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可分析、处理R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D错。故选C项正确。‎ ‎【24题详解】‎ ‎“网上管”主要是在互联网上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处理,GIS具有该功能,故B项正确。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功能,RS和人工监测主要是地理信息采集功能,故ACD项不符合题意,选B项正确。‎ 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发现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心圆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200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以外到‎1千米左右,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群及灌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5. 导致该地植被分布的人类活动方式最有可能是 A. 过垦 B. 过牧 C. 滥伐 D. 滥采 ‎26. 上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塔里木盆地 B. 呼伦贝尔草原 C. 青藏高原 D. 松嫩平原 ‎【答案】25. B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的水源供应,人畜活动必然以水井为中心,水井周围就会因为过度放牧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故答案选B。‎ ‎【26题详解】‎ 在呼伦贝尔草原,发展畜牧业人们采取掘井方式而导致出现草地退化现象,故答案选B项。‎ 下图为25°N附近某区域示意图。为正确标注该图方向,某学习小组测得某日M城的昼长是11小时36分钟,日出、日落分别在X、Y方向,且日出时正值北京时间某日6时24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下列有关图中河流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流YM段为西北—东南 B. 河流XM段为西南—东北 C. M段以下河流为西南—东北 D. 自上游到下游大致由北向南流 ‎28. M城的经度为(  )‎ A 123°E B. 120°E C. 117°E D. 119°E ‎2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在向北移 B. 该日之后我国各地昼将变长 C. 该日之后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大 D. 此时我国还处在冬半年 ‎【答案】27. C 28. C 29. D ‎【解析】‎ ‎【分析】‎ 由题干该地位于25°N附近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由该日M城的昼长是11小时36分钟分析,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日出X位于东南方,日落Y方向为西南方。所以图中方向为“上西下东,左南右北”。‎ ‎【27题详解】‎ 据此可判断:‎ A、 YM段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A项错误;‎ B、ⅩM段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B项错误;‎ C、M段以下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C项正确;‎ D、河流自上游到下游大致由南流向北,D项错误。‎ 故C项正确。‎ ‎【28题详解】‎ 根据公式:日出时刻=12-昼长/2(公式中日出时刻为地方时),可知M城日出时刻为某日6时12分,而此时北京时间为该日6时24分,M城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2分钟,因此该地经度为117°E,故C项正确。‎ ‎【29题详解】‎ 由该日M城昼短夜长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可以判断我国处于冬半年,D项正确。但无法判断直射点的移动方向,A错误;同理,B、C选项也错误。综合分析,D项正确。‎ ‎【点睛】从河流的规模分析,干流一般规模大,支流规模小,上游规模小,下游规模大。‎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30. 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 先淤积、后侵蚀 ‎31. 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30. D 31. B ‎【解析】‎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随着距离海岸的距离增加,海水深度增加。根据图中1975~2004年的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1975年至1990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淤积严重,海水深度减小;1990至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减小,海水深度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以侵蚀为主,所以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下降,说明海水深度增加,泥沙淤积减轻。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水深加大,B正确;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导致河流的冲刷作用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加重,河口处水深减小,A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严重,河口处水深变浅,C错误;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变快,泥沙淤积增大,河口处水深变浅,D错误。故选B项。‎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2年1月5日14时和6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 5日14时至6日8时,①地 A. 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 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C. 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 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33. 5日14时至6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32. D 33. B ‎【解析】‎ 试题分析:‎ ‎【32题详解】‎ 直接从比较两幅图示的等压线变化可判断,①地一直为高压中心,因此天气晴朗;根据等值线数据可判断5日14时①地气压大于1026百帕,小于1028百帕,6日8时①地气压大于1028百帕,故说明气压升高,而14时应为全天气温最高时,而8时为早晨,气温较低,故D项正确。‎ ‎【33题详解】‎ 看风向关键是要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压线分布可画出各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变化最大的是③。‎ 考点: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等压线分布的基本信息,进而判断气压中心、天气状况和气压高低的变化,并能抓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变化判断风向的变化等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读图能力训练。‎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4.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 为植物提供养分 B. 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 吸附雨水污染物 D. 保持土壤水分 ‎35.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6.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34. D 35. B 36. C ‎【解析】‎ 考查水循环。‎ ‎【34题详解】‎ 通过简图可发现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故该雨水花园地下部分含水量变化很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生长,必须保持土壤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可达到此目的。故选D。‎ ‎【35题详解】‎ 雨水下渗后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直到过滤作用,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的作用。B正确,故选B。‎ ‎【36题详解】‎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C正确,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雾、霾多发地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7. 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 A. 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 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 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 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38. 关于图中四地区深秋初冬时节多雾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减弱,水汽不易扩散 B.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之上 D.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答案】37. C 38. B ‎【解析】‎ 试题分析:‎ ‎【37题详解】‎ 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雾霾天气能见度低,C正确;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不会使能见度降低,A错;雾霾不会消弱地面辐射[‎ B错;雾霾改变不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错。‎ ‎【38题详解】‎ 图中四地深秋初冬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产生,易形成雾,B正确;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A错;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C错;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不会出现雾,D错。‎ ‎【考点定位】雾霾形成条件及其影响 下图为“某山地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据图中信息判断,下面有关该山地的正确叙述是(  )‎ A. 常年受东南信风控制 B. 东坡积雪冰川范围比西坡大 C. 所在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 D. 西坡自然带更丰富 ‎40. 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在西坡山麓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  )‎ A. 落叶阔叶林带 B. 针叶林带 C. 常绿硬叶林带 D. 雨林带 ‎【答案】39. D 40. C ‎【解析】‎ ‎【分析】‎ 按对流层气温递减率‎-6℃‎/‎1000米计算,1000*20/6≈‎3300米,加上山麓‎2000米的海拔,山顶海拔约为‎5300m。‎ ‎【39题详解】‎ A.由图中降水量对比分析,丙地西坡降水多,甲地降水少,说明丙为迎风坡,甲为背风坡, 受西风控制,A项错误;‎ B. 东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山顶积雪冰川范围比西坡小,B项错误;‎ C. 由1月气温高,7月气温低分析,该地为南半球,南半球洋流在大陆东岸的洋流为暖流,C项错误;‎ D. 西坡降水较丰富,冬季温度条件较西坡好,水热较丰富,所以自然带更丰富,D项正确。‎ 综合分析,D项正确。‎ ‎【40题详解】‎ 从丙地7月温度为‎1℃‎,海拔‎2000米分析, 海平面附近山麓的温度约为‎13℃‎, 夏季1月山麓气温为‎31℃‎。冬季气温小于‎15℃‎,不可能是热带,又远高于‎0℃‎,所以该地山麓为南半球亚热带气候,因为丙坡受西风影响,山顶海拔约‎5300米,最可能是南美洲安第斯山,位于大陆西岸,所以是地中海气候的可能性较大,山麓自然带最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C项正确。‎ ‎【点睛】第二题中注意山麓和山腰的温度差异。‎ 卷Ⅱ(非选择题,共40分)‎ ‎4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材料二:L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试描述L湖湖底坡度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2)阅读材料,试分析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的原因。‎ ‎(3)简要说明L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过程。‎ ‎【答案】(14分)‎ ‎(1)(L湖湖底)西、北侧坡度较小,东、南侧坡度较大。(2分)‎ 理由:(湖泊水位就是等高线),(湖泊)西、北侧水位线(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小;东、南侧则相反。(2分)‎ ‎(2)(湖泊)西侧地势较平坦(坡度较小),浅滩面积广;(湖泊)西侧(有甲)河注入较多淡水,湖泊盐度较小(或有甲河注入,淡水资源丰富)。(4分)‎ ‎(3)(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甲河)水量减少(2分);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出湖水量(乙河水量)减少(2分);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积累(2分),(湖泊盐度逐渐升高)。‎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湖泊最高水位时,湖的东、南侧水域覆盖的面积比西、北侧要小的多,说明湖泊水位就是等高线,湖的西、北侧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小;东、南侧则相反,即西、北侧坡度较小,东、南侧坡度较大。‎ ‎(2)湖泊西侧坡度较小,地势较平坦,浅滩面积广;有甲河注入较多淡水,湖泊盐度较小,淡水资源丰富,所以沿岸芦苇广布。‎ ‎(3)由于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和流入甲河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出湖水量和乙河水量减少;加之湖泊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入湖水量时,盐分在湖泊中积累,使湖泊盐度逐渐升高。‎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内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变化。‎ ‎42.图甲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乙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甲 图乙 ‎(1)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 ‎(2)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分析其优点。‎ ‎(3)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分析其对佛山市的有利影响。‎ ‎【答案】(1)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邻近香港;交通便利。‎ ‎(2)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3)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和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考查区域工业区位条件的分析能力和工业集聚、工业转移对区域影响的总结能力。‎ ‎【详解】(1)从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我国给予了东南沿海地区特殊的优惠政策,地价较低;大量劳动力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同时该地毗邻港澳,海运便利,有利于产品的出口等,所以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 ‎ ‎(2) 分析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专业镇的优点,可以从产业集聚的好处分析,同类产业集聚可以扩大产业规模,产生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知名度,降低营销成本;同类企业聚集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提高技术水平;总之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 ‎(3)近年来,沿海地区因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问题突出,政府政策支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污染较大的产业逐渐向外转移。从有利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腾出发展空间,有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减小环境压力,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利于环境改善等。‎ ‎43.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图不难看出这里土地的荒漠化严重,由此可能造成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 ‎(2)其原因主要是材料中提及到的“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所以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分析保护措施应当从原因入手。料中提及到的“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对此只有控制人口增长;改变单一放牧业;建设饲草料基地;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等多方面进行草原的保护 ‎【考点定位】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名师点睛】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1.过度放牧。2.过度樵采。3.过度开垦。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三、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