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①第五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人教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①第五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13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纲呈现]‎ ‎1.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地表形态。‎ ‎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解读]‎ ‎1.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背斜、向斜和断层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3.掌握主要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思维导图]‎ 考点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含板块构造理论)‎ ‎1.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地质 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A)‎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B)‎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A)‎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B)‎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和地貌 位移类型 地貌类型 典例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新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3.读“火山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 甲为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乙为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地理实践力 地质构造实践意义及规范表述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在背斜处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成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的拱形,结构稳固 考向一 结合地质地貌景观图或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7·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1题。‎ ‎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故本题选B。‎ ‎(2018·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2~3题。‎ ‎2.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2.A 3.A 解析 第2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第3题,一般情况下,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依次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向二 结合地质地貌剖面图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成因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 B 解析 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图示地质演化过程中,共形成了两次褶皱,故选B。‎ 考点二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A)‎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谷拓宽,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岩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B)‎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变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C)‎ 综合思维 河谷发育的时空差异 方法技巧 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 ‎(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根据聚落点和港口区位来判断。河流堆积岸处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以判断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变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区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考向一 结合地形地质剖面图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2018·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 1.A 2.A 3.D 解析 第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正确。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这三处沉积。B、C、D错误。第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第3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4~5题。‎ ‎4.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5.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第5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 考向二 结合区域地形图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2017·全国文综Ⅱ)‎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6~7题。‎ ‎6.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7.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贺兰山东坡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第7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 考点三 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大,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较多。‎ ‎(2)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图中表示山区聚落的是a,表示平原地区聚落的是b。(填“a”或“b”)‎ ‎2.山地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分布 线路延伸方向 表现 首选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与铁路相比,公路的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地势相对和缓 避开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以降低线路坡度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①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①河网密布区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②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相对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低地:沿河成线状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考向一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约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2.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图中等高线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有河流分布,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从图中等高线变化可知,该地海拔上升,应为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故选A项;如果是流水侵蚀作用,海拔应降低。第2题,从图中城市搬迁方向可知城市从海拔低的地方搬迁到海拔高的地方,因为城市位于河流附近洼地,易出现水灾,故搬到高地,所以选C项。‎ 考向二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多断崖、深谷 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 D.多角峰、U形谷 ‎4.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双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答案 3.AC 4.CD 解析 第3题,一般情况下,修路遇到深谷时要修建桥梁,遇到陡坡、高山时要开凿隧道。雅西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区多断崖、深谷、高山和陡坡。第4题,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没有冰川活动和冻土的分布,从材料中看,该区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等不利条件,另外,川西地区多暴雨,特别容易出现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下面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侵蚀作用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侵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岩石产生打磨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堆积作用 河流冲积扇(洪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河道变宽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地貌 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因受到阻挡等作用,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堆积于某地,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 ‎1.读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解析 图1中甲半岛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根据图2分析,冰期时,西侧由于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 ‎2.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说出甲区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 洪(冲)积扇。 山区地形起伏大,洪水期河流流速快,携带大量砾石、泥沙流出山口时,因地形突然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前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洪(冲)积扇。‎ 解析 甲地位于山前,结合地形和河流流速变化引起的地貌生消过程,说明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东南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贝壳梁。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1)分析南八仙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 ‎(2)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 答案 (1)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2)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随着干旱加剧(或河水改道),贝壳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梁。‎ 解析 (1)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而形成不同地貌。(2)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壳在此越积越多,最后因干旱死亡形成贝壳堤(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