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学案

第18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讲案 ‎ ‎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一、高考考点统计分析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全国卷五年(2013-2017)考题统计 题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功能分区 ‎2018·课标Ⅲ,4~5题,8分 ‎2017·课标Ⅲ,5~6题,8分 ‎2016·课标Ⅰ,5~6题,8分 选择题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017·课标Ⅲ,4题,4分 ‎2016课标Ⅰ,4题,4分 ‎-‎ 城市化 城市化的进程 ‎-‎ ‎-‎ 城市化的影响 ‎2018·课标Ⅱ,4~5题,8分 ‎2017课标Ⅰ,1~3题,12分 ‎2016课标Ⅰ,5~6题,12分 ‎2015课标Ⅰ,3题,4分 ‎2015课标Ⅱ,1题,4分 ‎2014课标Ⅱ,1~2题,8分 选择题 二、考纲细化高考预测 考纲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根据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地域形成的影响 ‎2.了解城市内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 ‎3.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和形成原因 ‎4.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5.了解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实际应用 ‎6.理解城镇地理位置与城市规模及其扩大的关系 ‎7.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等级划分 ‎8.结合城市区域图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重点考查城市的总体方案设计、城市合理规划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 ‎(2018·新课标Ⅲ卷)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 ‎ 图1‎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C 5.B ‎【解析】‎ 精准分析:‎ ‎4.从材料里可以看出该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大多以种田或务工为主,并没有提到经商,A不符合;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中心集镇加工企业活力较强,从业人员为附近的农民,而推行的居住模式也是便于农民在村和中心集镇都能得到休息,所以应该是便于该类农民兼顾务工务农,C符合;双栖居住的模式是中心集镇与农村都有住房,可能会占用一部分土地,不利于扩大种田规模,再者扩大种田规模也没有必要到集镇上去住呢,D不符合;留守子女是指因父母或家人外出务工等而不在家里,因为生活及学习而留在老家的孩子,留守子女上学一般是在校内住宿或回家住宿,没有必要村——中心集镇双栖,B不符合。故本题选C。‎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和农村振兴的措施。‎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本题组以大别山某区域中心集镇的工业发展与农民类型为背景材料,通过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等精准扶贫举措设置问题,考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能力。情境设置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现象,并将其与地理知识进行了有机的关联,也是生活化地理的体现。‎ ‎(2018·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城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7,回答第10、11题。‎ ‎10.该城市 A.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II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IV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11.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答案】10.A 11.D ‎【解析】‎ 精准分析:‎ ‎11.据题干知,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D正确,其它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ABC均错误。故选D。‎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一般情况考虑地价,从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昼夜差别较大,交通流量大。‎ ‎(2018·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1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5.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答案】4. A 5.D ‎【解析】‎ 精准分析:‎ ‎5.根据材料提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低于住宅用地,A、B、C错误,故D正确。‎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优化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判断。‎ ‎(2017•新课标Ⅲ卷)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4~6题。‎ 图2‎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答案】4.B 5.A 6.C ‎6.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的,不是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的、也不是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的;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河流东西两侧都有几个相邻的一级站点集中区,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考点:城市服务等级、城市空间形态。‎ ‎【点睛】中心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2017•江苏卷)B.[城乡规划]图21为“我国某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其优点有_______。(3分)‎ ‎(2)为发展工业,该城镇将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西南方,考虑的自然条件主要有_______。W处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的理由有_______。(5分)‎ ‎(3)为使城镇五个组团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2分)‎ ‎【答案】‎ ‎(1)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发展空间大;有利于居住环境改善 ‎(2)地形平坦;城镇盛行风下风向;城镇河流下游 靠近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3)加强各组团联系的道路和桥梁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用地(任答两点)‎ ‎【解析】‎ 考点:城市发展规划及其变化。‎ ‎【点睛】组团式城市是指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分隔为几块。进行城市规划时,结合地形,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每块都布置有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每块称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有便捷的联系。如合肥市由三个组团构成,绿带楔入城市中心;宜宾市由五个组团组成。若组团之间的间隔适当,城市即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获得较高的效率。大部分组团式城市都是中心城区在初期发展时吞并周边县市形成的。‎ ‎(2016•江苏卷)图7 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 题。‎ ‎13. 图7 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 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 ‎【答案】13.A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的影响。‎ ‎【名师点睛】‎ 解答城市功能分区时,一定要看清图中的图例,看看各图例在图中表示的区域范围和位置。一般来说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是住宅区,面积小的在城市中心的为商业区,工业区一般在城市的外围,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解答地租问题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的地方最好,土地租金也最贵,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次之,土地租金比较贵,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差租金比较低。‎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位于距市中心租金最大。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地区,介于租金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地区只租金最低。‎ ‎3、一般而言,大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因为市中心对商业活动最有吸引力有关。‎ ‎(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6.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 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 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 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 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7.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 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 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 C. 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 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答案】6.C 7.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城市地租和城市产业布局。‎ ‎【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一般,关键是根据材料提示,理解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在结合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判断该城区不同方向的地租高低及其原因,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所以布局占地小,付租能力高的电子信息产业,同时还需要考虑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 ‎(2016•北京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图7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1题。‎ 图7‎ ‎11.据图推断 A. 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 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 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 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答案】11.B ‎【解析】‎ 考点:城市功能区布局。‎ ‎【名师点睛】从题干中理解新概念“出行能耗”的含义,从图中提取从居住区到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出行能耗和出行次数,结合城市功能区布局的特点,即可解答。‎ ‎(2015•北京卷)图1为某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依次是( )‎ 图1‎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答案】3.B ‎【解析】‎ 考点:城市服务范围。‎ ‎【名师点睛】服务设施等级与服务的范围、数量的关系:服务设施的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服务设施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数量越多。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服务级别较高;乡(镇)行政机构是行政中心,它的服务范围会覆盖整个乡镇。‎ ‎(2015•天津卷)图4、图5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6-7题。‎ 图4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6.结合图4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其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图5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7.结合图5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答案】6. B 7. D ‎【解析】‎ 考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名师点睛】读图的一般步骤①看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灵魂所在,它直接表明了这幅图要反映的主题。因此,在做有图的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图名,这样有助于我们确定考察方向、及时调动和回忆相关知识。‎ ‎②看图例,图例能够告诉我们地图中各个事物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以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地图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图例,扣准点是保证高分的重要条件。③看图注,有部分地图,除了图名和图例外还会有一些文字的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是我们解题时重要的突破点和切入口,所以,读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错过地图所要传递的信息。④提取图示信息,图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解题关键,把有价值信息标注出来,便于分析其规律性。⑤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所有的地理高考题中,题目呈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图文结合的。在答题时,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还要回归材料,认真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一些比较难、偏的题,材料里面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因此,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 ‎(2015•四川卷)图3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6、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答案】5、C 6、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形态。‎ ‎【名师点睛】城市主要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市中心地价最高,向郊区地价逐渐降低,在交通路口处容易出现地租次高峰。根据各功能区的特征,安排功能区布局,从市中心到郊区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所以判断甲地带是住宅区。城市地域结构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平原地区多团块状,山区或沿河地区多条带状、组团状分布。‎ ‎(2014·上海卷)(十一)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自1982年以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下表为该城市各国人口密度、面积等数据。读表,回答问题。‎ 各圈范围 ‎ 面积(km²)‎ 人口密度(人/km²)‎ 内圈(1‎-6km)‎ ‎113‎ ‎21764‎ ‎21206‎ ‎19544‎ ‎20416‎ 第一圈(6‎-15km)‎ ‎593‎ ‎2606‎ ‎3361‎ ‎4960‎ ‎7277‎ 第二圈(15‎-24km)‎ ‎1102‎ ‎1338‎ ‎1820‎ ‎2804‎ ‎4305‎ 第三圈(24‎-33km)‎ ‎1611‎ ‎621‎ ‎785‎ ‎1080‎ ‎1765‎ 第四圈(‎33km—)‎ ‎—‎ ‎—‎ ‎—‎ ‎—‎ ‎— ‎ ‎25. 2010年,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的是 A. 内圈      B. 第二圈         C. 第三圈          D. 第四圈 ‎26. 从城市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内圈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这可能影响内圈的 ‎    A. 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B. 高等院校校区的扩建 C.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D. 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27.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的主要动因是 A. 农业发展  B. 服务业发展     C. 工业发展        D. 旅游业发展 ‎ ‎【答案】25、C 26、A 27、C ‎【解析】‎ 试题分析:25、人口密度乘以面积为人口数量,经计算,2010年人口数量约为:内圈是23万、第二圈是431万、第三圈是474万、第四圈是284万。故选C。‎ ‎26、内圈的地租最高,其主要功能区为中心商务区,有商业和金融业,所人口密度大小影响其客源;而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等受地租、环境等的影响,都主要不在此圈层。故选A。‎ ‎27、第四圈层距市中心较远,地价低,对城区环境影响较小,所以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工业,因此工业的发展,影响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影响人口密度大小;而农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活动,不主要分布在此圈层。故选C。‎ 考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4·上海卷)(二)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表,回答问题。‎ ‎ ‎ 蔬菜食品类 日常用品类 服装衣饰类 家用电器类 ‎200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43‎ ‎2.32‎ ‎6.43‎ ‎5.94‎ ‎201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12‎ ‎1.55‎ ‎4.52‎ ‎8.04‎ ‎4. 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最小的是蔬菜食品类,影响这类商品销售网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 地价     B. 集聚     C. 交通     D. 市场 ‎5. 该市居民服饰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可能反映了 ‎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            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 ‎    ③服装商场品种更多            ④大型服装商场外迁市郊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6. 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    ②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 ‎    ③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    ④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② ③ ‎ ‎【答案】4、D 5、C 6、B ‎【解析】‎ ‎6、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而家用电器类商店位置没有变化,会使居民购买家电的出行距离增大;家电商场的布局集中,集聚在商业区,而距居民区较远,会使居民出行距离增大;而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只影响家电类的消费数量,而不影响居民购买的出行距离;家电商家地租的支付能力提高,只影响的是经济效益,而与居民购买的出行距离无关。故选B。‎ 考点: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 ‎(2014·江苏卷)国家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图14为京津周边部分城市发展优势比较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如需分散北京的批发、物流业,较合适的承接城市是 A.承德 B.保定 C.张家口 D.廊坊 ‎24.保定服务业在京津周边城市中较发达的原因是 A.人口多 B.交通便捷 C.环境良好 D.经济实力雄厚 ‎【答案】23.BD 24.A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体系。‎ ‎(2014·江苏卷)图13是某特大城市开发区社区居民不同购物行为空间差异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居民倾向于到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是 A.食品 B.日常用品 C.服装 D.家用电器 ‎22.影响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空间倾向的主要因素是 A.出行距离 B.购物成本 C.交通方式 D.购物环境 ‎【答案】21.CD 22.A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城市形态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归纳总结】‎ ‎1.城市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城市形态是指受地形、河流、主要交通线等的影响而形成城市总体上的外部轮廓形状。‎ 主要类型分析对比如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特征 城市各组成部分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距离 影响因素 地形(多位于平坦开阔的平原)‎ 地形、河流、交通 地形、河流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 缺点 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 集中于两个方向,两头运距很长,不便于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较高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模式 形成 形状 同心圆模式 同心圆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扇形模式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扇形或楔形 多核心模式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方法技巧】‎ 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的基本形态)‎ ‎①“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的对比。‎ 布局形式 布局特点 优点 缺点 集中紧凑式 以一个生活居住用地为中心,多个工业区布置在周围,只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区),其他的生产用地(工业区)则连片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规模不大、污染可能较为严重的工厂企业则布置在近郊 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能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投资,有利于工业之间的协作和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 由于工业较集中,环境污染严重 分散疏松式 受地形、矿产资源、河流或交通干道分隔,分成若干片或组,各片相距一定距离,城市用地分成若干片,每片由一个生活区和工业区组成,相应布置独立的生活居住设施 工业区分散,造成污染源分散,同时自然环境容纳和净化废物的能力提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各项用地较分散,各区片间联系不便,市政投资很大 ‎②城市的布局形式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河流、气候、地形等)制约。‎ ‎③大多中小城市采用集中紧凑式,可节省成本,而受自然条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多采用分散疏松式。‎ ‎【典题突破】‎ ‎(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雄安新区,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坐拥“华北明珠”白洋淀,距北京120千米,距天津110千米。雄安新区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形成北京发展的新两翼。读图完成1~3题。‎ ‎1.与通州相比,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是(  )‎ ‎ A.交通位置好 B.距离天津近 ‎ C.水资源充足 D.发展空间充裕 ‎2.与通州相比,雄安新区的城市定位是(  )‎ ‎ A.北京的行政副中心 B.生态宜居新城市 ‎ C.京津产业集聚中心 D.京津冀的交通枢纽 ‎3.雄安新区的建成,将(  )‎ ‎ A.根本上解决“大城市病” B.提升保定市城市等级 ‎ C.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 D.减少北京市服务种类 ‎【答案】1.D 2.B 3.C ‎ 考点二 城市土地利用和主要功能区 ‎【归纳总结】‎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功能区 商业区 ‎ 工业区 ‎ 住宅区 ‎ 形成 ‎ 形态 ‎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 集聚成片 ‎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 特征 ‎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 位置 ‎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 高级住宅区 ‎ 低级住宅区 ‎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 ‎【方法技巧】‎ ‎1.城市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一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是否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理,特别是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的合理组织。城市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城市各功能区之间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区内部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生产本身需要多种设备与原材料,这些物质的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布局,以降低成本。居住区内部要有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居民生活。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 ‎ ‎(2)在城市建设中,要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从工业区与城市的位置考虑:①出于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考虑,通常把一些不宜靠近居民区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的远郊; ‎ ‎②对城市有一定污染、占地多、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城市边缘;③在城区及居住区内,可安排一些污染小、用地少、无需铁路运输或运输量不太大的工业。从工业区与河流、风向的位置关系考虑:严重污染大气的企业一般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季风的垂直风向和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严重污染水体的企业一般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 ‎(3)给城市留有发展余地。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城市的建设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虽然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城市的建设发展总会有一些现实条件下预见不到的变化,这就要求今天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功能区的组织上要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从短时间来看好像是浪费了城市利用空间,但却避免了后续发展中因某些功能区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搬迁改造困难,因而符合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2.城市地域功能区的成因 ‎3.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在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3)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应设置防护带。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医院等,不应设置在防护带内。‎ 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工业布置的基本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对于有严重污染、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如钢铁厂、发电厂等,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典型企业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企业 ‎ 具体要求或污染 ‎ 一般布局原则 ‎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 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 ‎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 水污染 ‎ 布局在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 噪声污染 ‎ 可布局在城区或近郊交通便利区 ‎ 自来水厂 ‎ 要求水源清洁 ‎ 布局在河流上游 ‎ 高新技术开发区 ‎ 需要高科技人才 ‎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 商贸中心 ‎ 要求客流量大 ‎ 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 ‎ 仓库 ‎ 用地多,交通方便 ‎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 奶牛场、蛋鸡场 ‎ 靠近市场 ‎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 ‎4.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典题突破】‎ ‎4.(2018·广州测试)如图为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下列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区——行政因素 B.商业区——经济因素 C.住宅区——环境因素 D.科教区——历史因素 ‎(2)自来水厂应建在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1)B (2)D ‎ ‎5.如图为我国某集中团块式城市现状及规划范围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不利于(  )‎ A.节约用地 B.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C.缓解交通拥堵 D.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2)该城市拟建设一个大型工业园区,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合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C (2)D ‎ 考点三 影响城市土地地租的因素 ‎【归纳总结】‎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距市中心远近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 功能区 ‎ 商业区 ‎ 住宅区 ‎ 工业区 ‎ 付租能力 ‎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 区位 ‎ 市中心 ‎ 靠近市中心处 ‎ 远离市中心处 ‎ 区位选择 ‎ 原因 ‎ 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类型的关系。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所示: ‎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 ‎②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 ‎ ‎④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了工业区。 ‎ ‎2.除经济因素外,历史、社会、行政等因素也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如下所示: ‎ ‎【方法技巧】‎ ‎1.常见地租曲线图及判读方法 考查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点所在,常见类型如下所示:‎ ‎(1)坐标图 ‎(2)立体图 ‎(3)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在判读这类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形成工业区。‎ ‎2.城市住宅区的分化 ‎ 收入的高低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收入高的人群,支付地租能力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 项目 ‎ 高级住宅区 ‎ 低级住宅区 ‎ 收入阶层 ‎ 高收入阶层 ‎ 低收入阶层 ‎ 建筑质量 ‎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 面积狭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 位置 ‎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 公共设施 ‎ 完善(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生活方便 ‎ 缺乏,生活不便 ‎ 环境质量 ‎ 优美 ‎ 较差 ‎ ‎3.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如下所示:‎ 类型 坐标图 立体图 等值线图 典型 图示 ‎[应用“五步法”读图]‎ 读下图,回答(1)~(2)题。‎ ‎(1)A、B、C分别代表(  )‎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B.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缓 ‎【答案】(1)C (2)A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地租曲线图以坐标图、等值线图为多,也有其他变式图,从图名和类型中,我们决定选择读图思路和读图重点。该题图示下方标注是“某城市地租等值线与功能区结构分布图”,表明这是一幅地租等值线图。等值线图中的等值线表示地租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其特点与一般等值线相同。‎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等值线图中往往涉及多个、多种图例,这些图例表示的地理事像往往与等地租线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地租等值线图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地租数值由里向外逐渐减小,表明城市地租市中心最高,越向外地租越低。但是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而在坐标图中,曲线上的某点表示在某距离条件下,地租水平的数值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并不是呈正比关系,这说明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该题目有两个问题。第(1)题,判断功能区类型及分布;第(2)题,分析地租等值线向外凸出的原因。第(1)题的关键是知道三类功能区的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第(2)题的关键是分析地租等值线外凸的对地租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类图形,其设问也可能多种多样,但是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经济因素或者说地租对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影响。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这两方面。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在城市功能区中,商业区支付地租的能力最强,工业区支付地租能力最低,住宅区居于两者之间。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城市外围形成工业区。‎ M处弯曲外凸,表明当地地租比两侧相对较高,说明地租受交通线影响。‎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功能区的类型判断,要结合图示信息,根据图中三处的功能区结构,来判断确定。等地租线M处地租较高,说明交通便利。地租在该图示的判断中,要注意曲线弯曲处的特殊情况。在坐标图中,地租水平曲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波状弯曲,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在等值线图中,注意两点:一是沿交通线方向的等值线外凸,表明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交通线附近地租较高。二是闭合曲线的出现,受特殊因素的影响,如湖泊、洼地等,使该处地租比周围地区高或低。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地理术语的规范,如“商业区”而非“商业用地”、“商业区”也不等同于“中心商务区”或“商业中心”等。‎ ‎【典题突破】‎ ‎6.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如图为江西省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各地点房价最大差值(元/m2)可能是(  )‎ A.6 000    B.5 ‎000 ‎  C.4 000   D.3 000‎ ‎(2)如果你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购房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  )‎ A.M点    B.E点   C.F点   D.P点 ‎【答案】(1)B (2)A ‎ ‎【解析】第(1)题,图示房价最高处在D点附近,为6 600~7 600元/m2之间;最低值在P、K两地附近,为1 600~2 600元/m2之间;则差值介于4 000~6 000元/m2之间,但不会等于6 000元/m2,故最大差值可能是5 000元/m2。第(2)题,图示M点地势较高、位于河流上游而水质较好,距离市中心也不太远且房价较低,故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M点。‎ 考点四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 ‎【归纳总结】‎ ‎1.城市按规模和等级来看有大小、高低之分,一般规模大、等级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比规模小、等级低的城市大,而规模和等级相当的城市的服务范围需进行综合考虑分析。‎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另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 响 表 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 ‎2.对于城市等级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可概括为“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其含义如下图分析所示: ‎ ‎【方法技巧】‎ 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 ‎(1)前提条件: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 ‎(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 a.当某一货物的供应点只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应点的距离不会太近,它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 ‎ b.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会因此而缩小。这时,该货物的供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并彼此相切。 ‎ c.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相切却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割咸三部分,分别属于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 ‎(3)理论基础:德国南部城市 ‎(4)意义: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5)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典题突破】‎ ‎7.(2018·衡水一模)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很多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逢一、三、五在甲地,逢二、四在乙地,逢六、七在丙地,逢八在丁地,逢九在戊地,如图所示(以 农历计,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  )‎ A.集镇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三天 C.甲地的服务范围比乙地小 D.丙地的服务功能比戊地齐全 ‎(2)图中丁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D.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答案】(1)D (2)C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