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选科调研地理试题
高一第二次模拟选科调研考试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结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太阳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如果未来人类移居地外行星,首先可能移居至图中的( ) A. a行星 B. b行星 C. c行星 D. d行星 2. 图中P天体是( ) A. 行星 B. 恒星 C. 星云 D. 彗星 3. 图示天体中除太阳外,体积、质量最大的是( ) A. d行星 B. e行星 C. f行星 D. g行星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b为地球,a为地内行星,A、B错误。c为火星,d为木星,其中火星与地球类似,也是颗岩石行星,也有一年四季,一天也接近24小时,而木星为气态星球,因此与木星相比,火星更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地球”,C正确、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图中P天体围绕太阳沿着很扁长的轨道运行,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形成长长的“尾巴”,为彗星。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图示天体中除太阳外,还有八大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带。在八大行星中,木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它有着极其巨大的质量,是其它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是地球的318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21倍。图中d为木星。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与贫乏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原因是 A. 年均温高 B. 地势高 C. 降水丰富 D. 距海远 5. 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的形成原因是 A. 多云雾 B. 多晴天 C. 多平原 D. 多高原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显示,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特别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水汽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B符合题意。我国年均温最高的地点在南方地区,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并不是丰富区,年太阳辐射丰富区年均温不高,因此排除A。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降水相对稀少,如果降水丰富,云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会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因此降水丰富不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原因,排除C。图中显示,距海远最远是新疆,而图中显示,新疆并不是太阳辐射丰富区,因此距海远不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B。 【5题详解】 图中显示,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位于我国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该地受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导致当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A符合题意。如果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会导致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而此地为太阳辐射贫乏区,排除B。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平原面积小,排除C。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有高原、有盆地,多高原不是当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的形成原因,排除D。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5)白昼时间的长短。(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下图示意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甲、乙、丙、丁四地中( ) ①甲地位于北半球 ②乙地位于南半球 ③丙地位于南半球 ④丁地位于北半球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7. 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丙、甲、乙 C. 乙、丙、甲、丁 D. 乙、甲、丙、丁 8. 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中( ) A. 甲地白昼最长 B. 乙地出现极昼现象 C. 丙地白昼最短 D. 丁地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6. A 7. C 8. C 【解析】 【6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递减,即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6月22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北(北回归线),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南(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l2月22日,南半球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l2月22日。结合图中信息可判断甲、乙位于北半球,丙、丁位于南半球。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递减,即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上一小题可知,甲、乙位于北半球,乙正午太阳高于小于甲,因此乙纬度高于甲,A、B错误。6月22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甲位于北回归线,纬度为23.5°N;图中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1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Ω |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 + 值;Ω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点在同一半球取“+” 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 ” ),可求得丙地纬度约为51.5°,丙地纬度高于甲,C正确,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由前面两个小题可知:甲、乙位于北半球,丙、丁位于南半球;四地纬度由高到低为乙、丙、甲、丁。甲、乙位于北半球,乙的纬度高于甲,因此6月22日甲地白昼应短于乙地,A错误。乙地位于北半球,若6月22日出现极昼现象,则12月22日应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应小于等于0°,B错误。甲、乙位于北半球,6月22日昼长夜短,丙、丁位于南半球,6月22日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夜短,丙地纬度高于丁,则白昼更短,C正确; 6月22日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应出现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C。 【点睛】对高一学生而言,本题难度较大。解读是可推理,也可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乙、丙、丁的大致正午太阳高度,单后再做判断。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a、b、C分别为( ) A. 上地幔、硅镁层、硅铝层 B. 硅铝层、上地幔、硅镁层 C 硅镁层、硅铝层、上地幔 D. 硅铝层、硅镁层、上地幔 10. a、b两层相比( ) A. a层密度较小 B. a层铁和镁比重较大 C. b层在大洋地区缺失 D. b层铝的成分相对较多 11.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 A 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 C. 东北平原 D. 太行山地 【答案】9. D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图中a层位于地壳上部,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地壳中缺失,应为硅铝层;硅铝层之下为硅镁层,即b层;地壳之下是地幔。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a层为硅铝层,主要成分以硅、铝为主,密度小,位于硅镁层之上,大洋地区可能缺失;b层为硅镁层,主要成分以硅、镁为主,密度大,分布具有连续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中,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个选项中,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因此地壳厚度最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读地壳物质循环图(图中有箭头方向绘制错误),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箭头方向错误的有( ) A. ③④⑧ B. ④⑤⑥ C. ①②⑤ D. ⑥⑦⑧ 13. ⑧过程包括( ) A.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B.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C 变质、风化、侵蚀、沉积 D. 冷却、侵蚀、堆积、固结成岩 【答案】12. C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因此②错误;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结而成,不能由其它类岩石转化,因此①、⑤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而⑧是岩浆岩转化成沉积物的过程,因此排除与固结成岩有关的选项,B、D错误;岩浆岩转化成沉积物的过程是外力作用的过程,而变质作用属内力作用,C错误;⑧是岩浆岩转化为沉积物的过程,出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日晒、雨淋、冻融、生物等作用下风化、崩解破碎,然后经过风、流水或冰川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A正确。故选A。 【点睛】第一小题宜采用直选法,第二小题宜采用排除法。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a、b、c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 A. 断层、向斜、背斜 B. 背斜、断层、背斜 C. 向斜、背斜、断层 D. 向斜、断层、向斜 15. 图中①②③④四岩层按年龄从老到新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 16. 图中a山的海拔高于c山的原因可能是( ) A. 断裂上升的高度大 B. 岩层抗蚀力强 C. 褶皱隆起的高度大 D. 地表植被覆盖度高 【答案】14. D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a、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b 处岩层发生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构造。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①③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水平方向上背斜处中心岩层较两侧老,因此①年龄较③新;根据图中断层两侧岩层的对应关系可知,②年龄较①新;④年龄较②新。因此①②③④四岩层按年龄从老到新③①②④,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图中a山与c山位于地堑的两侧,对比地堑两侧同一岩层的高度可知,a山断裂上升的高度大于c山,A正确;读图可知,a山和c山均属向斜构造,岩层的类型相同,因此岩层抗蚀力应相同,B错误;a山和c山均属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褶皱隆起应为背斜构造,C错误;植被覆盖度不影响山体海拔高度,D错误。故选A。 读下列四种地貌图,完成下面小题。 a b c d 17. 以上四种地貌中,不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8. c、d两种地貌( ) ①c分布在河流下游 ②c由侵蚀作用形成 ③d分布在河流下游 ④d由侵蚀作用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9. 图示四种地貌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a为雅丹地貌,因风力侵蚀而成;b为溶洞,因流水的化学溶蚀而成;c为河口三角洲,因流水沉积而成;d为峡谷,因流水冲蚀而成。故选A。 【18题详解】 c为河口三角洲,因流水沉积而成,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处),①正确、②错误;d为峡谷,因流水冲蚀而成,一般位于河流上游,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图中b为溶洞,分布于喀斯特地貌区。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属基础性题目,较容易。 下图示意中纬度某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中M、N两锋面中 A. M 为暖锋,N为暖锋 B. M 为冷锋,N为冷锋 C. M 为暖锋,N为冷锋 D. M 为冷锋,N为暖锋 21. 图中P、Q两地 A. P地盛行下沉气流 B. P地湿热 C. Q地盛行下沉气流 D. Q地湿热 22. 此时H地盛行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答案】20. D 21. C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为锋面气旋,位于北半球水平方向上气流逆时针由四周流向中心,图中M、N两锋面中,左侧M由高纬度移来,为冷锋,右侧N由低纬度移来,为暖锋。D正确,ABC 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Q地中间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故Q地为高气压系统,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C正确,D错误。读图可知,P地为低气压系统,盛行上升气流,P地纬度较高,气候冷湿,AB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H地位于北半球,H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垂直于等压线,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H地盛行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锋面气旋图中,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左侧的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 下图为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澳大利亚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①内陆多,沿海少,呈放射状分布 ②内陆和西部沿海较少 ③沿海多,内陆少,呈环状分布 ④东、北、南三面沿海较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4. 图中的盛行风( ) A. 盛行于1月 B. 盛行于7月 C. 寒冷干燥 D. 温和湿润 25. 图中盛行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赤道低气压 C. 东北信风偏转而成 D. 副热带高气压 【答案】23. B 24. A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澳大利亚降水呈半环状分布,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及西岸降水少,东、北、南三面沿海较多。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图中的盛行风为西北风。南半球夏季(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高赤道,在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北风;西北风来自低纬海洋,炎热潮湿。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南半球夏季(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高赤道,在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北风。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世界局部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的 被 分割成六大板块,阿拉伯半岛属于 板块,中南半岛属于 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未来地中海将会 ,而红海将会 。 (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答案】(1)岩石圈 ;断裂带; 印度洋; 亚欧。 (2)缩小(或缩小直至消失) 扩大 (3)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遇到北边亚欧板块的阻挡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区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容易。 【详解】(1)板块构造学说人为覆盖全球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从大的角度来说全球的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可以划分成若干小板块。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地中海中的板块边界两侧板块做相对运动,为消亡边界,红海处中板块边界两侧板块做相反方向的运动,为生长边界。因此未来地中海将会缩小直至消失,而红海将会扩大。 (3)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板块之间碰撞、挤压的结果。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地区曾经被浩瀚的古地中海所覆盖。在地质时期的第三纪早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南方来的印度洋板块向北,与我们所在的亚欧板块相撞,碰到了一起。两者的相互挤压,使这里的地壳开始向上抬升,海水逐渐向西退去。海洋逐渐消失,陆地逐渐形成。岁月如梭,两个板块的相互挤压和碰撞虽然缓慢,但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到了第三纪晚期(距今约300万年前),发生了地质历史上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叫做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从雅鲁藏布江一线附近处向亚欧板块下俯冲。在此过程中,强大的挤压作用使亚欧板块一侧发生较大面积的整体抬升,大致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原上部的岩层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弯曲、重叠,向上隆起,形成了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他高原上众多的山脉。 27.读某季节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b、c两气压带分别为____、____。 (2)e、f两风带分别为____、____,两风带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 。 (3)a、c两气压带的形成因素分别是____、____。 (4)此季节意大利罗马和中国北京的气候特点分别是____、____。 【答案】 (1). 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副热带高气压带 (3). (盛行)西风带 (4). (东南)信风带 (5). 西北风 (6). 东南风 (7). 热力因素 (8). 动力因素 (9). 温和多雨 (10). 寒冷干燥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b在60°S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c在30°S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2)e在30°S-60°S之间为盛行西风带;f在0°-30°S之间为东南信风带;两风带的风向分别为西北风、东南风。 (3)a为90°S 附近的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因素形成的;c 为30°S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 (4)意大利罗马和中国北京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意大利罗马为地中海气候,冬季被西风控制,气候特点为温和多雨;中国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28.下图为地球某日某时刻日照图,图中阴影区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左右。 (2)图示日期①地________时日出,②地________时日落。 (3)图示时刻③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该日④地的最大太阳高度为________。 (4)南极点的极昼比北极点的极昼约短一周时间,试简述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2 (2). 22 (3). 6 (4). 18 (5). 18 (6). 83°26′ (7). 南极点的极昼期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由图中箭头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应为南半球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12月22日前后。 (2)图中①②两地均位于赤道,昼夜等长,6是日出,18时日落。 (3)读图可知,③地和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位于同一经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18 时日落,因此③地的地方时为18时。一地的最大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图中④位于30°S纬线上,南极圈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Ω |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 + 值;Ω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点在同一半球取“+” 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 ” )可知,④地的最大太阳高度为83°26′。 (4)南极点的极昼期应从9月23日后经1月初到第二年3月21日,北极点极昼期应是从3月21日后经7月初到9月23日。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附近,地转速度最慢。因此南极点的极昼比北极点的极昼约短一周时间。 29.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代表太阳大气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太阳大气层是________ (填字母)层,简述其原因__________。 (3)图中d是一种太阳活动,是从b层喷射出的舌状火焰,叫作________。除此之外,太阳活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发生在b层的是________,发生在c层的是________。 【答案】 (1). 日冕层 (2). 色球层 (3). 光球层 (4). c (5). 原因:太阳辐射能主要来自c层,而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活动所需能最的主要来源 (6). 日珥 (7). 黑子 (8). 耀斑 (9). 太阳风 (10). 耀斑 (11). 黑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基础知识,属容易题。 【详解】(1)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平时我们见到太阳光主要来自光球层,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活动所需能最的主要来源,图中c层为光球层。因此c层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太阳大气层。 (3)图中b层为色球层,从色球层喷射出的舌状火焰叫作日珥(d),除此之外,太阳活动还有黑子、耀斑和太阳风。其中发生在b层(色球层)的是耀斑,发生在c层(光球层)的是黑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