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高考热点抢分练热点三 全球气候变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高考热点抢分练热点三 全球气候变化作业

热点三 全球气候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 ‎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 ‎,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选C。‎ 答案:1.A 2.B 3.C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4~6题。‎ ‎4.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6.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解析:第4题,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故选A。第5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故选B。第6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故选C。‎ 答案:4.A 5.B 6.C 有学者通过对西北地区21个代表站点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近50年西北干旱区的气候演变规律,提出了西北气候由暖干型开始向暖湿型转变的观点。下表示意依据气温及降水统计数据得出的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距平变化。据此,完成7~9题。‎ 表1 西北干旱区气温距平变化(单位: ℃)‎ 项目 年平均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956—1960‎ ‎-0.3‎ ‎-0.4‎ ‎0‎ ‎-0.2‎ ‎0.4‎ ‎1961—1970‎ ‎-0.3‎ ‎0.2‎ ‎0‎ ‎-0.3‎ ‎-0.8‎ ‎1971—1980‎ ‎0‎ ‎-0.1‎ ‎0.2‎ ‎0.2‎ ‎-0.3‎ ‎1981—1990‎ ‎0.1‎ ‎0‎ ‎-0.2‎ ‎0.1‎ ‎0.7‎ ‎1991—2000‎ ‎0.4‎ ‎0.5‎ ‎0.1‎ ‎0.3‎ ‎0.9‎ 表2 西北地区降水距平变化(单位:mm)‎ 项目 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956—1960‎ ‎-7.78‎ ‎2.1‎ ‎-1.9‎ ‎-5.5‎ ‎-3.7‎ ‎1961—1970‎ ‎-9.52‎ ‎0.3‎ ‎-6.9‎ ‎-0.8‎ ‎-3.2‎ ‎1971—1980‎ ‎-2.53‎ ‎-4.2‎ ‎-1.9‎ ‎5.7‎ ‎0.3‎ ‎1981—1990‎ ‎6.43‎ ‎3.2‎ ‎1.5‎ ‎-2.0‎ ‎1.1‎ ‎1991—2000‎ ‎8.44‎ ‎1.1‎ ‎7.0‎ ‎-0.6‎ ‎1.4‎ ‎7.西北地区增温趋势明显的两个季节是(  )‎ A.春、秋季 B.秋、冬季 C.夏、秋季 D.春、冬季 ‎8.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主要时期及该时期降水量增加最快的季节分别是(  )‎ A.1980-2000年春季 B.1990-2000年春季 C.1980-2000年夏季 D.1990-2000年夏季 ‎9.下列对西北地区变暖变湿趋势影响描述,不可信的是(  )‎ A.冬小麦返青提早、抽穗期提前、成熟期提前 B.加剧病虫害的流行 C.冬季降水量增多,对土壤保墒和作物越冬有利 D.冬季气温升高,牧区雪灾减少,利于牲畜安全越冬 解析:第7题,根据表中西北地区气温距平变化统计数据可知,距平值为正,说明平均气温上升。表中春季1991年后才有明显增温,夏季温度波动变化,秋季1971年后持续增温,冬季1981年后持续增温且增温幅度大。故西北地区增温趋势明显的两个季节是秋、冬季节,B正确,故选B。第8‎ 题,根据表中西北地区降水距平变化统计数据可知,距平值为正,说明平均降水增加,数值变化越大,说明增加最快。故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主要时期及该时期降水量增加最快的季节分别是1980-2000年的夏季,C正确,故选C。第9题,西北地区变暖变湿,会使冬小麦返青提早、抽穗期提前、成熟期提前,A可信;加剧病虫害的流行,B可信;冬季降水量增多,对土壤保墒和作物越冬有利,C可信;冬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大,牧区降雪增多,雪灾增多,不利于牲畜安全越冬,D不可信。故选D。‎ 答案:7.B 8.C 9.D 科学家们长期在对美国西北部某山科考中发现,该地的自然环境变化明显。下图是科学家们在美国西北部某山拍摄到的地表状况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1936年-2015年期间,上图所示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气候(  )‎ A.变湿 B.变干 C.变暖 D.变冷 ‎11.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解析:第10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消失不见,说明气温升高,所以影响该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变暖。故本题选择C。第11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 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对。故本题选择D。‎ 答案:10.C 11.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