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5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课件(57张)(全国通用)
单元 9 城市与城市化 (2017年全国Ⅲ卷,4~6)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考点 1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全国卷】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第1题,地铁的功能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输送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数量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越高。第2题,读图可知,甲、乙、丙站点都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站点位于内环线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此甲、乙、丙站点适合中心商务区的分布。第3题,读图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呈团块状,不是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也不是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河流东西两侧都有几个相邻的一级站点集中区,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 答案 解析 A C (2016年全国Ⅰ卷,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而且城市之间相互独立。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四个核心区都有各自的主要服务功能,核心区之间服务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四个核心服务的种类是不同的,但每个核心区的服务范围都覆盖整个城市,等级也相同,人口具有流动性,所以不可能限制服务人口。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各核心区分工明确,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导致同类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到一起。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城市群,但城镇扩张程度小,结构体系稳定,说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 A 答案 解析 B D (2018年北京卷,10~11)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7~8题。 【地方卷】 7.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8.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解析】第7题,Ⅰ区位于市中心,土地价格高,建筑物高大稠密,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垃圾填埋场应布局在城市外围,不可能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近的Ⅱ区;商业网点布局在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区,所以Ⅰ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Ⅳ区距离市中心最远,城市热岛效应最弱。第8题,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接近100%,说明市中心的土地利用压力很大。为了分担城市内部的压力,部分功能区转移到距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通过扩大卫星城的规模,使甲地土地利用强度增大。 A 答案 解析 D (2018年海南卷,4~5)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10.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A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城市中心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第10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空间结构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宜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 答案 解析 D (2017年江苏卷,21~2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双选)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 12.(双选)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AD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减少。第12题,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大量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郊区化阶段。 答案 解析 BC (2016年北京卷,11)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3题。 13.据图推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B 【解析】读图可知,甲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少,不可能多公共服务设施;乙地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多,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丙区出行次数少,能耗低,商业网点的等级不可能低;丁地若为中心商务区,则出行次数多,距离住宅区较远,出行能耗较高,与图意不符。 答案 解析 (2016年天津卷,6~7)读图文材料,回答14~15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4.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15.该市规划了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C 【解析】第14题,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由图可知,该城西北与东北地区地租等值线较稀疏,说明其地租梯度变化较小,交通通达度高。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不是最近,南方最近。第1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优势主要在交通方面,结合选项,最需要现代交通的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答案 解析 A 考点 2 城市区位与城市等级体系 【地方卷】 (2015年海南卷,10~12)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 )。 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际投资 2.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 3.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 )。 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解析】第1题,埃及新首都可以容纳500万居民,因此其缓解了埃及人口过多、过度集中在开罗的现状。第2题,新首都建设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因原有土地为沙漠,土地很少被利用,为埃及新首都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第3题,埃及新首都的职能主要是政治、文化职能,因此与此相关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第三产业。 C 答案 解析 B D (2015年北京卷,3)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解析】根据城市等级体系原理,可推断出服务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范围有关,其中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最大,故⑤是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有明显的服务边界,所以③是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为周围乡村提供服务,应该靠近交通便利的地方,所以为⑥。 B 答案 解析 (2015年江苏卷,1~2)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5~6题。 5.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6.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第5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据图分析,当时东京城位于水陆交通枢纽,人口高度集聚,商业繁荣发达,最有利的条件是水陆交通便利。第6题,考查城市功能。东京当时为北宋都城,城市功能以行政功能为主。 D 答案 解析 A 考点 3 城市化及其影响 【全国卷】 (2015年全国Ⅰ卷,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第1题。 1.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从材料“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可知,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C 答案 解析 (2015年全国Ⅱ卷,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第2题。 2.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 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地表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地气温变率增大。 答案 解析 D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第3题,珠江三角洲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此务工,城市周边农民自建住房的目的就是为附近务工人员提供相对廉价的居住环境,以此提高经济收入。第4题,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使得城市住房紧张,同时也促使房价过度增长,因此,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租住在城市周边房价相对低廉的地方。 D B 答案 解析 (2017年天津卷,1~2)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5~6题。 【全国卷】 5.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Ⅰ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 A.a B.b C.c D.d 6.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Ⅱ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盘山的上盘以松取胜,中盘以石取胜,下盘以水取胜。在黄昏暮霭、烟雾朦胧之时皆被云气笼罩,身处山中可见“似晴非晴、不雨是雨”之象。此时山中云气郁勃弥漫,浩浩如雪海峰峦,水汽较多,容易形成降水,雨水下泄,在下盘地区汇聚成河,形成下盘飞瀑景观,因此下盘的飞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大。第6题,读图分析可知,天津凡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近些年来,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不断稳步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集中连片,范围不断扩大,距离原来的河流也越来越远,因此再称之为“沽”已经名不符实,导致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难以寻觅。 C A 答案 解析 (2015年重庆卷,4~5)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8.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第7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市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第8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发展的结果。 答案 解析 B A (2015年山东卷,3~4)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9~10题。 9.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10.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第9题,考查城市交通。读图可知,该时段从总体来看,郊区进入城区方向的车道拥堵,应该是人口由郊区移向城市中心区的上班时间,即8:00左右。第10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由材料可知,北京市“钟摆”交通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大量就业岗位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故解决该现象应该从减少城市中心地区就业岗位入手。 A D 答案 解析 高频考点 命题特点 备考启示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以文字材料展示新情景,以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的形式考查对功能区要素判断,分析原因 以人地协调为目的,突出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围绕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城市规划方案,渗透考查城市及城市化相关知识 城市区位与城市等级体系 以灵活多样的图文形式呈现信息,考查城市体系的设置、城市区位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及其影响 以统计图表、空间示意的形式呈现,考查城市化过程,并分析城市化过程对人文、自然环境等的影响 1.主要功能区 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分布、形态及特征对比如下表所示: 考点 1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住宅区 集聚成团状 , 占地面积大 , 工业化后期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 , 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 位置上 , 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 , 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 , 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 ,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区活动繁忙 , 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 , 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向外缘移动 ,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2.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①与市中心距离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3.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评价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在合理布局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①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③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 (3)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②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③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一般布局原则 具体要求或污染 举例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 , 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水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区 噪声污染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布局在河流上游 要求水源清洁 自来水厂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需要高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开发区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商贸中心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用地多 , 交通方便 仓库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市场 奶牛场、蛋鸡场 【点拨】 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提示:①“风”——注意图中的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有水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③“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是否需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点或接近科研中心等。 ④“地”——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沿海、近消费市场等)、便利的交通等方面分析。 读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A.住宅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 B.商业及公共服务区、住宅区、工业区 C.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 2.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 【解析】 第1题,结合各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可知,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集中地距离市中心最近,然后依次为住宅区和工业区,而且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第2题,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人口密集,靠近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 B B 答案 解析 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考点 2 城市区位与城市等级体系 2.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广,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等)条件、丰富的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如大同市、黄山市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如株洲市、武汉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读美国三个城市的居住地与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就业人口比例表(%),回答3~4题。 城市距离 波特兰 芝加哥 洛杉矶 5千米内 30 19 5 5~15千米 51 17 17 15千米外 19 64 78 3.据表判断,三个城市的规模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A.洛杉矶 芝加哥 波特兰 B.波特兰 芝加哥 洛杉矶 C.芝加哥 波特兰 洛杉矶 D.洛杉矶 波特兰 芝加哥 4.据表分析三个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对交通的影响,错误的是( )。 A.波特兰——更有利于公共交通的运行 B.洛杉矶——给步行出行造成障碍 C.芝加哥——延长了人们的开车距离 D.洛杉矶——可减少交通拥堵 【解析】 第3题,距离市中心15千米外,居住的就业人口比例越高,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第4题,波特兰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与市中心较近的距离内,有利于公共交通的运行。芝加哥和洛杉矶就业人口大量集中在距离市中心15千米外,距离远,不利于步行出行,也不利于公共交通的运行,自行开车出行比例高,延长了开车距离,且车流量大,易造成交通拥堵。 A D 答案 解析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 考点 3 城市化及其影响 含义 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3)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2.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知识拓展】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①郊区城市化: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Ⅰ所示。 ②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Ⅱ所示。 ③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Ⅲ所示。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读三种建筑布局类型示意图,回答5~7题。 5.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 B.乙类型 C.丙类型 D.以上都是 6.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 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 D.杜绝城市扩张 7.发展紧凑型城市可(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选择。第6题,紧凑型城市因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所以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7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钟摆式交通现象加剧和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发展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A C 答案 解析 D 51 方法一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与市中心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分布,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分布。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上升幅度较大。 读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图,回答1~2题。 1.卧城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 A.东部 B.东南部 C.北部 D.西南部 2.下列对图中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高新产业区 B.②为休闲娱乐区 C.③为中心商务区 D.④为商住混合区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卧城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居民白天外出上班、夜间回家,故卧城人口昼少夜多,与图中的区域③一致,因此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东部。第2题,图中④功能区人口昼夜均多,为商住混合区。①功能区人口昼夜均少,不会是高新产业区;②功能区人口昼多夜少,可能是工业区;③功能区人口昼少夜多,且据上题分析可知为卧城,处于该区边缘,不可能是中心商务区。 答案 解析 A D 53 方法二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54 (3)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某城市城区地价等值线图,回答3~5题。 3.最有可能分布高级住宅区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5.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原因不包括( )。 A.逆城市化发展 B.环境优美 C.交通通达度高 D.高科技产业的集聚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④区域地租相对较高且靠近奥体新区和创意软件园,环境优美,可以布局高级住宅区。第4题,由图示可知,工业新区布局在北部和南部,再结合上题的分析及盛行风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可推知该城市的主导风向是偏西风。第5题,结合前两题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D C 答案 解析 A 延时符 谢 谢 观 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