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等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等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题(解析版) 试题分值:9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读天体系统级别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方框①所代表的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宇宙间各类天体中最基本的是: A. 恒星和行星 B. 行星和卫星 C. 恒星和星云 D. 行星和流星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得知,①天体系统与其他恒星系等级相等。总星系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分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所以①太阳系,B正确。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2题详解】 恒星和星云是宇宙间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天体,也就是万有引力最大,宇宙间其他物质都在绕着恒星或星云在旋转,所以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C正确。 2016年9月7日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次观测到小行星2009ES。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3. 该小行星最可能来自 A. 火星和木星之间 B. 地月系 C. 河外星系 D. 土星和木星之间 4. 2009ES四周没有气体聚焦,其原因是2009ES: A. 温度高 B. 自转速度快 C. 距太阳较远 D. 质量和体积过小 【答案】3. A 4. D 【解析】 【分析】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具有行星的一般特点,但体积和质量较小,又与八大行星存在一定的差异。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观测到的小行星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根据太阳系的结构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轨道之间,即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A对、D错。小行星带属于太阳系,不属于地月系,B错。不属于河外星系,C错。 【4题详解】 该小行星没有气体聚集是由于质量体积过小,吸引力小,其周围的气体都散逸到宇宙空间了,D对。气体是否存在与温度高低无关,A错。与自转速度无关,B错。与距离太阳距离无关,C错。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小行星带及行星的基本特征,难度较小。 5.下图中人类活动所利用的能源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 太阳能路灯 B. 燃煤锅炉 C. 燃烧汽油的汽车 D. 地热发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太阳能路灯所利用的能源是太阳能,排除A。汽油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石油和煤均是历史时期植物的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转化而成的,排除BC。地热能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所以地热发电所用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选D。 6.北京时间2018年7月5日20时,太阳爆发了强烈耀斑。耀斑是: ①光球层上的暗黑色斑点 ②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 ③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④太阳吸收能量的表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光球层上的暗黑色斑点为黑子,故①错误;耀斑是色球上突然增亮的斑块,故②正确;耀斑和黑子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故③正确;耀斑是太阳释放能量的激烈表现,故④错误,所以该题选B。 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人们也一直在研究“太阳发脾气”时地球上发生的变化,但仍有很多领域的问题难以解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太阳发脾气”时可能导致: A. 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B. 出现日食 C. 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D. 地球高层大气高速散逸到星际空间 8. 到下列哪个国家旅行有可能欣赏到因“太阳发脾气”而形成的空中梦幻景观: A. 加拿大 B. 泰国 C. 意大利 D. 巴西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太阳发脾气”即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发生时会扰乱地球磁场和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影响手机用户通信,故A正确;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的现象,和太阳活动无关,故B错误;极光主要出现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故C错误;地球高层大气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因为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太阳发脾气”为太阳活动。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极光现象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泰国、意大利、巴西位于中、低纬度,没有极光现象,故BCD错误;加拿大部分领土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可见极光现象,故A正确。 【点睛】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对气候的影响,它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二是对地球上大气层中电离层的影响,从而扰乱无线电短波通讯; 三是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四是在南北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中国探月工程已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下图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网站公布的月球勘察轨道器拍摄到的影像,该影像最大细节地展示了迄今为止人类登月计划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记。 完成下列各题。 9. “嫦娥三号”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接触到最多的天体是: A. 星云 B. 行星际物质 C. 彗星 D. 小行星 10. 关于该脚印40年来没有消失的原因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昼夜温差小,风化作用弱 B. 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弱 C. 没有太阳风,搬运作用弱 D. 缺少大气层,风力作用弱 【答案】9. B 10.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天体和天体系统,学生要熟悉地质作用以及形成的原因,掌握宇宙中的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9题详解】 “嫦娥五号”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接触到的最多的天体是行星际物质;星云、彗星、小行星不属于地月系,选择B。 【10题详解】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缺少大气层,风力作用弱,大脚印没有被覆盖;月球表面仍然由风化作用,没有流水侵蚀,太阳风也会影响月球,选择D。 北京时间2018年3月17日15时许,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成功发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卫星随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绕地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 人类发射的太空探测器可以到达木星附近,表明人造天体已经能够脱离: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12. 在地球朝向太阳一面的地区,有时会发生高频无线电通讯几乎全部中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A. 臭氧层空洞扩大使红外辐射增强 B. 太阳耀斑爆发扰动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 C. 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 D. 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引潮力加强 【答案】11. D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人造天体能到达木星附近,说明还在太阳系里,也就是探测器还未能脱离总星系和银河系、太阳系,ABC不选。太空探测器能到达木星附近,说明天体能够脱离地月系,D正确。 【12题详解】 臭氧层空洞扩大会使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增强,不是红外辐射,A错误。地球朝向太阳一面的地区,由于太阳耀斑爆发时发射电磁波扰动了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干扰了无线电短波通讯,故B正确。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造成地球磁场紊乱,与无线电通讯无关,C错。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受太阳活动影响,与地月引潮力无关,D错误。 13.日常生活和生产使用的能源与太阳辐射能息息相关,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①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服务 ②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煤、石油,就是地质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③我国西部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就是在使用太阳辐射能 ④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是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能量来源。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在拉萨;我国西部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就是在使用太阳辐射能。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辐射能。 14.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B. 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 D.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A错误。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极光是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一种表现,B错误。太阳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大约的11年,C正确。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D错误。 下图为某道路红绿灯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太阳能是该红绿灯的主要电源,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 A. 核聚变反应 B. 核裂变反应 C. 化学反应 D. 电能转化 16. 下列城市中使用此类红绿灯效果最好的是: A. 拉萨 B. 广州 C. 上海 D. 北京 【答案】15. A 16. A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15题详解】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由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放出能量,选择A。 【16题详解】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多,拉萨被称日光城,拉萨使用此类红绿灯效果最好。选择A。 1989年3月13日,在太阳活动22周极大年期间,黑子活动引发的强磁暴使加拿大魁北克的电网受到严重冲击,致使魁北克供电中断了9个小时,数百万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黑子现象发生在太阳: A. 内部 B. 光球层 C. 色球层 D. 日冕层 18. 太阳活动造成的影响是: A. 扰动电离层,导致有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B. 使达到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 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可能迷失方向 D. 爆发几分钟后青藏高原上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答案】17. B 18.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分布和影响。 【17题详解】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故本题答案选B。 【18题详解】 扰动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故A错;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增强,B错。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故C正确;极光只在极地附近或高纬地区出现,C错。;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一般爆发在耀斑爆发后的两三天内,故D错。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 ,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上图中①圈层表示: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20. 下列关于莫霍界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减小,横波完全消失 B. 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C. 是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面 D. 该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答案】19. B 20. B 【解析】 该组试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 【1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圈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最上层,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20题详解】 左图中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面,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纵波的传播速度减小,横波完全消失,A正确。该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和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和F、G三部分组成 C. A和B、C属于外部圈层 D. 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22.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大陆和大洋部分厚度相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示得知,A为大气圈,C为水圈,D是岩石圈。B位于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包含水圈全部,则B代表生物圈,即A项错,A和B、C属于外部圈层,即C项正确,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和F地幔、G地核三部分组成,即B项错误;E是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地壳和地幔交界处,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区,D错误。 【22题详解】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顶部,包括地壳和上地幔小部分,①错误;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位于软流层以上,②③正确。岩石圈厚薄不一,大陆厚度较厚,大洋部分较薄,④错误,故选B。 人民网北京2018年11月4日电,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4日5时36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北纬40.24度,东经77.63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3. 此次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24. 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23. A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此次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地震的震源深度22千米,地壳平均厚度是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说明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位于地下33千米-2900千米处,与材料震源深度22千米不符,B不选。内核和外核构成地核,在地下2900千米更深地区,CD错误。 【24题详解】 材料得知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横波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地震发生后,建筑物不会马上倒塌,等横波到达才开始坍塌,这过程一般间隔约12秒,A项正确。这次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位于地壳,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均为固体,C错误。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划分: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三大圈层: 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图中范围 C界面以上部分 C、D两界面之间的部分 D界面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外核和F内核 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 A. 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B. 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C. 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 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26. 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 ①减弱 B. ④增强 C. ③增强 D. ②增强 27. 淮安市郊区农民在冬季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强太阳辐射,提高夜间的温度 B. 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提高大棚内部的温度 D. 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25. D 26. B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图示得知①是太阳辐射,大于②主要是②要透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①太阳辐射很少一部分被大气吸收,C错误D正确。②进入地面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升温,B错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和①>②没有关系,A错误。 【26题详解】 图示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阴天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比晴天夜晚强,气温较高,是因为阴天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更强,④增强,故选B。 【27题详解】 淮安冬季采用塑料大棚种植,主要是采用大棚的保温作用,防止蔬菜遭遇冻害。塑料大棚无法增强太阳辐射,达到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与人类活动无关,A错误。太阳辐射能透过塑料大棚进入棚内,B错误。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升温,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塑料进入宇宙空间,所以塑料减少了地面辐射损失,提高了棚内温度,C正确。地面辐射的强弱受塑料大棚影响较小,D错误。 【点睛】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形式,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 A. 大气的旋涡运动 B. 热力环流 C. 大气垂直运动 D. 大气水平运动 29. 关于左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a处气流上升 ②b处气流下沉 ③乙处高空为高压 ④甲处近地面低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0. 右图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A. 白天 B. 夜间 C. 夏季 D. 秋季 【答案】28. B 29. D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热力环流,B正确,CD错误。大气的漩涡运动,多数形成热带气旋或龙卷风,是大气运动的较复杂的形式,A错误。 【29题详解】 根据图示得知,甲处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乙处和丙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为高压。甲处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相对高压,④正确。乙处和丙处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相对低压,③错误。ab气流垂直下沉,①错误②正确,故选D。 【30题详解】 图示海洋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气流下沉,说明此时陆地比海洋降温快,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从昼夜看,此时为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流下沉,B正确。从季节看,陆地气流收缩下沉,说明陆地气温较海洋低,为冬季,CD错误。 【点睛】热力环流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空气流动方向。首先,确定地面“冷”“热”;再画垂直气流,地面“冷”则空气下沉,“热”则空气上升;最后,顺垂直气流方向画出水平气流方向。 (2)判断气压高低。地面“冷”或空气下沉为高压,“热”或空气上升为低压。高空与对应的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 (3)判断气温高低。热力环流中,在地面气压高则“冷”,气压低则“热”。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31.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日冕、色球、光球。(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太阳大气层结构从里往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表现为太阳辐射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主要来源。(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表现为太阳辐射是地球外部能量的主要来源,地球内部能量一部分来源于地球刚形成湿保存的热量,另一部分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最主要是因为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大多数生物适应地理环境能力强的缘故。(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地球上存在生命最主要的是因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地球具有适宜温度、大气和液态水,并不是生物种类多,所以说法错误。 34.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周期运动,公转方向一致,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上。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得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安全,说法正确。 35.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分别是地壳层、软流层、地幔层、地核层。(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分别是地壳层、地幔层、地核层,所以说法错误。 36.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合在一起称为岩石圈。(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所以说法错误。 37.与拉萨相比,淮安的岩石圈要比拉萨厚的多,所以淮安不容易产生地震。(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海拔越高,地壳厚度,与拉萨相比,淮安的岩石圈比拉萨薄很多。地壳厚薄与地震产生的原因关系不大,但与地震破坏性关系很大,所以说法错误。 38.外力作用的表现为对地表岩石的风化、变质、侵蚀、堆积。(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外力作用的表现为地表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内力作用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9.所谓高外不胜寒,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所谓高处不胜寒,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吸收来自地面的热量少,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热量不能储存,大量散失导致气温降低,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40.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浓烟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深秋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浓烟可增加大气厚度,主要是浓烟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防止寒潮到来时出现大面积冻害,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三、综合题(本部分3大题,共20分,答案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空格中。) 4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结构特征D星属于__________行星,E星属于________行星,J表示的天体类型是__________。 (2)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上具有温度适当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________,地球上具有适于生命呼吸大气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地球的__________, (3)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光照条件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地 (2). 巨 (3). 彗星 (4). 日地距离适中 (5).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6). 稳定 (7). 宇宙环境安全 【解析】 【分析】 以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示意图考查八大行星分类、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难度小。 【详解】(1)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根据图示得知,B是水星,A是金星,C是地球,D是火星,均为类地行星;E是木星,F是土星,是巨行星;G是天王星,H为海王星,为远日行星。J位于小行星带里,是彗星。 (2)考查地球具有生命生存的条件及原因。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有适宜的太阳辐射,所以地球具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宜,引力适中,所以地球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外部光照条件稳定。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周期运动,公转方向一致,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上。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得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安全。 42.根据图和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日本气象专家认为极端气候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日本《现代周刊》上有一篇文章这样介绍:一种天体活动似乎也会对地球产生影响,那就是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黑子的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1988年,日本遭受冷夏的袭击,美国和欧洲却遭受酷暑和干旱的煎熬。在意大利,炎热造成铁路变形、列车脱轨。美国从4月中旬到8月为止,几乎滴雨不下,密西西比河的水面不断下降,连船都无法行驶。 (1)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层,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_____,它们被认为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3)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目前,实现空间和地面太阳活动监测的最佳方法是______(选择代号:①各国竞赛监测;②国际合作;③加强宣传)。 【答案】 (1). 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南北方向 (3). 两极地区夜空产生“极光”现象 (4).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天气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5). 光球 (6). 耀斑 (7). ② 【解析】 【分析】 以某研究为背景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层结构与太阳活动,难度低。 【详解】(1)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太阳活动释放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南北方向;带电粒子流与极地地区高层大气摩擦,形成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 (2)考查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关系,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与黑子同步的太阳活动有耀斑,它们活动的周期为11年,被认为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3)世界各国都很关注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说明太阳活动的监测需要国际合作。 43.淮安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海南岛的三亚进行的,以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判断,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据此,你认为他所绘制的应是________图。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 ℃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了。”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______________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丁说道:“我考察了被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江,虽然温热的天气让人很不舒服,可我领略到了长江下游两岸的迷人的风景,在长江口,我眺望大海,心潮澎湃”。据此,你认为他所绘制的应是________图。 【答案】 (1). B (2). C (3). A、E (4). 风蚀蘑菇 (5). 沙丘 (6). D 【解析】 【分析】 以地貌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地貌、外力作用地区分布,难度较低。 【详解】(1)根据该同学在海南岛三亚考察得知,主要考察的是海岸地貌,最可能是B图。 (2)乙同学的海拔最高,高海拔多为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与图C有角峰和U型谷吻合。 (3)丙同学所在地,气温高,最可能是干旱西北地区,可能是风沙活动活跃的E图中的沙丘;或风力作用明显的图A风蚀蘑菇。 (4)丁同学位于我国“黄金水道”说明在长江,能眺望大海,说明最可能在图D长江入海口三角洲附近。 【点睛】我国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1)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流水侵蚀或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2)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为主,风力侵蚀或风力堆积地貌为主。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如角峰、冰斗或U型谷。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以海浪侵蚀和海浪堆积作用为主,如海蚀崖,海蚀柱沙滩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