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课标通用)一轮复习学案:第5-3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课标通用)一轮复习学案:第5-3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5.3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识记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类型。‎ ‎2.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3.能够结合相关材料,分析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 一、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等。‎ ‎3.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4.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 木柴(居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 传统阶段     过渡阶段    多样化阶段 ‎↓        ↓       ↓‎ →→ ‎【深入探究】‎ ‎1.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成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不完善。‎ ‎(2)解决措施 ‎①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②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③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 ‎2.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的成因分析 时空分布特点 原因 措施 夏秋多冬春少 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故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甚至还会出现洪涝灾害;而冬春季节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量很少,水资源缺乏,一些河流还会出现断流现象 通过修建水库来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 东多西少、南 多北少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首先从东南沿海登陆,因此就地区而言,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就越明显,水资源也就越丰富 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可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种类型,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表所示:‎ 原因 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后天性资源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 低 中 高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强 较强 减弱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 ‎ 小 中 大 利用方式 单一 中等 多样化 利用率 低 中 高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克拉玛依、东营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本溪、攀枝花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铜陵、个旧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高频考点一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 1.A 2.B ‎【变式探究】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酒泉的自然环境特点。酒泉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周围有大量未利用土地,为风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场所。同时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强大的冬季风是风电基地建设的重要条件。而本区人口少、经济相对落后,能源需求量小。‎ ‎【举一反三】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第4题。‎ ‎4.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答案 C 高频考点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第(1)题,题干材料中说明了风功率密度等级与风能资源的关系,且“冬季高于夏季”,我国南海地区冬季受东北风的影响较大。故选A项。‎ 第(2)题,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建风力发电站既要考虑风能资源是否丰富,也要考虑市场因素,①地与②地接近市场,但是②地风能资源比①地丰富,③地与④地远离市场。故选B项。‎ 答案:(1)A (2)B ‎【变式探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海河,易发生洪涝,故应在下游开挖人工河道,用于排水泄洪。第(2)题,流域内水资源贫乏,从农业生产来说,应减少对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即耐旱节水;二是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保障,也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下题。‎ ‎6.该气旋(  )‎ 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答案:D ‎2.(2015·高考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 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解析:建设引排工程说明该地旱涝灾害多发、要从气候中的降水以及地形、人口密度、经济状况等方面作答。‎ 答案: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 (2015·高考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1.B 2.A 3.A ‎ (2014·四川文综)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1.A 2.B ‎ (2014·北京文综)读图,回答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解析】流域内水资源贫乏,从农业生产来说,应减少对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即耐旱节水;二是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保障,也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2014·全国卷) 图3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答案】B ‎ ‎【解析】 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分布。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水资源短缺。‎ ‎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答案】D ‎ ‎【解析】 主要考查城市区位。甲地位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形成城市的主导因素是港口。‎ ‎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答案】D ‎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5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图5‎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少。‎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多少与流域水土保持状况、地表性质、流速等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落差较大,流速快,流水的侵蚀能力较强,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较强,因而含沙量较多;鄂毕河流经的地区主要是平原,落差小,流速慢,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较弱,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沿河沉积,河水中含沙量较少。第(3)题,决定鱼类资源种类是否丰富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环境、饵料等。鄂毕河位于中高纬地区,冬季漫长,气温低,水温低,适合生存的鱼类较少,且鱼类生长缓慢;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浮游生物较少,鱼类的饵料少。‎ ‎(201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图7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图7‎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2014·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5~6题。‎ 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与全国 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 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 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5.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答案】C ‎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为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并不高,故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不是最小,故B项错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故C项正确;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较大,故D项错误。‎ ‎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D ‎ ‎(2014·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a)             (b)‎ 图5‎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 ‎(1)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若图(a)中P处发生原油泄漏,其扩散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对受影响国家造成直接危害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 ‎(3)简析图(b)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4)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 ‎【答案】(1)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任答三点)‎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任答两点)‎ ‎(2)向北(或东北) 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 海洋渔业(或海洋捕捞)‎ ‎(3)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答三点)‎ ‎(4)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 A.天然气      B.水能 C.核能 D.其他可再生能源 ‎2.据图,从现在到2035年(  )‎ A.煤炭消耗量下降 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 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 D.曲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 答案:1.B 2.C 读1960~2009年间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天然径流量及流域内耗水总量(单位:108 m3)变化表,完成3~4题。‎ 年代 天然径流量 流域内耗水总量 ‎1960~1969‎ ‎188.9‎ ‎138.4‎ ‎1970~1979‎ ‎192.5‎ ‎147.3‎ ‎1980~1989‎ ‎185.9‎ ‎141.6‎ ‎1990~1999‎ ‎204.7‎ ‎162.2‎ ‎2000~2009‎ ‎207.6‎ ‎171.1‎ ‎3.依据资料,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①天然径流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增加 ②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增加有关 ③净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不断增加 ④流域内耗水总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为缓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大规模实施人工增雨 ③推广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 ④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表格显示,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天然径流量及流域内耗水总量都呈总体增加趋势,但耗水增加量更大,即净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不断减少,故①对、③错。塔里木河水源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径流量的变化主要与气温升高有关,故②错;流域内生产规模和人口增加,导致耗水量增加,故④对。第4题,缓解水资源紧张有“开源”“节流”“调配”等措施。选项①、③分别属于“调配”“节流”措施;目前尚无能力大规模实施人工增雨,大力发展绿洲农业会导致耗水需求增加而加剧水资源短缺,故②、④错误。‎ 答案:3.D 4.A 学科&网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读图,完成5~6题。‎ ‎5.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 A.地震破坏 B.滑坡 C.海潮侵袭 D.暴雨 答案:5.D 6.C 下面两图分别是2000~2015年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期平均耗水量图”和“生长期平均有效降水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缺水最严重的是(  )‎ A.秦皇岛 B.保定 C.衡水 D.邯郸 ‎8.图示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缺水的原因有(  )‎ ‎①生长期内降水量少 ②春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远离海洋,水汽不易到达 ④锋面雨带停留时间较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7题,四个备选城市中,衡水冬小麦生长期平均耗水量最大,为470~480 mm,而平均降水量为105 mm,在四个备选城市中缺水最严重。第8题,华北平原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同时春季气温回升快而蒸发强,导致缺水严重。注意冬小麦生长期主要在春季,而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平原地区的时间一般为7~8月。‎ 答案:7.C 8.A ‎ 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  )‎ A.99毫米 B.149毫米 C.199毫米 D.249毫米 ‎10.依据泥石流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  )‎ 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 B.地形陡峻,降水丰富 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 答案:9.B 10.B ‎11.以下是我国水资源情况的相关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7月,随着夏日气温的攀升,安徽巢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湖水腥、臭、稠,因而造成部分区域供水紧张。2015年,合肥市的供水量达到7亿多方(立方米),但缺口5亿方。‎ 材料二 中国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状况表 ‎(1)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3)合肥市也为缺水困惑,为解决合肥市水资源问题,请提出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夏秋较多,冬春较少;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2)问题: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应紧张,水资源利用率低。 原因:大量污水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利用技术落后,浪费严重,导致利用率低。‎ ‎(3)防治水体污染,改善合肥市河流、湖泊的水质;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 ‎12.阅读图文资料,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洪灾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洪灾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原因,暴雨集中,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二是人为原因,人类活动集中在洪灾多发地区(河谷地带)。洪灾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人类搬离灾害高危险区等,可结合实例回答。‎ 答案:原因: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地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和房屋。学科@网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