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大口屯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月考地理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大口屯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月考地理试卷

‎2018—2019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试卷 ‎ ‎ 一、单选题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3-4 题。 ‎ ‎3.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B.西北区C.南方区D.北方区 4.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D.西北区和南方区 读图,回答5-7题。‎ ‎5.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6.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7.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A.俄罗斯 B.欧洲 ‎ C.新加坡 D.日本 ‎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 ‎8.甲、乙、丙图与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搭配正确的是(   ) A.甲图是东部经济地带 B.乙图是西部经济地带 C.丙图是中部经济地带 D.丙图是东部经济地带 9.由图可知(   ) A.甲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为其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较乙、丙高 B.甲、乙、丙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因为它们的产业结构比重相差不大 C.丙的产业结构优于乙 D.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大 10.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除产业结构差异外,还存在的差异有(   )‎ ‎①东部城市化水平不如中、西部高 ‎②东部工业化水平高于中、西部 ‎③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1.读下列甲、乙两图,有关甲乙两地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降水量多,洪涝灾害频发 B.乙地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C.甲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乙地农业生产易引发土地盐碱化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围垦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养殖 1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D.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14.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比南方日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 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大 C.南方夏季降水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小 D.南方比北方气温高,开发利用条件好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苏里格天然气田,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成为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气源,2009年8月28日苏里格气田苏东一13号集气站建成投运。‎ 15. 鄂尔多斯地区将大量向北京等大、中城市供气, 对天然气输出地区的积极意义是(   ) A.缓解东部大城市的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B.改变当地居民生活能源结构,消除因过度樵采而导致的土地沙化 C.增加地方财政收人和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D.减少城市煤炭消费量,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16.—般说来,天然气埋藏的地质条件通常为(   ) A.向斜构造 B.断层构造 C.褶皱构造 D.背斜构造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17.从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的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差逐渐变小 B.气候海洋性越来越强 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气候大陆性越来越强 18.从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B.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19.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读图,回答题。‎ ‎20.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1.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 ‎22.下列关于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说法,错误的(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B.北方民居的墙体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C.民居屋顶坡度北方较南方大 D.民居的屋檐北方较南方窄 23.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北方建筑物特点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形——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 B.冬季寒冷漫长——墙体严实厚重(保温御寒) C.降水量大——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 D.夏季湿热——房屋进深和高度大(利于通风、纳凉)‎ 读下表,完成题.‎ 地区 全国 东部 东部 西部 年份(年)‎ ‎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 种植业(%)‎ ‎59.73‎ ‎51.9‎ ‎66.4‎ ‎57.5‎ ‎65.96‎ ‎62.9‎ ‎63.13‎ ‎55.6‎ 林业(%)‎ ‎4.2‎ ‎3.5‎ ‎4.89‎ ‎3.9‎ ‎4.64‎ ‎4.1‎ ‎4.51‎ ‎3.8‎ 牧业(%)‎ ‎26.28‎ ‎27.0‎ ‎25.52‎ ‎32.7‎ ‎28.34‎ ‎31.2‎ ‎26.43‎ ‎29.7‎ 渔业(%)‎ ‎9.79‎ ‎17.6‎ ‎3.2‎ ‎5.9‎ ‎1.05‎ ‎1.8‎ ‎5.93‎ ‎10.9‎ ‎24.在表中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里,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 ‎ 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 25.造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 下图为秸秆全量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图。‎ ‎26.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   ) A.三江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黄淮海平原 D.太湖平原 ‎27.该生产模式的优点包括(   )‎ ‎①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增大②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③肥料施用量减小④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下图,回答题。‎ ‎28.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依据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水文与植被 C.地形与气候 D.地貌与水文 29.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 ‎ ‎ )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Ⅲ少 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Ⅱ区强 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Ⅰ区北部为界 ‎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现了产业转移,我国经济学者形象地称之为“腾笼换鸟”。据此回答题。‎ ‎30.“腾笼换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A.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促进市场繁荣 B.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产品竞争力 C.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D.扩大原料来源,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31.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腾笼换鸟”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主导产业分别是(   )‎ ‎①原料指向型产业②动力指向型产业③劳动力指向型产业④高新技术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   D.刚果河流域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和西部,再分别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分别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 ‎33.有关题干所述四个区域的分界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34.应该说这位教授对中国区域的划分还缺少一部分,这部分应该命名为(   ) A.“黑色中国”B.“白色中国”C.“红色中国”D.“蓝色中国” 35.这四个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6.下列关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广泛和深刻,也是人口最集中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但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并不严重 C.青藏高寒区以畜牧业为主,风力大,气温低 D.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和文化滞后 ‎37.一般情况下,河流R (   )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38.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   ) A.水电站 B.油田 C.天然气田 D.煤矿 39.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40.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 ‎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二、综合读图题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材料二  海水西调入疆构想图。‎ ‎(1)图中调水线路依次经过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和塔里木盆地等主要地形区。‎ ‎(2)图中A、B、C三地所属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 ‎(3)分析图中A、C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42.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为界。 (2)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 ‎(3)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__________为主,c地以__________为主,f地以__________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4)不同区域的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b地以__________为主,c地以__________为主,d地以__________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参考答 ‎ 一、单选题 ‎1.答案:1.A; 2.C 解析:1.流域是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是单一指标划分的,A对;不是按行政划分的,C错;只有一个指标,B错;虽与气候和地形有关,但不是依气候区和地形区划分,D错。 2.乙地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丙地为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丁地为渤海,最大的环境问题为水污染,C对。‎ ‎2.答案:1.C; 2.B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南方区,GDP(也就是经济总量)最大的也是南方区。 2.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方区的水资源比重很小,但人口、耕地、经济比重都较大,而西南区水资源很丰富,但人口、耕地、经济比重都相对较小,故这两个区域的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 ‎3.答案:1.C; 2.A; 3.A 解析:1.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西气东输线路从此地经过可以补充气源。 2.我国油气在分布地与消费地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油气资源分布具有西多东少的特点,而油气资源的消费则相反,这使得我国必须大范围调配能源资源。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②③④的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中亚(或哈萨克斯坦)、中东波斯湾地区和拉丁美洲。‎ ‎4.答案:1.A; 2.A; 3.B 解析:1.甲图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二、三产业比重最高,应为东部经济地带;丙图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比重最低,说明经济落后,应为西部经济地带;乙图则为中部经济地带。 2.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较合理,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二、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发展越快。 3.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除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外,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通达度等方面,东部都优于中、西部。‎ ‎8.答案:B 解析:甲属于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分布均匀,A错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热量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周围经济发展,适合发展乳畜业,C错误;乙为我国的东北平原,该地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B正确。‎ ‎1.答案:1.B; 2.C 解析:1.读图可知,该地区种植业的规模大于适宜发展种植业的缓坡和平原的规模,所以造成该地区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过度开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抓住图示的地形条件和种植业规模之间的关系。 2.我国南方地区丘陵和低山面积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应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缓坡宜开垦为梯田发展种植业,不应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开垦为梯田,若发展水稻种植业,会造成水土流失;全面封山育林,则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可行。考查学生对中国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进而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即可。‎ ‎11.答案:D 解析:沼气是一种新能源,它受到气温的影响最明显,气温高,沼气利用条件好,南方比北方气温高,所以开发利用条件好。‎ ‎12.答案:1.C; 2.D 解析:鄂尔多斯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能通过西气东输管道输出,则必然利于资源的开发,以及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可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天然气多埋藏在背斜构造中。‎ ‎13.答案:1.D; 2.A 解析:1.英同南部至俄罗斯西部,气候类型由温带海洋性气候逐渐过渡到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温差变化越来越大,最低气温低于0 °C,从保温的角度考虑,致使墙壁越来越厚。 2.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由温带森林带过渡到温带草原带,自然带的变化由水分、热量共同作用,其中水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体现了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规律。‎ ‎16.答案:C 解析: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都属于季风气候,只不过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重要特征,所以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雨热同期是因为同属东部季风区,都是季风气候。故选C。‎ ‎19.答案:1.B; 2.C 解析:1.该图显示出来的是区域内部特性相对一致,该图无法说明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无法说明区域的层次性;图示边界具有过渡性。 2.反映了区域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半干旱地区可向草原发展,湿润半湿润地区则因水分较多,可种植树木,可向森林方向发展。‎ ‎22.答案:1.C; 2.B 解析:1.我国民居屋顶坡度应该是南方较北方大,故选C项。 2.注意题干中的“北方”。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 从北到南,由于温度逐渐升高,民居对保温要求降低,对通风纳凉的要求提高。‎ ‎25.答案:1.D; 2.C 解析:1.由表中各部门2000年所占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大. 2.本题用排除法。选项中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均不是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C; 2.C 解析: 1.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种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该地一年两熟;三江平原一年一熟;受水资源、热量条件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太湖平原虽然能一年两熟,但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不匹配。 2.在该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小肥料的施用量,使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肥料施用量减小对农作物增产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虽然用于购买肥料的投入减少,但在农作物收获和秸秆还田的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农业机械和快速腐解剂,农业生产投入并没有减少。‎ ‎28.答案:1.C; 2.D 解析:1.图中Ⅰ、Ⅱ、Ⅲ区域显然是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其划分的依据是地形与气候,Ⅰ为东部季风区,Ⅱ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Ⅲ为青藏高寒区。 2.Ⅱ区虽然比Ⅲ区纬度高,但由于地势低,热量条件要好于Ⅲ区;Ⅲ区光照强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Ⅲ区与Ⅰ区南部以3000米等高线为划分依据。‎ ‎32.答案:1.B; 2.B 解析:1.“腾笼换鸟”换来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其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会下降,受原料来源的影响减小,A、D项错误;“腾笼换鸟”后不会出现工业用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现象,C项错误 2.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较少,但人口密度大,劳动力充足且廉价。“腾笼换鸟”之前,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力指向型产业;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升级.主导产业逐渐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 35. D ‎36.答案:1.C; 2.D; 3.A 解析:1.“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 2.我国除了大陆以外还有广阔的海洋, 海洋的颜色为蓝色,因此应该命名为“蓝色中国”。 3.地形和气候是划分自然区域的最主要因素,水文和植被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37.答案:B 解析:东部季风区由于气候适宜、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青藏高寒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所以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阻碍了其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1.答案:1.D; 2.B; 3.B; 4.A 解析:本组题主要名iV声生对经纬网图的判读能力,以及我国区域的河流、能源、丁.农业等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据图中48°N和130°E可确定此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再据山河的状况确定该地为黑龙江省,R为松花江,Q在小兴安岭上,P为大庆市。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有两个汛期,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夏季雨水补给形成夏汛。黑龙江省西部石油丰富,东部煤炭较多。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该地人少地多,机械化程度较高。家具厂最佳布局应接近消费市场,但从本题题意可知,该地木质特殊,制成的家具备受欢迎,从而说明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为原料产地。‎ 二、综合读图题 答案:1.华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 2.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3.‎ 区域 A C 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少,大陆性强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不利 春旱、夏涝、寒潮 (低温冻害)‎ 气候干旱,降水少 解析:1.根据材料二中的图可知,该调水路线自东向西经过了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几个地形区。 2.A、B、C三地是从我国沿海到内陆地区符合经度地域分异规律,产生此规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3.A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3.答案:1.贺兰山; 3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种植; 旱作;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从各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