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步步高《考前三个月》专题课件:专题三 必考点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步步高《考前三个月》专题课件:专题三 必考点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必考点 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专题三 自然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原理 栏目索引 明考向 对点练 析考点 悟真题 01 02 03 04 考向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2016· 全国文综乙卷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 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 右 图 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悟 真题 (1) 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 解析  观察 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 答案  山脉 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 解析答案 (2)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 解析  纬度 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 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 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答案  纬度 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 解析答案 (3) 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 解析  根据 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答案  河流 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 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 解析答案 2.(2016· 天津文综 ) 黄河入海水量 1951 年大约为 500 亿立方米, 2010 年大约为 140 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 (1) ~ (2) 题。 (1) 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上游水电站增多 B . 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 下游降水量减少 D . 流域内用水量 增多 解析  随着 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黄河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 。 √ 解析 (2) 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 A. 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 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 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 河口地区的气候变 干 解析  黄河 入海水量减少,携带的泥沙减少,故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 √ 解析 3.(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 Ⅱ )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 ( 加拉帕戈斯群岛 ) 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 (1) ~ (2) 题 。 (1)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 A. 地处赤道附近 B. 远离大陆 C. 构造运动强烈 D. 地形 复杂 解析 √ 解析  科隆群岛 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 1 000 km ,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 (2) 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 A. 气温日较差大 B . 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 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 . 气候垂直差异 明显 解析  科隆群岛 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 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地处赤道附近, 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 A 错 ; 企鹅 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 B 错 ; 群岛 最高峰海拔为 1 689 m ,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 “ 耐寒 ” 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 。 解析 √ 4.(2014· 海南地理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 解析答案 返回 解析  分析该岛冷湿环境的成因即结合该地气候特点的成因进行分析。该岛的 “ 冷 ” 可以从太阳辐射的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其冷是因为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少;由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处在西风带控制下,常年盛行西风,降水丰富,日照较少;四周临海,海洋性强,受流经的西风漂流 ( 寒流 ) 的降温影响。该岛的 “ 湿 ” 可以从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等方面分析。该岛冷湿的成因主要有:受西风控制,降水多;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气温较低使得蒸发微弱 。 答案  ( 该岛屿 ) 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 ( 位于西风带 ) ,受海洋 ( 寒流 ) 影响。 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 ( 一年中雨日较多 ) ,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 蒸发弱。地势低平 ( 地形以平原为主 ) 。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 返回 明考向 返回 从考查方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而且近年综合题有增多趋势。重点 以区域地理图表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生态问题,联系生产、 生活实际,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以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理解。 析考点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 2.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 1)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3)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此类问题主要反映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时带来的主要影响,分析时主要抓住人类活动主要改变的环境要素,从其与其他要素的因果联系入手,分析改变造成的影响。如人类大规模的破坏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必然会导致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的出现,同时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旱涝灾害频发等。 (4)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 3. 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 植被与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 ( 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 :一般情况下, ( 阳坡 ) 热量条件好, ( 迎风坡 ) 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 ( 阴坡 ) 热量条件差, ( 背风坡 ) 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气候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 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 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2) 河流与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河流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的影响 地形 ① 流水侵蚀地貌:沟谷发育,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 。 ② 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 。 ③ 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 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 ①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在等高线图上,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 ② 地形影响流域范围:山地一般是河流的分水岭,如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河流受地形影响,流域面积较小 。 ③ 地形影响河道状况:河流上游河床多砾石,河道狭窄,多峡谷;中游河床多粗砂;下游河道展宽,多曲流,河床多细沙或淤泥 。 地形 ④ 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 ⑤ 河床特征:上游侵蚀为主,河床窄 而深,呈 “ V ” 型;下游堆积为主,河床宽而浅,呈 “ U ” 型 / 槽型 ④ 地形影响河流性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流速快,含沙量大,水力资源丰富;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流速慢,含沙量小,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气候 ① 河流对降水的影响:增加沿河地区降水量。 ② 河流对气温的影响:使白天气温降低,夜晚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变小 ① 降水对河流的影响: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多少具有一致性。 ② 气温对河流的影响: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大致一致;冬季最低气温在 0 ℃ 以下的河流存在结冰期 其 他 水 体 湖泊 ( 地下水 ) 湖泊 ( 地下水 ) 和河流具有相互补给关系:由高水位补给低水位。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 ( 地下水 ) 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 地下水 ) ;枯水期相反。以湖泊为源头的河流,总是由湖泊补给河流;地上河分布的地区,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出露成泉,往往补给河流水 冰川 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 生物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干旱地区有河流流经的地区,水分条件较好,形成非地带性的绿洲 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侵蚀作用越弱,含沙量越小,径流变率越小 土壤 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山麓冲积扇分布的地区往往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土壤越紧密,越不易受到侵蚀,河流含沙量越小;土壤越疏松,越容易遭受侵蚀,河流含沙量越大 返回 易错点 (1) 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整体性,整体性是相对的。不同自然带之间的构成要素和整体特征的差异反映差异性,地域差异 ( 即差异性 ) 是绝对的。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也可以扩大到人地关系的整体性。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是人类活动忽视环境整体性的结果。 题组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 全球的竹林按其自然分布可划分为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下图为 “ 非洲竹区的竹林分布示意图 ” 。读图完成 (1) ~ (2) 题 。 (1)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非洲的竹林 多 分布 在 (    )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广阔的沿海平原地区 C. 日照条件好的高海拔山区 D. 年降水量 1 000 ~ 2 000 mm 地区 对点练 解析 √ 1 2 3 解析  本题组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由 图结合非洲地形图可知,非洲竹区的竹林分布既有沿海平原地区,又有内陆高原地区,故排除选项 B 、 C ; 由 图可知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有竹林分布,故排除选项 A ; 非洲 竹区的竹林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较多的 1 000 ~ 2 000 mm 地区,故选项 D 正确。 1 2 3 (2) 近年来,世界竹林种植面积连年扩张,主要得益于 (    ) A. 市场需求增加 B . 全球气候变化 C. 科学技术进步 D . 海运条件 便利 解析  随着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健康、关注环保的意识增强,对于竹制品等由天然材料制作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加,所以世界竹林种植面积连年扩张,以增加原料供给,故选项 A 正确 。 解析 √ 1 2 3 2 . 如 图 为某地区地理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 简述本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 解析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地势,植被破坏 。 根据 图中河流流向判断地势东高西低。铁路主要经过西部地区,说明西部地形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 答案  自 东向西逐渐降低,西部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 。 1 2 3 (2)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所导致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 。 解析答案 1 2 3 解析   自然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相应的改变。如植被破坏会影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地区旱涝多发、三角洲增长加速等。 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 答案  河流 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 1 2 3 3.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 整体性 的 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鄂尔多斯地区植被分布图。 1 2 3 材料二  百事食品 ( 中国 ) 有限公司向沙漠宣战,把 2.7 万亩沙丘改造成为马铃薯种植基地。据当地农民反映马铃薯种植基地的空气湿度增大了,云量增多了,白天不再那么热了,夜晚不再那么冷了 。 1 2 3 材料三   “ 留茬免耕、秸秆覆盖 ” 是鄂尔多斯地区保护耕地采用的措施,即作物收割后,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将秸秆覆盖地表过冬。下图为采用 “ 留茬免耕、秸秆覆盖 ” 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图。 1 2 3 (1) 概述材料一图中植被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根据 图示植被分布分析总体分布特征,导致该地区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答案  由 东南向西北植被变稀疏 ; 依次 是灌丛、草原到荒漠。  位于 鄂尔多斯高原,地处内陆,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少,蒸发强;受夏季风 ( 东南季风 ) 影响,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解析答案 1 2 3 (2) 沙丘改造为马铃薯种植基地导致该地气温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原因 。 解析  利用 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沙丘改造为马铃薯种植基地气温发生的变化: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白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增温慢,气温降低;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夜晚云量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减小 。 答案  气温 变化:气温日较差减小。  原因 :植被覆盖率增加,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增温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低。夜晚,云量增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 解析答案 1 2 3 (3) 简述鄂尔多斯地区采用 “ 留茬免耕、秸秆覆盖 ” 的生态意义。 解析  结合 材料,从 “ 留茬免耕、秸秆覆盖 ” 对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影响说明其生态意义。 答案  保持土壤水分;保护土壤肥力;减少空气中的沙尘;增加大气湿度;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返回 解析答案 1 2 3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