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0 综合题题型与突破 教案(新课标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0 综合题题型与突破 教案(新课标通用)

专题20 综合题题型与突破 一、审题 ‎ 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 审题要领:圈点关键词语、重视隐性信息、确定问题指向。‎ ‎(一)审考点。审清题目是叙述性问答题,还是分析性问答题;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注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错答。‎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二)审关键词。开放性试题中的关键词通常有三处:一是条件词,二是中心词,三是某些关键的修饰词。‎ ‎(三)审时间。审题时应注意正确理解材料的时代背景。‎ ‎(四)审空间。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关区域定位的内容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只有准确确定其空间位置才能有效地回答有关问题。确定区域位置的方法有:根据经纬网(0°经线伦敦、90°E经线乌鲁木齐、120°E经线北京东侧、75°W经线纽约、120°W经线旧金山,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纬线);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如海陆轮廓,包括半岛、岛屿、海湾、内海、海峡等;国家轮廓;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的走向和分布状况;点状事物,如城市、山峰、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此外,湖泊的轮廓、地形区的分布、地表的高低起伏、等高线的分布等都可以作为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地理中以我国领土的四端点来进行定位。‎ ‎(五)审图名、图例。现在的高考试题基本上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模式。读图分析时,首先要读图名,图名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知识范围,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六)审坐标数值。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如对比柱状图,不能只看柱的高度,还要看清纵坐标的单位数值。 ‎ ‎(七)审图中隐含条件。 ‎ ‎(八)审题目内容与复习内容联系。试题中的求答内容无论以何种面目和形式出现,都必然是考试大纲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即使材料新颖而隐晦,甚至游离于考纲显性知识点之外,但在考试说明中仍可以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所以,联系复习内容,可以诱发联想,启发思维,找到学科知识的对应点,有利于提取相关知识点,以便破题和答题。 ‎ ‎(九)审分值大小。综合题均有相应的赋分规定,每一设问注明分值,实际上就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要点,一般每个要点2分,若该题分值8分,则至少回答4个要点。 ‎ 二、解题 ‎ 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解题的能力要求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一步骤容易被忽视)‎ 解题要领:展开联想、求助图示、排列要点、建立解题思维模式:“……特征”类、“……分布特点”类 、 “……区位条件”类、“……形成原因”类 、“……影响”类 、“……措施”类。‎ ‎ (一)常见“地理特征”类的思维模式:‎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分布;海拔高度,地势特点。‎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雨季长短。‎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落差与水能。‎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补给。‎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生物。‎ 城市化特征:水平、进程、起步、城市等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二)分布特点类。‎ ‎1.点状分布:点状地理分布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①表示分布地点:如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只表示其空间位置);②表示类别:用不同图例,如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不同等级的城市分布等;③表示数量:用定位符号的大小来区分(或同时在符号旁边注明绝对数量)。‎ 描述角度: 分布是否均匀,哪里多,哪里少。‎ ‎ 2.线状分布: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读图时要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沿途的变化和事物的走向。‎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延伸方向)等值线类的还需说明量的大小。‎ ‎3.面状分布:面状地理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理事物。①表示分布范围:在地图中用封闭的界线,或一种图例表示某种呈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范围。②表示类别:在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内,用不同的颜色或图例,在各个范围内用不同图形加以区分类别。③表示数量:常用散点法(点数多少)、等值线法。读图时要明确事物的地理范围。‎ 描述角度:位置、形状、面积大小、延伸方向。‎ ‎(三)区位分析类。‎ ‎1.人文地理区位选择的分析原则。‎ ‎(1)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眼光;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①经济位置要素——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②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 ‎③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④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政治(民族)、国防。‎ ‎ (2)主导性原则——结合产业、寻求主体需求。‎ ‎(3)因地制宜原则 ——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 ‎①语言表达要因地制宜。‎ ‎②注意地域的特殊区位。‎ ‎(4)因时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 ‎①自然要素的改变。‎ ‎②社会经济要素的发展变化。‎ ‎2.人文地理区位选择高考设问类型分析。‎ ‎(1)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 ——区位布局定了以后作出评价。‎ ‎(2)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区位布局之前作出区位选择。‎ ‎(3)分析某区域某类布局的条件、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4)分析某地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高考人文地理区位选择的类型分析。‎ ‎(1)农业区位分析。‎ ‎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某区域某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分析。‎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 ‎③都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地价(地租)与运输的影响,单位面积产值高的集约型农业接近城区,离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 ‎ ‎ (2)工业区位分析。‎ 经济位置 因素 ‎ 自然要素 ‎ 经济要素 ‎ 社会要素 ‎ 环境要素 ‎ 相对位置 ‎ 土地 ‎ 水源 ‎ 土地租金 ‎ 资源配置 ‎ 交通通信 ‎ 市场容量 ‎ 科技教育 ‎ 劳动力 ‎ 社会协作 ‎ 政府政策 ‎ 工农业基础 ‎ 发展历史 ‎ 国防需要 ‎ 个人爱好 ‎ 工业惯性 ‎ 环境质量 ‎ 环境保护 ‎ ‎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某区域某工业区(带)的区位分析。‎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影响的区位不同。 ‎ ‎③某区域某工业部门区位分析。‎ ‎④某工业微观区位选择。‎ 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角度”采点。‎ ‎(3)城市区位分析。‎ ‎①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要素。‎ ‎ ‎ 自然要素 ‎ 经济要素 ‎ 社会要素 ‎ 新要素 ‎ 地形;气候;河流 ‎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交通 ‎ 政治;军事;宗教 ‎ 科技;旅游;国家政策 ‎ 地形;气候;河流 ‎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交通 ‎ 政治;军事;宗教 ‎ 科技;旅游;国家政策 ‎ ‎②某 “点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区位分析(宏观分析)。‎ 城市形成 ‎ 多与自然条件相关 ‎ 地形平坦;气候优越;水运、水源便利;矿产丰富等 ‎ 城市发展 ‎ 多与经济壮大相关 ‎ 政治地位变化;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等 ‎ ‎③某 “面状”城市带(圈)形成区位分析(宏观分析)。‎ ‎④某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区位分析(微观分析)。‎ ‎⑤某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分析。‎ ‎——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形成原因类。‎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从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来分析。‎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3)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形、洋流、水域、森林。‎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烟尘增多削弱太阳辐射;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滨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3.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高压带、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控制一般少雨;低压带、西风带控制一般多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气压、锋面过境时多雨,高气压控制时少雨。‎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地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地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水量的大小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量等有关;落差大小与地形有关。如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的主要原因一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二是地处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三峡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一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河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径流量大;二是地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5.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二是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等地貌,防止诱发水库地震;三是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占粮田和村镇。‎ 除上述原因分析外,还有河流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石油资源、水资源紧张等原因的分析。请大家在复习中认真地加以总结、记忆。‎ ‎(五)说明影响类。‎ ‎“说明影响”的设问结构:( 甲 )对( 乙 )有哪些影响。‎ ‎“说明影响”分析的模式:从“概念的内涵”切入,再展开分析。‎ 说明对湖泊的影响从湖泊的概念:湖泊面积、湖泊水量、湖泊水位、湖泊含盐量、湖泊水质、湖泊生态环境、湖泊功能等来说明。‎ ‎(六)治理措施类。‎ 重要的有洪涝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不足、石油资源短缺、各项污染的治理,这些在讲义中都有总结,大家在复习时要进行总结、记忆,记忆时注意原因与措施的联系,注意措施的分类,如解决资源问题的开源与节流措施、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的区别,以适应高考问题具体化回答的要求。‎ 三、答题 ‎ 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像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 答题要领:层次分明、运用术语、表达完整。‎ 注意的答题技巧。‎ 回答开放性试题应注意审题和表达。为了使开放性试题得分更加保险,下列的几点技巧是必要的补充。‎ ‎(1) 少与多的技巧: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下题:台湾为什么多地震?如果你不清楚台湾位于亚欧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模糊答法如下“台湾在板块边缘,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定“台湾位于印度洋与亚洲板块之间……”。 ‎ ‎(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一问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不要自始之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4)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如果要求回答最主要等类似问题,就只能简明扼要地回答。 ‎ 总之,考生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审题、表达等造成的非水平性失分,才能在试卷上真正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使自己摆脱“腰缠万贯的穷光蛋”的尴尬。‎ 表述要求:‎ 条理性:条理层次分明,分析准确到位。‎ 逻辑性:因果关系对应,逻辑推理自然。‎ 简洁性:文字简洁明确,答题要点了然。‎ 具体性:具体分析问题,切忌泛泛而谈。‎ 准确性:运用地理术语 ,表述严谨规范。‎ 考点一 以植被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 ‎【核心关联图解】‎ ‎【方法规律整合】‎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 作用 地理 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气候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例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石滩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通常指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过渡地带,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扇形岩屑坡。这里年均温在-4°C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C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植被稀少,多具有速生、叶片厚、根系发达等特点,多呈斑块状、簇状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花色艳丽(如下图)。‎ ‎(1)描述高山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2)分析高山流石滩植被稀疏的原因。‎ ‎(3)分析流石滩上的植物是如何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 答案 (1)在剧烈的昼夜气温变化和冻融作用下(风化作用),使大量岩石表面裂隙发育,不断崩解破碎,岩屑和碎石沿着山坡缓慢向下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流石滩。‎ ‎(2)①气温低;②降水少;③昼夜温差大;④紫外线强;⑤风力强劲;⑥土壤不发育。(任答三点)‎ ‎(3)①植株低矮,可防风保暖;②根系发达,可抵御干旱和大风;③花色艳丽,可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④叶片厚,可保温抗旱;⑤速生,适应暖季时间短的环境。‎ 考点二 以河流为核心的自然因素整合题 ‎【核心关联图解】‎ ‎【方法规律整合】‎ 河流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的影响 地 形 ‎①流水侵蚀地貌:沟谷发育,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②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③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④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⑤河床特征:上游侵蚀为主,河床窄而深,呈“V”型;下游堆积为主,河床宽而浅,呈“U”型 ‎①地势决定河流流向:在等高线图上,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②地形影响流域范围:山地一般是河流的分水岭,如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河流受地形影响,流域面积较小。③地形影响河道状况:河流上游河床多砾石,河道狭窄,多峡谷;中游河床多粗砂;下游河道展宽,多曲流,河床多细沙或淤泥。④地形影响河流性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流速快,含沙量大,水力资源丰富;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流速慢,含沙量小,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气 候 ‎①河流对降水的影响:增加沿河地区降水量。②河流对气温的影响:使白天气温降低,夜晚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变小 ‎①降水对河流的影响: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多少具有一致性。②气温对河流的影响: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大致一致;冬季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河流存在结冰期 其 他 水 体 湖泊 ‎(地下水)‎ 湖泊(地下水)和河流具有相互补给关系:由高水位补给低水位。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地下水)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地下水);枯水期相反。以湖泊为源头的河流,总是由湖泊补给河流;地上河分布的地区,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出露成泉,往往补给河流水 冰川 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 生 物 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侵蚀作用越弱,含沙量越小,径流变率越小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干旱地区有河流流经的地区,水分条件较好,形成非地带性的绿洲 土 壤 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山麓冲积扇分布的地区往往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土壤越紧密,越不易受到侵蚀,河流含沙量越小;土壤越疏松,越容易遭受侵蚀,河流含沙量越大 例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烟瘴挂峡谷是长江上的第一个大峡谷,也是长江上游的一座生态孤岛,一艘“诺亚方舟”,更是长江源区珍稀食草和食肉动物的避难所。峡谷两侧山势陡峭而险峻,多火山岩和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多见。峡谷内草场资源丰富,但牧民一般不在峡谷内居住和放牧。当地正计划在峡谷出口处规划建设牙哥水电站。‎ 材料二 烟瘴挂大峡谷的位置图(图1)及其等高线地形图(图2)。‎ ‎(1)简要分析烟瘴挂大峡谷成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孤岛、野生动物避难所的地理原因。‎ ‎(2)简要评价牙哥水电站建设的自然条件。‎ ‎(3)有人对规划修建牙哥水电站表示出不同的看法,你是否支持修建牙哥水电站?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该地海拔高,地形险峻,环境封闭;人口稀少,人类活动较少;相对高度较大,草场资源丰富,草地质量高而面积广(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 ‎(2)优势条件:地势落差大;口袋地形,库容量大。不利条件:河流(通天河)以冰雪(川)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小;海拔高,冬季气温低,河流易结冰;峡谷内多火山岩和石灰岩,地质条件差。‎ ‎(3)支持。开发水电,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拉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支持。建水电站会淹没峡谷草地,危及野生动物生存;峡谷内石灰岩较多,易诱发地质灾害;会使峡谷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第(1)题,从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及草场资源丰富程度等进行说明。第(2)题,从地势、地形等说明有利条件;从水量及其变化、地质条件等说明不利条件。第(3)题,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说明支持开发的理由。从对生物危害及地质灾害等方面说明不支持开发的理由。‎ 考点三 以人口、城市和交通联系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 ‎【核心关联图解】‎ ‎【方法规律整合】‎ 交 通 与 人 口 交通对人 口的影响 交通条件影响人口的分布: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反之较小。‎ 交通条件影响人口迁移:交通越发达,越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人口对交 通的影响 人口分布影响交通区位:人口分布是影响交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人口密度影响交通密度: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大,对道路的需求越大,交通网络越密集,反之越稀疏。‎ 人口迁移影响交通运输:人口迁移量越大,对交通的需求越高,交通压力越大 交 通 与 城 市 交通对城 市的影响 交通影响城市区位:交通条件是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交通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交通条件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工业区往往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区;商业区往往布局在城市中心处,交通最为便捷。‎ 交通影响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与交通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 城市对交 通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的现象。‎ 城市化规划建设会影响城市道路分布 例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西南先民在崇山峻岭中就开辟了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到达身(yuán)毒(dǔ)国(今印度)的“蜀身毒道”,用蜀布、丝绸和漆器换回金、贝、玉石、琥珀和琉璃等物品。‎ ‎(1)简述古代成都附近地区盛产蜀布、丝绸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指出制约“蜀身毒道”沿线地区物资交流的自然条件。‎ ‎(3)说明“蜀身毒道”对图示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生产经验丰富;技术较先进;市场需求量大。‎ ‎(2)以山地、高原为主,起伏较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多大河阻隔;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毒虫猛兽侵袭。‎ ‎(3)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物资交流(贸易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生产技术、文化的交流。‎ 考点四 以工业区位为核心的要素整合题 ‎【核心关联图解】‎ ‎【方法规律整合】‎ 工业区位因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技巧 地理要素 与核心地理要素的关系分析技巧 人口 人口迁移改变迁入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促进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移和升级;工业化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影响人口密度和环境人口容量 城市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工业区布局考虑盛行风、河流流向、隔离防护带等因素;发育程度高的传统工业往往发展成为工业城市 农业 工业不同于农业的区位表现在: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小,具有季节上的连续性和地域上的灵活性;但是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受农业布局的制约较大;同时,工业可以为农业提供生产机械、化肥等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农业的发展 环境 环境作为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特别是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传统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大,而新兴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小 产业转移 例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铁、煤、锰等储量与开采量居世界前列,但澳大利亚的钢铁工业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钢铁工业主要位于纽卡斯尔、肯布拉港和怀阿拉,其中纽卡斯尔、肯布拉港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4/5。钢铁工业具有需要劳动力较多,消耗水量较大的特点。‎ ‎(1)分析澳大利亚钢铁工业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 ‎(2)说明澳大利亚钢铁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煤矿产区而非铁矿产区的原因。‎ ‎(3)说出澳大利亚铁路布局特点,分析影响其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 (1)澳大利亚劳动力短缺,水资源贫乏,不利于钢铁工业大规模发展;机械工业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钢铁需求量小。‎ ‎(2)澳大利亚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沙漠地区,人烟稀少,淡水短缺,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较差;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气候湿润,淡水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工业发达,市场广阔;有铁路经过,多海港,交通便利,利于钢铁工业的发展。‎ ‎(3)布局特点:铁路主要布局在东部和南部沿海,中西部和北部铁路稀疏。‎ 社会经济条件: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中西部和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经济规模小,运输需求量小。‎ 考点五 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要素整合题 ‎【核心关联图解】‎ ‎【方法规律整合】‎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分析 要素 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自然条件 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农业发展应因地制宜。如山区发展立体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 环境 农业发展过程中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生态农业 城市 城市化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减产,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同时又可催生出一些新兴的、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业模式,如郊区农业、观光农业等 工业 工业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机械等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工业原料 人口 人口增长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人口迁移有利于迁出地人地矛盾的缓和 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农业病虫害监测、精准农业等 例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有“风车之国”的美誉。荷兰24%的国土低于海平面,易受海潮入侵或海水泛滥的威胁,18%的国土是围海造陆所得。荷兰农业高度集约化、专业化,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先,销售网络完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为主,家庭农场几乎都加入了合作社,农民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金融服务、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和日常生活资料的采购,都由合作社来承担。‎ ‎(1)简析荷兰围海造陆有利的自然条件。‎ ‎(2)通过围海造陆得到的大量土地,称为“圩田”。分析圩田围垦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 ‎(3)若在我国推广家庭大农场的发展模式,你认为是否可行?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 ‎(2)地势低平,排水不良;土壤水分含量过大,致低温缺氧;易受海潮入侵,盐分过高;多阴天,光照不足。‎ ‎(3)可行。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位,推广大农场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不可行。人均耕地面积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考点六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要素整合 ‎【核心关联图解】‎ ‎【方法规律整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区域地理条件关系密切,下面以京津冀城市化为例,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京津冀城市化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分析:‎ 要素 与京津冀城市化的关系分析 自然条件 城市化发展需要土地、水源、原料等自然条件,城市化发展改变土地、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 环境 城市化发展,使地理环境发生变化,产生城市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三废”污染 ‎“三农”‎ 城市化使农村景观、生活观念变化,城乡差距缩小;农村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 人口 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快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迁移造成农村“空巢家庭”出现,城市市中心人口膨胀 交通 城市化使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 产业转移 城市化发展,吸引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资源调配 城市化发展,加剧水、能源等资源消耗,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京津唐 工业基地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为城市化发展奠定工业基础,工业化、城市化协同发展 例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解析 (1)海河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受季风不稳定性的影响,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比较大,旱涝灾害多发。图示中海河流域西部多山,处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高,水流速度快,少雨季节径流量小,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流域内东部是平原,地势低平,水流较缓,排水不畅,加之各支流在天津附近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故应在下游开挖人工河道,用于排水泄洪。(2)流域内水资源贫乏,从农业生产来说,应减少对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即耐旱节水;二是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保障,也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3)近几年,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多发,主要原因是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较重,要想减少雾霾天气,根本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技术,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大气污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