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17年下期宁远一中高二月考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上) 1. 读“所给经纬网图”,回答下题。 关于图示中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区域实际面积相等 B. 乙区域实际面积是甲区域的2倍 C. 甲区域比例尺大于乙区域 D. 乙区域比例尺大于甲区域 【答案】C 【解析】甲区域实际面积比乙小,相同图幅,实际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大,因此甲比例尺大于乙区域,C正确。 下图中实线表示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单位:m),虚线表示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拥成下列各题。 2. 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甲地与丁地的黄土厚度可能相同 B. 图示区域基岩表面中间高四周低 C. 图示区域的地貌形成与植被破坏有关 D. 图示区域降暴雨后冲刷最严重的是丙地 3. 某日在乙地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下列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A. 该地农民正忙着收割小麦 B. 南极附近海面上漂浮着很多冰山 C. 长江中下游地区酷暑难耐 D. 地中海沿岸的游人正在岸边沙滩上进行日光浴 【答案】2. C 3. B 【解析】试题分析: 2. 读图,根据图中甲地与丁地黄土表层的海拔高度范围和基岩表面海拔高度范围,可以求出黄土厚度的取值范围,甲地是25—35米,丁地是15—25米,两地黄土厚度不可能相同,A错误。图示区域基岩表面中间高南北两侧低,B错误。图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貌形成与植被有关 ,C对。图示区域降暴雨后冲刷最严重的是乙地,是山谷地形,D错误。 3. 某日在乙地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根据乙地的位置,太阳应该是从东南方向升起,北半球是冬季。该地农民收割小麦是在夏季,A错误。此时南极地区是夏季;附近海面上漂浮着很多冰山,B对。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冬季,气候温和,C错误。地中海沿岸冬季多雨,游人在岸边沙滩上进行日光浴是在夏季 ,D错误。 【考点定位】等高线图判读,地貌成因,区域地理差异 .................. 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监测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 此地大致( ) A. 位于90°E,昼长14小时左右 B. 位于90°E,昼长12小时左右 C. 位于120°E,昼长12小时左右 D. 位于150°E,昼长14小时左右 5. 据图判断( ) A. 16点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 B. 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 C. 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刻 D. 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始终大于散失的热量 【答案】4. A 5. B 【解析】试题分析: 4. 从中可以看出北京时间16时,该地气温最高,一般气温最高出现在当地14时左右,据此可以计算出该地位于900E东经;该地地面从太阳吸收热量的时间为7点到21点之间,所以昼长约为14小时左右. 5.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面吸收太阳热量最多的时间是十四点左右,A错误;地面散失热量始终大于零,因此地面一天中随时都有散失热量,B正确;气温最低出现在8点左右,而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间大约是15点,C错误;大约7点到15点之间,地面吸收热量大于地面散失的热量,其余时间小于地面散失的热量,D错误。 【考点定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拓展】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被大气削弱了,而这一部分包括地面辐射就加热了大气,当然,近地面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还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返还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就起到了保温的作用。因此我们就用十五个字来概括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若下图中的线段ac为40°N纬线的一段,a、c两地经度分别为0°、100°,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某日5时30分从旭日东升的a机场起飞,沿纬线向东飞行,一路上阳光普照,降落到c机场时正值日落。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 飞机从a机场到c机场的飞行时间约为( ) A. 6小时 B. 6小时20分 C. 6小时40分 D. 7小时 7. 飞机降落到c机场时,当地通用的时间为( ) A. 18时30分 B. 18时50分 C. 19时30分 D. 19时50分 【答案】6. B 7. D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6. a地日出时间为5时30分,则日落地方时为18时30分,其昼长为13个小时,同纬度的c处昼长也为13个小时,日落地方时也为18时30分;飞机起飞时,c地地方时为12时10分(5时30分+6小时40分),到达时当地地方时为18时30分。由于a、c两地经度差为100°,可计算出a、c两地的地方时差为6小时40分。行程时间=18时30分-5时30分-6小时40分 =6小时20分,故选B。 7. c地地理坐标是100°E、40°N,位于我国,因此,c地的标准时间为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c地(100°E)与120°经度相差20°,那么,120°E的地方时=18时30分(已知的c地地方时)+4(分钟/度)×20°=19时50分,故选D。 【点睛】 时差计算方法 1、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如图示某年3月21日(春分日),站在山脚地带的人在5:00(地方时)看到日出,站在山顶的人在4:00(地方时)看到日出,已知该山的相对高度为800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此时,山顶日照时长约( ) A. 10小时 B. 12小时 C. 14小时 D. 16小时 9. 此山顶海拔高度约为( ) A. 800米 B. 1 000米 C. 1 200米 D. 1 600米 【答案】8. D 9. D 【解析】 8. 日照时长即为昼长时间,山顶4:00日出,昼长=2*(12-日出时间4)=16小时,因此山顶日照时长约为16小时。 9. 由题设可知该山的相对高度为800米,而山脚和山顶日出时间差1小时;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即6:00日出,而山脚地带的人在5:00(地方时)看到日出,由此可推山脚海拔800米,因此山顶海拔高度约为1600米。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0. 比较甲图与乙图的地理信息,判断( ) A. 甲图比例尺较小,范围较大 B. 甲图比例尺较大,范围较小 C. 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D. 图中A点在B点的东南方向 11. 乙图中的国家是世界上洪涝多发区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自然原因是( ) ①受印度洋暖流影响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减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 根据图中给的经纬网间隔判断,甲图反映的实际范围大,比例尺较小,甲位于4°E附近,乙位于90°E附近,所以A点位于B点西南方向。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1. 根据图中经纬网以及海陆轮廓判断,甲为几内亚湾附近,乙为孟加拉湾附近。孟加拉湾地区洪涝灾害多发,主要原因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该地区远离赤道低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苏拉威西岛是印度尼西亚东部的一个大型岛屿。该岛河网稠密,中部地势险峻,河流航运价值较低。已知该岛目前有127种哺乳动物,其中62%为本岛特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该岛哺乳动物特有种类多的原因不包括( ) A. 长期与大陆隔离,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 B. 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物种丰富 C. 多高山深谷,地形复杂,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D. 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13. 有人要在该岛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A. 破坏森林,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B. 导致滑坡、火山等地质灾害多发 C. 增加降水量,加剧洪涝灾害 D. 破坏森林,造成土地沙漠化 【答案】12. D 13. A 【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分析。(1)物种多样与区域的纬度、地形、人类干扰等均有关系;(2)雨林地区大力搞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物种多样性。 12. 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这会导致物种受损,选D。 13. 在该岛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必然会导致破坏森林,由于降水多,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火山等地质灾害多发一般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不会增加降水量,该地降水较多,不会造成土地沙漠化,选A。 下图中岛屿上鸟类众多;岛农长期种植甘蔗,蔗糖生产是该岛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该岛蔗糖单产下降,总产量也下降,蔗农收入减少。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与该岛屿最接近的大陆为( ) A. 亚欧大陆 B. 澳大利亚大陆 C. 南极大陆 D. 美洲大陆 15. 众多鸟类居住在该岛东南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 光照 B. 热量 C. 降水 D. 洋流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 根据经纬度信息,该岛位于南半球,与该岛屿最接近的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选B。 15. 鸟类喜欢温湿多食物区域,南部地带处于信风的迎风地带,水多,吸引众多鸟类居住。 白令海峡是连接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俄罗斯计划出巨资修建白令海峡海底隧道。打通俄罗斯至美国阿拉斯加的铁路。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下列关于隧道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气候寒冷 B. 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溶洞、暗河众多 C. 落叶阔叶林广布 D. 地势平坦,沃野千里 17. 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A地纬度比B地低,所以冬季A地气温比B地高 B. 冬季A地气温比B地低,洋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C. 气温年较差A地与B地相同 D. 两地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答案】16. A 17. D 【解析】试题分析: 16. 白令海峡是连接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是北美洲与亚洲的分界线,气候寒冷是白令海峡的主要的气候特点。 17. A地受寒流影响,B地受暖流影响,因此冬季A地气温比B地低,所以B正确。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据此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8. 材料中提到的区域,在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 ) A. 区域发展初期阶段 B. 传统经济阶段 C. 工业化阶段 D. 区域综合发展阶段 19. 关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水网密布,在农业社会早期,有利于水运往来 B. 该地区水热丰富,土壤疏松,自古以来是农业发达地区 C. 该地区到了农业社会后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 D. 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为现代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18. D 19.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及区域的有关知识。区域发展阶段依次为传统农业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的稳定性呈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特点。每个阶段的产业构成、经济状况、开放程度等都有明显的不同。依据各阶段特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8.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该区域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处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初期,选A。 19. 该地区水热丰富、河网密布,但在农业社会早期,由于生产落后,交换不发达,水运不便利,AB错;到了农业社会后期,这里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这里缺乏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因此这里缺乏重化工业的物质基础。 【点睛】本题组解答的关键在于读取材料中的“地广人稀”“或火耕而水耨”字眼,分析出当时的落后农业方式。再结合区域发展阶段特征及问题分析即可。 下图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 ) A. 河流径流量增加 B. 土地荒漠化加剧 C. 水土流失严重 D. 洪涝灾害多发 21. 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 ( ) A. 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 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D. 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答案】20. B 21. C 【解析】 20. 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地区,图示Ⅰ区域灌木林、高草地,但旱地扩大,故上游的植被破坏且用水量增大,故使河流下游的流量减少,故土地荒漠化加大。 21. 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若在河流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则用水量加大,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土地荒漠化扩张,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是原国家计委于1998年批准建立的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2010年榆林市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959.97亿元,能源产业产值之和为1707.69亿元,能源产业已经是榆林市工业的支柱。读下图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1998—2010年,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 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3. 作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榆林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设现代煤化工、煤层气、新能源基地工程②只输煤不输电,保障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③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④科技创新,提高能源产品的科技含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22. B 23. C 【解析】 22. 读图可知,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最大,但其并不是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例趋小,因此产业结构并不是趋于优化。 23. 榆林市作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既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保障作为能源基地供应的使命,外运能源方式既有运煤、也有火电输出、还有煤焦油技术等多种产能方式,故选C。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快慢不同,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②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③该国属于发达国家④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5. 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资源密集型产业③技术密集型产业④现代服务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24. B 25.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点。通过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示意图,考查发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考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 24. 从图中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先增加再下降(第三阶段下降),城市化水平一直增加,所以前两个选项错误;该国处于第三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属于发达国家;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提高,属于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故选B。 25. 阶段三属于发达国家阶段,发展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所发展的,故选D。 2016年10月11日,韩国双龙汽车与中国陕汽集团成功签约,将在西安经开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双龙汽车第一家海外整车生产基地,其中一期建设年产15万辆整车,预计2019年底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400亿元人民币。据此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6. 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在西安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 ) A. 利用该地丰富廉价劳动力 B. 该地科技实力基础较好 C. 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 D. 国内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业 27. 该项目落户西安,对于韩国和西安市的影响有( ) A. 造成韩国国内产业“空心化”,不再适合汽车产业发展 B. 使韩国国内的就业压力增加 C. 促进西安市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D. 带动西安市的就业,有利于劳动力就地转化 【答案】26. C 27. D 【解析】本题组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影响。注意材料中的整车生产及预期产业效益数字。在分析中注意汽车产业的区位因素及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市场的目的是寻求最低成本、占据最大市场、获取最大利润;第2小题,要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产业转移的综合影响,外包部分整车生产是韩国汽车产业的延伸策略,绝不是韩国汽车产业的萎缩。 26. 汽车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A错;与西安相比,韩国的科技更强,B错;在西安建厂,并非全部产业链的转移,韩国不再生产,因此,不涉及淘汰落后产业问题,但投资建厂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C对,D错。 27. 在西安建厂是韩国汽车产业的海外延伸,不是淘汰韩国国内汽车产业,A错;海外建厂有利于韩国相关产业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就业,B错;汽车整车生产属于第二产业,C错;产业落户西安,带动西安市的就业,有利于劳动力就地转化,D对。 【点睛】解答本组题的关键是明确韩国转移的只是汽车生产环节的一部分,并非韩国所有汽车产业都搬到了西安。汽车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对于迁出国、迁入国都有利有弊,一定要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对迁入国来说,有利方面多体现在经济、就业等方面;不利的主要是在环境方面。 乌江是长江上游最大支流,贵州第一大河,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公里,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对乌江干流水能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B.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C. 距长江经济带近,靠近电能消耗市场 D. 煤炭火电会对水能开发造成竞争 29. 对乌江干流水能资源开发对下游地区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满足用电需求的增长 B.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D. 拦截上游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减少 【答案】28. D 29. C 【解析】 28. 乌江位于湿润地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充足,AB对;距长江经济带近,靠近电能消耗市场,C对;水能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当水能不足时,煤炭火电会起到补充作用,不会对水能开发造成竞争,选D。 30. 据统计,2016天猫双十一当天交易额超1207亿元 无线成交占比近82%,阿里巴巴通过菜鸟网络管理所有包裹的收发情况。据此完成下题。 在包裹查询界面,菜鸟网络还可以显示包裹的承运公司,投递包裹的快递员,以及包裹预计到达的时间,其使用的技术是( ) A. RS B. GPS C. GIS D. 数字地球 【答案】C 【解析】根据问题的提示“在包裹查询界面”,说明该信息技术提供查询分析功能,这是GIS的典型功能,据此选C。 二、综合题(包括两大题,共4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 31.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3)“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中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4)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1)“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3)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4)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解析】(1 )辽河支流西辽河流经广阔的高原沙地,植被覆盖率低,河水含沙量较大,且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因此素有“西沙”之称;辽河东侧年降水量多于西侧,流域内地势较低,植被覆盖率高,加上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使得东侧支流含沙量小,径流量大,故有“东水”之称。 (2)地下水不再补给辽河应从地下水位和河床高度相对变化思考。不断增多的人口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自然和人为原因相结合,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增多,河床抬高。一低一高使得辽河某些河段,地下水位在河流枯水期仍低于河床高度,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3)“丁坝”是由堤岸向河流中部伸出的垂直河流的直墙,能够减轻对堤岸冲蚀,减少河床中部泥沙的沉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利于河运。 (4)回答本题可从水资源决定的河流开发方向思考,但要以解决水资源短缺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为思考核心。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塔斯马尼亚岛为澳太利亚的最大岛屿(如图),拥有全球最洁净的空气。B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熏衣草培植农庄,历史悠久,出产最优质的熏衣草花度精油,是众多世界名牌香水的重要原料。薰衣草易栽培,喜阳光,无法忍受炎热和潮湿,若长期受涝根烂死亡。 材料二 塔斯马尼亚州岛以秀丽风光和朴素人文为特色。资源丰富多样。中部和西部地区有水电开发,西部森林提供硬木和纸浆与造纸工业的原料,乳酪业及混作农业以比较湿润的北部地区为主,较干旱的中部和东海岸广泛放牧羊群,东南部专营园艺业。 (1)比较a、b两河年径流量大小,并说明原因。 (2)简述B农庄种植熏衣草的有利条件。 (3)该岛拟大力发展风能发电,你认为是否可行? 请说明理由。 【答案】(1)a河大于b河原因:a河流域位于西风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b河流域位于西风的背风地带,降水较少 (2)阳坡,光照充足; 缓坡地带,利于排水; 温带地区,气候温和; 空气洁净,环境质量好;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市场广阔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可行。理由:风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该岛风能资源丰富;该国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不可行。理由:风能发电占用大片土地资源;风能不稳定;破坏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发电过程噪声较大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分析。(1)从轮廓及经纬度判定该岛为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a、b两河所处岛屿位置不同,降水差异大导致径流量差异大。(2)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注意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若认为可行,则可从该岛风力发电的条件以及风电资源的优点方面加以分析;若认为不可行,则可从风力发电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分析。 (1)从该岛位置可知,该岛为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带控制。a河流域位于西风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b河流域位于西风的背风地带,降水较少。 (2)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从材料中可知薰衣草的生长习性为喜光、不耐热、忌潮湿,这是该地种植薰衣草的自然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从市场、种植经验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B农庄位于该岛北部,为山地阳坡,光照充足;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温带地区,气候温和;空气洁净,环境质量好;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市场广阔。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若认为可行,则可从该岛风力发电的条件以及风电资源的优点方面加以分析;若认为不可行,则可从风力发电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