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卷·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第一中学、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2017
永年二中 成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图1为我国疆域四至点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大部分国土位于低纬度 B.所跨经度大于所跨纬度 C.位于大洋的东岸 D.四至点中昼最长的是④ 2.某飞机在9月23日飞到②端点上空时,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约7时 B.约6时 C.约5时 D.约5时30分 3.关于四个端点所在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端点所在省区都有全国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B.②端点所在省区有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C.③端点所在省区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D.④端点所在省区有全国最大的岛屿 图2为我国地理“四极”特征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4-6题。 4.下列因素对“四极”形成影响较小的是 A.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起伏 D.洋流 5.下列因素中与⑤处环境特征关联最小的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远离太平洋 C.高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 D.远离大西洋 6.关于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的土壤特点是呈酸性,③处的气候具有冷湿的特点。 B.④处的天然植被是温带草原,⑤处的大型动物具有耐寒的特点。 C.①→⑤变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水热状况的差异。 D.③与⑥热量条件相似,而自然带差异很大,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划分,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回答7-8题。 7.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植被 C.历史和文化 D.政治和经济 8.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 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9.关于我国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杂居,少数民族分散分布 B.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在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 C.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在中部地区 D.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图3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10-11题。 10.冷冻灾害多发省份是 A.皖、粤 B.粤、赣 C.赣、湘 D.湘、桂 11.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是 A.纬度偏高,气温较低 B.地势较高,地面辐射弱 C.山地阻挡,冷空气堆积 D.人口产业密集,灾害损失大 图4是“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各省市区编号是2010年某项指标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的排名,该指标可能是 A.人口 B.面积 C.城市化水平 D.经济总量 13.长江中游②河段的特征是 A.江水浑浊含沙量大 B.水量巨大水能丰富 C.河道弯曲水流平缓 D.峡谷幽深猿声鸣啼 图5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①地形区为 A.黄淮海平原 B.四川盆地 C.江汉平原 D.黄土高原 15.关于③地形区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冰川广布,平坦开阔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16.有关②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 B.地势平坦,草原辽阔 C.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宜打坝淤地 D.冬季温暖,河网密布 图6是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例。读图完成17-18题。 17.据图可知 A.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 B.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D.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18.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最小,主要原因是该区 A.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 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C.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 D.河流较多,无需修建大量灌溉设施 图7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的等温线分布图(等值距为2),读图回答19-21题。 19. 对该区1月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是 A.地形 B.纬度 C.海陆分布 D.洋流 20.A地7月气温可能是 A.26 ℃ B.27 ℃ C.28 ℃ D.29 ℃ 21.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内总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调查发现图中的A处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处径流系数增大,下渗也增大 ②A处径流系数增大,使当地气候将变得更加湿润 ③A处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④A处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北疆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的河流,常在4-6月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消退。结合图8回答22-23题。 22.此类洪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23.一日一峰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气候大陆性强 B.降水变率大 C.冰雪融化快 D.自然灾害多 图9是我国北纬30度附近两个省会城市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甲地区 A.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 B.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稳定 C.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为积温高 D.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25.造成甲、乙两地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季风强弱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差异 D.海拔高低悬殊 中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南大荒”成为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图10是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6-28题。 26.现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扩大至24°N。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保鲜冷藏技术的进步 C.农业技术的发展 D.农业政策的支持 27.“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有 ①有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②夏季高温 ③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④气温年较差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8.与中国其它商品粮基地相比,“北大荒”基地的特点有 ①地势低平 ②土壤肥沃 ③人均耕地多 ④单产高 ⑤复种指数高 A. 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北京某服装企业将除总部外的2000多名生产工人和全部设备迁至河北衡水。新厂流水线从6条变为12条,面积由70亩扩张至307亩。据此完成29-30题。 29.该企业负责人说“在北京做了十多年,成本越来越高”,此成本主要指 A.劳动力和交通 B.动力和交通 C.动力和原料 D. 劳动力和地租 30.企业总部留在北京主要因为 A. 方便获取市场信息 B.距离远,搬迁费用高 C. 在京发展政策优惠 D.在京市场尚未饱和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特色鲜明,“各处食性之不同,由於习尚也。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到清末时,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的“八大菜系”。 31.依据上述材料可推断浙菜的主要特征是偏 A.辛辣味 B.葱蒜味 C.甜味 D.淡味 右图中粗黑实线所示范围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读图回答32~33题。 32.该区域内a、b、c、d四个省煤炭资源相对较少的是 A.a B.b C. c D.d 33.该区域北部的农业发展方向是 A.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建成商品粮基地,以满足当地日益 增多的粮食需求 B.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C.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平梯田,保持水土 D.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 某游客在日记中写道:北京时间2时15分,旭日的霞光就撒满了三江平原的乌苏镇。在这个有我国“东方第一镇”之美誉的边境小镇的市场上,早已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进行木材、大豆、小麦等交易。据此判断34-36题。 34.读右图,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位于 A.①图中 B.②图中 C.③图 D.④图中 35.依据日记内容判断,当时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6.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 A.朝鲜 B.韩国 C.俄罗斯 D.蒙古 读右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回答37-38题。 37.图中A、B、C、D依次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新、川、内蒙古、藏 B.蜀、藏、新、内蒙古 C.内蒙古、川、藏、新 D.藏、新、内蒙古、蜀 38.图中E、F是我国两个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它们可能是 A.沪、台 B.鲁、京 C.鲁、豫 D.台、粤 读“我国38°N沿线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39-40题。 39.图中铁路M为 A.京九铁路 B.京广铁路 C.包兰铁路 D.成昆铁路 40.平原N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灌溉水源丰富 B.降雨充沛 C.黑土广布 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41~42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KM2 ) 年降水量(mm)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kg) 粮食总产量(亿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2005 8 478 450 42 35 135 0.975 41.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二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42.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读我国北煤南运示意图,完成43-44题。 43.经过①线运输至港口的铁路主要是 A.神黄铁路 B.京包铁路 C.大秦铁路 D.京沪铁路 44.煤炭输入地之所以要大量运入煤炭的原因是 A.东部地区煤化学工业发达 B.煤炭作为燃料,价格比核电、水电便宜 C.东部、南部经济发达,工业对常规能源需求量大 D.东部人口密度大,冬季要用煤作燃料取暖,需求量大 农田生产力用农作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计的有机干物质(包括植物的枝、叶、根、果及枯落部分)的数量来衡量。读“不同地区农田生产力下降的耕地面积比例统计图”,完成第45题。 45.我国各地均有不同比例的耕地面积农田生产力水平下降,农田生产力降低面积比例最高的地区是 A.黄淮海区 B.黄土高原区 C.西南地区 D.内蒙古地区 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46~47题。 % 46.上图反映我国南北方的资源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B.人均耕地南方多于北方 C.耕地与水资源的配套失衡 D.人均水资源南方为北方的四倍 47.造成我国南北方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A.雨季长短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 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 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较大 读北半球四条河流径流季节分布图,回答 48-50题 流量 流 量 a b c d 48.上述四条河流,哪一条河流最有可能是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的 A.a B.b C.c D.d 49.a 河最有可能是我国哪个地区河流 A.西北内陆地区 B.东北平原地区 C.西南三省区 D.华北平原地区 50.关于 c 河流域棉花生产条件的叙述错误的 A.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B.雨热同期,降水丰富 C.晴天多,光照足 D.规模生产,商品率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5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晋陕两省土地利用构成表 材料三 泾河和渭河是黄河的两条支流。历史上关于泾渭分明的记载大致分为“泾清渭浊”和“清渭浊泾”两种观点。现在我们实际看到的现象是“冬季泾清渭浊,夏季泾浊渭清”。 (1)具体说明图11中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区域的地理意义。(6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两省土地利用状况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分) (3)试分析渭河平原春旱的成因。(6分) (4)据图12、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析“冬季泾清渭浊,夏季泾浊渭清”现象的自然原因。(10分) 52.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图13 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分布图 材料二 图14 2010年某市马铃薯价格生成与变化资料图 材料三 某超市连锁企业与乙地签订投资协议,帮助其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培训种植技术,建设薯片和淀粉加工厂,利用马铃薯叶秆发展养猪业并获得肥料。马铃薯及其加工品按合同价格收购,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1)据图13指出我国马铃薯分布面积比重居前三位的省级行政区简称。(6分) (2)甲省马铃薯产量高、个头大、品质优。说出该省种植马铃薯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 (3)结合图14提出降低马铃薯零售价格的主要措施。(6分) (4)简述材料三中投资协议的实施对乙地区域发展的影响。(6分) 高二联考地理参考答案 1~5:BCADA 6~10:AABDC 11~15:CACDB 16~20:DDCBB 21~25:CBADD 26~30:CBADA 31-35CDDAB 36-40CCCCA 41-45BBCCB 46-50CADBB 51.(1)省(区)界线;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6分) (2)两省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而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过度开发耕地容易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该区域主要为旱地,水资源少,春旱严重,农业灌溉需水量大易引发水资源短缺及土壤盐碱化。(4分) (3)雨季末到,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大,蒸发大;农作物返青,生长需水量大(6分) (4)夏季暴雨,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非常大;渭河的大部分支流均发源于秦岭,夏季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相对弱;渭河中下游流淌在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因此夏季泾浊渭清。冬季时:泾河流域内降水少且地面大量冻结,水土流失少;渭河流域位于较低纬度,冬季冻结范围相对小;南岸流域(秦岭北坡)降水较多,枯水期仍有一定的侵蚀,河水含沙量相对较大,因此冬季泾清渭浊。(10分) 52.(1)黔(贵)、宁、渝(6分)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较少 (6分) (3)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家肥施用比重;增加对薯农的财政补贴,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气象灾害预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任答三点可得满分6分) (4)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多种经营、深度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饲料和肥料压力,保护了环境。(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