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湘教版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湘教版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一、高考考点统计分析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全国卷(2013-2018)考题统计 题型 区域存在的环境 与发展问题及其 产生的危害,以 及有关的治理保 护措施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 防治措施 2014 课标Ⅰ,36(2)、(3)、(4)题,18 分 2013 课标Ⅱ,36(1)、(3)题,14 分 综合题 森林的环境效益,热带雨 林被破坏的原因、危害和 保护措施 2018 课标Ⅰ,37,22 分 2016 课标Ⅲ,37(1)题,8 分 2013 课标Ⅱ,37(3)、(4)题,10 分 综合题 二、考纲细化高考预测 考纲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1.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 分析方法 2.了解区域发展过程中 影响区域发展几种常见 的环境问题 3.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 各种环境问题发生过程、 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 防治对策和措施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 保护措施 2.森林的生态效益,现存的 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3.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 效应及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4.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及 采取的保护措施 1.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 成因及治理措施 2.结合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 境效应及开发、保护措施 3.结合农业生产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利用水 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考查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 破坏原因及保护的意义 4.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区 域地图、联系图及表格、文字材料,考查某一 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 (2018·新课标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 年 7 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 1 为当月 6 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 情况。第 5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 6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 9~ 11 题。 表 1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 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 1750m3/s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0.第 5 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第 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9.B 10.B 11.D 【解析】 精准分析: 10.第 5 次降水历时 2 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降水量 90.7mm,强度居第一(第 3 次是 5 天降水 100.1mm),条件②正确。经过前 4 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 和),雨水下渗量少,第 5 次降水主要转化为地表径流河流径流量,条件③正确。植被截流 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 耗于蒸发),对于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 4 次降水相比,第 5 次降水 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之处,排除条件④。 11.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 5 次降水形成洪峰,但 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 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 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 5 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 裸露坡面少,C 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 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又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第 6 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 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 D 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植被对河流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影响。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植被的生态效益,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对降水量的影 响较小,可以使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减少。如图: 易错提醒:第 3 问,干扰选项为 C,容易习惯认为裸露坡面产生大量的泥沙。裸露坡面应该 是在降水多的时候带来泥沙多,第六次降水比第五次少,但洪峰量大、含沙量高,这是由于 前 5 次累计降水量太多,土壤饱和,即使植被覆盖也无法下渗了,坡面径流汇入河流,形成 洪峰,又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坡面径流冲刷植被覆盖的坡面,产生大量的泥沙。 (2016•上海卷)(十六)撒哈拉沙漠南缘的 11 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 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 7100 千米,宽 15 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 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 进适应性树种。 3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2 分) 3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6 分) 3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2 分) 3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11 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 特性。(4 分) 35.对 11 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4 分) 【答案】 3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3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 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 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 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 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考查荒漠带成因。 33.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 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考点:考查荒漠化治理。 34.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 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 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的降低风 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中已给出引用树种特性,分析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 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 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弊: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叶多的树,可有效降 低风速、抵御风沙。 考点:考查自然带及森林作用。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 漠化的蔓延。11 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 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考点:考查荒漠的治理。 【名师点晴】这道题以北非的荒漠-草原过度带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理解 及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处副高压和东北信风的影响下,盛行下沉气 流,终年干旱少雨;它分布在纬度 20°-30°的大陆西岸和内陆。看图时,该地区北部就是 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 10°-20°纬度间,结合两个气候带分布规律,图示绿色 长城就是两个气候带的过度带。 北非的荒漠化主要是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治理措施就是从这两方面 入手。 根据自然环境分析适应当地环境强的树种的特性,要结合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 荒漠化的治理,是多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必需进行国际合作。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 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 缩小了 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 8-9 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 增大 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答案】8.C 9.B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因气候干燥,蒸发消耗了很多水分,含盐量便愈来愈高,湖水就会愈来愈咸, 成为咸水湖。注入咸水湖的水都是淡水,而蒸发水也为淡水;咸水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内 陆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短缺,因人口增长过快,开垦了大量耕地,导致灌溉 水增多,注入湖泊的水减少,这是引起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措施要控制人口数量、 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 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 2 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 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C 6、D 【解析】 试题分析:5、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 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 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 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 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 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 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 错。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 对。 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A 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 灌溉农业,B 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 错。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名师点睛】该题以“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为材料,通过对新概念“生态裂谷”的理解,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 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 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 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 (2014·江苏卷)图 15 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 25-26 题。 25.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26.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答案】25.AC 26.CD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 (2014·新课标 I 卷)36.(24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下所示区域海拔在 4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 8 级)日 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 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 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 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 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 分)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2 分)冬春季河流水位 低,河滩泥沙裸露;(2 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 较大。(2 分)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 分)大风多,湖面较宽 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 分)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 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 分)损 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 分)影响运行列车安 全。(1 分)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2 分)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2 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 分) (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解析】 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在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所以易起风沙。(3) 铁路路基较高,阻挡风沙前进,导致风沙在铁路线及附近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强劲的风 力侵蚀路基和路肩。风沙可能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 磨损。甚至影响运行列车安全,危害乘客和物资的安全。(4)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 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所以采取 的阻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考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风沙灾害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归纳总结】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 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 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 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 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 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方法技巧】 沙尘暴是魔鬼,也是天使 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 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 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 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 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 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 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 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 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 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 暴天气。同样,南方即使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 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 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 生活。 沙尘暴也是“天使”:她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 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典题突破】 (2018·兰州一诊)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 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相当规 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其小气候效应则 保证了绿洲能够具有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活动的适宜气候环境,有利于形成景观生态健康成 长的生物链结构。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 1~2 题。 1.绿洲生态形成的核心是水,下列绿洲水的来源中,最不可能的是( ) A.高山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表河湖水 D.地下水 2.为了保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下列措施最为合理的是( ) A.形成相应的生物链结构 B.增加生物物种的数量 C.扩大生物群落的规模 D.减少各种水体的消耗 【答案】1.B 2.A 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 【归纳总结】 1.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 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 内陆 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 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图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 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成因 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 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 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 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 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 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 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典题突破】 3.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下图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图 将该区域划分为 25 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 1980 年和 2012 年的土地利用 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 等)。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①降水量增多 ②气温年较差变大 ③PM2.5 下降 ④湖泊水质变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保护湿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②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淡水养殖业 ③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 ④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D (2)B 4.(2018·太原考前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京新高速公路(北京—乌鲁木齐)临白段始于内蒙古临河市,止于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处的 白疙瘩。临白段穿越数百千米的戈壁无人区和上百千米的移动沙丘,是在无水、无电、荒无 人烟的“三无”环境下,建成的我国最高等的高速公路。它是阿拉善地区融入“一带一路” 和“向北开放”战略的重要保障。 防风固沙是京新高速公路建设最先进的环保工程。施工人员专门设计了独特的防风沙 袋,沙袋为有鳍沙袋,编织袋边沿都会留出来三厘米的穗子。将装满沙子的沙袋依次摆放到 公路两侧,呈田字形交叉叠放,形成了一个个一平方米的小方格,连成一片(如图所示)。沙 袋采用耐寒耐晒的材质,至少可以保持 20 年。下图示意京新高速公路沿线局部示意图。 (1)说出建设京新高速临白段面临的生态问题。 (2)说明鳍状防沙袋在防风固沙方面发挥的作用。 【答案】(1)干旱缺水;大风、扬沙、沙尘暴、流沙;干旱区植被的保护;野生动物迁 徙过道建设;野生动物饮水点的保护等。 (2)沙袋对沿线的沙土起压覆作用;鳍状防沙袋能减缓风速;交叉叠放的田字形网格可 以把吹起的沙留在框格内,起到固沙作用;网格可以截留水分,利于沙漠地区的植物成活和 生长;将流沙阻隔在公路外,减少流沙对公路的影响;使用时间长,可以在 20 年内发挥防 沙作用。 考点三 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归纳总结】 1.定义: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 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 2.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 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 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 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 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 伐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 (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3)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4.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主要指针对水土流失情况的需要,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 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 进行治理的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 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方法改善土质、改造地形、提高植被覆盖 率的措施。 【方法技巧】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 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 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气候、地质构造、植被 ①黄土特征: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300-650mm,集中于 7、8、9 三个月) ③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强烈、高低起伏、多地震 ④植被:历史上存在森林、森林草原,现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根本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应急措施——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2.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惠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 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 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 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 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3.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防治。 生态问题或者发展障 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 北 地 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 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 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 生态变化;③森林生态和 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 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 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 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 垦;②对坡面、沟壑的治 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 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 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 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 淮海平 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 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 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 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 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开 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 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 治理——调节、控制水盐 运动 南 方丘陵 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 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 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 乱砍滥伐植被所造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 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 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 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黄 土高原 ①水土流失严重,恢 复相当困难;②自然灾害 ①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 尖锐;②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 保塬、护坡、固沟;②调 频发 耕作、开矿;③土质疏松,夏季 多暴雨 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 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西 北干旱 半干旱 地区 土地荒漠化,我国是 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 ①干旱的气候,多大风;② 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 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 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 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 固沙等 4.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措施 类型 具体措施 工程 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 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 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 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 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 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 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 等 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 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 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 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5.图解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典题突破】 (2018·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 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 坡退台、设置 V 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 5~7 题。 5.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6.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7.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答案】5.C 6.C 7.A 下图为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8~9 题。 8.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 B.全球变暖 C.人口增加 D.自然灾害 9.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加剧 【答案】8.C 9.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