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四章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四章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

‎[基础巩固组]‎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项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项错误;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项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1.A 2.D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右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析:第3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4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3.A 4.D 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据此回答5~6题。‎ ‎5.“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  )‎ 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 B.缘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D.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6.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 A.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暖,利于繁殖 B.附近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C.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 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解析:第5题,图示地区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又由于此处吹离岸风,风力搬运流沙,故而形成“倒沙入海”的奇景,A项正确;沿海地区多为沙漠,降水少,河流稀少,输沙量极小,B项错误;“倒沙入海”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不大,C项错误;“倒沙入海”不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D项错误。第6题,该处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涌,饵料丰富,鱼类众多,火烈鸟聚集于此便于捕食,C项正确;该地受上升流影响,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A项错误;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附近没有雨林,B项错误;附近浅滩地势低平,可能会被潮水淹没,不利于筑巢,D项错误。‎ 答案:5.A 6.C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二者呈正相关。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7~8题。‎ ‎7.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强的有(  )‎ ‎①流水作用 ②冰川作用 ③风力作用 ④地面蒸发 ⑤水汽输送 ⑥地面径流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③⑥‎ ‎8.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气候的海洋性变强 B.植被覆盖率增大 C.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 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风尘沉积通量增加,说明地区干燥度上升,则风力作用、地面蒸发作用增强;与降水相关的要素会减弱,则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水汽输送、地面径流等减弱。第8题,由图可知,风尘沉积通量与干燥度呈正相关,说明气候更干旱,故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答案:7.C 8.D ‎9.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 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能力提升组]‎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2.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 解析:第1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2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3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2001~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答案:1.B 2.D 3.A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4~6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厘米)‎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4.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5.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积雪的消融 ‎6.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第4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第5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第6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答案:4.C 5.B 6.A ‎7.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其南侧不远处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判断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4)请你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提出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补给水源的判读。根据材料一图可知,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但是周边有高大山脉(天山)‎ ‎,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所以补给形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该地的湖水深度适合芦苇生长,芦苇又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又是飞鸟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湖泊、飞鸟、鱼群、芦苇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第(3)题,考查运用水循环的过程原理分析盐池的成因。注意湖泊、地下含水层、盐池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二图,博斯腾湖湖水水位高,盐池水位低。通过与盐池之间的含水层渗透,或经过地下径流将湖水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第(4)题,可从发展多种经营、进行产品深加工、保护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 判断理由: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小;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类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4)发展多种经营,如渔业、旅游业等;延长产业链,对芦苇进行深加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