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2018年高考地理之高频考点解密 学案(全国适用
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热度 ★★★★★ 考点 读高考设问知考向 预测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热点预测 选择题通常以区域图或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自然带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非选择题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趋势分析 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和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陆地自然带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这些仍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7天津卷,1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37(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律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6(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6(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6(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6(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10)磷高累积区是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2016浙江卷,36(2)﹞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两大功能 (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两大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两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方法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017•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1.D 考法一 结合地理关联图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题型预测:选择题)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1.B 2.C 【解析】1.结合图示信息及各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知,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故选B。 2.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故选C。 考法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运用(题型预测:综合题) 3.(2018•安徽省定远二中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勃生是缅甸西南部最大的港口和历史悠久的大米贸易中心,是伊洛瓦底省省会,也是缅甸内涝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勃生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东岸,南距河口120km,东距仰光约150km,城乡人口众多。近年来,勃生河河岸及其附近大片的河谷湿地建成了港口辐射区和市民居住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也在不断加剧。下图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分布图。 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勃生城市规模扩大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大气降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设导致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⑤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自然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自然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自然带谱越简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2017•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 考法一 结合重大时政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欧、非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沿途①和③、②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2.从③→④→⑤体现的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答案】1.A 2.A 考法二 结合山地自然带分布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选择题) 黄岗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该山的南麓属于福建省,北麓属于江西省,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其最高峰海拔为2160.8m。黄岗山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景观保存较为完整、较原始的地区,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下图为黄岗山植被垂直自然带谱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 A.影响竹林垂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B.该地全年光照资源丰富,年温差大 C.该地水平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D.甲坡为阴坡,乙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 4.黄岗山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的垂直差异大 B.无人类活动干扰 C.位于自然保护区内 D.地质构造复杂 【答案】3.C 4.A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1.五大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水分等。 2.四类表现 表现 实例分析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 分布的改变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部的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形成荒漠带;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 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自然带地理现象 的斑块状分布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这些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方法技巧】 非地带性因素分析 在分析非地带性因素相关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地形状况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和西部自然带不同,就是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使温带落叶阔叶林不能继续向东延伸,在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温带荒漠带。 (2)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陆地的大小、陆地的纬度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往往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原因是该地区大部分为海洋。 (3)局部水分条件变化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干旱地区,如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 (4)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综合影响。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综合影响。如大洋洲的东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地区,虽距赤道远,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从成因来看,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的东岸,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坡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综合探究】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考查形式。 (1)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如下。 (2)运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如下。 (2016•上海地理卷)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 81.3 159.6 4.6 2.6 2.7 202.2 144.8 121.1 12 13.9 34.9 68.2 4.5 2.4 2.5 187.0 131.3 112.2 1 7.6 19.5 31.4 4.2 2.5 2.4 179.2 109.1 116.3 2 14.2 35.0 43.5 4.1 2.6 2.6 147.6 98.7 101.6 3 17.4 50.6 47.5 3.9 2.8 2.9 185.3 137.3 150.3 4 30.0 100.2 125.4 4.1 2.7 2.9 213.9 167.9 181.4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考法 结合区域地图,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甲、乙两大自然带分别是 A.热带沙漠带、热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2.造成图示地区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海拔高于中东部地区 B.西部太阳辐射高于中东部地区 C.西部土壤肥力高于中东部地区 D.西部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比中东部显著 【答案】1.C 2.D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1—3题。 1.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2.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A.土壤肥力较低 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 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黑鹤是一种进行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它对栖息生存的环境要求较高,偏好在水质清澈的河流和沼泽觅食。下图是黑鹤分布与迁徙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黑鹤迁徙到甲地时 A.甲地草木枯黄 B.甲地处在3—4月 C.乙地盛行东南风 D.乙地正值水稻播种 5.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水鸟越冬地之一,但是黑鹤甚少问津,说明此处 A.人类活动单一 B.环境污染严重 C.鱼虾等食物少 D.栖息地范围小 6.欧洲路线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是 A.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 B.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 C.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 D.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地形剖面图和气候资料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 A.贵州省 B.湖北省 C.四川省 D.青海省 8.该山地东坡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属于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热带季雨林 9.导致该山地东西两侧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天气状况 C.山地坡度 D.海拔高度 NDVI指数可指示植被覆盖率,数值越高植被覆盖率越高,数值低于0.1,则地表几乎无植被。下图示意某山地NDVI指数时空变化,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山地位于 A.北半球低纬地区 B.北半球高纬地区 C.南半球低纬地区 D.南半球中纬地区 11.该山地高植被区(NDVI指数为0.7~0.9)的植被类型是 A.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 B.热带季雨林和高山草甸 C.落叶阔叶林和高山冷杉林 D.常绿阔叶林和高山灌丛 12.据调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该山脉高海拔地区NDVI指数增加,其主导因素是 A.土壤水分增多 B.太阳辐射增强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增大 天山雪莲生长在海拔2400—4000米、雪线以下的高寒山区,因为过度采挖,现已濒临灭绝,可喜的是人工种植技术取得了突破。下图为天山博格达峰的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人工种植天山雪莲最需要克服的是 ①光照强烈 ②气温高 ③土壤肥力差 ④病虫害过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甲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A.针叶林 B.阔叶林 C.硬叶林 D.雨林 15.博格达峰雪线南北坡海拔高度不同,体现的是 A.垂直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非地带性差异 D.纬度地带性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 (2)从水热条件分析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3)判断野牛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析气候变暖对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产力的影响。 答案 【答案】1.A 2.D 3.C 【解析】1.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高度,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A对;不能体现随植被覆盖度、降水量、土层深度的变化,B、C、D错。故选A。 2.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A错;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错;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C错;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对。故选D。 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对;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A、B错;高山地区为夏季放牧的牧场,D错。故选C。 【答案】4.A 5.B 6.A 6.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鹤欧洲繁殖地主要在温带草原,欧洲路线沿途经过地中海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看到的自然景观是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故选A。 【答案】7.C 8.B 9.B 【解析】7.该山脉海拔高(超过6000m),且最热月(7月)山顶气温小于0℃,说明有终年积雪,不可能位于贵州、湖北,A、B错;该地山麓冬季高于0℃,不可能在青海,D错;最有可能位于四川省,C对。故选C。 8.该山地东坡山麓地带的最冷月气温大于0℃,降水多,位于亚热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属于常绿阔叶林,B对。温带落叶阔叶林位于温带,A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植被,C错;热带季雨林位于热带地区,D错。故选B。 9.该山地东侧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强;西侧降水少,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弱,导致该山地东西两侧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B对。太阳辐射、海拔高度相同,A、D错;山地坡度不是主要原因,C错。故选B。 【答案】10.A 11.A 12.A 【解析】10.由图可知,该山地NDVI指数在3—9月持续增加,说明3—9月为该地夏半年,该山地应位于北半球且生长季较长;由于该山地在4000米以下都有植被覆盖,说明植被分布的海拔较高,因此,该山所处纬度较低。故选A。 11.由图可知,NDVI指数处于0.7—0.9的地区大约在山麓地带以及1800—2600m海拔处,由于该山地纬度较低,所以山麓植被不可能是落叶阔叶林;1800—2600m的海拔较低,不会形成高山气候,也就不会岀现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高山冷杉林。该山地位于低纬,山麓地带最可能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1800—2600m可能为常绿阔叶林。故选A。 12.由题意可知,由于全球变暖高海拔地区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转,NDVI指数增加;低海拔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减少,NDVI指数减少。故选A。 【答案】13.D 14.A 15.C 15.博格达峰雪线南北坡海拔高度不同,因为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体现的是非地带性差异,C对。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A、B、D错。故选C。 16.【答案】(l)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原因:在野牛沟流域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海拔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 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4)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