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联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联考地理试题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四校联考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近期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 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 “计划”中,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比邻星属于 A. 行星 B. 卫星 C. 彗星 D. 恒星 ‎2. 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论述正确的是 A. 隶属于岩石圈 B. 是岩浆发源地 C. 横波无法传播 D. 处于莫霍界面 ‎【答案】1. D 2.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和地球圈层。‎ ‎【1题详解】‎ 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说明比邻星比地球高一等级,比邻星为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故选D.‎ ‎【2题详解】‎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岩浆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位于地壳,隶属于岩石圈。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3.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太阳的能量来源于(  )‎ A. 太阳内部原子核裂变反应 B. 黑子和耀斑活动的爆发 C. 太阳内部原子核聚变反应 D. 太阳内部可燃物质的燃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原子核聚变反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每4个氢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在这个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C正确。故选C。‎ 当地时间‎2018年4月2日17时57分31秒,南太平洋岛国斐济附近海域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83.5千米。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东南端的圣克鲁斯群岛曾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8千米,震中位于所罗门群岛东部347千米处。‎ 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 材料中的圣克鲁斯群岛里氏8.0级地震、南太平洋岛国斐济附近海域的里氏6.1级地震震源分别在( )‎ A. 地壳、地幔 B. 上地幔、地核 C. 地壳、地壳 D. 岩石圈、上地幔 ‎5. 圣克鲁斯群岛的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下列哪一圈层的影响最小( )‎ A. 大气圈 B. 岩石圈 C. 水圈 D. 生物圈 ‎【答案】4. A 5. A ‎【解析】‎ ‎【4题详解】‎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地壳之下为上地幔。根据材料,圣克鲁斯群岛8.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8千米,故震源在地壳;斐济附近海域的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83.5千米,超过了地壳的厚度范围,故其震源在地幔。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地震发生于岩石圈,海啸发生于水圈,生物圈渗透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下部。故:‎ A.地震、海啸都对大气圈的影响较小,故A正确 B.地震对岩石圈、生物圈影响较大,故B错误;‎ C.海啸对水圈、生物圈的影响较大,故C错误 D.地震、海啸都对生物圈的影响较大,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如图为“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不同区域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示区域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深秋或寒冬的夜间,丁地常常出现霜冻,主要原因是(  )‎ A.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B. 无大气保温效应 C.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 地面辐射弱,大气辐射强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晴天白天气温高,夜间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阴天、多云昼夜温差小,海洋昼夜温差小,所以乙地昼夜温差最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7题详解】‎ 图中四地昼夜温差越大,深秋或寒冬的夜间越易出现霜冻,丁地是晴天时的陆地,昼夜温差最大,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最容易出现霜冻,C对。故选C。‎ ‎【点睛】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海洋白天升温慢,夜晚降温也慢,昼夜温差小。晴天时比阴天时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越大,秋冬季节越易出现霜冻。‎ ‎8.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氧 B. 水圈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圈层 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 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了解程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而不是二氧化碳和氧,A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圈通过大气中的水把陆地水、海洋水连接起来,形成是一个连续不规则圈层,B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而非地幔的全部,C错。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D对。‎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题。‎ ‎9.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 原核生物 B. 爬行动物 C. 真核细胞生物 D. 无脊椎动物 ‎10.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9. D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正确。‎ ‎【10题详解】‎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由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进化,即③时期,故C正确。从两图中年代确定,①是太古代,②是元古代,④是中生代,ABD错误。‎ 故选C正确。‎ ‎11.《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内涵丰富。“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桑落洲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 地壳抬升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流水搬运作用 D. 流水堆积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桑落洲”即江心洲,它是含沙量较大的河流,在地形平坦、河道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D正确。故选D。‎ ‎【点睛】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12.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在已经发行的数套人民币中,我国一些著名的风景被相继印在了它们的背面。回答问题。‎ 图中各地貌景观与其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 甲——风力侵蚀 B. 乙——流水侵蚀 C. 丙——流水沉积 D. 丁——风力沉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是泰山,是断块山,由于地层断裂抬升形成,A错;乙是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地势落差大,受流水侵蚀作用严重,B对;丙是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C错;丁是壶口瀑布,壶口处河道狭窄,黄河流速快,壶口受到较强的流水侵蚀作用而成,D错。故选B。‎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全球最大‎500米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坐落于贵州平塘的“大窝凼”咯斯特洼坑中。开放日每天景区接待游客限量2000人。‎ 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3. 贵州所处的地形区(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云贵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太行山 ‎14. “中国天眼”位于喀斯特地貌区,该地区 强,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利于排水。( )‎ A. 植物根系对建筑物破坏作用 B. 海蚀作用 C. 风蚀作用 D. 溶蚀作用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B正确。故选B。‎ ‎【14题详解】‎ ‎“中国天眼”位于喀斯特地貌区,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石灰岩广布,岩石透水性强,裂隙发育,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岩溶地貌,D正确。故选D。‎ ‎15.读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风蚀蘑菇地貌景观图,分析图中风蚀蘑菇最有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长江中下游地区 D. 西北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顾名思义,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结果。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该地区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的作用,容易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侵蚀地貌,故D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作用不显著,东北、华北主要属于半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较少,故ABC错误。‎ 故选D。‎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6.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 递减→递增→递减 B. 递减→递减→递增→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17.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18. 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  )‎ A. 臭氧层 B. 电离层 C. 对流层 D. 热层 ‎【答案】16. D 17. A 18.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1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球所在高度约为‎100km ‎,处于高层大气中,所以该探空气球飞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增,高层大气的气温会想递减再递增,故选D。‎ ‎17题详解】‎ 大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以上云雨绝迹,故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故选A。‎ ‎【18题详解】‎ 电离层中含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可以干扰电磁波,因而气象火箭与基站的通讯发生异常可能出现在电离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读下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右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0. 据上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北京该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B. 上海该日的降水可能是由于台风影响所致 C. 哈尔滨该日的大雾天气可能是由于冬季时气温降低所致 D. 该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比西宁高是由于距海近 ‎【答案】19. D 20. 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考查天气图信息的获取能力。‎ ‎【19题详解】‎ 读天气预报图可知,上海该日为阴雨天气,温差最小。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②)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④)作用强,故D项正确。‎ ‎【20题详解】‎ 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而不是正午12时,故A项错误;从气温可以判断,此时上海为夏季,其降水可能是受台风影响,故B项正确;哈尔滨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晴好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 ,易形成雾;故C项错误;西宁因海拔高,白天太阳辐射强,因此,昼夜温差较大,故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过程 ‎①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3、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 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21.读下图“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列问题。‎ ‎(1)A是______层,它的直接热源是______,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 ‎(2)B是______层,该层大气以____运动为主。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 ‎(3)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______(填名称)。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____运动为主。‎ ‎(4)在55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存在_______层,该层使人类实现无线电通信。且该层空气密度_____(很小很大)。‎ ‎(5)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______层中运行。(填字母)‎ ‎【答案】 (1). 对流 (2). 地面 (3). 降低 (4). 平流 (5). 水平 (6). 升高 (7). 对流层 (8). 对流 (9). 电离 (10). 很小 (11). B (12). C ‎【解析】‎ ‎【分析】‎ 本大题考查大气层次名称、热源、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大气运动、天气变化、物质构成等相关内容。‎ ‎【详解】(1)图中A层位于高度12千米以下,是对流层,它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离地面越远,获取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降低。‎ ‎(2)图中B层位于12千米--50千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层是平流层,该层底部含有大量臭氧,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该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上热下冷,不易产生对流,因此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对流层温度的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上冷下热,易产生对流,该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55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影响而出现电离现象,从而存在电离层,该层使人类实现无线电通信。因受重力影响,空气主要集中于近地面,高层大气离地面远,空气密度很小。‎ ‎(5)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B是平流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C层(高层大气)中运行。‎ ‎22.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学生甲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活动所到地区海拔最高的。”据此判断,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图。‎ ‎(3)学生丙说道:“这次我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学生丙绘制的是_____、______两图,主要是由______、_____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 ‎(4)D处地貌是_____,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 ‎【答案】 (1). B (2). C (3). A (4). E (5). 风力侵蚀 (6). 风力堆积 (7). 河口三角洲 (8). 流水沉积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自然环境不同,主要外力作用不同,形成的地貌形态也不相同。‎ ‎【详解】(1)五幅景观图依次是风蚀蘑菇(风蚀地貌)、海蚀柱等(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三角洲(流水堆积地貌)、沙丘(风积地貌)。“海南的三亚”靠海,海水侵蚀地貌最常见。故选B。‎ ‎(2)乙同学是全班考察活动所到地区海拔最高的,判断是C图,高原上角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冰川侵蚀,海拔高处存在冰川,A图正确。‎ ‎(3)学生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40℃‎高温地区可能是我国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A 是风蚀蘑菇景观,是风力侵蚀形成。C是沙漠,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4)读图可知D位于河流入海口处,D处地貌为河流堆积地貌,属于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流速在入海口处减慢,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23.‎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 ‎(3)夜晚多云,气温比晴天时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 ‎(4)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 A. B. C. D. ‎ ‎【答案】 (1). B (2). 低 (3).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4). 高 (5). 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6).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详解】(1)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阴天大,故B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 ‎(2)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白天阴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地面传给大气的热量少,因此白天阴天气温较晴天低。‎ ‎(3)夜间多云,由于云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多并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所以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高。‎ ‎(4)晴朗的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作用弱,气温高;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因此晴天昼夜温差大于阴天,排除A、B。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因此与海洋相比,陆地昼夜温差大。C正确,D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