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江津区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江津区 2021 届新高考第四次模拟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 钱塘江位于长江干流以南,含沙量小,仅为长江的 35%。近 5000 年来,钱塘江河口 ( 下图 ) 在 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 1950 年以来,人们在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钱塘江河口泥沙的主要来源是 A.钱塘江流域 B.曹娥江流域C.长江口海域 D.河岸与河床 2.下列月份中,钱塘江河口径流与潮流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最明显的是 A. 3 月 B.6 月 C.9 月 D.12 月 3.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规模的扩大,将 A.降低河口水体盐度 B.增强径流对南岸的破坏 C.减缓岸线向外推移 D.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 【答案】 1.C 2.B 3.D 【解析】 【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钱塘江含沙量小,曹娥江支流较小,泥沙来源也较小,而5000 年来,钱塘江河口 (下 图 )在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结合图示,长江口海的泥沙在洋流的作用下, 自北向南将泥沙带到钱塘江口堆积, C正确。 2. 本题考查河流作用与海流作用的相关关系,当河流作用大于海流作用时,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且 河流作用越强, 偏移方向越明显。 根据中国雨带移动的规律, 6 月份左右位于长江流域, 此时降水量最多, 河流的径流量最大,河流的作用最强,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的方向越明显。 B 正确。 3.本题考查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规模的扩大的影响,大规模围垦滩涂,会导致河口地区湿地面积减少, 导致盐度增加, A 错;将会减少径流对南岸的破坏和加速岸线向外推移, B、C错误;有利于改善河口航道 水深条件, D 正确。 2.下图示意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某区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2.该区域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石质荒漠化 3.近年来,咸海水位下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过度放牧 B.降水少、蒸发旺盛 C.全球变暖、冰川萎缩 D.过度引用河水灌溉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图示区域位于 45° N,主要受西风带影响, 西风将大西洋上的水汽带到此处, D正确, 太平洋、 印度洋、 北冰洋的水汽难以到达, A、B、C错误。故选 D。 2.该区域深居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当地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 A 正确;水土流失很少发生, B 错误;生物多样性减少不是主要问题, C错误;本地不是石质荒漠化, D错 误。故选 A。 3.咸海是咸水湖,湖边盐碱地较多,不适合围湖造田, A 错误;该地区历年来降水少、蒸发旺盛,近年 来不会变化太大, B 错误;全球变暖变化,温度不会太大, C错误;周边农业区过度引用河水灌溉导致入 湖水量减少, D正确。故选 D。 3. 层云通常因夜间强辐射冷却作用使水汽凝结而成。层云类似雾 , 但云底不接地 , 经常笼罩山体 和高层建筑。一般情况下 , 随着日出后的气温升高 , 对流加剧 , 层云也逐渐消散。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天气要素所处状态中 , 利于层云形成的是 A.风力小 B.气压低 C.日温差小 D.湿度小 2.冬季有可能维持层云数日不散的天气系统有 ①反气旋 ②气旋 ③暖锋 ④冷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A 2.D 【解析】 【分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风力小不利于水汽扩散,利于层云形成, A 正确。气压低,气候上升,对流增强, 不利于层云形成, B 错误。层云常因夜间强辐射冷却形成,故形成期间昼夜温差大, C错误。层云为水汽 凝结而成,要求空气湿度大, D 错误。故选 A。 2.有题干信息可知,对流加剧,导致水汽逸散,层云也逐渐消散。而反气旋,以下沉气流为主,对流弱, 水汽不易扩散;冷锋天气,下冷上热,形成逆温,对流弱,水汽不易扩散;两种情况下,均有可能维持层 云数日不散。故选 D。 4. 20 世纪 90 年代, M品牌眼镜公司创始人在江苏南京开设眼镜店,后来成立 M品牌眼镜公司。 目前, M品牌眼镜公司总部设在上海,而生产基地则留在有 “中国眼镜之都 ”之称的江苏丹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眼镜公司将总部设在上海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劳动力素质 B.信息通达度 C.基础设施 D.国家政策 2.M眼镜公司将生产基地留在丹阳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产业协作 B.增强品牌宣传 C.提升产品质量 D.降低生产成本 3.M眼镜公司总部设在上海而生产基地留在丹阳的产业模式主要得益于长三角地区具有 A.密切合作的产业基础 B.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C.数量众多的科技人才 D.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答案】 1.B 2.D 3.A 【解析】 【分析】 1.总部需要获取市场信息,而上海经济发达,信息通达,更方便掌握市场信息, B 正确。上海的基础设 施和劳动力素质比较好,但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不是总部布局考虑的首要因素, A、C错误。题干没有 提到国家政策对总部区位选址的影响, D 错误。故选 B。 2.生产基地的选址主要受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地租成本、原料成本、运输成本等)的影响大。 所以该公司将生产基地留在丹阳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 D 正确。促进产业协作、增强品牌宣传、提升 产品质量不是此举的主要目的, ABC错误。故选 D。 3.M眼镜公司总部与生产基地空间布局上的分散,必须要以长三角地区密切合作的产业做保障。而两者 的联系又不仅仅是交通上的联系, A 正确, B 错误。科技人才、文化底蕴对该工业分散行为影响微弱, CD 错误。故选 A。 5.下图为兰州市 2000 年和 2010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兰州市城市空间主要发展方向为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2.10 年间,兰州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显现出 A.市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 B.郊区城市化十分明显 C.次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 D.多中心结构发展成熟 3.西北 12 -16km 区域人口密度极小,推断其主要受制于 A.地形 B.水源 C.气温 D.灾害 【答案】 1.D 2.C 3.A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 2000 年 2010 年人口变化不大,西北方向变化较大, 说明为兰州市城市空间主要发展方向。故选 D。 2.从图中对比可以看出,兰州市市中心和郊区人口变化并不明显,市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减弱,郊区城市 化并不明显;距离较远的次中心人口增长较快,次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但次中心与市中心人口密度差 异较大,多中心结构发展没有成熟。故选 C。 3.西北 12 -16km 区域,范围较小,水源、气温、灾害的差异较小,只有地形影响较大,故可能是地形。 故选 A。 6. “虚拟耕地 ”是指商品贸易中的产品在生产地或消费地生产所需要的耕地资源数量。近十几 年中国成为虚拟耕地的净进口国 , 大豆、水稻等主要粮食的虚拟耕地净进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促使中国成为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国的主要因素有 ①国际上的粮食产量高 ②国际上的粮食价位低 ③中国是人口大国 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⑤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国际环境安全事件有时会导致很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 , 为确保粮食安全 , 中国应该 A.维持中国粮食贸易中稳定的贸易结构 B.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投资到中国农业领域 C.多进口单产高的粮食品种 D.在各区域之间实现虚拟耕地的“调动” 【答案】 1.C 2.D 【解析】 【分析】 1.国际上的粮食产量高并不是我国进口粮食的主要因素,①错误;国际上的粮食价位低,②正确;中国 是人口大国, 粮食需求量大, ③正确;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耕地面积减少, ④正确; 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加,进口量减少,⑤错误。故选 C。 2.国际环境安全事件有时会导致很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 ,无法维持中国粮食贸易中稳定的贸易结构, A 错 误; 受自然条件限制, 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投资到中国农业领域的可能性较小, B 错误; 我国粮食单产较高, 多进口单产高的粮食品种作用较小, C错误;在各区域之间实现虚拟耕地的“调动”,调节粮食生产, D 正确。故选 D。 7.下面三幅景观图主要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三幅景观图主要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A.降水季节变化显著 B.气温年较差小 C.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 D.地表水缺乏 2.图一中平坦的顶部说明该地貌形成于 A.岩浆侵入岩 B.河湖沉积岩 C.变质岩 D.火山喷出岩 3.图三景观图为观测者向南拍摄照片,则该地盛行风向为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答案】 1.D 2.B 3.B 【解析】 【分析】 试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地质作用的影响 1.由图可知该地貌为雅丹地貌,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所以全年降水量小, 气温年变化较大,地表水缺乏,以荒漠景观为主,故答案选 D。 2.由图可知图一岩石顶部平坦,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所以应该为沉积环境下的河湖沉积岩,故答案选 B。 3.图示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迎风坡侵蚀作用较强,坡度较陡,又由于照片向南拍摄,故该地 盛行西风, B 项正确。故选 B。 8. 下图中的铁路首多次因大风导致列车脱轨、倾覆及设备损毁。在该区域的沿线站点中三间房 附近是受大风危害最严重的一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 A.等高线分布 B.山脊线分布 C.山坡分布 D.山麓分布 2.该铁路向外运输的产品最可能是 ( ) A.原木 B.天然气 C.钢铁 D.棉花 3.三间房附近受大风危害最严重的影响因素是 ( ) A.海拔 B.冬季风 C.地形 D.植被 【答案】 1.A 2.D 3.C 【解析】 1.由图可知,铁路线与等高线大致是平行的,说明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等高线分布。铁路线位于 500 到 20m等高线之间,不是沿着山脊线和山坡分布,也不是位于海拔更低的山麓地区,所以本题选择 A。 2.由图可知,该区位于我国西北新疆地区,结合新疆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本地植被覆盖率低,原木不 可能, A 错误。天然气大都采用管道输送的方式, B错误。本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棉区,钢铁工业不发 达, C错误, D正确。故本题选择 D。 3.读图可知,该区常年盛行西北风,三间房附近的西北方有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谷,且该地位于谷 口的位置,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狭管效应强,风力较大,大风危害最严重,故本题选 C。 9.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 Ⅰ 、Ⅱ、Ⅲ、Ⅳ 为该地区主要的植被自 然带,图中左上方给出了 M 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上图中 Ⅰ、Ⅱ、Ⅲ 、Ⅳ所对应的植被自然带分别为 A.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B.森林草原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 C.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该地区 Ⅰ→Ⅳ植被自然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变的主导因素为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夏季风 D.地表径流 3.导致同一个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 M 山东、西两坡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水分 B.太阳辐射 C.热量 D.坡度 【答案】 1.D 2.C 3.A 【解析】 【分析】 1.读图可知, Ⅰ、Ⅱ 、Ⅲ、Ⅳ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南向北,随着降水越来越少,自然带依次为荒漠 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 D。 2.读图可知, Ⅰ、Ⅱ 、Ⅲ、Ⅳ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南向北,随着降水越来越少,自然带依次为荒漠 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导致自然带递变的主要因素是受夏季风的影响不同,而导致 的不同地区降水的差异,从而引起自然带的变化,故选 C。 3.同一自然带在东西坡出现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西坡同海拔高 度多,而东西坡同海拔在太阳辐射及热量上没有差异,坡度对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基本没有影响,故选 A。 【点睛】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 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两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带东西延 伸、 南北更替, 主要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主要是以水分为基础形成的; 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规律的更替, 主要是 以水分和热量不同形成的。 10. 我国西南地区某干旱河谷年平均气温约 21.9 ℃,年平均降水量约 614mm,年平均蒸发量高达 3640mm。河谷内发育众多的土桥景观,土桥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它发育演化过程分为萌芽期、年轻期、成 熟期和消亡期四个阶段。下图示意冲沟沟底横、纵剖面。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能正确反映土桥发育演化过程的是 A.①④③② B.③②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2.形成土桥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断裂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 【答案】 1.C 2.D 【解析】 1.根据材料:土桥的发育演化过程分为萌芽期,年轻期,成熟期和消亡期。读图,①表示萌芽期,随着 流水侵蚀的加剧,土桥逐渐演化形成,③尚未形成土桥,②已经形成土桥,最终土桥消亡,即是④,所以 其发育过程为①③②④。故选 C。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桥主要形成于冲沟底部,因此形成土桥的主要地质作用为流水侵蚀, D 正确。 故选 D。 11. 勒拿河是俄罗斯的主要河流,每年封冻期长达 8 个月。勒拿河河道宽阔、水深较浅,但河流 上几乎没有沟通两岸联系的桥梁, 雅库茨克夏季与对岸的联系也是依赖气垫船。 下图为勒拿河地理位置示 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勒拿河凌汛现象普遍,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地形 ②纬度 ③河流流向 ④降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对勒拿河流域气温与流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春季气温与春季流量呈正相关 B.春季气温与夏季流量呈正相关 C.夏季气温与夏季流量呈不相关 D.冬季气温与冬季流量呈负相关 3.勒拿河干流上桥梁很少,其自然原因可能是( ) A.河道宽阔 B.冻土深厚 C.人口稀少 D.封冻期长 【答案】 1.B 2.A 3.D 【解析】 【分析】 1.凌汛发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河流有结冰期,二是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勒拿河有凌汛是因为纬度 高,河流结冰,从低纬流向高纬,故 B②③正确, ACD错误。故选 B。 2.勒拿河流域所处的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春季气温升高,季节性积雪融化,形成春汛,所以,春季 气温越高,积雪融化量越大,河流流量越大,则春季气温与春季流量呈正相关, A 正确, B 错误。夏季气 温高,冰川融水多,夏季气温与夏季流量呈正相关, C错误。冬季河流结冰,冬季气温与冬季流量不呈负 相关, D 错误。故选 A。 3.河道宽阔,阻隔交通,应该建设桥梁,而不是勒拿河干流上桥梁很少的原因, A 错误。冻土深厚不是 勒拿河干流上桥梁很少的主要原因, B 错误。人口稀少不属于自然原因, C错误。封冻期长达 8 个月,河 流封冻时可以自由通行,所以无需桥梁连接两岸, D 正确。故选 D。 【点睛】 凌汛发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河流要有结冰期,二是河流要从低纬流向高纬。 12. 长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 通常是因山势、 地险, 就地取材, 建造起高大的墙体。 汉长城的玉门关至敦煌段,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 好的汉长城之一。图 1 为汉长城墙体遗址景观图,图 2 为部分汉代长城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玉门关至敦煌的汉长城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不包括 A.降水稀少,墙体受外力作用小 B.当地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C.多风沙活动,墙体被风沙掩埋 D.建筑工艺精湛,墙体质量较好 2.修建玉门关的材料来自于当地,下列可能是玉门关修建材料的是 ①木材 ②大块岩石 ③黄土 ④芦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图示区域影响长城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风向 B.地形 C.政策 D.水源 【答案】 1.A 2.C 3.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 1.玉门关至敦煌都在甘肃的西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风沙活动,墙体受风力作用较大,不是汉长 城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因为距海远,降水少,植被稀疏,风沙大,墙体被风沙掩埋是汉长城至今保 存较为完好的原因之一。玉门关至敦煌荒漠广布,生态环境恶劣,当地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对古长城影响 小。汉长城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说明汉长城建筑工 艺精湛,墙体质量较好才能保存至今。 A 正确。故选 A。 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当地为戈壁荒漠,植被稀疏,木材很少,所以木材不可能是玉门关修建的材料, ①错误。读左图可知,该地为荒漠草原,无岩石可用,只好夯土为墙,②错误。由题意可知,修建玉门关 的材料来自于当地,当地为荒漠,因此黄土丰富是修建材料之一,③正确。在右图中可以看到玉门到敦煌 之间汉长城沿线有河流,现在还可见到不少古运河遗址和芦苇洼地,所以芦苇也是修建的材料之一,④正 确。 C正确。故选 C。 3.汉长城的玉门关至敦煌段,一直都是戈壁荒漠,人烟稀少,当时疏勒河长城一带水域较多,故在长城 沿线开凿了人工运河来输送兵马粮草, 以此来支持整个长城防御系统, 所以图示区域影响长城修建的主要 自然因素是水源。 D 正确。故选 D。 13. 自然通风冷却塔是火电厂和核电站的一种大型构筑物 ( 下图 ) ,设计高度都基本超过 100m。 它使用水泵将发电厂排出的热水压至冷却塔的播水系统内, 通过播水管上的小孔将水均匀地播洒, 塔底外 部的冷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塔内, 利用从下往上流动的空气去冷却从上往下流动的热水, 热空气从顶 部排出,冷却水滴入冷水池内,再经水管流出,大部分水可以重复使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工作原理类似于 A.水循环 B.热岛效应 C.海陆风 D.山谷风 2.这类冷却塔最适合在以下哪个省区使用 A.辽宁 B.新疆 C.湖北 D.广东 3.沿海核电站一般使用海水作为冷却水源,海水冷却塔运营后有可能导致 A.附近地区地表升温 B.飞鸟导航受到干扰 C.电厂设备腐蚀加重 D.周围植物生长茂盛 【答案】 1.A 2.B 3.C 【解析】 【分析】 1.结合题干信息和示意图,自然通风冷却塔的“输送热水”可看做“水汽输送”,“播水过程”可看做 “降水”,“干冷气流上升过程中带走热气”可看做“蒸发”,“输送冷水”可看做“径流”,工作原理 类似于水循环。故选 A。 2.该冷却系统的水大部分可以重复使用,适宜布局在缺水的地方,四个省份中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 区,水资源缺乏,辽宁、湖北、广东三省均位于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丰富。故选 B。 3.大部分热量通过冷却塔内部热空气上升输送到了 100m 的高空,对地表温度影响小, A 错误。鸟类靠地 球磁场导航,不会受到干扰, B 错误。海水含盐度高,对机械设备腐蚀强, C 正确。海水冷却塔运行过程 中的盐沉积,会对周围植产生直接伤害,并可能引发周围土壤发生盐碱化, D 错误。故选 C。 14.洞里萨河是世界少有的因不同季节而逆转流向的河。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洞里萨河 A. 6-9 月注入湄公河 B.流入洞里萨湖时盛行东北风 C.该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流向变化可缓解下游的洪涝灾害 2.洞里萨湖平原 A.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 C.农业渔业具有明显季节性 D.水利工程量小 【答案】 1.D 2.C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东南亚区域地理自然特征,季风水田农业特征。 1.图示地区为东南亚,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在 6~9 月份的雨季里,湄公河干流处于洪水期, 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河水补给洞里萨, 11 月~次年 4 月,湄公河干流处于枯水期,水位回落低于洞里 萨湖水位,湖水补给湄公河干流, A 错。流入洞里萨湖为夏季,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应盛行西南风, B 错。 图示地势颜色单一,说明洞里萨河地势起伏不大, C错。湄公河洪水期是河水补给洞里萨,有利于洪峰分 流,缓解下游的洪涝灾害, D 对。故选 D。 2.洞里萨湖平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属于水稻种植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A 错;平原地区无滑坡、泥 石流, B 错;洞里萨湖平原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雨季有利于农业渔业发展,具 有明显季节性, C对;洞里萨湖平原属于水稻种植业,水源灌溉需求量大,所以洞里萨湖平原水利工程量 大, D 错。 15.我国某地的树冠走廊,架设在树干的上半部分,垂直高度近 40 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上该植被类型的最大集中分布区是 A.北美地区 B.西欧地区 C.南美洲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2.图示植被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区 A.全年高温多雨 B.降水量大,集中在 6 月 C.气温日较差小 D.盛产天然橡胶、水稻 【答案】 1.C 2.D 【解析】 【分析】 1.由图中信息和材料中植被高达 40 米以上,植被茂密,可知该地植被为热带雨林,最大分布区为南美洲 的亚马孙平原地区。故选 C。 2.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纬度低,热量丰富;一年分为两季,即雨季 5 月 ~10 月,旱季 10 月~次年 5 月,长江流域雨季是集中在 6 月;纬度较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则较大; 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如天然橡胶,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故选 D。 16.随着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废弃量增加,主要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炼钢技术日渐普及。下图示意国外某流 域的钢铁厂分布,读下图,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 ①铁矿 ②大城市 ③交通线路 ④钢铁消费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甲类钢铁厂的主要原料为铁矿石,乙类钢铁的主要原料是废钢(即钢铁消费地) ,排除①;甲 乙两类钢铁厂均沿铁路和港口布局, 两大城市附近均布局了甲乙两类钢铁厂, 且绝大部分城镇布局了乙类 钢铁厂,即接近消费市场和交通线路,故选 B。 17.如图为某地区剖面图,两河分水岭甲山森林破坏严重,近年来甲山实行了全面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 以恢复。图中岩层 1 和岩层 3 为透水岩层,岩层 2 和岩层 4 为不透水岩层。若区域降水量不变,降水最终 都转化为径流。甲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能够推断出的结论是( ) A.乙河平均水位下降 B.丙河流量明显增加 C.两河径流总量减少 D.海陆间水循环加快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可知,岩层 3 为透水岩层;甲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下渗量加大, 地下水径流 量增加,地下水补给乙河,乙河平均水位上升,故 A项错误;森林植被恢复后,甲山地的地下水不是流向 丙河流,不会导致丙河流的流量明显增加,故 B 项错误;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覆盖率增加,下 渗量加大,两河径流总量减少,故 C正确;无法判断该地区河流是否为外流河,且区域降水量不变,海陆 间水循环不会加快, D项错误。故选 C。 18.下图为某滨海城市及周围乡镇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 A.南部人口较北部稀疏 B.北部地势起伏较南部大 C.北部多为淤泥质海岸 D.海湾为冰川侵蚀峡湾 2.跨海大桥修通前 A.城市对乙乡镇服务和影响力较大 B.乙乡镇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较快 C.甲乡镇交通枢纽地位较强 D.赤潮、风暴潮对海湾影响较大 3.若行驶在跨海大桥上的汽车看到太阳在正前方路面上,此时可能是 A. 12 月 1 日早晨 B.7 月 1 日早晨 C.3 月 21 日黄昏 D.1 月 1 日黄昏 【答案】 1.B 2.C 3.A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区域特征分析,交通运输影响,太阳视运动规律。 1.仔细读图,图示区域内南部城市与乡镇数量多,南部人口较北部密集, A 错;图中北部道路曲折,说 明北部地势较南部大, B 错;与南部海岸线相比,北部海岸线较曲折,不是淤泥质海岸, C 错;图示地区 纬度在 23°—24°,海湾不可能是冰川侵蚀海湾, D 错。答案选 B。 2.跨海大桥修通前,受海湾影响,甲乡镇交通枢纽地位较强,而跨海大桥修建后,乙乡镇人口流动与城 市化较快,城市对乙乡镇服务和影响力较大。答案选 C。 3.仔细读图,行驶在跨海大桥上的汽车看到太阳在正前方路面上,说明此时太阳的方向为西北 —东南方 向。 12 月 1 日早晨,该区域太阳东南升, A 对; 7 月 1 日早晨,该区域太阳东北升, B 错;3 月 21 日黄昏, 太阳正西落, C错; 1 月 1 日黄昏,太阳西南落, D 错。答案选 A。 19.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 存在本地 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 ,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 面积等存在差异 , 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 , 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 , 从而出现了城 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 研究发现 , 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 , 其生物多样性 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 , 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 (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 (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答案】 (1) 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 ( 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 ) 、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 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 ( 统一标准绿化等 ) ,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 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 (2) 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 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 以植物为主。 (3) 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 环境 (2 分 ) ,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 ( 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 ) 。 【解析】 (1)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 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 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 (2) 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 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 植 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 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两大原因 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 (3) 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源于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 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 20.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 A.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 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C.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春分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应是从夏至到春分和从冬 至到秋分两个时段。 A、从夏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从冬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 A 错误; B、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太阳直射点应逐渐接近赤道。与直 射点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B 正确; C、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从冬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南极圈白昼 时间应逐日变短, C 错误; D、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从夏至到春分, 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与上海纬度差逐渐加大,因此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从冬至到秋分,太 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与上海纬度差逐渐变小,因此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D 错误。 故选 B。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 2 为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局部河流和畜牧带分布图,图 1 为图 2 虚线框区域等高(深)线图,图 3 为 图 2 流域界线以南地区年降水分布图。 (1)分别说明图 1 中海岸线和 200 米等高线的特点,并推测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简述图 2 中流域界线以南河流的主要特征。 (3)描述图 3 中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说明珀斯 7 月的降水特征及原因。 (4)图 2 中畜牧带的载畜量较低、牧业生产不稳定,请简要说明其原因。 【答案】 (1)特点:海岸线( 0m等高线)较平直, 200 米等高线较曲折且更长。 原因:海岸线形成时间久远,长期受流水、海浪等作用,岬角被海浪侵蚀磨平,海湾被泥沙填平; 200 米 等高线处受物理风化和流水侵蚀等作用影响,地表破碎,等高线曲折且长。 (2)特征:河流短小;冬季径流量大,夏季流量小,部分河段断流。 (3)分布特征: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 降水特征:湿润(温和)多雨。 原因:珀斯 7 月为冬季,受海洋来的西风控制,气旋活动频繁。 (4)原因:该地年降水量少( 100—250mm),牧草生长较差;该地以放牧为主,流动性大(或经营粗放)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澳大利亚西北部、西南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等知识点。 【详解】 (1)海岸线为图中的 0 米等高线, 图中海岸线和 -60 米、200 米相比较平直, 200 米等高线较曲折且更长。 海岸线形成时间久远, 夏季吹西北风, 风浪较大, 海岸线长期受流水、 海浪等作用, 岬角被海浪侵蚀磨平, 海湾被泥沙填平;附近陆地 200 米等高线处临近沙漠、草原,昼夜温差大,受物理风化和流水侵蚀等作用 影响,地表破碎,等高线曲折且长。 (2)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不大,图 2 中流域界线以南面积较小,图中河流短小;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 径流量大,夏季流量小,图中可以看出北部部分河段断流。 (3)图 3 中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据右侧图例可以分析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自西向东(自西南向东北) 递减。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区, 7 月为冬季,受海洋来的西风控制,降水多,气旋活动频繁,降水特征是 湿润(温和)多雨。 (4)图 2 中畜牧带年降水量小于 250mm,附近有寒流,降温减湿,年降水量小,牧草生长较差;该地以 放牧为主,流动性大,经营粗放为主,因此载畜量较低、牧业生产不稳定。 22.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 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它被称为 “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 ”,个 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上海之后, “垃圾分类 ”政策也即将席卷全国。到 2020 年底,先行先试的 46 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试说出目前我国实施垃圾分类回收所面临的困难。 【答案】垃圾数量和种类众多;部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垃圾分类回收标准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分类 标识、图案、文字、颜色等信息;垃圾分类处理的公司和相关人员短缺;缺乏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法规; 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力度不够。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垃圾分类回收面临的困难,突出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分析,我国实施垃圾分类回收所面临的困难:我国目前人口众多,产生的生 活垃圾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分类复杂;居民垃圾治理的共识基础薄弱,市民分类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垃 圾分类的标准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分类标识、图案、文字、颜色等信息;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度不高;垃圾 分类相关规定空白,难以强制执行;法治滞后,且缺乏操作性;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力度不够;垃圾分类处 理的公司和相关人员短缺。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非穿山甲身体构造特化原始,全身布满鳞甲,奔跑能力差,遇敌时蜷成一团,属狭食性哺乳动物, 雌性穿山甲每年只能生一胎。主要分布在乍得、南苏丹、东非、南部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和开阔林地(如 下图) ,近些年来,因人类活动影响使其生境逐渐丧失。基于食用、医用等诸多原因,自 2010 年来在国际 非法贸易中缉获的南非穿山甲数量呈剧增趋势,穿山甲濒危告急。 (1)简述南非穿山甲濒危的自身原因。 (2)说明南非穿山甲栖息地丧失的人为原因。 (3)保护濒危穿山甲,离不开公众、社会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请从公众角度谈谈如何践行对穿 山甲的保护。 【答案】 (1)胎生哺乳动物, 繁殖速度慢; 身体构造特化原始、 食性特殊, 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弱; 遇敌被动防御,易被人类捕获。 (任答 2 点) (2)区域农牧业生产活动发展,挤占生存空间, (电)网栅格建设阻隔穿行并可能电击致死;区域工业化 与城镇化建设等,挤占生存空间;区域交通建设及道路运输,挤占生存空间,阻隔穿行并可能意外致死。 (任答 2 点,其他合理表达亦可) (3)自觉抵制穿山甲制品,不食用穿山甲;争当志愿者,参与和支持穿山甲保护活动;向身边的人进行 宣传,传递保护穿山甲的意识;发现偷猎、贩卖穿山甲等行为,及时报警。 (任答 2 点,其他合理表达亦 可) 。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相关知识。 【详解】 (1)由材料中“哺乳动物”“每年”“一胎”等信息,可分析得出穿山甲是胎生哺乳动物,自身繁殖能 力较低; 由材料中“身体构造特化原始”“狭食性”等信息, 可分析得出其身体构造特化原始、 食性特殊, 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弱的结论; 从材料中“奔跑能力差”“遇敌时蜷成一团”的信息, 可知穿山甲 遇敌被动防御,因其食用、药用价值的存在,而容易被人类捕获。 (2)结合材料可知,穿山甲分布在热带稀树草原和开阔林地,区域农牧业生产活动发展,挤占、破坏了 穿山甲的生存空间;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挤占、破坏了穿山甲的生存空间;区域交通建设及道路运输,挤 占、破坏了穿山甲生存空间,阻隔穿行并可能意外致死等。 (3)结合材料里“食用、医用”“非法贸易”等信息,立足公众,可以从公众力所能及的角度出发,展 开回答。例如:抵制穿山甲制品,不食用穿山甲;参与和支持穿山甲保护活动;宣传和传递保护穿山甲的 意识。举报偷猎、贩卖穿山甲的行为等。 24.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污染来源。汉江流域农村区域面积大,农村人口众多,土地 利用强度高,控制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保证南水北调水质的重要任务。下表示意 2015 年汉江流域农业面源 污染的污染物输出量及贡献率( TN 表示总氮, TP 表示总磷) 。 从污染物输出总量和 TN、 TP各自贡献率分析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并提出减少农业面源 污染的有效措施。 【答案】从污染物输出总量看,汉江流域的首要污染源是畜禽养殖;从贡献率看, TN的首要污染源是农 田化肥, TP的首要污染源是畜禽养殖。措施:完善农田管理制度和法规建设,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和监测; 采取生物措施或工程措施 (退耕还林、 修筑梯田) 控制水土流失; 科学耕作, 精准施肥, 减少化肥施用量, 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畜禽粪污的处置;减少和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等。 (答出 3 点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要考查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物来源及防治措施。 【详解】 据表中数据分析,从污染物输出总量看,汉江流域的首要污染源是畜禽养殖,污染物输出总量为 7.31+10.27=17.58, 农田化肥、乡村居民造成的污染物输出总量均小于 17.58 ;从贡献率看, TN的首要污 染源是农田化肥,贡献率占到 47.45%,是最大的; TP 的首要污染源是畜禽养殖,贡献率占到 61.02%,是 最大的。 从宏观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排污管理、提高环保意识等。从微观方面的措施是:优化 作物结构;加大科技的投入,科学精准施肥,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促进污染物质 的循环利用,减少排污数量,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等措施。 【点睛】 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 土壤和空 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