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9月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吉化一中高二月考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下图示意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 ①与⑦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 B. 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 ①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 D. 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2.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②地终年髙温多雨 B. 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霖 C. 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 D. 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图中①受季风环流影响、⑦受盛行西风影响,两地大气环流不同;④位于东非高原,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⑤是热带雨林气候,两地气候不同受地形影响;①纬度高,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两地自然带不同,是因纬度位置不同,C正确;⑤是热带雨林带,⑥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两地自然带不同是因纬度不同。故选C。 【2题详解】 图中②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⑦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高;⑥地是地中海气候,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D正确。故选D。 冰岛位于大西洋中北部,它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冰岛有“极圈火岛”之称。该岛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夏季气温不高,7月平均气温在10℃。苔原是冰岛主要的地带性植被。 结合“冰岛活火山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3. 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 A. 玄武岩 B. 大理岩 C. 页岩 D. 石灰岩 4. 冰岛的活火山带东西两侧的板块分别是 A. 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C.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答案】3. A 4. C 【解析】 【分析】 本题属基础知识题目,难度较小。学生明确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洲板块的张裂边界岛上多火山、地震,那么岩石类型不难推出。 【3题详解】 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洲板块的张裂边界。冰岛上火山活动频繁,故其主要的岩石为喷出岩—玄武岩。A正确。 【4题详解】 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洲板块的张裂边界。C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下图为我国某湿润地区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 甲地流水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A. 1月 B. 3月 C. 7月 D. 10月 6. 影响图中居民点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交通 【答案】5. C 6. A 【解析】 本题考查流水沉积作用和地貌,影响山区居民点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 【5题详解】 从甲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看出,该处位于河流出山口的山脚下,等高线比较稀疏,受河水的搬运作用泥沙物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形成是冲积扇地貌。从山谷中出来的河流流量最大时,带下来的冲积物最多,则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该地是我国某湿润地区,应是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故C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图中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山麓和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接近河流和铁路线,用水方便,交通便利,所以居民点布局应是地形的影响,故选A。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 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 B. C. D.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④地冲刷重。弯曲的河道适用于凹凸岸理论。根据凹岸凸岸理论,凹岸侵蚀强,凸岸侵蚀较弱,图中①地是凸岸,侵蚀弱;②为凹岸,侵蚀重。②、④地相比,弯曲度大的地方冲刷力强,则②的冲刷最严重,B正确,故选B。 【8题详解】 读图,①②连线处,①是凸岸,河流的沉积岸,坡度较缓。②是凹岸,河流的侵蚀岸,坡度较陡。与选项中的A对应,A对,B、C、D错。故选A。 【点睛】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塔里木盆地是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夏至日,北京时间17:00,一组驼队在塔里木盆地中部某地行驶,右侧有一排新月形沙丘,与行驶大致平行。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 拍摄此景观时,其面向的方向可能是() A. 东北方 B. 东南方 C. 西北方 D. 西南方 10. 从上述景观可知,此前该地盛行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9. D 10. A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以及太阳方位的判断,新月形沙丘风向的判读以及地图的基础知识。 【9题详解】 由北京时间17:00分析,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东经75度左右)地方时已经是14:00以后,所以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是太阳位于西南方向,物体的影子是东北方向,则拍摄此景观面向西南方向,D对,ABC错。故选D。 【10题详解】 由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形状推出此前该地的风向,盛行的风主要有缓坡吹来,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子位于东北方向,新月形沙丘与行驶大致平行,则新月形沙丘与影子大致成垂直关系,所以此前该地盛行的是西北风,A对,BCD错。故选A。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o 11. 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区域的大小.形状相同 B. 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分界线 C.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与其他区域不发生联系 D. 区域内的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2. 图中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A. 区域面积的大小 B. 区域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 C. 区域年降水量的多少 D.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11. D 12. 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11题详解】 据区域含义和特征可知,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但不是所有的区域大小、形状都相同,A错误;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边界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B错误;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错误;区域内的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D正确。故本题选择D。 【12题详解】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B正确。三大自然区的面积、降水量、经济发展水平都不是划分的依据,ACD错误。故本题选择B。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区域的含义及特征。可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规划展现了巴西人的崭新理念。南北两个人工湖几乎拥抱这整个城市。市区无工业区,居民公寓在六层以下,从广场至家庭的院落全部绿化,市内公路均为单行线,立体交叉,不设红灯,从而使整个市区成为一个放大的公园。 据此回答以下题。 13. 巴西将首都巴西利亚建在巴西高原上的主要原因是 ( ) A. 近水源地,河流的上游 B. 上风地带,空气洁净 C. 地势高,气候较凉爽 D.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14. 建设两个人工湖的主要目的是 ( ) ①美化环境 ②调节气候 ③减弱噪音 ④调节河流径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13. C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热带地区城市的分布。巴西高原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而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气候湿热。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4题详解】 建设两个人工湖的主要目的是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6.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 洪水期持续放水 B. 枯水期持续放水 C. 洪水期集中放水 D. 枯水期集中放水 17.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 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 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15. A 16. D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黄土高原最突出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16题详解】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 正确,B错误。 【17题详解】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点睛】本题组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效果为背景,考查考生结合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小题易错选成C答案,需注意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 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A. 水源 B. 地形 C. 光照 D. 土壤 19. 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水源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土壤 20. 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 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 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 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D.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答案】18. A 19. C 20. 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有利条件,我国区域差异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区域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处为河套平原,气候干旱,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有黄河水进行灌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②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高寒的地理环境特点。④为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起伏较大,气候复杂多样,降水丰富,植被茂盛,虽然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③位于横断山区,属于我国西南林区,为我国的第二大林区,仅次于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纬度低,山麓热量充足,相对高差大,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下面四幅山地垂直带谱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的山地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详解】北半球亚热带的山地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在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在坡向的影响下,同海拔的南坡热量较北坡多,故同一自然带南坡的海拔略高,北坡略低。所以A图符合北半球亚热带山地的自然带,A对,BCD错。故选A。 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3.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2. A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读图,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蒙古高原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外力以风力为主,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速大,加之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导致风力侵蚀,在地表形成裸岩荒漠,大风携带沙土,遇到太行山阻挡,在西侧堆积形成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流水携带泥沙在地势平坦地区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所以a为风力侵蚀,b为风力搬运,c为流水搬运,d为流水沉积,故选A。 【23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c为流水搬运作用,在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水土流失,如果发生在山区的特殊洪流即为泥石流,故选B。 2016年1月14日《京华时报》消息,中粮开卖“沙漠小米”推进荒漠化治理。专家介绍,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节约400立方米水。通过种植“沙漠小米”,可为当地节约大量的绿洲地下水,延缓沙漠蔓延。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荒漠化形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甲所处的绿洲地区自从推广种植“沙漠小米”之后,荒漠化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这间接说明该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 过度樵采 B. 水资源利用不当 C. 过度开垦 D. 过度放牧 25. 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4. B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由文字信息“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节约400立方米水”可知,水资源利用不当是当地沙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另外,结合图可知,甲地绿洲位于祁连山北麓河流的下游,中上游(甘肃境内)过度用水,会导致下游缺水,加速当地沙漠化。故答案选B项。 【25题详解】 乙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主要靠引黄河水灌溉,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往往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一旦水分大量蒸发,盐分聚集在表层土壤中,形成土壤盐碱化,故②③正确,故选C项。 【点睛】土壤盐碱化: 1、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其形成原因有: (1)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2)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3)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4)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2、盐碱地分布: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3、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26.大多数环保专家认为保护热带雨林是目前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最有效和最廉价的手段。这充分说明了热带雨林具有的全球环境效应是( ) A. 维护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B. 维护全球的碳—氧平衡 C. 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D. 是全球宝贵的生物基因库 【答案】B 【解析】 森林光合作用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护全球的碳—氧平衡,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这充分说明了热带雨林具有的全球环境效应,选择B。 27.下列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与其主要防护功能匹配正确的是( ) A. 沿海防护林——防止土壤沙化 B. 华北防护林——防止风暴潮肆虐 C. 东北防护林——抵挡台风侵袭 D. 西北防护林——防御风沙危害 【答案】D 【解析】 沿海防护林——抵挡台风侵袭,防止风暴潮肆虐,而华北防护林、东北防护林、西北防护林主要是防止土壤沙化、防御风沙危害,故选D。 28.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应用于城市规划研究。读下图,分析该城市中心区位于图示区域的 A. 东北部 B. 西南部 C. 西北部 D. 东南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GIS图层的分析,掌握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与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商业区主要在城市西南,住宅区分布在商业区周围,主干道也主要在城市西南,西南部的地价也最高,从而可判断城市中心区位于西南部,B正确。故选B。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路透社巴西利亚2012年1月23日消息:亚马孙森林在过去的5个月中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毁林面积从2011年8月的243平方千米激增到12月的948平方千米。这个数字相当于2004年同期的4倍。 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29.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A. 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B. 发达国家的商业性伐木 C. 过度的迁移农业 D. 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 30. 下列热带雨林开发方式中,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有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如生态旅游等 ②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设立国际基金 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⑤ D. ②④⑤ 【答案】29. A 30. A 【解析】 本题考查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 【29题详解】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A对;发达国家的商业性伐木和过度的迁移农业属于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BC错;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属于雨林土壤的本身特点,与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无关,D错。故选A。 【30题详解】 解答本题抓住热带雨林开发方式中,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措施。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如生态旅游等、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和设立国际基金,都可以带来经济效益,①②④符合题意;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这两条注重的是保护,与经济效益关系不大,③⑤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31.读“非洲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及周边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带,C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在A自然带的东面赤道附近却没有形成该自然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自然带A→B→C→D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水分、热量)差异为基础的; (3)甲岛屿东部与西部自然带类型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 分异规律: A.从赤道向两极 B.从沿海向内陆 C.从山麓到山顶 D.非地带性 【答案】 (1). 热带雨林; (2). 热带沙漠; (3). 地势较高; (4). 从赤道向两极; (5). 热量; (6). 东侧暖流增温增湿; (7). 暖湿信风; (8). 迎风坡; (9).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形成原因,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详解】(1)根据题中图和课本知识,图中A自然带的名称是热带雨林带,C自然带的名称是热带沙漠,在A自然带的东面赤道附近却没有形成该自然带的原因是东非高原,地势较高,空气对流较弱。 (2)图中自然带A→B→C→D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3)读图可知,甲岛为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该岛东侧暖流增温增湿,暖湿信风的迎风坡,发育了热带雨林带,西侧处于山地的背风坡,该自然景观的分布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故选D。 32.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①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指出②海域的海底地形名称,并简析其成因。 (3)说明图示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 (4)分析图中沼泽的形成原因。 【答案】(1)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连接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任答2个)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任答2个)等地的海上必经之地 (2)海沟。大洋(印度洋)板块俯冲(挤压)至大陆(亚欧)板块之下 (3)径流量大;水位(径流)季节变化小;流速较快;含沙量小 (4)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位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风暴潮(海啸)导致海水淹没沿海低地 【解析】 (1) ①是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连接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地的海上必经之地。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上最短的海上通道。 (2) ②是苏门答腊岛屿东侧的印度洋海域,水深且等深线密集,说明其深度变化大,是海沟。是大洋(印度洋)板块俯冲(挤压)至大陆(亚欧)板块之下形成的深海沟。 (3)图示区域是马来群岛,地处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降水丰富,河流的径流量大;水位(径流)季节变化小;岛屿都是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水能资源丰富;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的含沙量小;地处热带,无结冰期。 (4)图示沼泽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的东侧,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丰富;位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积水发生洪涝灾害;沿海地带受风暴潮(海啸)导致海水淹没沿海低地。 33.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分析海南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______。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新疆还有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发展的优势产业。 【答案】 (1)海南岛纬度较低,水热丰富;热带作物品种多;国内市场需求大.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海南:中部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海南省、新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区位因素。 【详解】(1)海南纬度低,靠近海洋,水热充足;热带作物品种多;国内市场需求大。 (2)海南位于沿海,故海运便利;新疆位于内陆,且油气资源丰富,故适宜管道运输. (3)海南岛河流水系特征为放射状,河流由海岛中心流向四周,说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北部和南部各形成向心状水系,说明其地势为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 (4)海南岛临近北部湾和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纬度低,水热充足,生物资源丰富,可以此为依托,发展相关支柱产业;也可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光、热、水),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该地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可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特色农业的发展;新疆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3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类型属于_________循环,其中②环节的名称是_________,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_________环节(用图中数字表示),塔里木河参与的是_________循环。 (2)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分析丁地地形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 (4)如果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将会产生哪些问题_________(双选)。 A.加剧水土流失 B.诱发地震 C.引发台风 D.地表径流增加 【答案】 (1). 海陆间; (2). 水汽输送; (3). ④; (4). 陆上内; (5). 断层; (6). 背斜; (7).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8). 冲积扇; (9). 流水沉积或堆积; (10). A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地质构造的确定,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 【详解】(1)图中①②③④环节分别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地表径流,涉及到海陆之间,构成的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南水北调是对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即对④环节进行改造;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 (2)从图上可以看出,乙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为断层。丁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相对疏松,易受外力作用影响,侵蚀成为谷地。 (3)从图上看出丙位于河流出山口,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山麓冲积扇。 (4)植被破坏,使得土壤裸露,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多,流水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所以AD正确,BC错误。故选A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