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卷·2018届青海省西宁市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地理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卷·2018届青海省西宁市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地理试卷 (解析版)

西宁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二月考 地理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10页,第Ⅱ卷11至12页。‎ ‎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元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⑥ D.①⑤⑥‎ ‎3.农业社会阶段,下列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 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 D.刚果河流域 ‎ ‎ ‎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丙地区—土地荒漠化 B.乙地区—水土流失 C.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D.甲地区—土地石漠化 ‎5.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性 D.差异性 ‎ ‎ 如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7.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下图,完成8~10题。‎ ‎ ‎ ‎8.图序与区域搭配正确的是( )‎ A.①东北平原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 ‎ ③南部沿海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地区 B.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南部沿海地区 ‎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东北平原 C.①南部沿海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 ③东北地区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 D.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 ‎③东北平原 ④南部沿海地区 ‎ ‎ ‎9.①②两地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差异 B.热量的差异 C.水分的差异 D.土壤的差异 ‎10.①②两地都有棉花种植,但两地相比,②地的优势气候条件主要是( )‎ A.春季多雨,有利于棉花苗期生长 B.夏季多雨,利于棉花的生长 C.秋季“秋高气爽”,利于棉花的采摘 D.春季降水少,利于棉花苗期生长 读图,回答11~12题。‎ ‎ ‎ ‎11.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地形 C.气候 D.坡向 ‎12.受自然环境影响,该地区适合发展( )‎ A.稻作农业 B.草原畜牧业 C.灌溉农业 D.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读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13~15题。‎ ‎ ‎ ‎13.南水北调东线将长江水沿京杭运河调到华北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淹没大片耕地 B.加剧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C.加剧沿线地区土壤盐碱化 D.破坏沿线地区的森林资源 ‎1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东线工程相比,其优点有( )‎ A.工程量小,水质好 B.可调水量大 C.可自流输水,调水能耗低 D.可调水量受季节影响小 ‎15.除实施跨流域调水外,华北地区还应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水资源短缺( )‎ ‎①发展节水农业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工业 ③兴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④引海水回灌地下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 ‎16.图中A区与C区的分界线是( )‎ A.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B.3000 m等高线 C.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17.我国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18.下列地形单元不在C区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19.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叙述错误的是( )‎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湿润,平原面积大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回答20~22题。‎ ‎ ‎ ‎20.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 C.①③② D.③②①‎ ‎21.三个地带比较( )‎ A.①地带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提高 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22.为了加强三个地带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发展类型是( )‎ A.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严重污染型 ‎2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产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资源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图,回答24~26题。‎ ‎ ‎ ‎24.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 ②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 ③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洋资源丰富 ④国家政策优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26.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 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 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008年,我国旱涝灾害频发。往年易受洪涝影响的省区,如黑龙江、吉林、广西、湖南等地区,发生了罕见旱情,一些地区因旱灾出现临时饮水困难。与此同时,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西南、西北等地发生了山洪灾害。据此回答27~28题。‎ ‎27.在我国,干旱与洪涝常相伴而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季风活动 B.地面状况 C.太阳辐射 D.海陆位置 ‎28.若发生的旱涝程度大致相同,对下列地区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严重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29.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石油资源 C.天然气资源 D.太阳辐射能 ‎30.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 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相吻合;是南方和北方、水田与旱地、传统水稻与小麦区的分界线 C.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 D.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31~33题。‎ ‎ ‎ ‎3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山麓和丘陵地带 B.平坦肥沃的平原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32.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 )‎ A.采集和狩猎 B.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 C.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 D.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33.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34.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 )‎ ‎①劳动力因素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③市场因素 ④国家政策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 ‎35.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 A.主要由于水分差异造成 B.主要由于热量差异造成 ‎ C.主要由于地形差异造成 D.主要由于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造成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回答36~37题。‎ ‎ ‎ ‎36.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 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 D.高端装备制造业 ‎37.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38.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 ‎ A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 B 亚麻----棉花---桑蚕丝---剑麻 ‎ C 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 D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 ‎39. 塔里木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 )‎ ‎ A 流域内夏季降水丰富 B 夏季湖泊水补给丰富 ‎ C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 D 夏季地下水补给丰富 ‎40 影响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 A 土壤 B 气候 C 灌溉水源 D 地形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41~42题。‎ ‎41.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市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42.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主要作用是( )‎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为吸引鸟类停留而投放的饵料 D.发展生态旅游,供游客垂钓 读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回答43~45题。‎ ‎ ‎ ‎43.图中①区域较④区域发展农业的优势是( )‎ A.水分条件好 B.热量丰富 C.光照充足 D.地形平坦 ‎44.从④→③→②→①,反映了( )‎ A.地势越来越低 B.土壤水分越来越少 C.植被越来越茂盛 D.土壤酸性越来越强 ‎45.①区适合发展的农业为( )‎ A.河谷农业 B.乳畜业 C.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D.灌溉农业 读英国局部示意图,回答46~48题。‎ ‎ ‎ ‎46.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自然原因是( )‎ A.贫瘠的土壤 B.温和湿润的气候 C.降水稀少 D.起伏的丘陵地形 ‎47.英国早期工业主要分布在该国中部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土地租金 C.矿产资源 D.政策 ‎48.英国苏格兰南部是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这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因为( )‎ A.交通便利 B.自然环境优越 C.科技力量雄厚 D.资源丰富 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并已完成下表中部分内容。据此回答49~50题。‎ 菜系与地域文艺风格对比 菜系 ‎ 原料 ‎ 烹调 ‎ 文艺 ‎ 风格 ‎①鲁菜 畜禽珍异 ‎ 排场壮观 ‎ ‎“小白菜” ‎ 浑厚深沉 ‎②川菜 ‎ 土产山珍 ‎ 灵巧多样 竹枝词 ‎③苏菜 ‎ ‎? ‎ 清淡平和 ‎ 吴侬民歌 ‎ ‎?‎ ‎④粤菜 ‎ ‎? ‎ 华丽奇特 ‎ 广东音乐 ‎ ‎?‎ ‎⑤蒙古菜 ‎ 牛马羊 ‎ 质朴浓烈 ‎ ‎? ‎ ‎49.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②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 B.④菜系源地文艺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的特点 C.③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 D.⑤菜系源地的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 ‎50.下列人文景观对自然环境具有明确指示性的是()‎ ‎①梯田 ②菜系 ③戏曲 ④水电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51.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 ‎ ‎ (1)我国农业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影响其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为什么?‎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D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 B.E地区农业生产潜力不高,粮食产量低 C.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是E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 D.春旱是影响F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 ‎51.阅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20分)‎ ‎ ‎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 国家 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美元)‎ 年工资/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 ‎ ‎ ‎(1)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2)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3)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和地理环境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5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居大相径庭。①和②为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民居”特种邮票。结合图片完成下表。(10分)‎ ‎ ‎ ‎①‎ ‎②‎ 民居所处的自然区 民居分布的地形区 当地的主要气候类型 当地主要生态问题 农业类型 参考答案 ‎1.C ‎【解析】区域之间有一定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A错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可能影响周边地区,人类活动也可能影响区域的特征,B错误;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C正确。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之间差异明显,D错误。故选C。‎ ‎ ‎ ‎2.C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具有明确边界的是行政区,故选C。‎ ‎ ‎ ‎ ‎ ‎3.D ‎【解析】早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起源区主要是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古埃及的是尼罗河下游,中国是黄河和长江,古巴比伦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印度是印度河流域。故选D。‎ ‎ ‎ ‎ ‎ ‎4.C ‎【解析】丁地区为长江流域,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该地区降水多,不会出现土壤盐碱化。故选C。‎ ‎ ‎ ‎ ‎ ‎5.D ‎【解析】据题干可知,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体现的是差异性。故选D。‎ ‎ ‎ ‎ ‎ ‎6.C ‎【解析】结合三大地区及全国的能源自给率概况,Ⅳ能源自给率始终最低,判断为东部地区;上个世纪能源输出最多的为Ⅰ,判断为中部(长期以来,东部能源缺乏,主要靠中部输入);而目前能源自给率不断上升的Ⅲ判断为西部(随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发展,西部的能源开发、输出增加);故选C。‎ ‎ ‎ ‎7.D ‎【解析】东北地区以前石油和煤炭资源丰富,现在接近枯竭;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丰富;西藏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资源丰富;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故选D。‎ ‎ ‎ ‎ ‎ ‎8.D ‎【解析】由图可知,一年一熟的是东北平原,一年三熟的纬度最低,故是南方沿海地区。故选D。‎ ‎ ‎ ‎9.C ‎【解析】由上题可知,①是长江中下游地区,②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两地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主要是水分的差异。故选C。‎ ‎ ‎ ‎10.C ‎【解析】棉花喜温耐旱。②地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为秋季“秋高气爽”,利于棉花的采摘。故选C。‎ ‎ ‎ ‎ ‎ ‎11.A ‎【解析】如图所示,该地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该地区的水源分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故选A。‎ ‎ ‎ ‎12.C ‎【解析】如图所示,该地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该地区适合发展绿洲农业即灌溉农业。故选C。‎ ‎ ‎ ‎ ‎ ‎13.C ‎【解析】南水北调工程使华北地区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会加剧土壤的盐碱化问题,不会淹没大片耕地,不会加剧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更不会破坏沿线地区的森林资源。故选C。‎ ‎ ‎ ‎14.C ‎【解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修成后,因地势南高北低,全线均可自流输水,东线工程黄河以北可自流,C正确。故选C。‎ ‎ ‎ ‎15.A ‎【解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应该开源节流,如发展节水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工业、兴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故选A。‎ ‎ ‎ ‎ ‎ ‎16.C ‎【解析】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是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是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故选C。‎ ‎ ‎ ‎ ‎ ‎17.B ‎【解析】地貌和气候的差异,导致水文、植被、土壤等也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故地貌和气候成为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故选B。‎ ‎ ‎ ‎ ‎ ‎18.A ‎【解析】如图所示,内蒙古高原属于A区。故选A。‎ ‎ ‎ ‎ ‎ ‎19.B ‎【解析】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但除能发展畜牧业,还能发展灌溉农业。故选B。‎ ‎ ‎ ‎ ‎ ‎20.A ‎【解析】根据图表判断①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小,二三产业比重最大,所以为东部经济地带;③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二三产业比重最小,所以为西部经济地带。故选A。‎ ‎ ‎ ‎21.C ‎【解析】①地带为我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但其第一产业并不落后;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三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故选C。‎ ‎ ‎ ‎22.A ‎【解析】为了加强三个地带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发展类型是落后产业,以劳动力产业为主。故选A。‎ ‎ ‎ ‎ ‎ ‎23.B ‎【解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应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产业等高端产业。故选B。‎ ‎ ‎ ‎ ‎ ‎24.D ‎【解析】①②③④四个条件都是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区位条件。故选D。‎ ‎ ‎ ‎25.D ‎【解析】据题干分析,是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发往全国,得益于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故选D。‎ ‎ ‎ ‎26.B ‎【解析】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会加剧污染,破坏生态,不可取。故选B。‎ ‎ ‎ ‎ ‎ ‎27.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旱涝灾害的成因。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夏季风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我国夏季风强,则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故选A。‎ ‎ ‎ ‎28.A ‎【解析】此题考查旱涝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以水田为主,受旱涝灾害的影响最大。故选A。‎ ‎ ‎ ‎ ‎ ‎29.A ‎【解析】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加上山脉对暖湿气流的阻隔,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故选A。‎ ‎ ‎ ‎ ‎ ‎30.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是燕山山脉。故选A。‎ ‎ ‎ ‎ ‎ ‎31.A ‎【解析】采猎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并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址的分布判断,人类活动只要分布于山麓地带。故选A。‎ ‎ ‎ ‎32.B ‎【解析】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故选B。‎ ‎ ‎ ‎33.D ‎【解析】在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故ABC项正确。故选D。‎ ‎ ‎ ‎ ‎ ‎34.A ‎【解析】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此外,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都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故选A。‎ ‎ ‎ ‎ ‎ ‎35.A ‎【解析】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递减,故形成植被分布的差异。故选A。‎ ‎ ‎ ‎ ‎ ‎36.C ‎【解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提高,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丧失,出现向外转移的现象,题中四类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服装鞋帽生产。故选C。‎ ‎ ‎ ‎37.B ‎【解析】产业的转入,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小;衰退性产业不属于高新产业,所以不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带来的环境污染属于负面效应;而企业的转入,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故选B。‎ ‎ ‎ ‎ ‎ ‎38.B ‎【解析】这道题综合考查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从植被类型的变化、粮食作物品种的变化、经济作物的分布和耕作制度四个方面进行考查。A项应该为自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的递变规律正好反映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到亚热带植被的变化。B项反映的粮食作物按热量由北到南递变应为春小麦、玉米、冬小麦、水稻。耕作制度从北到南应为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故选B。‎ ‎ ‎ ‎ ‎ ‎39.C ‎【解析】塔里木河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河水主要来自北部天山和南部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在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河水就多,所以汛期出现在夏季。故选C。‎ ‎ ‎ ‎ ‎ ‎40.C ‎【解析】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处于我国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发展农业必须有稳定的灌溉水源。故选C。‎ ‎ ‎ ‎ ‎ ‎41.C ‎【解析】青岛原是主要靠地下水提供水源,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甚至引起海水倒灌;引黄济青可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从而缓解上述问题。故选C。‎ ‎ ‎ ‎42.A ‎【解析】水库的鱼可以藻类为食,所以投放鱼苗可以净化水质。故选A。‎ ‎ ‎ ‎ ‎ ‎43.C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①区域,降水少,气候干旱,以晴天为主,光照充足,纬度高,热量不足,故较④区域发展农业的优势只有光照。故选C。‎ ‎ ‎ ‎44.B ‎【解析】本题考查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干湿状况的划分是根据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划分的。故选B。‎ ‎ ‎ ‎45.D ‎【解析】①区为干旱区,没在河谷,不能发展河谷农业;没有草场,没有市场,不适宜发展乳畜业;该地经济落后,技术落后,不适宜发展现代旱作谷物农业。故选D。‎ ‎ ‎ ‎ ‎ ‎46.B ‎【解析】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故选B。‎ ‎ ‎ ‎47.C ‎【解析】英国早期工业主要是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兴起的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故选C。‎ ‎ ‎ ‎48.D ‎【解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资源关系不大。故选D。‎ ‎ ‎ ‎ ‎ ‎49.D ‎【解析】图中②川菜,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气候潮湿,所以口味多麻辣浓重。③苏菜,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物产丰富;④‎ 粤菜,广东省纬度低,气温高,所以口味清淡;⑤蒙古系,内蒙古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调味少,反映游牧民族迁徙频繁,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故选D。‎ ‎ ‎ ‎50.D ‎【解析】梯田的成功修建说明该地坡度较缓,水电站的修建了意味着此地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故选D。‎ ‎ ‎ ‎ ‎ ‎51.(1)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气候 ‎(2)A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小,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地位于青藏高原内部(藏北高原),B地海拔较C地低,热量条件较好;B地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地多;B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4)CD ‎【解析】(1)图示等值线主要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故反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2)A地区为珠三角地区,其商品粮生产地位下降主要从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分析。‎ ‎(3)图示B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于地势和气温条件较优越,降水较丰富,故生产潜力较大,而C位于青藏高原面上,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土壤贫瘠,故农业生产潜力低。‎ ‎(4)D地区位于内陆,降水不足,水分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E地区农业生产潜力不高,主要由于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一熟。‎ ‎ ‎ ‎ ‎ ‎52.(1)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2)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最低;  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  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内部交易成本低)。‎ ‎(3)对美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了美国的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 对中国的启示: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 ‎【解析】(1)直接根据表格资料,从德国和英国工人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重分析即可。‎ 影响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可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影响因素:资源、地价、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交通等因素分析。‎ 在全球三轮产业转移中,美国为主要的产业迁出地区,对美国的主要影响可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的迁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结合资源、环境和产业升级、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 ‎ ‎ ‎ ‎53.①‎ 东部季风区 黄土高原 温带季风气候 水土流失 种植业 ‎②‎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内蒙古高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畜牧业 ‎【解析】通过形象的景观图片,展现出不同地区房屋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断地理环境的不同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