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 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 第一次段考地理科(文)试题 命题人:梁志刚 审题人:王军彬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5题70分)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可能是( )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依次是( ) A.a、b、c、d B.b、c、a、d C.c、d、b、a D.c、a、b、d 4.图中各发展阶段表明( ) A.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没有差异 B.b阶段对应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C.c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D.d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 在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也不尽相同。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关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变的 B.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C.“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现阶段的描述 D.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的地位不断上升 6.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 A.原始社会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7.后工业化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新兴技术使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大 ②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③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④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9.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甲、乙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 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第11-12题。 北京西山地形剖面示意图 11.在下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12.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4.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15.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下图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读图,回答16-17题。 16.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 ) A.河流分布 B.地形特征 C.商店布局 D.客货流量 17.为了较合理地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 A.甲与乙 B.甲与丁 C.乙与丁 D.甲、乙、丁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下图,回答18-19题。 18.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19.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 A.大型垃圾处理场 B.大型仓储式超市 C.汽车加油站 D.水源保护区 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发现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心圆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200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以外到1千米左右,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群及灌木。据此,回答20-21题。 20.导致该地植被分布的人类活动方式最有可能是( ) A.过垦 B.过牧 C.滥伐 D.滥采 21.上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塔里木盆地 B.呼伦贝尔草原 C.青藏高原 D.松嫩平原 草场载畜量指在适度利用的原则下,一定的草地面积,一定的利用时期内,能够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并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情况下,能饲养家畜的最大数量。读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某牧场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1950—1975年期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市场 D.放牧 23.该牧场“人地关系”严重对立的年代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20世纪60年代—降水偏少 B.20世纪80年代—过度放牧 C.20世纪90年代—牲畜太少 D.21世纪初以来—气候变暖 下图是位于干旱地区的民勤县东湖镇正新村治沙村民利用装入沙子的编织袋构成的沙障。据此,完成24-25题。 24.村民构筑沙障的主要目的有( ) ①削弱风力 ②增加旅游景观 ③截留水分 ④压沙造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沙产业是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风光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列适合在宁夏发展的沙产业有(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 ③沙区粮食产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丙地区—土地荒漠化 B.乙地区—水土流失 C.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D.甲地区—土地石漠化 27.目前治理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 A.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 B.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 C.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D.跨流域调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第28-29题。 28.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9.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30.南美洲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 ①光合作用强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④土壤肥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回答31-32题。 3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32.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B.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C.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D.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33-34题。 33.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欧洲 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4.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5.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3小题共30分) 36.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5分)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甲 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3分) (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2分) 37.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0分)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3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请你为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的观点提供论据。 (4分)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3分)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3分) (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有专家提出反对。请你说明反对的理由。(4分) 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1次段考高二级地理科(文)试题答案 1-10 DCBBB CCCAC 11-20 AACDA CDCDB 21-30 BBBCD CDBDB 31-35 BBCAA 36答案:(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适宜春小麦、甜菜等作物的生长。(5分) (2)低温冷害(热量条件较差)。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3分) (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2分) 37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3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4分) 38答案:(1)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3分) (2)由于植被破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所以流入江河的水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加。(3分) (3)反对理由:大规模种植水稻会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秘鲁劳动力不足,不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