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考点09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学案
考点09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能力要求 加试要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a d 分析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c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图示 b c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d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a —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b c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b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a 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b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c 知识点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a) (1)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分类:聚落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d+加试) 地形条件 聚落规模 聚落分布 聚落发展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人口较多 相对集中,多呈团式、棋盘式 自然条件对聚落发展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南方丘陵地区 规模较小、人口稀少 分布相对分散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加试) 地形条件 密度 布局 形态 走向 平原地区 较大 稠密 一般呈网状分布 受地形制约较少 丘陵山区 较小 稀疏 多呈“之”字形或带状分布 沿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 3.交通线路选线原则 (1)考虑因素: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 (2)选择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如断层、沼泽等)。 (3)建设要求: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突破0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聚 落 的 区 位 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北京、上海 山区和高原,气候一般较为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兰州位于黄河谷地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高原上相对较为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聚 落 的 形 态 平原广阔的地区,聚落多呈圆形或多边形 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成都、北方的村落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这样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交通便利 重庆、南方的村落 2.常见地区的分析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地区 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 西北干旱地区 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绿洲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地势相对低、气温较高、水资源丰富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河流少、地形开阔、土壤肥沃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受地形限制或河流阻隔 南方水乡 沿河分布和延伸,呈带状 河流的供水功能和交通运输功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 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3.具体案例分析 半坡村落 丽江古城 绿洲 兰州 地形 河谷阶地上 坝子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黄河谷地 成因 接近水源,避开洪水 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坝子平坦且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城市发展;河流纵贯其中,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河谷向外围扩展,发展成带状城市 4.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及分析思路 影响因素 分析思路 自然因素 地形 在××(地形类型),受××因素影响,多分布在××,呈××状分布,密度疏/密,规模大/小 气候 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气温和降水)适宜 河流 在××(河流的具体位置,如河口、干支流交汇处、水运起点或终点等),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 靠近××(矿产名),自然资源开发形成城市 交通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其他 科技、旅游、政策、边境贸易、政治中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下图为岷江上游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和岷江上游山区民族、聚落个数与海拔的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的集中分布地带是 A.800—1 400 m B.1 400—2 200 m C.2 200—3 200 m D.3 200—3 800 m 2.影响岷江上游民族聚落类型垂直带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和国家民族政策 B.地形和民族农业生产方式 C.河流和民族建筑风格 D.矿产和民族工业生产方式 【答案】1.C 2.B 【解析】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的集中分布地带是2 200~3 200m,C正确。 2.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是汉族聚落,他们主要从事种植业;海拔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一些少数民族聚落,他们多从事畜牧业,所以影响岷江上游民族聚落类型垂直带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民族农业生产方式,B正确。 突破02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示意图 1.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2.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最近 ①降低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保证施工和运输安全;④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减少受灾害的影响 3.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原则 原因 举例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可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长江中下游地区 4.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及分析思路 影响因素 分析思路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尽量少占用耕地);山区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地质 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水文 避开沼泽地,少跨越河流,工程量小 气候 暴雨、大风出现次数少;多冻土、受风雪影响大等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 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适用于地方性道路);穿越居民点较少,人口搬迁少 里程 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 经济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质、文化交流;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环境 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技术 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如解决冻土(高架桥)等技术难题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10~11题。 1.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2.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答案】1.A 2.C 【解析】1.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延伸,而河流发育在山谷中。 2.读图可判定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缓道路的坡度,故C项正确。 知识点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b+加试)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图示(c+加试) 时 期 图 示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 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 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 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 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d+加试) 突破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条件变化 (2)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 (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的分析思路 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读下图,回答1—2题。 1.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升高 2.乞力马扎罗山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水补给 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答案】1.D 2.D 【解析】1.山顶雪冠渐趋缩小,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升高。 2.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知识点3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概述(a)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是相对的,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3)基本属性:从属性来看,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b+c)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期) 木柴(居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后天性资源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突破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1.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历史时期 能源结构 形成原因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18世纪中期以前) 以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能源 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少,木柴、水力分布广泛、获取容易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20世纪初到60年代) 以煤炭为主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以石油、天然气为主 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兴起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 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方向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过渡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2.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读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应把握以下几点变化: 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生产与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2000年以后又略有回升。石油、天然气、水电生产与消费所占比重基本上是上升趋势。 ②从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的消费比重已经超过生产比重,且2000年以后生产与消费比重均略有下降。 ③目前,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其次是石油、水电、天然气;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逐渐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3.能源结构统计图的判读 能源结构统计图是反映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和不同能源所占比重的一种结构统计图,它与土地利用结构统计图、产业结构统计图等,都是通过给出不同地理事物的比例关系来描述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定量关系,是高考试卷中 极为常见的图像之一。能源消费结构图遵循一般的方法,最关键的要注意三看:一看坐标,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二看范围,观察各能源构成的比例大小;三看变化,观察总量的变化趋势和各能源构成在不同年份或不同区域的变化。 (1)竖向柱状能源结构统计图 每一个柱形的图例长短反映各种能源所占的比例,如2010年四川文综试题: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 (2)横向柱状能源结构统计图 图中横轴表示各类发电所占的比重,总量是100%,从每一个柱形的图例构成中可以读出每种发电类型在某个国家中所占的比重,如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发电构成中,热电约占62%,核电约占18%,风电和水电各约占10%,说明西班牙以热电为主,比较三个国家,西班牙的风电比重最大,意大利的热电比重最大,法国的核电比重最大。注意既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 (3)曲线(折线)能源结构统计图 每两条曲线之间的范围或者说高度差反映某种能源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下图: 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图 该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某地理事物的整体,各种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然后分析每种能源在各年的消费构成状况。不能简单地以读出的纵坐标值70%作为1989年石油的消费比重,而应该根据1989年石油消费比重所占的纵坐标段范围值,计算出约占40%。根据不同时间各种能源所占纵坐标范围大小,可以读出各能源所占比例互为消长的动态变化。最后得出结论:在图示时间段内,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图为“浙江省 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1—2题。 1.目前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以 A.可再生能源为主 B.生物能源为主 C.化石能源为主 D.清洁新能源为主 2.为建设“两美浙江”,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现阶段可行的措施是 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③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1.C 2.C 【解析】1.由图可直接读出。 2.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禁止使用化石能源和控制经济增长都是没有兼顾经济观念、消极且不可行的措施。 知识点4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自然灾害概念和分类(a) (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 类型 主要灾害 备注 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且危害频率高、范围广;地震虽没有旱涝灾害频繁,但危害程度很大 气象灾害 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生物灾害 蝗灾、鼠灾等 海洋灾害 海啸、风暴潮等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4)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灾害强度、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等。 2.中国的洪涝灾害 (1)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自 然 气候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 地貌 流域地貌特征 水文 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植被 植被分布 人为 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 时间 雨带位置 春夏之交 华南一带 6、7月份 江淮地区 7、8月份 华北、东北地区 8、9月份 东南沿海(热带气旋) (3)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突破01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2.几种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措施 类型 地区 原因 治理措施 沙尘暴 西北、华北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⑥推广轮牧;⑦禁止过度樵采等 地震 西南 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③建立健全减灾防灾的法律法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④开展国际合作等 滑坡、 泥石流 东部 沿海、西南、西北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风化严重,碎屑物质多;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③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工程建设不当等 恢复植被,建立护坡工程等 赤潮 珠江 口、杭 州湾、 渤海等 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等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海洋开发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严重污染近海水域 ①建立健全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布预警,引导人们采取防范措施;②控制污染,减缓近海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 咸潮 珠江口 自然原因:①降水少,河流入海径流少;②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延 人为原因:①无序挖沙;②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 ①建立预警机制,调水引淡压咸;②加强河道采沙管理;③节约用水等 3.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危害重,其中台风、旱涝、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影响尤为严重。 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区 狂风、暴雨与风暴潮等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③建沿海防护林 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甚至危及人类生命安全 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监测;②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③ 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①改变农业结构;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④营造防护林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预警,做好防寒准备 地震、滑坡、泥石流 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西南地区 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大,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和岩体,避开危险区 2017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题。 1.此次寒潮 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西北地区降温的幅度大于南方 C.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 D.冷气团饱含水汽,北方降水多 2.寒潮过境后 A.新疆北部山区融雪侵蚀严重 B.重庆市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 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出现春汛 D.广州市清理结冰路面,保证交通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图中四个城市在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可知西北乌鲁木齐降温的幅度小于南方广州、重庆,暖气团饱含水汽,北方城市降水多;根据四个城市位置可知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我国冬季寒流源地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2.寒潮过境后,新疆北部山区气温下降,不会出现融雪;重庆市受寒潮影响,农业受冻寒灾害影响大,需要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2月是冬季,内蒙古高原上河流不会出现春汛;广州市纬度较低,路面不会结冰。 突破02 洪涝灾害的措施及防治措施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二是无足够空间“滞水”,三是无法及时“泄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滞水”和“泄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表: 因素 分析角度 影响 自然 因素 人为因素 汇水速度快和来水量大 气候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不均) 天气 梅雨(集中、历时长)台风(强度大) 土壤 土壤含水率高,下渗少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 水系 形状 扇形状(海河)、树枝状(长江)、梳子状(淮河) 河道 河道弯曲;地上河;河谷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独流入海(海河) 水文 泥沙沉积、凌汛等 地形 地形低平或地势低洼,泄洪不畅等 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等 滞水或泄水能力弱 围湖造田 湖泊调蓄干流径流的能力减弱等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 上游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中下游 退耕还湖;建分洪和滞洪区;加固大堤;裁弯取直;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提醒 ①洪水只有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给人类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灾。灾害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致灾因子(如洪水),二是承灾体(人类社会)。 ②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和灾害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对某次灾害来说,分析其造成的损失时,不但要考虑其强度,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密度大小、抗灾及救灾的能力等因素,如果抗灾、救灾能力强,能非常有效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2016年7月,武汉大水围城,洪灾严重,然而武汉的地貌也是洪水“造就”的。完成1—2题。 1.武汉此次洪灾的诱灾原因主要是 A.海水顶托作用 B.春季台风带来的暴雨 C.下游植被破坏 D.雨带稳定地维持数日 2.武汉的地貌也是洪水“造就”的,这说明武汉地貌形成与下列选项相关性最大的是 A.内力抬升 B.河道变窄 C.流速减慢 D.湖泊众多 【答案】1.D 2.C 【解析】1.武汉位于江汉平原地区,2016年7月,锋面雨带长时间滞留于此,降水较多,导致洪灾。 2.武汉所在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缓慢在此沉积。 (2019年4月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2018年11月选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利用煤炭的方式逐步改革。右图为煤炭气化利用示意图,完成3—4题。 3.煤炭属于 A.后天性资源 B.化石能源 C.可再生资源 D.清洁能源 4.与传统燃煤相比,图示利用方式的优点主要是 ①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②增强对煤炭的依赖 ③拓展资源的利用深度 ④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2018年11月选考)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完成问题。 对图中四个时段叙述,正确的是 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 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C.③时段山地雪线上升 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 (2018年4月选考)下图为2016年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图,其中电力构成中火电占78%。完成6—7题。 6.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7.根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①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 ②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煤炭资源缺乏 ③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工业化水平高 ④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7年11月选考)下图为我国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 8.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 A.以水能为主 B.已进入石油时代 C.能源利用单一化 D.以化石能源为主 9.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总量先增加后减少 B.消费总量持续减少 C.消费增速先上升后下降 D.消费增速持续下降 (2017年4月选考)读下图“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题。 10.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7年4月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12.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13.(2016年10月选考)下图为浙江省铁路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 影响浙江省高速铁路选线最主要的因素是 A.农业发展水平 B.城镇分布 C.原有铁路走向 D.地形地貌 (2016年10月选考)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完成14—15题。 14.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A.1900—1910年 B.1910—1940年 C.1940—1975年 D.1975—2010年 15.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A.纬度较高 B.海拔较低 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 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16.(2016年4月选考)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炭 B.天然气 C.风能 D.核能 17.(2016年4月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A.厄尔尼诺频率减小 B.高山雪线下降 C.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D.大陆海岸线变短 18.(2019年4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7月1日,参加“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的帆船从法国某海港出发,一个月后穿过赤道,经过230天完成环球航行。 材料二:下图为“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航行路线图。 说出法国西部沿海发展风力发电的有利自然条件。 19.(2019年4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坦桑尼亚略图。图2为图1中乙地降水量统计图。 材料二:坦桑尼亚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东部沿海地区有狭窄平原。自然保护区众多,约占国土面积的1/3。该国经济欠发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坦桑尼亚实施经济改革,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与开发水电相比,有人认为该国更宜利用天然气发电,请说明理由。 20.(2018年1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新型能源基地。2015年底,该省太阳能和风能电力装机总量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11%。图1为山西省略图。图2为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支柱工业变化示意图。 有专家认为山西省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难以取代火力发电,请说明理由。 21.(2017年11月选考)读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聚落空间分布相对_____(填“集中”或“分散”)。图示地区易受台风影响,按自然灾害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台风属于_____灾害。 22.(2017年1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右图为左图中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 说明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 23.(2017年4月选考)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左图)及重庆市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24.(2017年4月选考)【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发展通过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5分) 25.(2016年10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______,下游___________。 26.(2016年10月选考)(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27.(2016年4月选考)【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贵州省略图。 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______、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4分) 下图是赫哲族聚落分布示意图,“赫哲人叉鱼术,堪称中华一绝。”完成1—2题。 1.赫哲族聚落分布特征为 ①带状分布 ②位于盆地 ③沿河分布 ④位于山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这种聚落分布特征,有利的条件是 ①排污 ②取水便利 ③水运便利 ④林业资源充足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流域民族聚落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该流域民族聚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土壤 4.藏族聚落分布区高山草甸面积广,其聚落 A.数量少、规模小,分布集中 B.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分散 C.数量少、规模大,分布集中 D.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 5.羌族在该区域居住历史悠久,与汉族聚落分布区相比,其居住区的优势条件是 A.地质灾害少发 B.水热条件优越 C.防卫环境安全 D.交通运输便利 6.浙江山区较多,但许多主要公路走直线而不呈“之”字形,主要原因是 ①科技水平提高 ②减少占用土地 ③经济实力增强 ④降低工程造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全线长约658千米,设计时速为250千米,途经秦岭,为世界首条穿越艰险山脉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中超过10千米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下图示意西成高铁线路。据此完成7—8题。 7.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频发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B.绕开地质复杂地段,降低工程造价与难度 C.节省建桥资金的投入,缩短建设工期 D.实现高铁直行,保障行车安全与高速 8.影响西成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A.科学技术因素 B.地形地质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资源物产因素 成贵高铁起于成都市,途经乐山市、眉山市、宜宾市、昭通市、毕节市,止于贵阳市,全长约632.6公里,总投资约780亿元,为新建客运专线。全线桥隧比重达到78.6%,占线路总长的29.69%,隧道有183座,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成贵铁路修建中,将不再使用河墩跨桥设计,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铁路其余跨越河段大桥桥墩将不涉水,如鸭池河大桥。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局部高铁分布图与成贵高铁走向图。据此完成9—11题。 9.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成贵高铁走向弃直取弯原因可能是 ①照顾老少边穷地区,有利于扶贫 ②沿线地形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 ③避开成渝铁路客运专线,减少重复性建设 ④合理布局高铁网,使西南三省更广泛的区域受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成贵高铁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修建面临的主要障碍是 A.高寒缺氧,冻土广布 B.戈壁广布,风沙严重 C.资金缺乏,技术落后 D.地形崎岖,地质复杂 11.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铁路其余跨越河段大桥桥墩不涉水的原因 A.为了保护珍稀鱼类栖息地 B.节省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C.利于增加桥梁的稳定性 D.利于增加桥梁艺术性与美观性 成兰铁路连接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设计时速200公里,全线桥隧比((桥梁里程+隧道里程)/总里程)86.05%,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预计2018年2月竣工;京沪高铁设计时速250~300公里,全线桥隧比87.7%,已通车。完成12—13题。 12.成兰铁路与成兰公路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这样布局 ①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 ②利于修建水陆交通枢纽 ③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 ④地形较平坦,造价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下列关于两条铁路桥隧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A.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速度 B.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河流 C.隧道比成兰高于京沪 地形 D.桥梁比京沪高于成兰 生物 英国一研究小组对2000至2013年间南极洲东部朗霍弗德冰川的卫星图片和气象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13年中南极冰层上面先后出现了约8000个湖泊。回答14—15题。 14.南极冰面出现大量湖泊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面下沉 B.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 D.河道变迁 15.南极冰面出现大量湖泊会导致 A.水生植物疯长 B.冰川断裂移动 C.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 D.蓄洪功能增强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下图,完成16—17题。 16.有关升温3 ℃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B.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加 D.西半球粮食产量会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 17.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 B.中亚 C.北非 D.西亚 读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能源排列正确的是 A.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水电、核能 B.煤炭、水电、石油和天然气、核能 C.石油和天然气、煤炭、水电、核能 D.煤炭、核能、石油和天然气、水电 19.①能源在我国分布最多的省区的资源特点是 ①分布范围广 ②种类单一 ③埋藏浅,易开采 ④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可以推知的是 ①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很少 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很大 ③我国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点 ④我国对世界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中国以占全球30%左右的储量,一度“敞开大门”供应了国际95%以上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指令性”开采、控制出口配额之后,量减价升,中国稀土不再卖成“白菜价”。读图回答21—22题。 2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与水的混合物,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下结晶形成,分布于深海底沉积和陆域永久冻土下,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更高。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试采成功,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据此完成23—24题。 23.可燃冰不能近期进行商业化开采的原因是 A.缺乏资金 B.市场需求小 C.开采难度大 D.缺乏政策支持 24.可燃冰如果大量开采,带来的影响是 A.改善大气质量 B.水土流失加剧 C.加速海岸线后退 D.煤炭开采停止 某年3月至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出现严重旱情;但进入6月,强降水持续,一些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旱涝转换之快非常罕见,也就是常说的“久旱逢暴霖”。据此,回答30—31题。 25.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 A.人工增雨效果明显 B.三峡大坝放水影响 C.大气环流变化显著 D.季风气候正常反应 26.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措施是 ①植树造林 ②修建水库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 ⑤打机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27—29题。 27.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A.干旱 B.洪涝 C.暴雨 D.冰雹 28.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①春季多阴雨 ②冷空气势力强大 ③农事活动较早 ④梅雨提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9.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当地时间2016年10月初,飓风“马修”横扫加勒比地区,造成拉丁美洲贫穷国家海地近900 人遇难,之后飓风沿着美国东南沿海缓慢向北移动,虽势力不断减弱,但仍给美国多地带来恶劣天气。下图是“马修”移动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32—33题。 30.海地因飓风而死亡人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受灾地区广,持续时间长 B.位于飓风中心,风力强劲 C.建筑质量差,应急预案不完善 D.地势起伏大,次生灾害严重 31.飓风北移期间势力不断减弱,是因为 A.受暖流影响,气温升高 B.植被覆盖好,风速降低 C.海岸线曲折,拦截飓风 D.向高纬运动,气温下降 直通高考 【答案】1.D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1.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①错。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②错。地势低平,流水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③对。夏秋季节多发台风,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④对。故选D。 2.由材料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高,B对。黄浦江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河流淤积少,A错。在短时间内,陆地构造不会发生明显抬升,C错。地下水水位升高,与防汛墙没有关系,D错。故选B。 【答案】3.B 4.A 【解析】该组试题以煤炭气化利用为背景,考查能源类型、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来说,试题难度较小。 3.煤炭直接来自自然界,属于先天性资源,A错误。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植物所形成的,属于化石能源,B正确。煤炭再生周期很长,因此属于非可再生能源,C错误。燃煤向大气中排放出烟尘、废气等污染物,D错误。 4.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利用方式将煤炭气化后分别提取出煤气、二氧化硫等,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①正确。该利用方式不能增强对煤炭的依赖,②错误。该利用方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拓展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深度,③正确。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不可能实现永续利用,④错误。故选A。 【答案】5.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且温度继续降低,冰川融化减慢,A错误。②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但差值在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但温度逐渐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B错误。③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且温度继续升高,山地雪线上升,C正确。④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但差值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且但温度逐渐降低,亚寒带针叶林带往较低纬度较为温暖的地方移动,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移,D错误。 【答案】6.D 7.B 【解析】6.生物能和太阳能、沼气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读图分析可知,东北地区的柴薪和太阳能、沼气所占的比重最大,故答案选D项。 7.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①正确;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但是并不能说明煤炭资源缺乏,②错误;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但工业化水平较低,③错误;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④正确,因此①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答案】8.D 9.C 【解析】8.读柱状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A、B错;煤炭属于化石能源,D对;从2000年至2015年,消费结构依然由四种能源构成,并没有单一化,且水能、天然气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能源利用趋于合理,C错。 9.读图中折线可知,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始终大于0,说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A、B错;消费增速折线是先上升后下降,C对、D错。 【答案】10.B 【解析】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最有利于聚落(居民点)形成。故选B。 【答案】11.D 12.A 【解析】11.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偏南,说明当时比现在寒冷,冰期和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的气候,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故D正确。 12.图中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错。 【答案】1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高铁以客运为主,所以,浙江省高速铁路选线最主要的因素是城镇分布,B对。 【答案】14.D 15.C 【解析】14.读图,根据图例,结合图中相同的时间气温距平数值判断,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1975——2010年,D对。 15.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例较大,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C对。纬度没有差异,A错。海拔、森林覆盖率不是主要原因,B、D错。 【答案】16.C 【解析】选项中煤炭、天然气、核能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的是风能和核能。 【答案】17.D 【解析】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事件增加;气温升高,高山雪线上升;气候变暖,水稻分布北界北移;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大陆海岸线缩短。 18.【答案】常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较强;风电场可用地多。 【解析】法国西部沿海发展风力发电的有利自然条件要从风力、土地等方面分析。法国西部常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较强;风电场可用地多。 19.【答案】天然气资源丰富;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小;接近电力消费市场;有利于保护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解析】与开发水电相比,更适宜发展天然气要从市场、资源及生态保护方面分析。天然气资源丰富;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小;接近电力消费市场;有利于保护自然保护区。 20.【答案】太阳能、风能资源不丰富;生产波动性较大;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较高。 【解析】结合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的省情,应从太阳能和风能的资源量、开发利用难度、生产的稳定性、开发成本等方面进行说明。 21.【答案】分散 气象 【解析】看图可知,甲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相对分散。按照自然灾害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22.【答案】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印度河径流季节变化大;印度河中下游下渗量大;灌溉水源不足。 【解析】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可从水循环的环节分析,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下渗强烈;地表径流不稳定;且乙地是该国重要农业区,对灌溉水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旱灾多发。 23.【答案】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处,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解析】结合重庆市示意图中城镇空间分布是点状事物的分布,可以从总体分布特征、极值区位置名称、点组成的形状等方面来分析。 24.【答案】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 【解析】首先要正确理解“白灾”是雪灾,题目材料二已经提供材料;这也是选修教材明确给出的地理概念,注意平时要熟悉地理教材;然后要注意“灾”的含义,即造成的危害大。要抓住“抗灾能力”这个关键词。抗灾能力包括牧业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冬季饲料储备情况、牲畜棚舍建设情况、当地居民的抗灾意识和救灾能力等方面。 25.【答案】修筑水库(水利设施) 开挖(疏浚)入海河道 【解析】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修建水库等水利设施,下游开挖、疏浚入海河道。 26.【答案】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解析】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从表格中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耕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面积减少。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导致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植被覆盖率下降。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等,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风沙或沙尘暴灾害,土地荒漠化加重等。 27.【答案】崩塌。可溶性岩石多,地下溶洞发育;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地下水溶蚀作用强等。 【解析】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石、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震动、降雨雨水向地下渗透、自重压力、地下潜蚀掏空等,引起地面向下陷落;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如在地下采矿、坑道排水或施工中发生突水、大量开采地下水、水库蓄引水等。根据上题可知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布,故该省地面塌陷为岩溶塌陷,属于自然塌陷,分析其成原因时,要从喀斯特地貌的特征来分析。 考点突破 【答案】1.D 2.B 【解析】1.读图可知赫哲族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分布上呈带状,选择D。 2.沿河分布主要是为了取水便利和水运便利,排污和林业资源充足不是考虑的因素,选择B。 【答案】3.B 4.D 5.C 【解析】3.读图可知,藏族聚落分布区主要位于岷江支流的上游,海拔高,以山地为主;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海拔较高;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是汉族,主要从事种植业。故B正确。 4.高山草甸分布区海拔高,坡度陡,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因此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故D正确。 5.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以水为屏障,利于防卫。故C正确。河流交汇点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水热条件是否优越关系不大。故B、C错误。汉族居住区位于下游河段,地形相对平坦,交通运输更便利。故D错误。 【答案】6.A 【解析】山区修路多呈之字形是为了减小坡度,增加安全度。浙江山区多,但许多公路走直线,这种道理的造价更高,这说明区域的经济实力较强,同时,该地的科技水平高,能解决坡度大带来的部分安全问题,选A。走直线也要占地,但走直线可以减少通行时间。 【答案】7.D 8.C 【解析】7.西成高铁穿行于高密度隧道群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高铁直行,保障行车安全与高速,D对。线路平直,避免频发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不是主要目的,A错。开凿隧道,增加了工程造价与难度,B错。加大了建桥资金的投入,缩短建设工期不是主要目的,C错。 8.影响西成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C对。科学技术因素是保障,不是主导因素,A错。科技发展,地形地质因素不再是主导因素,B错。高铁以客运为主,资源物产因素的影响小,D错。 【答案】9.C 10.D 11.A 【解析】9.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成贵高铁走向弃直取弯原因可能是照顾老少边穷地区,有利于扶贫,①对。全线桥隧比重达到78.6%,占线路总长的29.69%,隧道有183座,说明地形崎岖,工程量大,造价高,②错。避开成渝铁路客运专线,减少重复性建设,③对。合理布局高铁网,使西南三省更广泛的区域受益,④对。C对,A、B、D错。 10.成贵高铁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经过云贵高原地区,全线桥隧比重达到78.6%,隧道有183座,修建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地形崎岖,地质复杂,D对。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海拔2000米左右,没有高寒缺氧,冻土广布问题,A错。位于湿润区,没有戈壁广布,风沙严重现象,B错。我国经济增长快,资金充足,建筑技术水平高,C错。 11.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铁路其余跨越河段大桥桥墩不涉水,原因是为了保护珍稀鱼类栖息地,A对。大桥桥墩不涉水,对建筑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加大了工程量,增加了工程造价,B错。与增加桥梁的稳定性无关,C错。增加桥梁艺术性与美观性,不是增加工程难度修建大桥的主要原因,D错。 【答案】12.B 13.C 【解析】12.两条交通线平行走过,因此不能利于共用原有公路桥梁,排除①;在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之间没有可供通航的大河,排除②。故B正确。铁路、公路距离靠近,利于铁路建设物资运输;材料中二者“桥隧比”十分接近,“基本平行且距离很近”说明,在成兰铁路建设过程中利用了在以前成兰公路建设过程中改造的地形,减轻工程造价。故B正确。 13.京沪高铁穿过地区主要为平原地形,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以桥代路,因此桥梁比高;成兰高铁穿过地区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上升至海拔3400米的青藏高原东缘,完成二级阶梯攀越一级阶梯后,又回到二级阶梯,沿线地势起伏修剪隧道大,因此需要以降低坡度。故C正确。 【答案】14.B 15.B 【解析】14.南极洲纬度高,气温低,终年被冰雪覆盖,出现大量湖泊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水分聚集形成的,南极地区位于板块内部不会有地面下沉和火山活动,也没有河流分布,不存在河道变迁问题,故选B。 15.南极冰面出现湖泊的原因为全球变暖,由于气温低,水生生物不会疯长,A错。冰面较薄地区会由于融化与原有冰川断裂分开,B对。全球变暖会南极地区会出现雪崩现象,不会出现泥石流和滑坡,C错。南极地区没有洪涝灾害,湖泊与蓄洪无关,D错。故选B。 【答案】16.A 17.D 【解析】16.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升温伴随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会使农作物减产;高纬度的国家则随着积温增加,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17.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就目前来看,三地的降水相当,但全球温度升高3°C后,前两者粮食减产;中亚多为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3°C后,其增产幅度0~40没有西亚地区>40大。 【答案】18.A 19.B 20.B 【解析】18.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为第二大消费能源,故图中①②分别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中国水能丰富,近年来中国对水能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已经达到10%,对应③,据此可知本题选A。 19.结合上题,①能源为煤炭资源,在我国分布最多的省区是山西省,该省煤炭资源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埋藏浅,易开采;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据此选B。 20.结合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可以推知: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在不断增长;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由于化石燃料使用多,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很大;我国天然气储量大,天然气相对煤炭较为清洁,因此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点;我国对世界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据此选B。 【答案】21.C 22.C 【解析】2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因此,①③正确,故答案选C项。 22.根据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可知,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对资源的持续利用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①③正确,故答案选C。 【答案】23.C 24.A 【解析】23.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难开采。根据材料,可燃冰分布于深海底沉积和陆域永久冻土下,我国在2017年试采成功,但开采难度巨大,尚未能大量开采,也正因此近期不能进行商业化开采。据此选C。 24.可燃冰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属于高能量低污染的自然资源。可燃冰开采成功,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甚至对改变世界能源供应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可燃冰是对海洋资源或陆域永久冻土下的开采,而水土流失发生在陆地表层,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可燃冰使用会解决部分能源问题,但不能完全代替煤炭,其使用不会造成煤炭资源开采停止。其开采是在海底或陆地底部对海岸线的影响不大。据此选A。 【答案】25.C 26.B 【解析】25.我国是季风气候,降水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的强弱及进退早晚,即大气环流变化显著都会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及降水的时间分布,影响我国的旱涝;与人工降雨、大坝工程无关;是季风气候的异常现象。选C正确。 26.树木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植树造林既能防洪又能抗旱;水库可在旱季放水灌溉,在雨季蓄水防洪,修建水库既能防洪又能抗旱;湖泊有调蓄径流、调节气候的作用,退耕还湖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疏浚河道利于加速洪水的排泄,主要是防洪不能抗旱;机井利于在旱时可灌溉农田,打机井不能防洪主要利于抗旱。选B正确。 【答案】27.A 28.A 29.B 【解析】27.读图可知,我国西北、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都有干旱发生,相对冰雹、洪涝和暴雨而言,干旱在我国的分布是最广泛的,故A项正确。 28.题目中要求是“自然原因”,所以③农事活动较早,属于人为活动,错误。华南地区纬度低,没有梅雨天气,我国的梅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④梅雨提前错。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春季,雨带移到该地,多阴雨天气,会出现低温的状况,①春季多阴雨对。我国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若西北风的势力强大,会对纬度较低的华南地区产生影响,所以②冷空气势力强大对。故A项正确。 29.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会减轻洪水、暴雨、热带风暴等灾害带来的损失,A可取。在灾害多发区,人们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可以避免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可以在此居住的,B不可取,满足题干要求,故答案为B项。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和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都会减轻灾害的损失,CD可取。 【答案】30.C 31.D 【解析】30.飓风持续时间较短,A错;图示飓风扫过海地边缘地带,不位于飓风中心,B错;海地经济落后,建筑质量差,应急预案不完善,飓风引发的暴雨天气和洪水灾害对当地造成严重破坏,当地对灾害的防御能力差是伤亡重的主要原因,C正确;飓风扫过的位置并地形起伏不大,D错。选C正确。 31.飓风是热带低气压中心形成的气旋,飓风北移期间,是向高纬运动,气温不断下降,其中心的气压了不断的减弱,使其势力不断减弱,最终消失,D正确;飓风形成初期受暖流影响,气温升高,但在向北移动时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A错;该飓风是以海上运动的,其势力减弱主要是中心气压值的变化,不是植被覆盖好,B错;海岸线曲折,也拦截不了飓风,C错。选D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