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1章第25讲区域和区域差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1章第25讲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 25 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 特征分析 考点一 知识整合 答案 1. 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 的 , 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 区域的特点 (1) 区域内表现 出 的 特性,区域间有明显差异性。 (2)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 、 、 边界等。 3. 区域的划分 (1) 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2) 区域类型 : 、 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相对一致 地理位置 自然区 级别 拓展提升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 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可以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 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2)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3)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 2. 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解题探究 ( 2014· 浙江文综 )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 1 ~ 2 题。   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 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均 GDP 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 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 人均 GDP 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 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解析答案   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解析  据 表中数据可知,浙江的人均 GDP 最高,但其水资源压力不是最大, A 项错误 ; 城市化水平 最低的是河南,但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小的是青海, B 、 D 项错误 ; 根据 表中前两列数据可以判断 C 项说法正确。 答案  C   2. 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 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 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 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 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解析答案   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解析  青海 地处我国西部,不具有科技优势, A 项错误 ; 河南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 B 项错误 ; 浙江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 C 项错误 ; 黑龙江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 D 项正确。 答案  D 3.(2015· 上海地理 ) 中亚是我国推进 “ 一带一路 ” 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答案 解析  在中亚区域图中给出了地形、河流分布、降水空间分布等自然因素,农业区分布、农业区域差异、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回答。首先描述中亚地形、河流分布特征。该区域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中亚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有三点: (1)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 300 mm 以下。 (2) 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 300 mm 以上。 (3) 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 600 mm 以上 。 解析答案 以上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及空间分布不同。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中亚地区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解析答案 答案   地形、河流分布特征: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 300 mm 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 300 mm 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 600 mm 以上 。 解析答案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主观题型 题型十 区域特征类 答题模板 1. 如何描述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应首先从地理位置着手,然后再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分别描述。如果图文资料中有自然资源出现,还要加上对自然资源的评价描述。如果没有要点数目的限制或要求,就要全面描述,尽量不要丢项。由于至少有六到七个要点,出于赋分的考量,现在的高考题目一般不会要求这么多要点都面面俱到,而是在评分标准里规定“答出几个要点即可”,这就降低了难度 。 描述角度 主要内容 特征 地理位置 ( 沿海或内陆、大陆东岸或西岸 ) 、地形 ( 类型、多少、分布、地势、地质条件、特殊地貌类型等 ) 、气候 ( 类型、显著特征 ) 、水文 ( 河流、湖泊类型、主要特征 ) 、土壤 ( 类型、厚薄、肥力高低等 ) 、植被 ( 类型、分布、多少 ) 、自然资源 ( 类型、多少、丰富程度、分布特点等 ) 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答题模板如下: 2. 如何描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特征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特征的描述,常用的答题模板为: 描述角度 主要内容 农业 生 产 特征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单位面积产量、农业部门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率、生产水平 ( 机械化程度、集约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等 ) 工业 生 产 特征 工业的发达程度、主要工业部门及结构、工业地域分布、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 尝试应用 1.(2011· 浙江文综 ) 右 图 为 “ 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 ,说明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2.(2010· 课标全国文综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 20 ~ 30 ℃ ,生长周期约 l 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 20 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 空 间 转移 。 右 图 示意我国 2000 年与 2007 年 桑 蚕茧产量 ( 产量大于 0.1 吨 ) 的省区分布。 (1) 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解析答案 解析  题目 要求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因此回答的角度必须立足全国,而图示材料反映的正是全国桑蚕业的发展。读图可知我国桑蚕业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对图进行描述即可。 答案   答案 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 ( 大于 0.1 吨 ) 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变化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 ( 总产量 2000 年以东部最多, 2007 年以西部最多 ) 。 (2) 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解析答案 解析  文字 材料中说明了桑蚕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对广西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可以描述其优势自然条件。不可忽视的是材料中还有 “ 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 这句话,由产业转移的知识我们知道,产业移出地区距移入地区近,可为产业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答案   热量资源 丰富 ( 纬度较低 ) ;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 ( 经验 ) 和销售产品。 (3) 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解析答案 解析  依据 发展桑蚕养殖业需要的条件,将贵州和广西进行对比,分析贵州具备的优势条件或不利条件,然后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答案   赞成 。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区域 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点二 知识整合 1. 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1) 研究方法 : _________ (2) 研究内容和意义 答案 比较法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产业结构 2.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1)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其中 , 是 基本因素, 而 是 自然区域的标志。 答案 地形和气候 土壤和植被 (2) 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 A 东部季风区 B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C 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A _______ 年 等降水量线 b 昆仑山 — 阿尔金山 — 祁连山 C _______ 位置 东部临海 深居内陆 地处西南部 面积 45% 30% 25% 答案 400mm 横断山 地形 __________________ 高原或高山盆地为主 高原、山地为主 气候 ___________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多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多内流河、咸水湖 , _________ 补给 为主 内外流区兼具,湖泊众多,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土壤 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原始土壤 答案 平原、低山、丘陵 季风气候 冰雪融水 植被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 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高寒荒漠、高山草甸和灌丛,森林集中 于 ___________ 边缘 山谷地区 答案 东部和南部 (3) 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农业 活动 最主要的农业区, 以 ______ 为主 以 _______ 为主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 , _____ 农业 交通 交通发达 交通不便 经济和文化 发达 相对落后 答案 种植业 畜牧业 河谷 3.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北方 南方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区, 气候 ________ 地形 ____________ 为主 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河湖 有结冰期 一般不结冰 答案 温暖湿润 平原和高原 (2) 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北方 南方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耕地类型 旱地 ______ 民居建筑 平顶 斜顶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 、 __________ 工业 _______ 为主 轻工业为主 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 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 水田 重工业 内河运输 4.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 划分依据 中国自然条件的 差异 _________ 的 地域 分布 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 答案 (2) 范围 ( 暂未包括港、澳、台 ) ① 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② 中部经济地带 : 。 ③ 西部经济地带: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 黑、吉、内蒙古、皖、赣、湘、晋、豫、鄂 (3) 经济发展的差异 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 经济 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差距逐渐扩大。 ② 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相对缓慢。 ③ 区域位置的差异:东部经济 地带 便利 ,区位条件优越,中、西部距海较远,交通不便。 ④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的差异:东部开发历史和对外开放较早,西部内陆地区较晚。 海运 东部 答案 拓展提升 1.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 气候差异的形成 (2) 地貌差异的形成 (3) 水文差异的形成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 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 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清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解题探究 (2015· 江苏地理 )2015 年是 “ 一带一路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和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 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 “‘ 一带一路 ’ 主要线路示意图 ” 。读图回答 1 ~ 2 题。 题 组一 区域差异 1. 关于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解析答案 解析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沿海地区位于欧洲,两地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东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低,西部欧洲均为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城市化阶段,速度缓但水平高;东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西部要低,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东部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于西部发达国家,且西部以乳畜业为主。 答案  B   2. 某年 6 月至 8 月,一艘邮轮沿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 A. 经南海时,遭遇梅雨 阴雨连绵 B . 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 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 森林 D . 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解析答案 解析  解答 的关键是从题干获知时间是 6 月至 8 月,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航行方向由东向西。南海无梅雨天气;经阿拉伯海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洋流由西向东流,故逆风逆水;红海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见不到大片森林;地中海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不可能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答案  B 3. 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地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 B. 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 C. 甲地水热充足,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D. 乙地草原广布,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乳畜业 读下面两幅区域图,完成 3 ~ 5 题。 题组二 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解析答案 解析  甲 图区域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乙图区域为非洲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地经济较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甲地纬度低,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乙地草原地带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地域类型为游牧业,热带森林地区还存有热带迁移农业。故正确答案为 C 。 答案  C   4. 乙图中 ①② 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 ① 地:热带雨林带,纬度 B. ① 地:热带草原带,地形 C. ② 地:热带雨林带,地形 D. ② 地:热带草原带,洋流 解析答案 解析  乙 图中①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势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对流弱,降水少,形成植被稀疏的热带草原带 。② 地索马里沿岸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离岸风,水汽少,促使离岸流的形成,离岸流又促使了上升寒流的形成,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冬季盛行风——东北风,从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雨水也少,使得沿海地区形成热带荒漠带。故正确答案为 B 。 答案  B   5. 图中 M 、 N 是世界著名河流,两河共同的特征是 (    ) A. 上游多峡谷,落差大 B. 下游补给量大 C. 水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D. 支流少,含沙量大 解析答案 解析  图 中 M 河为湄公河,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流经东南亚各国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支流众多,使得下游补给水量大; N 河为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湖区,上游地势崎岖多峡谷,落差大,流出东非高原后进入热带沙漠地区,支流少,含沙量较大;两河水源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其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故正确答案为 A 。 答案  A 6.(2015· 江苏地理 )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 1 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 2 为江苏省简图。 题组三 区域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二 图 3 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 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 ___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 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 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 ④ ____ 为主 较少 解析答案 解析  结合 图 1 和图 2 ,可以清楚地比较两省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答案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 以盆地、山地为主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 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 丰富,以 ④ 能源资源 (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 为主 较少 解析  由 材料一中的 “ 有效风能密度 ” 信息,分析两省区的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答案   新疆 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 (2) 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解析答案 解析  由 材料二分析两省区的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答案   第一产业 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 (3) 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解析答案 (4) 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江苏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答案 解析  江苏 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强,但矿产资源缺乏;而新疆位于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新疆、江苏的相互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答案   对 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5)2011 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答案 解析  霍 尔果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加上国家的特殊政策,都是有利的发展条件。 答案   是 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 。 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三 知识整合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 的 。 2. 不同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阶段性 阶段 影响 因素 分布 典例 采集和狩猎 阶段  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_______ 资源 丰富地区   动植物 农业社会阶段 地形 、水源、气候、土壤 ________________ 的 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四大文明古国 工业社会阶段 能源资源、金属资源 、 ________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交通发达的地区 德国鲁尔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山东东营 后工业化阶段 环境质量 _____________ 的 地区 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南部 答案 亚热带和暖温带 交通状况 环境质量优越 二、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特点:具有明显 的 。 (2) 具体表现: 阶段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海技术落后时期 以 海 为疆界,海洋不被重视,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大 航海技术发展和进步阶段 海洋资源利用加强,人口和城市 向 __________ 集中 ,海洋地位日益重要 答案 阶段性 沿海地带 2. 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工业化开始以前 ① 社会经济 发展 。 ② 文化、技术多 由 传入 。 ③ 人口 。 (2) 工业化开始后 ① 利用 优势 ,发展商品经济。 ② 利用波浪、海滩等, 发展 。 ③ 岛屿周围海域 的 得到 重视。 答案 水平低 大陆 稀少 海运和港口 旅游业 归属权 深度思考 1. 有人认为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成为影响工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不正确。 因为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在增大,但知识和技术仍是影响工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答案 2. 目前,人类对岛屿的开发不一定是针对资源的开发。试说明原因。 答案   目前人类对岛屿的开发主要表现为海洋交通运输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岛屿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主要方式。 答案 解题探究 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关着的残破房屋、人烟稀少的马路、几无船只的冷清码头 …… 一派萧条的景象, 2013 年 3 月以来,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 —— 底特律已经走到破产的边缘。 底特律兴起的 18 世纪,内河水运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由亨利 · 福特首创的流水线作业,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更使底特律因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齐聚于此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 “ 汽车之城 ” 。 题组一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但是,随着本土普通轿车市场渐趋饱和,日、德车系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雪上加霜的金融危机 …… 下图示意美国部分地区。 (1) 简述 18 世纪底特律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解析答案 解析  读 图分析,底特律位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根据图例可知,该地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靠近原料、燃料产地。当时的运输以内河航运为主,这里有廉价水运、广阔市场,促使工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地形 平坦 ( 或:水源充足 ) ;丰富的煤炭、铁矿;廉价水运;广阔市场。 (2) 说出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 20 世纪成为 “ 汽车城 ” 的主要原因。 解析答案 解析  除 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 20 世纪成为“汽车城”主要是接近原料产地,首创流水线作业,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集聚,取得了工业集聚的效应。 答案   接近 原料产地 ( 或:接近钢铁基地 ) ;先进的生产技术 ( 或先进的生产方式 ) ;工业集聚。 (3) 分析目前底特律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 解析答案 解析  底特律 是传统工业区,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日、德等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现代工业发展,交通方式和工业布局的改变,加速了底特律的衰落。 答案   以 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 ( 或金融危机 ) ;交通方式和布局的改变等。 方法技巧  以联系图解读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过程 (1) 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转型阶段主要表现为产业衰落、经济衰退、环境恶化、人口外迁。 (2) 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 ①交通 ② 人口分布:乡村 → 城市 ③ 工业、城市:密度小 → 密度大 ④ 乡村与城市:乡村地域面积减小;城镇地域面积增大。 (3) 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 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础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完成 2 ~ 4 题。 题组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2.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解析答案 解析  设 问是 “ 初期阶段 ” ,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下降;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 答案  B   3.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 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 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 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解析答案 解析  成长 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答案  D   4. 图中 A 、 B 、 C 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 A.A - B - C B.B - C - A C.C - A - B D.B - A - C 解析答案 解析  结合 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 图中 C 点 ) ,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 图中 A 点 ) ,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 图中 B 点 ) 。 答案  C 5.(2014· 福建文综 )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题组三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一 在 21 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 说出 B 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解析答案 解析  位置 一般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作为港口,还需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比如航线位置、经济腹地等。 答案   位于 30°N 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 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解析答案 解析  自然 条件一般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海洋经济则要考虑海洋资源及海岸特征,比如渔业资源、海岸特征、海洋矿产等。 答案   地处 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 ( 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 ) 丰富。 归纳总结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① 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② 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图形突破 读图方法 图形十三 区域图 以下图为例,分析说明判读区域图的方法: (1) 空间定位:区域位置决定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影响区域的人文特征。区域定位是区域特征分析的前提与基础。区域定位要利用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参照性地理事物等信息。如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岛屿地处热带,位于西半球、北半球;根据图中参照性地理事物名称可知,该岛屿是加勒比海上的岛屿。 (2) 要素提取:区域图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些地理事象有何突出特征?读图时要根据图名锁定主题,结合图例找出图中的关键地理事象及其特征。如图中标注了经纬度、濒临海洋,着重显示了该岛屿的河流分布与山峰海拔 。 (3) 区域内的地理要素有何联系?如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读图时可根据区域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判读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进而结合地形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以及植被类型等。根据人地相关原理推断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地形、气候等条件可确定区域农业类型;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可以推断区域人口、城市、交通线、工业等的分布。如图中所示岛屿,根据图示信息可以进行如下推断: ① 河流及山峰海拔 →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 中部山脉横贯东西,南北为狭窄的沿海平原; ② 经纬度 → 地处东北信风带 → 中部山脉北侧因地处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量比南侧河流丰富。 (4) 综合运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① 区域开发利用方向:分析区域开发的优势条件,找出制约区域发展的因素,在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如图中岛屿,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该岛北部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水热条件优越,适宜种植甘蔗、咖啡等;南部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 区域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区域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类:区域特征 → 限制性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应遵循可持续发异遥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读 图训练 下图示意某岛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图中岛国 (    ) A. 位于北冰洋 B.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四周高中部低 C. 河流流域面积大 D. 冰川地貌分布较广,地热资源丰富 2. 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 (    ) A. 年降水量较多 B. 苔原面积更大 C. 城市数量较少 D . 交通通达度低 思维过程  三步读图 找: 本题图为某岛国的“地形和位置”;根据图例知道城市、河流区域界线分布情况以及等高线分布。 析: 答案   1.D   2.A 读 “ 某区域图 ” ,完成 3 ~ 4 题。 3. 影响图示地区 1 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 地形和洋流 B . 纬度和大气环流 C. 纬度和海陆 位置 D. 海陆位置和洋流 解析答案 解析  图示 地区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受西风的影响减弱,故气温由西南向东北降低。 答案  B   4. 图中城市、铁路分布于南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纬度较低,气候相对温暖  ②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  ③ 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④ 矿产丰富,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解析答案 解析  图示 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温比较适宜;煤铁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因此人口较多,城市和铁路亦分布在南部地区。该地区受热量条件影响,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该地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答案  C 练出高分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读 “ 某区域示意图 ” ,回答 1 ~ 2 题。 解析答案 1. 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 A. 河流   明确 的 B . 湖泊  模糊的 C. 交通线  模糊的 D . 山脉  明确的 解析  由 图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 答案  D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2.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 A. 化学工业 B . 建材工业 C. 电子工业 D . 纺织工业 解析答案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解析  由 图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  C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 “ 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 ( Ⅲ ) 、次适宜区 ( Ⅱ ) 、不适宜区 ( Ⅰ ) 区划图 ” 。读图回答 3 ~ 4 题。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3. 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 A. 气候 B . 土壤 C . 市场 D . 水源 解析答案 解析  依据 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答案  A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4. Ⅰ 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 光照弱 B . 降水少 C. 多大风 D . 低温冻害 解析答案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解析  荔枝 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 Ⅰ 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答案  D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 5 ~ 6 题。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解析答案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5. 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甲区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 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 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 该地区饮食为 “ 饭稻羹鱼 ”“ 山珍海味 ” 解析  该 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该是有 “ 鱼米之香 ” 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 “ 饭稻羹鱼 ” ;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为山地,故饮食又有 “ 山珍海味 ” 。由于甲地为多条河流的源头,应该是山地地形而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乙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而应发展水稻种植。 答案  D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6. 下列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 有关 ② 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 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 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解析答案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解析  当地 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 “ 水硬 ” ( 碱性强 ) 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答案  D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 年京津冀一体化构想受到空前重视,这一构想有利于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 右 图 是京津冀区域略图。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解析答案 (1) 根据自然条件分析,张家口建设为生态涵养区,承德建设为高科技园区的合理性。 解析  在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张家口作为生态涵养区,主要是对北京有生态保护作用,再结合图中张家口、北京位置回答;承德建设高科技园区的合理性,从自然条件分析,高科技园区需要优越的环境条件。 答案   张家口 地区建设生态涵养区,有利于阻挡风沙 ( 减少沙尘对京津城市的危害 ) , ( 位于河流上游 ) 有利于改善河流水质;承德位于京津城市东北部,位于京津盛行风垂直郊外,不易受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2) 简述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对缓解京津冀城市化问题的积极意义。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解析答案 解析  首先 明确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然后从缓解这些问题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减轻 人口压力,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有害物的排放,缓解城市用地压力,减轻城市住房压力。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2014· 浙江文综 )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 8 ~ 9 题。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8. 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均 GDP 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 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 人均 GDP 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 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解析答案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解析  据 表中数据,浙江的人均 GDP 最高,但其水资源压力不是最大;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但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小的是青海。 答案  C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9. 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 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 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 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 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解析答案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解析  青海 地处我国西部,不具有科技优势;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 答案  D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2013· 上海地理 ) 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 10 ~ 11 题。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2000 年 2008 年 2009 年 农业人口 ( 万人 ) 25.40 12.50 11.70 耕地 ( 万公顷 ) 28.59 20.50 20.23 农业产值 ( 亿元 ) 216.50 280.35 283.15 种植业 ( 亿元 ) 61.84 106.07 114.29 牧业 ( 亿元 ) 80.75 63.50 60.04 渔业 ( 亿元 ) 36.53 55.23 51.39 农业服务业 ( 亿元 )   8.20 8.49 10.2000 年到 2009 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  ② 渔业产值有增有减  ③ 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  ④ 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A. ①③ B . ①④ C. ②③ D . ②④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 表格数据分析: 2000 年到 2009 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农业产值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 答案  A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11. 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    ) ①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② 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③ 从业人口有所减少  ④ 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 A. ①② B . ②③ C. ③④ D . ①④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 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分析,上海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所以将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将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口继续减少,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农业产值的增长低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所以农业产值的比例下降。 答案  B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与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12.(2012· 海南地理 )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 “ 绑腿 ” 。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注意将苗族男子着装的功能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结合起来考虑。由图中等高线形态可知该地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材料中 “ 对襟短衣 ”“ 裤筒较宽大的长裤 ” 可以散热; “ 绑腿 ” 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并且冬季可以防寒。 答案   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 ( 植被茂密 ) ;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 ( 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 ) ;打 “ 绑腿 ” 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 ( 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13.(2014· 北京文综 )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 十二五 ” 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下题。 高考题组 解析答案 8 9 10 11 12 13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解析  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可从资源、位置、劳动力、土地、市场、政策等方面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图示中川渝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 煤矿、金属矿、天然气田等 ) ,因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该地区位于长江上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长三角低,拥有广阔且价格较低的土地,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 ( 面积大 ) ,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 高考题组 8 9 10 11 12 13 第 25 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