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 2.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単项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综合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距离地球约20.4光年处,有一颗编号为格利泽581的红矮星。天文学家曾经跟踪这颗红矮星11年,检测到该星球共有6颗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编号为581 b~581 g。其中581g自转周期与其公转周期相等,表面由岩石组成,拥有类似地球的大气层和重心引力,而在这颗星的日夜交界处,科学家推测可能拥有近似地球的温度。科学家曾“百分之百”地断定该星球适宜生命体存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行星581g位于 A. 太阳系 B. 河外星系 C. 地月系 D. 总星系 2. 科学家断定581g适宜生命体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该星球 A. 距离太阳较近 B. 表面由岩石组成 C. 可能存在液态水和大气 D. 自转周期与其公转周期相等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在距离地球约20.4光年处,有一颗编号为格利泽581的红矮星,20.4光年已超出了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又位于总星系中。目前该行星系统已经包括了6颗行星,编号为581 b~581g,该行星系统与太阳系极为相似,因此该行星系统位于总星系中,D正确。 【2题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主要有:日地距离适中和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结合选项可知,只有 C 符合;距离恒星的距离要适当,太近温度太高,太远温度过低,及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过长或过短都不适合生命的存在,固体表面不是主要条件,A、B、D 错误,故选C。 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将太阳辐射能量转化为电能。有专家指出,上海少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A. 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 B.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C.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 D. 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4. 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原因是 ①上海技术先进,土地充足 ②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 ③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 ④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形成天气变化,但不一定都是洪灾,A错;太阳辐射不会扰动电离层,太阳活动才会扰动电离层,B错;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量来源,但不是唯一的能量,C错;太阳辐射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D正确。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上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不足,①错;上海经济发达,常规能源不足,发展太阳能主要解决能源不足问题,②正确;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分布分散,③正确;太阳辐射受天气变化影响大,不稳地,④错,因此本题选择B。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②表示 A. 地壳 B. 地幔 C. 外核 D. 内核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①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大洋部分较厚 B. 软流层位于图中②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 图中①、②两层均由岩石组成,合起来称为岩石圈 D. 图中③、④两部分无横波通过,是因为③、④均为液态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全层结构特征,据图②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B正确;地壳位于莫霍界面到地表的范围,A错;古登堡界面到地心为地核,其中地幔以下大约至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全层结构特征。图中①层为地壳,厚度不一,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较薄,A错;图中②层为地幔,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B 正确;岩石圈时上地幔软流层向上至地表的由岩石组成的空间,包括地壳,C错;③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通过,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④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D错误,故选B。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是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⑤ D. ③⑥ 8. 形成景观③中千沟万壑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风力堆积 D. 流水堆积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据图分析,①三角洲地貌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②为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形成;③为沟谷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④冰斗、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⑤为新月型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⑥洪积扇,为流水堆积地貌;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②⑤,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③中千沟万壑地貌属于流水侵蚀地貌,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冰斗、角峰等冰川地貌;风力堆积新城沙丘等地貌;流水堆积形成三角洲和洪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故选B。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2018年度,1月、2月和12月宿迁市区PM2.5含量高,雾霾较为严重。下图为“雾与霾的形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宿迁1月、2月和12月雾霾较为严重的原因是 A. 这三个月降雨、降雪多 B. 这三个月降水少,大气中微粒含量多 C. 气温低,大风天气多 D. 居民使用天然气增多,排放CO2多 10. 为了减少雾霾天气,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①集中供热取暖,减少大气中PM2.5含量 ②推行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③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煤炭使用量 ④控制工业排污,发展循环经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据图分析形成雾霾的原因是大气中微粒含量多以及空气的水汽饱和度低,宿迁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较少,水汽饱和度较低,同时,冬季大气中的微粒含量多,因而导致雾霾严重,B正确,A错误;若气温低,大风天气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不易形成雾霾天气,C错误;雾霾是由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多、不易扩散形成的,居民使用天然气为清洁能源,不易造成雾霾,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减少雾霾的措施,根据雾霾产生的原因即可判断相应的措施,集中供热取暖,减少大气中PM2.5含量;推行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控制工业排污,发展循环经济都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粒物,有利于减少雾霾,而加大煤炭使用量会排放出大量的颗粒物,增加雾霾的产生,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C。 杨絮是杨树发育结籽产生的白色絮状物,随气流运动而飘散,状如飞雪。每年5月上中旬是宿迁杨树产生杨絮的集中期,给宿迁带来了很大影响。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一天中杨絮最易飘起的时间是 A. 子夜 B. 清晨 C. 午后 D. 傍晚 12. 杨絮飘飞给宿迁带来的影响有 ①诱发呼吸道疾病 ②带来火灾隐患 ③影响出行安全 ④增加旅游吸引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杨絮是杨树发育结籽产生的白色絮状物,随气流运动而飘散,状如飞雪,推测其产生的条件是空气干燥且空气对流旺盛才有利于杨絮的飘散,一天中中午后气温最高,空气的垂直运动最为强烈,杨絮最易飘起,C正确;子夜、清晨、傍晚气温较低且水汽较多,空气对流较弱,杨絮不易飘起,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杨絮飘飞容易造成呼吸道和皮肤过敏,有诱发呼吸道疾病;杨絮干燥,易燃,容易带来火灾隐患;杨絮飘飞,造成视线干扰,易影响出行安全等造成旅游吸引力的下降,因此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a、b、c、d、e分别表示 A. 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 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 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 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14. 当降水量相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表起伏大,则坡面水流慢 B. 植被覆盖密,则截留雨水多 C. 岩体破碎多,则地下径流小 D. 降水强度大,则坡面下渗多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判断图中e为海洋上的水通过蒸发在海洋上空形成小水滴,为蒸发环节;a环节将海洋的小水滴输送到陆地上空,为水汽输送环节;b环节表示河流水流入海洋,为地表径流环节;c环节表示河流水变为地下会,表示下渗环节;d为地下水注入海洋,表示地下径流环节,据此判断C正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当降水量相同时,地表起伏越大,坡面径流汇聚的时间越短,流速越快,植被覆盖率越高,截留的能力越强,截留的雨水越多;岩体越破碎,越有利于下渗;降水的强度越大,下渗越少,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多,综上分析,ACD错误,B正确。 进入2019年以来,秘鲁多次发生地震,连续多发的地震给人民带来很大的危害。下图为秘鲁今年发生的四次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秘鲁地震多发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 B. 图中四次地震震中均在陆地上 C. 一般来说,地震震级越高,危害越大 D. 监测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 16. 地震发生时,合理的避灾方法是 A. 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 B. 通过电梯及时转移 C. 迅速跳楼逃生 D. 有序撤到空旷地带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据图分析,秘鲁地震多发是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A错;图中四次地震震中有两次位于板块交界处,B错误;遥感用于受灾程度的估算,因此监测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RS,D错;一般来说,地震震级越高,破坏程度越大,危害越大,C正确。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震的避灾方法,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楼上跳下,地震间隙要有序撤到空旷地带,转移时不要通过电梯,到室外后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故选D。 人口承载系数指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下图为“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及人口流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示省区中,理论人口承载密度最大的是 A. 江西 B. 广东 C. 福建 D. 云南 18. 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迁出省份自然环境恶化 B. 省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C. 矿产资源开发带动人口迁移 D. 迁入省份生态环境良好 【答案】17. B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的能力,根据人口承载系数指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得出理论承载密度=实际人口密度/人口承载系数,因此理论承载密度与人口承载系数成反比,据此退出广东省理论承载密度最高,B正确。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根据图中人口主要由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西等地迁向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和福建省,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就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西部落后地区人口迁入,据此判断B正确。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 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 D. 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20. 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A. 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 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 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 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答案】19. A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苏州的建筑布局形成“小桥、流水、人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不同,B错误;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布局,C错误;北京的城市布局是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与苏州不同,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布局是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据此判断ABC符合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D不符合,故选D。 随着农业科技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北方城郊温室大棚面积迅速扩大,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节蔬菜成为市民冬季餐桌上的家常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影响我国北方城郊温室大棚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 B. 水源 C. 政策 D. 市场 22. 图中,温室大棚的保温作用原理是 A. 增强了进入棚内的太阳辐射 B. 减弱了棚内地面辐射的热量 C. 阻碍了棚内地面辐射热量的散失 D. 增强了棚外的大气逆辐射 【答案】21. D 22. C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21题详解】 决定农业种植作物类型和面积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反季节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促使我国北方城郊温室大棚发展,D对。气候、水源、政策是重要影响因素,不是主导因素,A、B、C错,故选D。 【22题详解】 温室大棚内能够种植反季节蔬菜,因为大棚产生温室效应,阻碍了棚内地面辐射热量的散失,改善了大棚内热量条件,C对。由于大棚采用透明膜材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但不能增强太阳辐射,大鹏具有保温效果,增加了棚内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热量,减少了棚外的大气逆辐射,ABD错误,故选C。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各种农业生产各具特色值得相互借鉴。图为“我国两种典型的农业生产景观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3. 乙农业生产可向甲农业生产借鉴 A. 提高机械化水平 B. 增加商品率 C.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 扩大生产规模 24. 与乙农业地域类型一致的是 A. 美国中央大平原 B.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C. 欧洲西部地区的乳畜业 D. 宿迁市区周边的观光农业 【答案】23. C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特征,据图判断甲为季风水田农业,其特点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商品率低,乙为商品谷物农业,可以借鉴甲的经验为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据图判读乙图为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和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A正确;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大牧场放牧业,欧洲西部地区的乳畜业,宿迁市区周边的观光农业属于都市农业,BCD错误,故选A。 南宁到贵阳高铁是“一带一路”陆路南北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2023年建成通车。路线穿过黔桂高原过渡带及桂西岩溶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区,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岩溶不良地质特别突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影响贵南高铁建设的最主要因素为 A. 地形因素 B. 经济因素 C. 人口因素 D. 科技因素 26. 贵南高速铁路建成后,将使两省市 A. 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B. 矿产资源加速外运 C. 就业困难得到解决 D. 缩短货物运输距离 【答案】25. B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影响贵南高铁建设的最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现代建筑技术水平高,交通线路建设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B对。地形因素是限制性因素,人口因素影响减少,不是决定因素,A、C错。技术因素是保障因素,D错。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贵南高铁建成后,减少了出行时间,有利于两地的人口流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A正确;高铁主要服务于客运,对矿产资源运输和货物运输距离的影响小,B、D错误;贵南高铁的修建会对两省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但就业困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下表为“陕西省西安市各圈层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的净变表(1982~2000年)”,完成下面小题。 27. 西安市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是 A. 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加大 B. 内圈和中圈人口密度增长缓慢 C. 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D. 外圈人口密度增加速度最快 28. 根据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形成西安市主要住宅区的是 A. 市中心区和外圈 B. 市中心区和内圈 C. 中圈和外圈 D. 内圈和中圈 【答案】27. C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图文信息,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功能分区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西安市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从表中可以看出:西安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人偶密度减少,外圈人口低速增长,内圈和中圈人口快速增长。故C对。 【28题详解】 据图文信息判断,西安内圈和中圈人口快速增长,所以目前形成西安市主要住宅区是内圈和中圈,D对;市中心主要诶商业区,外圈人口较少,未形成主要的住宅区,ABC错误,故选D。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布局,实现了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图中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同学们各抒己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下列意见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A. 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 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 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 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30. 要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保证是 A. 加强区域能源工业发展 B. 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 C. 加强重化工业发展 D. 构筑现代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答案】29. C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故选C。 【30题详解】 要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区域之间的联系应加强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D正确;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强重化工业发展和加强能源工业发展对经济一体化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本部分共4题,共40分)。 31.图1为“某城市夏季午后气温曲线空间分布示意图”,图2为“该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夏季午后气温总体分布特点是_________,这对城市降水可能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 (2)图2中表示城市中心区是__________(填字母),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_(填字母)。甲风向的成因是_________。 (3)图2中abcd四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处,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_处。 (4)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一学生提出该市可在郊区A处增加生态林面积,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_________(合理或不合理),依据是_________。 【答案】 (1). 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降低 (2). 增多 (3). a (4). b (5). 城市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城市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郊区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形成城市风。 (6). b (7). a (8). 合理 (9). 造林位置处于城郊热力环流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降低流入城区的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气温曲线进行判读,夏季午后气温最高值位于中心区,最低值位于郊区,整体呈中心区向郊区下降的趋势;此时中心区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可能会增加降水量。 (2)本题考查城市热力环流的判读,中心区域郊区相比,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中心;郊区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中心,导致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中风由中心区流向郊区。据此判断,城市中心区的是a,表示郊区的是b,甲风向的成因是城市风。 (3)本题考查等压面图的判读及温压关系,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大于低压,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因此气压最高为b,气温最高a。 (4)结合城市热岛环流的原理进行判断即可,城市热岛环流中,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往往会将郊区的污染物、工业粉尘等带到城市对城市造成污染,在在郊区A处增加生态林面积,可以过滤郊区吹响城市的风,可以起到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据此判断合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是中部经济地带,以东以南(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 材料二 图1为“2017年我国城市化省区差异图”,图2为“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图3为“城市建设前与城市建设后水资源状况示意图”。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_________,目前江苏省处于城市化的_________阶段。 (2)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比东部_________(高或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图19中,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双选) A.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B.蒸发量减弱 C.地下径流增加 D.城市绿化面积减少 (4)若城市化前后的降水量相同,地表径流量在城市化后_________(大于或小于)城市化前。这种变化对城市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_________,缓解该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加速阶段 (3). 低 (4). 西部比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低 (5). BD (6). 大于 (7). 城市内涝 (8). 加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构建海绵城市 (9). 疏浚河道,改造地下管网,铺设透水路面。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读图,目前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位于50%-70%之间,对应右图判断处于加速阶段。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分析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低于东部地区,主要是由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城市,提升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 (3)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城市建设前和建设后,区域大气降水量基本没变,A错;建设前蒸发为40%,建设后蒸发为25%,蒸发减弱,B正确;低下径流由60%下降到32%,建设后地下径流减少,C错误;城市建设后大量绿地被改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面积减少,D正确,故选BD。 (4)结合图3分析,若城市化前后的降水量相同,地表径流量在城市化后大于城市化前,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加上城市建设后河网被破坏,会排水不畅,容易导致城市内涝问题。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即可得到相应的措施,例如铺设渗水砖,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疏浚河道,提高河流的排泄能力等。 33.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功能区是_________,乙功能区是_________,城市空间结构为_________模式。 (2)图中工业区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商业区 (2). 住宅区 (3). 多核心 (4). 位于城市外缘 (5). 沿交通干线两侧分布 (6). 城市外缘地价较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7). 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交通运输便利。 (8). ① (9). 靠近风景区和湖泊,环境优美;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较好 (10).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环境好;靠近交通干线,交通便利。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判读,据图甲功能区面积较少,且位于市中心是城市环线与主要交通干线的交汇处,据此判断为商业区;乙功能区在市中心周围,面积广大,应是住宅区;据图判断该城市为多核心模式。 (2)直接读图可知图中工业区沿交通干线分布,且位于城市边缘地区,一是由于靠近交通干线,交通运输便利;二是位于城市边缘地区,地价便宜。 (3)一般情况下高级住宅区与文化区和风景区相连,据图分析,①地,位于靠近河流与湖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且位于盛行风垂直方向的郊外,污染较小,适宜建高级住宅区;同时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中南工业基地是东北经济区的核心,已经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图1为辽中南工业基地示意图。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成为世界著名的临海工业带。图2为日本主要工业带分布图。 (1)辽中南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以 _______为主,对地理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 (3)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最主要区位优势是_______;与辽中南工业基地相比,其不足之处是_______。 (4)辽中南工业基地与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均是工业集聚形成的,试分析工业集聚的主要意义。_______, _______。 【答案】 (1). 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 交通便利 (3). 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 (4). 重工业 (5). 资源短缺 (6). 环境污染 (7). 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 (8). 矿产资源短缺 (9). 有利于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10). 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便于集中处理污染物。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条件,据图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位于北方地区,煤炭、是由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等 (2)结合材料辽中南已经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说明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 (3)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赖严重,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岸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是这些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便于原料进口和商品出口;与辽中南相比,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矿产资源不足。 (4)本题考查工业集聚的意义。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有利于生产效益与利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