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第五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最新考纲 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思维导图 考纲解读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微专题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 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 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 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它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其激烈显示可以在地表形成火山地貌。 考向 根据地理景观图判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作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答案 B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褶皱山地(向斜山),四个选项中只有地壳作用会形成褶皱山地。 微专题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 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 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深度思考 1.有同学认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谷出口比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容易形成洪积(冲积)扇,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 不对。 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平原地形是外力沉积作用的结果,因此所有平原都是特别平坦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不正确。 并非所有平原都是特别平坦的。例如冰碛平原多呈波状起伏的状态。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 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 积 作 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考向一 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表现 1.(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 C 解析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考向二 结合区域景观描述地貌的形成过程 2.(2012·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答案 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解析 A处为河流发源地的点苍山,是图中断层中岩体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B处为断层陡坡下的平原,是由图中各河流形成的洪积—冲积扇连在一起形成的洪积—冲积平原。 思维警示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微专题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概念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3.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作用。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特别提醒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 浆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考向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考查岩石的形成过程 (2013·上海地理)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下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变质岩。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第2题,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而形成。图中④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 读图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表现,它实际上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正确掌握该内容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1)准确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由上图可知:当炽热的岩浆(图中C)从地球内部喷出后,便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果岩浆未喷出地表便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为侵入岩(图中D);如果岩浆到达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为喷出岩(图中E)。 岩石在地表暴露,受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常含有化石的沉积岩(图中A)。 沉积岩在高压、高温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图中B),变质岩在地壳深处被高温熔化变成岩浆。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 (2)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 ①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②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③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总结 岩浆喷出或者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4)熟悉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1.1074年,沈括在太行山区发现横贯在山崖石壁中间一条含有螺蚌壳和鸟卵形的砾石长带,经过观察分析后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这里过去曾经是海滨,然而现在东面距海已经近千里了。”太行山区由海滨变为山地的主要作用力是(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答案 B 解析 太行山区由海滨变为山地,主要是地壳上升所致。 2.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 ) A.岩浆岩和变质岩 B.变质岩和岩浆岩 C.沉积岩和变质岩 D.变质岩和沉积岩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看出甲处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乙处附近有岩浆侵入,会使其岩性发生变化。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3~4题。 3.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有(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四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风积沙丘、河流侵蚀峡谷、风蚀雅丹地貌。第4题,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延伸、填海造陆,逐渐形成河 口三角洲平原。风力携带的沙尘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 A.①岩 B.②岩 C.③岩 D.④岩 6.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①是喷出岩,②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④是侵入岩。白头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岩。第6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③类岩石为变质岩,①②④三类岩石变成③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 [能力提升练] 读下图,回答7~8题。 7.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 )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砂 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 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 8.据图推断,近年我国( ) 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 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 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 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图中显示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总输沙量与河流搬运能力和河流含沙量呈正相关,则总输沙量减少的可能原因是河流水量减少导致的搬运能力下降,或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或河流流域内修建水库拦截了部分沙源。第8题,图中显 示河流总输沙量减少,则河口沉积作用减轻,海水侵蚀作用加强;另外从海平面上升角度看,海岸后退。 下图2是“我国某石灰岩分布广泛地区的等高线图”,图2中A河流被称为“白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呈乳白色;而B河流被称为“黑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沉积了大量黑色的淤泥。图1是图2中M处天然形成的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的水池,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多和长大,科学术语被称为“钙化池”。钙化池光滑平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据此回答9~11题。 9.图中M处钙化池形成的碳酸钙来源于( ) A.A河流 B.B河流 C.C山脊 D.D河流 10.从钙化池的形成中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池的外边缘流速较池内小 ②池的外边缘流速较池内大 ③池内沉积作用快于池的边缘 ④池的边缘沉积作用快于池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科学家们将钙化池的边缘切开研究发现,其边缘呈层状结构,层状结构呈白色与黄色相间分布,厚薄不一。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白色的是碳酸钙,而黄色的则是泥土。据此推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区域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②碳酸钙沉积层越厚,说明该时期降水越少 ③泥土颗粒的大小可以反映当地降水强度大小 ④上述现象在西欧发现的可能性较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9.B 10.D 11.D 解析 第9题,图中B河全程等高线较稠密,河流流速快,主要表现为外力侵蚀,大量碳酸钙被带到M处,由于流速变慢而沉积;而A河上游流速快、下游流速慢,碳酸钙可能在图中A处沉积。故M处钙化池中的碳酸钙来源于B河流。第10题,图中显示池内沉积明显,特别是池的内边缘沉积更明显,一般沉积明显之处的流速较慢。第11题,钙化池沉积层厚度与河流带来的碳酸钙多少有关,而碳酸钙多少又受水量影响,故厚薄不一说明降水不均匀, 可排除①④;泥土颗粒越大说明降水强度越大。 1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采玉期集中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下图),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加工、销售。最近,缅甸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 (1)根据资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 (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原因。 答案 (1)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2)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 解析 第(1)题,“水石”是翡翠石料,翡翠是岩浆岩经高压变质形成,可从岩浆岩、变质岩成因分析;在河床上形成如图2所示的水石,还需经过流水的外力作用。第(2)题,从气候对河流水量影响的角度分析。 13.红地球葡萄穗大、粒大、色泽艳红、果肉脆硬、含糖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些年来渭北黄土高原区形成了红地球葡萄专业产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内外力作用简述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其发展耕作业的不利条件。 (2)简析渭北高原地区红地球葡萄种植的有利地形和气候条件。 (3)渭北高原地形破碎,起伏大,分析过度扩大葡萄种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 (1)形成过程:岩层断裂下陷 (地堑);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不利条件:年降水量少;冬季气温低;旱涝灾害频繁。 (2)高原地形,多向阳坡地;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葡萄生长期长)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 (3)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旱涝灾害。 解析 第(1)题,渭河平原主要是由于岩层发生断裂,一侧岩体向下凹陷而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接受堆积,最后形成冲积平原。由于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再加上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冬季气温低且旱涝灾害频繁,这些都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第(2)题,渭北高原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且多向阳坡地,所以导致该地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这些条件都有利于红地球葡萄的种植。第(3)题,由于葡萄种植需水量大,如果过度扩大葡萄种植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旱涝灾害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