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学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学考)试题

福建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学考班)地理试卷 试卷说明:‎ ‎(1)本卷共44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2)考试过程中不得使用计算器或具有计算功能的电子设备。‎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域的边界都是确定的 B. 区域虽有大小之分,但其级别相同 C. 相同级别的区域其特征一致 D.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根据教材内容,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故D正确;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省界、国界;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植被区等,故A错误。区域有大小之分,其级别也有高低之分,故B错误。相同级别的区域,因为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差异,区域特征往往有明显差异,故C错误。‎ 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 A. 稠密的水系 B. 黏重的土壤 C. 便利的交通 D. 平坦的地形 ‎3.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 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 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 ‎【答案】2. A 3. B ‎【解析】‎ ‎【2题详解】‎ 稠密的水系,早期限制地区之间的交流往来,现在不仅可以提供水运便利,更是工农业生产的充足的水源条件,是有利因素,A对;黏重的土壤,现在也要进行改良,仍是不利因素,B错;便利的交通也是有利因素,C错;平坦的地形,始终是有利因素,早期也是有利因素,D错。‎ ‎【3题详解】‎ 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环境优越,但矿产资源不足,A正确,B错误;松嫩平原和辽中南等地发展工业的基础是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稠密的水系在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故稠密的水系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制约当地的农业生产,但随之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稠密的水系提供了便利的水运和充足的水源,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我国的区域发展基本概况分析。‎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 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土壤不同 B. 热量不同 C. 降水不同 D. 地形不同 ‎5. 下列能够正确体现甲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亚热带湿润地区 ‎②黑土广布 ③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肥沃的水稻土 ‎⑤水田农业 ‎⑥林矿资源丰富 ‎⑦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⑧雨热同期,一年一熟 A. ①②③④ B. ②⑥⑦⑧‎ C. ①③④⑤ D. ⑤⑥⑦⑧‎ ‎【答案】4. B 5. B ‎【解析】‎ 试题分析:‎ ‎【4题详解】‎ 根据图示轮廓与经纬度位置,可判断甲为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影响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主要是气候中的热量,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较低,只能一年一熟,适宜种植温凉作物;而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处于亚热带地区,热量较充足,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种植喜湿热的水稻等。故选B。‎ ‎【5题详解】‎ 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而乙图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图示长江三角洲位于沿海地区,海洋性气候较强;该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耕地类型属于水田,主要是发展水稻种植业,该地沪宁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辽中南地区才是我国重工业基地,且我国旱地耕作业主要是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项目的是③④⑤⑥,故选B。‎ 考点:东北与长三角的区域差异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下列小题。‎ ‎6.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为商业网点选址 B. 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 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7. 对1985年与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 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 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 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答案】6. A 7. C ‎【解析】‎ 此题考查地理信息处理系统。‎ ‎【6题详解】‎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计算人口流动和集聚情况,为商业网点选址提供依据。故选A。‎ ‎【7题详解】‎ 对1985年与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可以分析城市形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城市地域结构变化过程,C对。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还需要分析人口流动数据,洪涝灾害和城市降水不属于土地利用,A、B、D错。故选C。‎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 下列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车辆跟踪 B. 合理分配车辆 C. 降低能耗 D. 提高运营成本 ‎9. 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技术 ③全球定位技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10. 下列自然灾害利用遥感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是(  )‎ A. 台风 B. 洪涝 C. 地震 D. 森林病虫害 ‎【答案】8. D 9. A 10. 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8题详解】‎ 交通运输中使用GPS技术,可适时进行定位和导航,可进行车辆追踪、进行车辆合理调度,故可降低能耗,降低运行成本,故D错误,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选项。故选D。‎ ‎【9题详解】‎ 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首先运用遥感获取地球大气中云层分布的影像图片,然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处理制作成可以用来进行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所以说该过程中主要使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故①②正确。故选A。‎ ‎【10题详解】‎ 遥感是人们利用航空器(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人造卫星)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可以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地震是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发生于地壳一定深度,卫星不能直接监测,故C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难度一般。‎ 读“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图”,完成下列小题。‎ ‎11. 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过度樵采 B. 过度开垦 C. 过度放牧 D. 过度砍伐 ‎12. 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现在“裸地遍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 B. 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 C. 为解决人的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 D. 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看图例可知,该地植被景观以草原为主,说明该地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以放牧牲畜为主,故导致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选C。‎ ‎【12题详解】‎ 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水源供应。因人畜活动必然会以水井为中心,于是水井周围就会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选A。‎ 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联合国大会决定将2011年定为国际森林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3.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 000多万公顷的森林被毁坏,导致全球森林被毁坏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将森林开垦为农田 ②非可持续性的采伐木材 ‎③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 ④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 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  )‎ A. 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 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 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 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答案】13. A 14. D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3题详解】‎ 目前造成森林资源被毁的主要原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毁林开荒、滥伐树木、房屋建筑、城市化建设取材基建等。旱涝灾害能够影响到森林的生长,但不会导致森林的大量死亡,故①②③正确。故选A。‎ ‎【14题详解】‎ 对于森林这种可再生资源,我们的开发应该以保护其更新环境为前提,既不能过度开采,也不必封杀对其利用,要用养结合,即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自然更新与人工培育相结合,开发注意延长产业链,加强综合利用。故D正确。‎ ‎【点睛】该题主要了解森林资源的作用及其效益和开发与保护的措施。难度一般。‎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 热带雨林功能强大的表现有 ( )‎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 ‎ ‎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库 ‎ ‎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 ‎ ‎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 )‎ A. 生物残体分解快 B. 植物生长速度快 C. 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D. 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答案】15. D 16. C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 ‎【15题详解】‎ 注意“生态功能”,故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属于经济效益;热带雨林功能强大的表现有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库、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D项。‎ ‎【16题详解】‎ 雨林中土壤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植被一旦被毁,被砍伐运走,雨林的养分将严重丧失,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所以说雨林是脆弱的,C对。生物残体分解快 ,植物生长速度快,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这些都不是脆弱性的体现,A、B、D错。‎ 下图示意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几种方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建设坑口电站的积极意义是(  )‎ A. 减轻交通压力 B. 减少环境污染 C. 提高能源利用率 D. 促进煤炭资源开发 ‎18. 关于山西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 A. 延长产业链 B. 提高附加值 C. 增加就业率 D. 降低碳排放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可以减轻交通压力,是积极意义,A 正确;坑口电站,加重煤炭基地环境污染,B错误;建电站没有提高能源利用率,C错误;促进煤炭资源开发不是建坑口电站的积极意义,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山西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增加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率。A、B、C都是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发展有色冶金工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不能降低碳排放,D不是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选D。‎ 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9. 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依赖的本地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 A. 铜矿石 B. 石油 C. 铝土矿 D. 石灰石 ‎20. 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 ‎①改善了环境质量 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9. C 20. D ‎【解析】‎ 试题分析:‎ ‎【19题详解】‎ 读图,在煤炭开采的基础上,山西省发展的煤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炼铝工业,所以选项中符合条件的是铝土矿,C对。A、B、D错。‎ ‎【20题详解】‎ 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并不能改善了环境质量,①错。进行了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②对。与原来的单一开采出售煤炭相比,产业结构多元化,③对。减轻了煤炭运输负担,工业制品运输量增加,不一定能减轻交通运输负担,④错。‎ 考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 ‎21.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故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A正确。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吸烟除尘不是主要目的。‎ ‎22.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 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 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 流域统一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D. 上游修建水库解决用水不均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流域合理开发。‎ ‎【详解】A、如果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导致下游水资源太少,不足以维持用水需求,甚至断流,导致沙进人退的结局,故A错。‎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故B错。‎ C、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流域统一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故C正确。‎ D、上游修建水库蓄水,导致下游水资源太少,不足以维持用水需求,甚至断流,导致沙进人退的结局,故D错。‎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C。‎ ‎【点睛】塔里木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资源有限,容易导致荒漠化。所以该河流域要想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流域统一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调度用水,否则就会导致中下游尤其是下游水资源锐减,甚至断流,最终导致沙进人退河流断流,被沙漠侵蚀的结局。‎ 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3. 田纳西河有利于梯级开发的自然条件是(  )‎ A. 有众多优良的建坝坝址 B. 地势平坦 C. 河流落差大,水量丰富 D. 地区经济基础 ‎24. 在田纳西河两岸之所以能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 A. 丰富的矿产资源 B. 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C. 便利的航运条件 D. 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25. 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是(  )‎ ‎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 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 ‎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④可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23. C 24. D 25. A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23题详解】‎ 河流的梯级开发一般要依赖于河流较大的落差和丰富的水量,并且形成多段水能集中的特征,C正确。故选C。‎ ‎【24题详解】‎ 田纳西河水能的开发,带动了电力的发展,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从而使得一批高耗能工业在此集聚,形成“工业走廊”。故D正确。‎ ‎【25题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通过梯级开发实现了防洪、养殖、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梯级开发虽然对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有一定的有利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故A正确。‎ ‎【点睛】通过图示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及其治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该题难度一般。‎ 读“某地区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26.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 交通发达 B. 单位面积产量高 C. 水热条件好 D. 人均耕地面积广 ‎27. 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 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 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答案】26. D 27. 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地区地形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该区域为东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该区域的交通条件要差一些,故A错误;东北平原的粮食单产量比较低,故B错误;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水热条件要差一些,故C错误;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东北地区人口比较少且其耕地面积广大,其人均耕地面积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多,故D正确。‎ ‎【27题详解】‎ 我国东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以国营农场为主,可知A不符合题意;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粮食商品率比较高,可知B项的说法有误,故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可知CD不符合题意。‎ ‎【点睛】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多以国营农场为主,其粮食作物具有较高的商品率且机械化水平在国内是最高的地区之一。‎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六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多得。‎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8. 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 A. 四月、五月 B. 四月 C. 六月 D. 十一月 ‎29. 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 缺乏分解者 B. 缺少枯枝落叶 C. 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D. 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答案】28. C 29. D ‎【解析】‎ 本题考查水土流失。‎ ‎【28题详解】‎ 每年四月、六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长江中上游地区6月降水量大、最为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所以6月锄草最易造成水土流失,故选C。‎ ‎【29题详解】‎ 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表层土壤被坡面径流带走,土层变薄,营养元素流失,所以茶园肥力下降,致使茶园“消瘦”,故选D。‎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A. 美国“硅谷” B. 德国鲁尔区 C. 四川攀枝花 D. 浙江温州 ‎31. 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A. 技术先进 B. 政策支持 C. 矿产资源开发 D. 劳动力素质高 ‎32.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A. 政策优惠 B. 科技发达 C. 劳动力廉价 D. 产业升级 ‎【答案】30. A 31. B 32. 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30题详解】‎ 美国硅谷的主导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通过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推动区域的城市化,符合①类发展模式;德国鲁尔区、四川攀枝花主要通过区域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符合模式③;浙江温州地区通过小商品经营,推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符合模式②,故选A。‎ ‎【31题详解】‎ ‎20世纪80年代,我国珠三角地区能够率先发展,主要受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影响,B正确。‎ ‎【32题详解】‎ ‎20世纪90年代后期,珠三角地区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转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发展技术导向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推动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D正确;此时对外开放的范围加大,对于珠三角来说,政策优惠的优势条件不明显,A错;此时技术导向型企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不发达,B错;珠三角地区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劳动力廉价相对于其他沿海地区来说,优势不明显,不是主要原因,C错。‎ 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能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读我国西电东送南线工程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图中输送的电能是 (  )‎ ‎①水电 ②火电 ③核电 ④风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34. 图中输送的电能主要来自    (  )‎ A. 内蒙古、山西、贵州 B. 四川、湖北、安徽 C. 云南、贵州、广西 D. 贵州、广西、重庆 ‎【答案】33. A 34. 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西电东送的相关知识 ‎【33题详解】‎ 图中电力的调出区为云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水量较大,水电丰富;贵州、云南等地火电丰富,①②正确;该区域核电、风电较少,③④错误,故选A。‎ ‎【3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输送的电能主要有水电与火电,来自滇、黔、桂地区,即云南、贵州、广西,C正确。故选C。‎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服装经销商多从我国订购服装成品,但从21世纪初开始将订单转移到东盟国家。尽管近年来东盟国家纺织服装工业迅猛发展,但一些纺织企业无法满足欧美客商对产品的高要求,导致仍需从我国大量进口一些纺织服装产品,尤其是高档面料产品。目前,我国已成为东盟地区最大面料供应国。‎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5. 欧美服装经销商将订单由我国转入东盟国家因为( )‎ A. 东盟原材料更丰富 B. 东盟产品质量更优良 C. 东盟劳动力成本更低 D. 东盟距欧美市场更近 ‎36. 影响东盟国家从我国大量进口高档面料产品的主要原因是( )‎ A. 与我国交通联系便捷 B. 自身生产工艺较薄弱 C. 本国生产规模较小 D. 当地产业升级的需求 ‎37. 我国珠三角地区某知名服装企业到东盟国家设立服装生产厂,其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生产成本 B. 接近欧美市场 C. 塑造品牌形象 D. 增强集聚效应 ‎【答案】35. C 36. B 37. A ‎【解析】‎ ‎【35题详解】‎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而东盟劳动力成本相对更低,所以欧美服装经销商将订单由我国转入东盟国家。故选C ‎【36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由于东盟一些纺织企业无法满足欧美客商对产品的高要求,导致仍需从我国大量进口一些纺织服装产品,尤其是高档面料产品,这说明东盟国家自身生产工艺较薄弱,还不能生产高档面料等产品。故选B ‎【37题详解】‎ 根据上题结论,东盟劳动力成本相对更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某知名服装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到东盟国家设立服装生产厂。故选A。‎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港珠澳大桥总长55千来,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和22.9千米的桥梁组成,沉管隧道是由预先制成的管道沉入开挖好的海底稳定地层并连接而成的隧道,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 港珠澳大桥的桥头堡—珠海,曾经是一个渔村,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影响其快速发展的主要社会区位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科技 D. 政策 ‎39.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采用“岛——隧”方式修建,其目的是 A. 躲避台风侵袭 B. 缩短桥梁长度 C. 便于江海联运 D. 避免雾霾影响 ‎40. 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B. 缩短主要城市间的距离 C. 提升港澳国际地位 D.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38. D 39. C 40. D ‎【解析】‎ ‎【38题详解】‎ 地形和气候不属于社会区位因素,故A、B错误。1980年8月,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故D正确, C错误。故选D。‎ ‎【39题详解】‎ 港珠澳大桥线路要跨越海域,如果全部建桥,不但费用低,而且有已经建成的多座跨海大桥的成熟技术,这是首先考虑的方案。但大桥靠近香港方向有一个重更的深水航道,它是大型运输船只在这片海域通行的唯一通道。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桥采取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和229公里长的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所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采用岛--‎ 遂的原因,是为了保障航道的畅通,实现江海联运,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0题详解】‎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会强化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会提升港澳国际地位,故D正确、C错误。港珠澳大桥建成会对区域生态环境构成破坏;不会缩短主要城市间的距离,故A、B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组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珠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原因及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相关内容,试题较易。‎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共4题,共40分)‎ ‎41.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2)该区自东向西降水量越来越 ,自然景观由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布规律。‎ ‎(3)简述该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至少回答4点)‎ ‎(4)针对图示地区出现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 ‎【答案】(1)干旱 ‎(2)少  由沿海向内陆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4)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退耕还林还草;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荒漠化。‎ ‎【详解】(1‎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因此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2)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自然景观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4)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草地退化、耕地退化和林地退化,其中以草地退化最为严重和普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压力过大,尤其以地表植被破坏最为突出。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退耕还林还草;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等,是缓解和改造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点睛】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土地荒漠化,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干旱程度增强。西北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该题难度一般。‎ ‎42.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图所示。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阶段Ⅱ成果:‎ 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为我国的_______________地区。‎ ‎(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表一空白区域。‎ 表一 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比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荒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该区域通过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东北 ‎(2)①温带季风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黑土 ④轻重工业并重,综合性强 ‎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黑土培肥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区域要素的比较。‎ ‎【详解】(1)根据阶段Ⅱ材料,“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可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即有山有水、平原广阔,且平原曾为荒地,之后被开发为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可推出为东北地区。‎ ‎(2)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即耕地面积广,且黑土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而长三角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业并重。‎ ‎(3)要实现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则需从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考虑。农业要增产但却不能扩大耕地面积,则需要提供农业技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改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使农业增产增效;根据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点睛】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考虑,农业不仅要增产,还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该题难度一般。‎ ‎43.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 ,其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2)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下列两套方案(如图所示)。‎ 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要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采取哪些措施。‎ ‎(3)输煤和发电各有利弊,试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分析当地输煤和发电的利弊。‎ ‎【答案】(1)水能 河流落差大、径流量较大 ‎(2)方案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实行清洁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3)从经济效益看:输电比输煤经济效益好。从环境效益看:输煤会减轻当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电则会减轻使用地环境污染,而造成当地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黄河的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黄河上游多水电站,说明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黄河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地区,位于我国地势一、二阶梯过渡地带,所以落差大,径流量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2‎ ‎)读图可知,方案①和方案②相比较,②方案的生产链较长,经济效益更高,为了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实行清洁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3)从经济效益来看,输煤运费高;而输电的成本较低;从环境效益来看,输煤对当地的环境污染较轻,但加重了输入地的环境污染,而输电则对当地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减轻了输入地的环境污染。‎ ‎【点睛】该题主要通过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该题难度一般。‎ ‎44.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2)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3)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1)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2)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3)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美国的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结合图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详解】(1)美国产业会向成本低、利润高的地方转移。由表格可知德国的每个雇员年产值高且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比英国要小,这样在德国获得的利润更高。所以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 ‎(2)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可以根据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基本条件分析。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3)对美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产业转移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及全球分工合作及不利影响(就业机会减少)。‎ ‎【点睛】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如原来的乡村变成度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