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地理新导学大一轮精讲讲义:必修Ⅱ第四章第32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浙江选考)
第32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选修六环境保护相关内容) 考点一 环境问题概述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详见38讲);湿地萎缩(详见39讲);自然资源枯竭问题(详见20讲)。 教材金句 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环境问题是人地矛盾的产物,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 2.环境问题空间分布的全球性和地域差异 (1)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污染等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2)地域差异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发达国家较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1.(2017·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渔产品和花生是甲地所在国家支柱性出口产品。20世纪60年代该国年平均渔产量10.7万吨,此后快速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峰值45.7万吨后开始下降。 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 原因: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渔场。 问题: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2.(2015·10月浙江选考)解决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 A.生产纯净水 B.治理水体污染 C.修建水利工程 D.节约生产用水 答案 B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环境基金开始作为一项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执行的三年期实验项目计划成立于1991年,其目的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赠款和低息贷款以帮助他们实施项目计划,从而减 轻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它的重点资助领域有: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臭氧层耗损、土地退化。资金来自捐款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1)从材料中,可以推测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哪些? (2)结合全球环境基金融资分布图,说说当前全球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教材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3)你认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一环境问题? 答案 (1)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国际水域污染、臭氧层空洞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长期破坏植被导致生物链被割断、破坏生态平衡,使相当一部分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 (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人口急剧膨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日益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下面几幅漫画表示了部分环境问题。 (1)图示哪些问题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成因是什么? (2)图示哪些问题是由环境问题演化而来的?简要说明其成因。 (3)图示哪些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的表现还有哪些? (4)哪几幅图表达了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答案 (1)图己示意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其成因主要是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2)图戊所示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图乙所示的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图庚所示的环境问题是酸雨,它们都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其成因分别是: (3)图丁所示的“砍伐森林造成生物栖息地丧失”是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甲、丙两图表达了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下图为“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变化统计图”。1975年以来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伏季休渔 ②海域污染 ③过度捕捞 ④限制捕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考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 (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我国表现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生态环境保护 (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2)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迁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子库,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教材金句 由于人们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链被割断,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1.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现状及成因 (2)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3)保护与防治措施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成因 危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形、地质、植被、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 ①使耕地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② 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保护措施 4.土壤盐碱化和沙尘暴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土壤盐碱化 华北地区 地形低洼;春秋季节干旱,蒸发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西北地区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沙尘暴 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挖药材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 ①制定草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③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草;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 5.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区 森林破坏:东北、西南、东南 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湿地萎缩:三江平原、湖滨、海滨 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土地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6.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答题方向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工程措施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 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生态移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劳动力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1.(2018·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 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2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答案 (1)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2)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 (3)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2017·11月浙江选考)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完成第2题。 2.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 ) A.邻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 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 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 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树 答案 C 3.(2016·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 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4.(2018·全国文综Ⅰ)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答案 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解析 本题以斯匹次卑尔根岛为区域背景,以世界种子库建设为主题,重点考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分析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时需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展开,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利于种子保存;极地人类活动少,干扰小。分析气候变暖的环境风险可以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进而导致隧道和种子库进水,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5.(2018·全国文综Ⅱ)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答案 (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解析 第(1)题,芦苇主要生长于湿地中,因此具有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污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第(2)题,可从水体净化功能方面分析其对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收割芦苇可减少其倒伏和腐烂的数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6.(2018·全国文综Ⅲ)“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堑秋湖”是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的碟形湖,有利于越冬候鸟觅食,同时延长鱼类的生长期,为越冬候鸟提供更多的食物,还可以扩大浅水区范围,为越冬候鸟提供更大的栖息地。但修筑“堑秋湖”会出现“人鸟争食”的现象,使越冬候鸟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范围缩小。改进建议可以从规定放水时间、捕鱼网眼大小、生态保护、补偿渔民损失等方面分析。 1.下列人类活动中,可引起生态破坏的是( ) A.围湖造田 B.黄土高原上种草种树 C.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 D.发电厂向大气排放烟尘 答案 A 2.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草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答案 D 3.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B.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C.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D.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答案 B 4.在我们的日历上有许多环保主题。下列日期都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日期 环保主题 日期 环保主题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6月11日 中国人口日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6月17日 世界防治沙漠化和干旱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9月14日 世界清洁地球日 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 (1)人们对湿地利用不当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人们对湖泊利用不当,如长江流域的____________,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对沼泽利用不当,如东北地区的____________等。 (2)20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低碳生活”,你认为确定该主题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3)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围湖造田 沼泽开垦 (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3)氟氯烃等化合物的排放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量增加,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浙江省东南部的象山港北靠杭州湾,港湾优良,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海岸线也在不断变化。下图为“1985~2015年象山港海岸人工化强度与岸线长度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条岸线分别对应整体岸线、自然岸线、人工岸线、海岸人工化强度的是( )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④② 2.浙江省象山港海岸开发过程中( ) A.人工开发强度增大,改变海岸地质构造 B.海岸人工化强度增加,海岸抗侵蚀能力增强 C.自然岸线缩短,海洋生态恶化 D.人工岸线增长,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数值最大,应为整体岸线;随着开发强度的增加,人工岸线增加,自然岸线减少,且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之和应等于整体岸线,因此③为人工岸线,④为自然岸线,②为海岸人工化 强度。A正确。第2题,地质构造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海岸人工化强度增加,海岸抗侵蚀能力可能减弱;人工岸线增长、自然岸线缩短,会破坏海岸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 考点三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质量下降 主要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水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大气 污染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常见的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建材,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 土壤 污染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结构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 教材金句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它们主要由燃烧煤和石油类物质产生。 1.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的形成与危害 形成 水体污染物水体水体化学、物理、生物等特征改变→水质恶化 危害 饮用水 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癌等 灌溉水 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导致大面积死亡 水生生态系统 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水生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 (2)案例——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影响 类型 污染过程 污染来源 表现 危害 水体富营 生物所需的氮、 生产和生活 陆地水体:称为“水 ①水体中植物 养化 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死亡;②鱼类死亡;③湖泊演变为沼泽 (3)水污染的防治 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2)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的关系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分类与危害 (2)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表所示。 处理方法 优势 缺点 填埋法 简便、经济、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低 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菌和寄生虫卵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1.(2016·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洛杉矶市(34°N,118°W)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剧增,20世纪40年代初,该市汽车拥有量达250万辆之多。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时有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分析20世纪50~70年代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答案 汽车拥有量大,尾气排放量多;地形较封闭,不利于废气扩散;多逆温现象,阻碍气流扩散;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多晴天,太阳紫外线强烈。 2.(2015·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答案 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3.(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煤和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但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下面图甲示意煤燃烧过程的生成物,图乙所示为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及其转化。 图甲 图乙 燃煤的生成物和汽车尾气导致的大气污染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案 ①产生煤烟、粉尘,污染空气,降低大气能见度;②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危害植被,腐蚀建材;③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还会产生光化学烟雾;④汽车尾气和煤的燃烧都会产生CO2,影响气候,引发温室效应。 (2018·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期中)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读“浙江省冬季雾霾日数统计图”,回答1~2题。 1.冬季浙江雾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持续上升 降水 B.波动上升 植被破坏 C.逐渐上升 地形 D.波动上升 人类活动 2.冬季是浙江一年中雾霾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主要原因是( ) A.燃煤取暖,排放污染物多 B.气温低,水汽易发生凝结 C.工业开工率高,排污量大 D.降水少,大气形势相对稳定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浙江雾霾日数是波动上升的,材料中“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提到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如:汽车尾气、北方冬季燃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 故D项正确。第2题,燃煤取暖主要是北方地区,浙江位于南方。 A错误。水汽凝结会使大气中悬浮物减少,B错误。工业开工率全年变化不大,工业污染全年都有排放,C错误。降水少会使悬浮物多,大气形势稳定使悬浮颗粒物不易被风吹走,D正确。 课时训练 下图为某漫画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问题 B.生态破坏问题 C.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生物物种退化 C.污染物过度排放 D.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该漫画反映的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故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第2题,产生这一系列污染的直接原因是人类过度排放污染物。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答案 3.A 4.D 2018年4月1日,雾霾“卷土重来”,北京启动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城区能见度降低。据此回答5~6题。 5.导致北京出现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①机动车增多,尾气排放量逐年增加 ②高楼增多,静风天数逐年增加 ③绿地面积增加,空气湿度逐年增大 ④我国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为改善空气污染状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控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②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力度 ③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④扩大绿地面积,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 ⑤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理,限制房地产开发 ⑥大力发展公交事业,禁止私人购买小汽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 5.A 6.B 读漫画“逼牛太甚”,完成7~8题。 7.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过度垦荒 水土流失 B.过度放牧 草场退化 C.建设占地 耕地减少 D.森林破坏 土地荒漠化 8.下列有利于缓解该问题的措施有( ) ①禁樵禁采 ②土地集约利用 ③严格执法 ④退耕还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违法占地应该属于建设占地,使耕地减少。第8题,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是严格执法、土地集约利用等。 9.(2018·绍兴模拟)下列措施能解决漫画反映的问题的是( ) 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跨流域调水 ③保护耕地 ④垃圾分类处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利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漫画“鲸吞”揭示的最主要问题是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联考)读“我国西北某地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导致该地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高 B.大风天气较多 C.人类影响较强 D.水汽难以到达 11.该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加快城市化进程 C.全部退耕还林 D.加快南水北调 答案 10.C 11.A (2018·金华外国语学校模拟)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近年来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据此回答12~13题。 12.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增加 B.地势变低 C.河床抬升 D.土层变薄 13.研究人员指出,未来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原则上应是自然演替,而不是继续退耕还林还草。下列关于其主要考虑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黄河上游需水量 ②黄河下游渔业生产 ③当地植被状况 ④当地粮食生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2.C 13.B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的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答案 (1)河套平原地区的农田灌溉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下面是“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红色荒漠”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半干旱 北方:植树造林、种草,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