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考地理《600分考点700分考法》一轮复习课件_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共65张PPT)
专题 3 地球上的大气 第 1 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9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 10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考点 11 等压线图中的风向问题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1 等压线图的判读方法 综合考法 2 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考点 9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法 1 考查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角度 1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角度 2 大气受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考法 2 气温垂直变化及逆温的分析 角度 1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应用 角度 2 逆温分析 应试基础必备 1. 大气的垂直分层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大气保温作用 2.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关系如图: 吸收作用 ①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②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无选择性反射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天空呈蔚蓝或白色(可对比月球) 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 短波辐射加热地面 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 即温室效应 考法 1 考查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就是能量的传输过程: 角度 1 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 01 ( 1 )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 2 )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 3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 1 )十雾九晴 : 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早晨出现大雾,多数是晴天。 ( 2 )露重见晴天:露的形成类似于雾,气温低才会形成露。 3. 谚语解读 2. 在农业中的应用 角度 2 大气受热过程 对环境的影响 02 1. 大气保温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考法 2 气温垂直变化及逆温的分析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 1000 米,气温约下降 6℃ 。 1. 一般规律 2. 应用 可根据规律计算海拔或是判读区域地形特征等,同时也可以根据海拔变化计算温差等。 角度 1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应用 01 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海拔的增加气温的降低速率小于每千米 6℃ 。 有利方面 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逆温和其他天气现象一样,可当成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从 10 月至次年 3 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不利方面 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 知识拓展 】 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角度 2 逆温分析 02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考例剖析 [ 广东文综 2015·2 ] 【 解析 】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使大量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地面温度下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温度升高, A 项错误;极光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与地面温度无关, B 项错误;地面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面温度升高,与题目不符, C 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D 考点 10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考法 3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分析 角度 1 热力环流的判读及其形成分析 角度 2 等压面图中气压高低的判读 1. 热力环流成因 2. 热力环流实例 ( 1 )海陆风 ( 2 )山谷风 ( 3 )城市风 应试基础必备 规律 1 :垂直方向气压降低 如下图中,A′位于等压面下方,B′、C′位于等压面上方,因A′的气压值高于等压面的值,B′、C′的气压值低于等压面的值,所以A′的气压值高于B′、C′。 规律 2 :高压上凸,低压下凹(适用于通过等压面的形状判读气压状况) 例如,A ′ 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B ′ 、C ′ 处等压面下凹,为低压。 规律 3 :高低相反(适用于已知高空判读近地面,或已知近地面判读高空) 例如,已知高空A ′ 处气压高,则其近地面应为低压。 考法 3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分析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所示: ①冷热不均→②垂直运动→③水平方向气压梯度→ ④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角度 1 热力环流的判读及其形成分析 01 角度 2 等压面图中气压高低的判读 02 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 7 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降水的形成及热力环流。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日降水主要出现在夜晚,而白天降水少,结合题目所给条件“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可以判断,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坡面空气受地面辐射影响,升温快,顺山坡上升,河谷中心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C 项正确、 D 项错误;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着山坡滑入河谷,河谷暖空气被迫抬升,成云致雨,因此 A 、 B 两项错误。 考例剖析 [浙江文综 2013·7 ] 有关拉萨 7 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C 考点 11 等压线图中的风向问题 考法 4 风力风向的判读及应用 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应试基础必备 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 2.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3. 影响风的三种力 4. 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1. 风力大小判定 ( 1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 2 )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 3 )不同等压线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3. 风向的应用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①定南北半球;②定气压高低;③定三力;④定近地面或高空。 考法 4 考查风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2. 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45° 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 14 日 6 时的气压形势, 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 200 千米 / 天的速度东移。读下图,完成下题。 考例剖析 [课标全国 Ⅰ2013·9 ] 图中甲地 14 日 6 ~ 9 时的风向为 ( )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和风向的判断。由图结合比例尺可知, 6 时时甲地距离 L 低压大约 100 千米,盛行偏南风。该低压移动速度为 200 千米/天,则 9 时时,甲地仍位于 L 低压东侧,其风向仍为偏南风,故 B 项正确。 B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1 等压线图的判读方法 ( 1 )判断气压场 ①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 A 处。 ②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 B 处。 ③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 C 处。 ④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 D 处。 ( 2 )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 3 )判断风向 ①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压线比较平直的,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弯曲的,在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南北半球,画出偏转方向。 1.判断气压的高低 判读气压高低的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2.判断等压面的凸凹 3.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及其下垫面性质 等压面的弯曲状况→近地面气压高低→根据温压关系,判断出气温高低→根据不同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判断出下垫面的性质。 4.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日较差 等压面的弯曲状况→近地面气压高低→判断出天气状况(低压多阴雨天气,高压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小(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小)。 综合考法 2 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 2 )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上图中 PD′= PC′ 、 PA′= PB′ 。综上分析可知, PB>PA>PD>PC 。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1 和 P2 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列各题。 考例剖析 [山东文综 2014·8~9 ] ( 1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 解析 】 本题组综合考查等压面的相关问题。 ( 1 )由图中甲地所在区域高空等压面 P2 分布可知,甲地北面高空气压高于南面,从而推知近地面气压北面低于南面,因此,风由南吹向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 B 对,其他三项错。 ( 2 )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 )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 2 )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原来控制甲地的气团与来自乙地的气团性质不同,两种气团交替控制应该是锋面过境;而乙地纬度比甲地高,来自乙地的气团应该是冷气团,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应为冷锋。故选 C 。 B C 第 2 讲 大气环流及气候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1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影响 考点 13 气温和降水 考点 14 气候 考法 1 大气环流及其影响的判读 角度 1 气压带、风带的判读 角度 2 季风环流的判读 角度 3 大气环流的影响 考点 1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影响 1. 大气环流 2. 气压带和风带 应试基础必备 3.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4. 季风环流 考法 1 大气环流及其影响的判读 角度 2 季风环流的判读 02 方法 1 :区域图中,通过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判读大气环流形势。 方法 2 :在气流运动状况图中,通过气流的垂直运动状况及水平运动状况判读大气环流形势: ( 1 )垂直气流的判读方法 a. 上升气流,对应近地面的低气压带,可能为赤道低气压带,也有可能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b. 下沉气流,对应近地面的高气压带,可能为极地高气压带,也有可能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 2 )水平气流的判读方法 a. 利用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判读。 b. 利用风的形成原理判读。 ( 1 )在等压线图中,通过 30°N 或 60°N 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读季节: ( 2 )根据洋流性质进行判断。 角度 1 气压带、风带的判读 01 ( 2 )风带 【 知识拓展 】 气候类型的影响分析 ①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②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分析 角度 3 大气环流的影响 03 ( 1 )气压带及气压中心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下题。 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图示区域位于30°N~ 40°N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较弱。故选D。 考例剖析 [ 课标全国 Ⅱ2013·11 ] D 考点 13 气温和降水 考法 3 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考法 2 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 角度 1 气温日较差及年较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角度 2 两地气温差异影响因素的判读方法 角度 3 等温线的判读 一.气温 1. 气温时间分布 ( 2 )气温的年变化 2 .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应试基础必备 ( 1 )气温的日变化 ①原因: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日出为 0° ,正午 12 : 00 最大,日落为 0° )。 ②表现: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在地方时 14 点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③变化规律:大陆性气候 > 海洋性气候;平原(山谷) > 山地(山峰);晴天 > 阴天;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1 .降水的形成条件 2 .降雨的类型 3 .影响降水的因素 ( 1 )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 ( 2 )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 ( 3 )凝结核。 二.降水 1. 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影响分析 纬度 纬度越低、日较差越大 季节 夏季日较差最大、冬季最小 天气 晴天日较差相对大、阴天相对较小 地势 地势越高、日较差越大 下垫面 海洋昼夜温差小于陆地 2. 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影响分析 纬度 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下垫面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年较差小,如从海洋至沿海至大陆内部,气温的年较差逐渐增大 考法 2 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 角度 1 气温日较差及年较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01 与纬度的关系 主要的影响因素 若纬度不同 纬度 若纬度相同 若一个位于海洋、一个位于陆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若一个位于大陆东岸、一个位于西岸 洋流 若均位于陆地 地形 角度 2 两地气温差异影响因素的判读方法 02 1. 判断半球 温度向哪个半球递减就是哪个半球。 2. 判断季节 ①同一地区,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稀疏。 ②冬季,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夏季相反。 3. 判断等温线走向及影响因素 角度 3 等温线的判读 03 (1)如右图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丙,要求判断洋流L性质。可依以下步骤: ①设L与等温线乙相交于a点,则a点温度为乙; ②作a点切线与等温线甲相交于b、c两点,则b、c两点温度为甲; ③显然a点温度高于b、c(因乙>甲),即a点有暖流经过(增温)。 【 方法总结 】 作辅助线法 1 .大气环流 ( 1 )赤道附近 —— 赤道低气压→终年高温多雨 ( 2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 —— 副热带高气压→降水少; ( 3 )南北纬 40°~60° 大陆西岸 —— 西风带→终年温和多雨; ( 4 )南北纬 10° 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 赤道低气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一年中分干湿季 ( 5 )南北纬 30°~40° 大陆西岸 ——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 .海陆位置 1. 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2. 副热带少雨带的大陆东部出现多雨区,温带多雨带的大陆内部出现少雨区。 考法 3 降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压带、风带与降水及分布规律的关系如下: 2. 季风 受此影响,中国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 下垫面 坡向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 地势高低 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可增加降水量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通过影响下垫面影响降水量 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题。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降水丰沛的原因,难度较低。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清楚形成降水的主要因素。图中所处纬度,常年盛行西风,①对。从图例不难看出该岛为新西兰的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西南部对西风气流抬升明显,降水丰富。该岛受暖流影响小,③错。反气旋活动降水少,④错。 考例剖析 [ 课标全国 Ⅱ2014·10 ] A 考点 14 气候 考法 5 气候问题答题模板 考法 4 气候类型的判读 考法 6 气候统计图的判读 1. 气候因子 应试基础必备 2. 常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特点 年降水量 热带雨林气候 0° ~ 10°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 2000mm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 ~南北回归线 非洲中部、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最热月出现在干季 750 ~ 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北半球低纬度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群岛 东北季风、西南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最热月出现在雨季 1500 ~ 2000mm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 30° 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纳米比亚、墨西哥、秘鲁、智利境内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沿岸受寒流影响,干旱多雾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 250mm 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 25° ~ 35° 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 — 淮河以南地区、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800 ~ 1500mm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特点 年降水量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 30° ~ 40° 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智利、澳大利亚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300 ~ 1000mm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 35° ~ 55° 的大陆东岸 我国东北、华北,日本,朝鲜半岛(仅亚洲东北部)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500 ~ 600mm 温带大陆性 气候 南北纬 40° ~ 60° 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内陆、北美大陆内陆及东岸、巴塔哥尼亚高原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冬寒夏热,全年少雨 < 300mm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南北纬 40° ~ 60° 的大陆西岸 西欧、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700 ~ 1000mm 极地气候 极地地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南极大陆 纬度高,终年受极地高压带或东风带控制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 250mm 高山、高原 气候 高山、高原地区 青藏高原、天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 — 续表 3. 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及成因 ( 1 )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 ① 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暖流的增温增湿; ③地形的抬升(上升气流);④纬度低 ( 2 )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 一般是因为地形的抬升作用 ( 3 )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 主要是受寒流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的东西狭窄主要是受地形影响。 ( 4 )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 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的深入;迎风坡降水少 1.根据地理位置判读气候类型 (2)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 1 )根据热量带判断气候类型 2 .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考法 4 气候类型成因分析及类型判断 0°—30°为热带,30°—40°为亚热带,40°—60°为温带(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的影响,实际略有误差,如我国的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约34°N,而日本的为40°N) 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大陆西岸;季风气候仅分布在大陆东岸(温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区域自然特征主要受气候类型影响,如典型植被、典型动物、水文特征、土壤等。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只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再如斑马是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 3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1)从文字材料或气候资料图中获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 ( 2 )根据气温和降水判读气候类型的步骤及方法: ②判断其所属热量带 ①根据温度确定所属半球 ③以水定型 即: ( 1 )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如下表所示: 考法 5 气候问题答题模板 ( 2 )气候类型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30°~40° 的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25°~35° 的大陆东岸等。 ( 3 )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 1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配合图:气候气温和降水特点 考法 6 气候统计图的判读 a. 从气温曲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南北半球。曲线下凹为南半球,上凸为北半球。如上图中,⑩气候在南半球,④气候在北半球。 b. 从气温曲线的坡度和相对高度,能判断气温随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曲线最低和最高处的气温差)。仅从图中看,气温曲线相对高差(曲线坡度)最大的是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次是温带季风气候(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⑨),然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⑦),最小的是热带气候(从大到小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④、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①)。 c. 从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读出全年降水量。如上图,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的气候(热带沙漠气候除外),其次为亚热带的气候,再次为温带的气候,最少的为寒带的气候。变化规律与气温年变化大小相反。 ①横坐标为气温,纵坐标为降水量; ② 12 个点分别表示 12 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从图中可以读出每个的气温及降水量; ③关键在于判读 1 月、 7 月 ( 分别代表冬、夏季 ) 的气温和降水量组合情况; ④该地气温 1 月比 7 月低,降水量 1 月比 7 月多,可知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 2 )气温和降水量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时间变化及气候类型 ①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降水量,前后延伸的坐标表示气温; ②柱状图上下延伸,越高降水量越大,气温曲线在水平面,可作平行线进行判读; ③ 7 月降水量最多,气温最低, 0℃ 以上; 1 月降水量最少,气温最高,雨热不同期,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 3 )气温和降水量立体图:气候特征和类型 ( 4 )气温和降水量等值线图:气候要素分布、成因及特征类型 图中有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据某地的位置可判断出该地气温和降水量的范围。该图甲地 1 月气温为 24℃ ~ 26℃ ,降水量为 200 ~ 250mm , 7 月气温为 22℃ ~ 24℃ ,降水量为 5 ~ 10mm ,应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 5 )降水量和蒸发量组合图:气温变化、气候特征和类型 此类图中,能读出年降水量及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并能根据蒸发量变化推测气温变化,总结气候特点,进而判断出气候类型。 图中,可能蒸发量柱状图的变化与气温变化一致,而实际蒸发量又与气温高低和降水量成正比关系,从此图可判读降水量和气温的季节变化。甲图可能蒸发量夏季月份较高,说明气温较高,但降水量较少,所以夏季实际蒸发量较小,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乙图降水量、可能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变化大体一致,而且蒸发量极小,约相当于甲图的 1/10 ,应为极地气候,气候严寒;丙图从降水量看,夏多冬少,年降水量约 1000mm ,且两个蒸发量相当,也是夏多冬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同理可知丁为温带季风气候。 ( 6 )气温和降水量曲线图:气候类型与外力地貌成因 图中,横向为南北方向,从年均温线上能读出各地的气温,可判断所属的热量带;从年降水量线上能读出各地年降水量;从风化壳深度上,能判断出植被和气候特征。丁地风化壳最厚,风化作用强烈,植被是森林,年均温为 20℃ ~ 25℃ ,年降水量为 2000 多毫米,该地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甲地风化壳也较厚,也是森林,但年均温最低,应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乙地年降水量最少,年均温较低,风化壳最薄,应为温带沙漠气候或温带草原气候;丙为乙和丁的过渡地带,应是亚热带的气候。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题。 甲 乙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考例剖析 [ 浙江文综 2015·3 ]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地形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难度中等。从景观图可推断甲地为沙漠中的绿洲,降水稀少,只有④图符合条件;乙地景观图中远处有雪山分布,应该为北纬30°附近的高山气候,③图符合。故D项正确。 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 D 第 3 讲 常见天气系统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15 锋面系统与天气 考点 16 高、低压系统与天气 考法 1 考查锋面类型的判读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 角度 锋面类型的判读 考点 15 锋面系统与天气 1. 锋面特征 应试基础必备 2. 锋面类型 ( 1 )看天气符号 ( 2 )看冷气团 运动方向 ( 3 )看锋面坡度 ( 4 )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 5 )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 6 ) 看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 考法 1 考查锋面类型的判读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 D.19时~20时 (2)强沙尘暴主要是由快行冷锋过境引起的,当快行冷锋过境时,引起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锋面两侧冷暖气团温度、湿度、气压等差异非常大,即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故B项正确,A项错误;由于强沙尘暴带来大风扬沙天气,使得大气能见度降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C项错误;同时,大气逆辐射随之而增强,D项错误。 考例剖析 [ 课标全国 Ⅱ2015·4 ~ 5 ] 【解析】 (1)强沙尘暴主要是由快行冷锋过境引起的,当快行冷锋过境时,受冷气团影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结合图示信息,18时~19时气温明显下降,气压明显升高,可知此时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故C项正确,其余项错误。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B C 考点 16 高、低压系统与天气 考法 2 高低压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判断 1.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2. 等压线与天气系统 应试基础必备 3. 锋面气旋 ( 1 )锋面气旋常形成于中高纬度地区,又称“温带气旋”。 ( 2 )锋面位于气旋低压槽线附近。 考法 2 高低压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判断 1. 高低压及天气判断 如图中丙点的气压值为 1005hP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