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ww.ks5u.com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填一填)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循环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循环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变化 (看一看) [教材P86活动]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进入土壤的土壤水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而被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各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教材P86~87活动]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教材P88活动] 在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燥,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土壤水位逐渐下降。 [教材P90活动] 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对生物的影响是“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对地方气候的影响是“变得温和湿润”,对泥沙沉积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减少”,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是“洪水频率减少或者洪水灾害减轻”。 (做一做) 1.判断题 (1)只有生物循环能够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 )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 (3)某一要素的变化,能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但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 ) 2.选择题 农民种庄稼获取农产品,主要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D ) A.平衡功能 B.发展功能 C.演化功能 D.生产功能 解析:农民种庄稼收获农产品,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生产功能。 主题一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州西部,该区域气候恶劣,自然条件艰苦,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藏羚羊是本区域野生动物的主要物种,从数量到分布区域都明显大于其他物种。藏羚羊的数目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藏羚羊的数目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该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功能? 提示:平衡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除了上述功能,还有哪一种功能?请试举一例。 提示:生产功能。如人类栽培绿色植物,获取农产品。 1.三大物质循环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所示: 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C ) ①水循环 ②氧循环 ③碳循环 ④二氧化碳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A )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固结成岩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 A.生产功能 B.呼吸作用 C.分解功能 D.化合作用 解析: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 4.目前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目前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主题二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提示: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经长期的流水侵蚀而成的。 (2)黄土高原的演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警示和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1.警示 (1)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2)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3)“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解析: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C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3.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植被)。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答案: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黄河含沙量大主要从黄土高原土质、植被、多暴雨等方面分析。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鸭绿江和长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鸭绿江和长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因素是气候。 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C ) A.⑦ B.⑤ C.⑥ D.⑧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即图中⑥。 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各地理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据此回答3~4题。 3.如果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食肉动物大量捕杀掉,若干年后的景象是( C ) A.大量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食草动物数量先是大增,后又减少 D.草原退化、沙化 解析:狮子、猎豹等食肉动物被大量捕杀后,短时间内食草动物会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但食草动物的增多又会使草原植被遭到过度破坏,最终又会导致食草动物因缺少食物而减少。 4.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应是( D )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的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 D.从加拿大引进狼 解析:A、B两选项所述措施是短期行为;热带草原地区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西部的环境,排除C;从加拿大引进狼,可以通过食物链控制鹿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故选D。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大。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D ) A.生产性 B.平衡性 C.变化性 D.整体性 解析: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6.材料中所说的是________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C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解析:水位的抬升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而水位属于水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7.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仔细分析,把A~D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框内。(填字母) A.径流加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于干旱 (2)人们毁林开荒,改变的地理要素是生物,但却引起了水文、土壤、岩石、气候等要素随之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 滥伐林木、毁林开荒使植被遭到破坏,植被遭受破坏后,丧失了保护表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使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加大。水土流失的后果可使旱涝灾害频发,而地表径流加大还会加剧地表侵蚀,使气温日较差增大,降水减少,所以会使气候趋于干旱,进而使沙尘暴频发。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