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精致教师用书)中图版:第九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3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
第23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1.命题多以地形图、数据图表、区域地理图等为背景,考查相关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区域地理差异的比较 2.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都市经济圈、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及世界重要地区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差异的比较、区域特征的分析、区域人地关系等内容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干湿区划分图,回答问题。 1.区域 (1)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特点 2.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3.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1)研究方法:比较法。 (2)研究内容 (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深度思考1】 地理位置和地理区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示 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知,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三大自然区:图中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C青藏高寒区。 (2)划分依据: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分界线:a400__mm年等降水量线、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3__000__m等高线。 2.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1)东部季风区 ①位置: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②主要特征 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①位置和范围: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②主要特征 (3)青藏高寒区 ①位置和范围:西南青藏高原。 ②主要特征 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3.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农业活动 最主要的农业区,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 交通状况 交通发达 交通不便 经济和文化 发达 落后 【深度思考2】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 (2)区域差异只存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 三、我国南北方的差异 读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自然环境差异 要素 北 方 南 方 地形 平原和高原为主 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湖 结冰 不结冰 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 有色金属 (3)人类活动差异 要 素 北 方 南 方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耕地 旱地 水田 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水果 苹果、梨、桃、杏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 民居建筑 平顶 屋顶坡度大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内河运输 文化 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大米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 工业 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深度思考3】 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 长江三角洲水热充沛,雨热同期,符合水稻生长所需的条件;人口稠密,地块较小,而水稻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满足水稻精耕细作的需要;水稻单产较高,可以满足较多人口生活需要。 四、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范围 ①东部地带:a辽、京、津、冀、鲁、苏、沪、浙、b闽、粤、c桂、琼。 ②中部地带:内蒙古、d黑、e吉、f晋、豫、鄂、湘、g皖、h赣。 ③西部地带:新、j甘(陇)、宁、青、i陕(秦)、藏、k川(蜀)、渝、贵、l云(滇)。 (2)区域差异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区域位置 面向大海,交通便利,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 水平 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还在扩大 速度 东部>中部>西部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中、西部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于中、西部 【深度思考4】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区域内部的特征都是一样的,并且区域之间只能是并列的。(×) (2)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的成因完全相同。(×)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具体分析思路 (1)明确区域的空间范围 区域定位 分析思路 经纬度位置 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所处的热量带、气压带和风带、高中低纬等,如天然橡胶主要种植于热带地区 海陆位置 明确大洲、大洋的归属及所处的方位,如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侧 相对位置 从地理事物或相邻地理事物的特殊性来分析,如区域轮廓、地形、河流、交通等,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 (2)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 主要自然地理要素 分析思路 地形 主要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及地形剖面图来判断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表起伏状况、地形分布和特殊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等方面来描述 地势特征:主要从地表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一是某方向高,另一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气候 从气候类型,降水、气温、光照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分析 河流 水系特征:主要指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状况)、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等 水文特征:主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凌汛等 开发利用:主要开发治理项目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 (3)综合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主要人文地理要素 分析思路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带来的影响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等方面分析 人口和城市 主要从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和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区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的类型、线网密度及布局的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2018·天津和平一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印度半岛20°N以南地区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印度半岛城市的分布特征。 孟买是印度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是全国最大海港,港区位于中心城区东侧,长20千米,水深10~17米。 (3)描述孟买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孟买港成为印度最大海港的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图示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即自西向东流,依此可判断地势。第(2)题,图示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且沿铁路线分布。第(3)题,注意城区、郊区分布基本沿铁路线呈带状延伸。海港区位条件可从水域条件(停泊、航行条件)、陆域条件(陆地建设),以及经济腹地和城市依托角度分析。 答案 (1)地势西高东低。判断理由:河流多由西向东流。 (2)城市分布不均,主要沿海、沿交通线分布。 (3)孟买的城市空间形态呈条带状。孟买湾为避风海湾,港阔水深,有很好的航行条件和停泊条件;有多条铁路与全国主要城市连接,腹地广阔,货运量大;孟买是印度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经济发达,港区基础设施完善。 1.区域特征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 (1)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其解题流程为: (2)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其解题流程为: (3)人文地理特征的描述、自然地理对人文地理的影响,其解题流程为: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考法一 江苏地理特征分析 1.(2017·课标全国Ⅱ,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右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 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北方分界的标志,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2)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地域分异明显。第(3)题,当代背景下,促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本区域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进入21世纪,交通是促使本区域经济广泛合作、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 答案 (1)C (2)D (3)D 考法二 区域地形、水文特征分析 2.[2015·新课标Ⅱ,37(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水流流向以及文字材料体现的灌溉水流方向可以判断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第(2)题,黄河含沙量大,因此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 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 (2)问题:泥沙淤积。 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考法三 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影响 3.(2016·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10分) 解析 注意文字材料提示,坐北朝南的房子,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理解落叶和常绿的区别,根据图中树木种植的位置,推断出传统民居植树的作用,夏季遮阴,冬季让阳光射入室内。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考点二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结构、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2016·上海地理,15~16)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据此回答(1)~(2)题。 (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约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约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约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约占45%,最大,以县内流动为主。A正确。第(2) 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B正确。 答案 (1)A (2)B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考法一 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 1.(2016·浙江文综,7~8)人均 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2)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 答案 (1)B (2)A 考法二 水文特征差异比较 2.[2014·课标Ⅱ,36(2)、(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2)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题,影响泥沙含量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的地形、植被、土质状况等因素。图中显示了两河流经地形区的差异。叶尼塞河由高原流向平原,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侵蚀强,河流含沙量大;而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区,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第(2)题,影响鱼类资源丰富与否的原因主要从水温高低、营养物质多少角度考虑。鄂毕河注入北冰洋,河口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河口结冰时间长,冰层厚,活动空间小,鱼类成活率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沼泽植物吸收,很难到达河口,不利于河口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纬度高,冰层厚,营养物质和饵料也较为贫乏,不利于鱼类成活。 答案 (1)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2)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区域差异分析类主观题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典 题 示 例]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读以下材料,完成有关问题。(24分) 材料一 下图为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 下表示意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地区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广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05 21 701 6.3 49.5 44.2 32.0 39.7 28.3 23 603 湖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05 6 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9 616 材料三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 (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说出两省地域联系的地形屏障。(6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10分) (3)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8分) [尝试自解] (1) (2) (3) [样卷评析] 样卷展示 得分:16分 样卷 剖析 失分原因:(2)小题没有据表中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较湖南、广东工业化水平(程度)高低,扣2分。 (3) 小题一是答题要点不全,二是要点没有展开,合作关系没有说透。这类问题往往是学生的短板。扣6分 标准答案 (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2分),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2分)。山地(南岭)横亘(2分)。 (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每点2分) (3)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每点2分) [答 题 模 板] 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气候 气候类型 气温 降水 年较差 光照 灾害 属于××气候;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 地形特征 地势 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低;多××地貌,地质×× 水文 内流河(湖) 外流河(湖) 水文特征 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 植被 覆盖率 以××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植被类型 2.人文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人口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城市 数量 规模 布局 城市化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产业交通科技 类型 利弊 社会 经济 交通 科技 以××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业类型为××;利(弊);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 [应 用 体 验] (2018·豫北五校联考)结合新疆(图a)和海南(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市分布的差异并指出影响因素。 (2)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生产的突出优势。 解析 第(1)题,南疆地区的城市都分布于河流沿岸,与水源有关;海南岛的城市分布于沿海地区,与地形有关。第(2)题,南疆地区水源短缺,农业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因而为绿洲农业,与海南岛相比,其突出优势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答案 (1)南疆地区:沿河流分布,影响因素为水源;海南岛分布于沿海地区,影响因素为地形。 (2)类型:绿洲农业。优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 1.D 2.C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3~5题。 3.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4.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5.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3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故A错误;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4题,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第5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答案 3.B 4.A 5.D (2018·福建莆田期中)下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米,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据此完成6~7题。 6.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距海远近 解析 第6题,死海主要受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第7题,图中①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答案 6.B 7.A (2018·锦州一模)下图为某城市发展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分析,阶段一该城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资源 9.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城市化过程的不合理性体现在( ) ①湿地面积减小 ②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③荒地利用过多 ④林地遭到破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8题,从阶段一图上看,该城市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所以阶段一该城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河流。第9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湿地面积减小,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林地遭到破坏;该地城市化过程中对荒地利用过少,今后应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良田)和林地。 答案 8.B 9.D (2018·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11.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解析 a时期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b时期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要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时期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数值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答案 10.A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8·长沙一模)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4分) 该国沿海地区平均最高气温31.3 ℃,平均最低气温23.8 ℃。山区平均最高气温26.1 ℃,平均最低气温16.5 ℃。无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别,雨季为每年5月至8月和11月至次年2月。西南部降水最多,东北部次之,西北部和东南部最少。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 283~3 321毫米不等。该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红茶。该国亦为世界三大产茶国之一,国内经济深受产茶情况的影响。 (1)简述该国主要气候类型和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并分析东北部降水多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该国成为世界三大产茶国的优势区位条件。(6分) (3)该国国内有人提议在图中Q处修建跨海大桥连接P国,你的意见如何?说明理由。(6分) (4)试分析Q处海水流向及其形成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可依此知识分析降水特征。第(2)题,可结合茶树的生长习性、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应结合该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从自然障碍、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该处属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可从季风对洋流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或5月至8月)和冬季(或11月至2月)降水多,尤以夏季多,春秋降水少。 原因:①冬季风(东北风)经过孟加拉湾海域(或经过海洋)带来丰富水汽;②东北部处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不论是夏季风还是冬季风,对西北部和东南部影响都相对比较小。 (2) 坡度适中,全年温暖,降水丰沛,土壤呈酸性,适合茶树生长;生产经验丰富;政策扶持等。(任答三点) (3)同意。理由:从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双边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科技交流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计分)。(或答不同意。)理由:从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双边关系、建设难度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计分。 (4)该区域属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范围,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导致Q处海水夏季向偏北方向流动,冬季向偏南方向流动。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下图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 材料二 二战后,匹兹堡钢铁工业受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从辉煌陷入困境。为振兴经济,匹兹堡开始实施“复兴计划”(如下图)。 (1)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不同区位条件。(6分) (2)比较两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差异。(8分) (3)概括匹兹堡振兴经济的成功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两地的原料和能源差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两地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差距。第(2)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既要比较自然区位差异,又要比较社会经济区位差异。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匹兹堡采取了大力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等复兴措施,同时还有政府提供支持。 答案 (1)匹兹堡附近煤炭资源丰富,武汉附近缺少煤炭资源;匹兹堡附近缺乏铁矿资源,武汉附近铁矿资源丰富;匹兹堡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武汉工业基础薄弱,科技相对落后。 (2)匹兹堡附近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武汉附近为季风水田农业。匹兹堡附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阴冷,热量较少,武汉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热量丰富,雨热同期;匹兹堡附近土壤贫瘠,武汉附近为肥沃的水稻土;匹兹堡附近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武汉附近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较落后。 (3)大力发展科技(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效益;政府提供支持(实现工人再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