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诊断考试(解析版)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 2020 届高三下学期诊断考试 第 I 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 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 高考结束后几位同学相约去青海西宁的青海湖旅游,计划 6 月 12 日在图中黑马河乡看 日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查询得知当日某地(120°E,32°N)昼长为 14 小时,该日青海湖黑马河乡日出时间约 为北京时间 A. 5:00 B. 6:00 C. 7:00 D. 8:00 2. 当地牧民忠告他们观日出时需穿厚衣服或者羽绒服,而此时北京早已穿着短袖夏装,导 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民俗文化 D. 地形地势 【答案】1. B 2. D 【解析】该题考查地方时计算,我国气温差异。 【1 题详解】 丹阳(120°E,32°N)昼长为 14 小时,图中黑马乡比丹阳纬度高一点,即昼长也略高于 14,丹阳日出时间为 5 点,则黑马乡略早于 5 点,当黑马乡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6 点。所 以选 B。 【2 题详解】 黑马乡位于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一天 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气温较低;故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所以 选 D。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 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 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 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A. 苔原带 B. 温带草原带 C. 冰原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4. 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A. 收集大气降水 B. 获取更多光照 C. 抵抗冬季寒冷 D. 吸收地下水分 5. 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A. 人工播种 B. 降水减少 C. 气候变暖 D. 冻土增厚 【答案】3. A 4. B 5. C 【解析】 【3 题详解】 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 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 【4 题详解】 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 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 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故选 B,其余选 项可排除。 【5 题详解】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 薄,C 对。 永泰古城,现址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坐落于寿鹿山、老虎山前倾斜的冲积平原上 部,山中蜿蜒而出的水磨口沟距离古城仅有 2 千米。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 年),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 20 世纪 50 年代永泰古城有居民 1300 多人,城外草原繁茂,目前人口锐减到 100 多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l.明朝修建永泰古城的主要目的是 A. 作为开垦基地 B. 牧民防御风雪 C. 防御少数民族入侵 D. 防治土地荒漠化 7. 影响永泰古城选址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A. 水源 B. 地形 C. 土壤 D. 牧草 8. 导致永泰古城目前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落后 B. 生态恶化 C. 交通不便 D. 移民实边 【答案】6. C 7. A 8. B 【解析】 【6 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该故城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 机构,这些机构都可以为战争提供物资资源,说明永泰古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少数民族入侵 , 故答案选 C 项。 【7 题详解】 甘肃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作为抵御外来入侵的军队驻扎地,需要 具备基本的生活物资和水源,由材料分析可知,古城距离水磨口沟仅有 2 千米,取水方便, 说明影响永泰古城选址的主导自然因素为水源,故答案选 A。 【8 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但由于人口 增多,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草场资源的过度破坏和过度开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 而导致人口外迁,人口数量锐减,故答案选 B 项。 人类活动切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破碎的栖息地间修建的“走廊”称为野生动物通 道,如“绿桥”(左图)等。班夫国家森林公园(右图)的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 文特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绿桥”上面一般会种上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这样做的主要目是 ( ) A. 为食草性动物提供食物 B. 削弱过往车辆光线和噪声 C. 绿化美化“绿桥”景观 D. 为了保持“绿桥”的水土 10. 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型最可能是 ( ) A. 常绿硬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针叶林 D. 落叶阔叶林 【答案】9. B 10. C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绿桥”上面种上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的主要目的。由材料可知,“绿桥” 是野生动物通道,该通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削弱过往车辆光线和噪声符合题意。 ACD 错,B 对。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型。结合图示可知,该森林公园同 纬度的西部沿海平原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自然带内的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AB 错; 该森林公园纬度高于 50°N,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 型最有可能是针叶林,C 对,D 错。综上所述,ABD 错,C 对。故选 C。 林地内树冠的多少影响森林对降雪的截留效果和融雪过程。下图示意某地不同林下积 雪厚度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1. 该地最可能位于 A. 大兴安岭 B. 青藏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四川盆地 12. 与落叶松人工林相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 A. 降雪量大 B. 积雪消融快 C. 枝叶繁茂 D. 多大风 13. 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地的水文意义主要在于 A. 增加融雪量 B. 减少融雪量 C. 降低汛期水位 D. 缩短汛期长度 【答案】11. A 12. C 13. C 【解析】 【11 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积雪期长且在三月中旬的空地积雪开始消融,结合植被类型(落叶松 和云冷杉),可以判断最可能位于东北地区。故正确答案选择 A。 【12 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地表积雪比落叶松人工林厚度小,由此可以判断其枝叶 繁茂,对积雪的截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 3 月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下降慢,说明其 林下积雪消融慢。故正确答案选择 C。 【13 题详解】 林地仅仅是对积雪起到截留作用,不改变其数量,因此融雪量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融雪速度 会减缓,因此其水文意义是可以降低汛期水位,延长汛期长度。故正确答案选择 C。 南非位于非洲最南端,有“彩虹之国”之美誉,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 环保。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与西岸相比,该国大陆东岸年降水的多少及原因是 A. 多,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增湿 B. 多,地处东北信风迎风坡,暖流增湿 C. 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寒流减湿 D. 少,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寒流减湿 15. 南非南部沿海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河流径流汇入 B. 上升补偿流 C. 大陆架广阔 D. 寒暖流交汇 16. 该国南部的好望角因风浪较大,被称作“好望不好过”。其风浪最大的月份是 A. 1 月 B. 4 月 C. 7 月 D. 11 月 【答案】14. A 15. D 16. C 【解析】 【14 题详解】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打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南非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东南信 风迎风坡,并受到暖流的影响,因此降水比西部多。故选 A。 【15 题详解】 南非南部沿海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西风漂流和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处于寒暖流交汇处。 故选 D。 【16 题详解】 冬季的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气压带与风带也随之北移,西风带北移触及非洲大陆 的南端,因此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七月风浪最大。故选 C。 人口重心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其演变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过 程,即由于地区人口增长和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拉动人口数量平衡点的变化。下图为 1984 -2013 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1984-2013 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能反映出( ) A. 能源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 B. 户籍制度变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缓慢 C. 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 D.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减缓 18. 2010-2013 年中国人口重心移动可能是因为( ) A. 河南省人口出生率降低 B. 四川省农民工回流增多 C.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加剧 D. 湖北省自然增长率降低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 题详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同时户籍管理制度有所松动,这些变 化都有利于人口更快的迁移和流动,C 正确,B 错误;能源资源开发和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影 响人口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A、D 错误。据此分析选 C。 【18 题详解】 图中显示,2010-2013 年我国人口重心趋向西移,中西部(四川省)农民工务工地点主要在 东部地区,回流增多可使人口重心西移,B 正确。故选 B。 【点睛】从图中看,中国人口重心先向西南,再向东南,最后折向东;移动幅度有大有小, 并非持续增大。地区间经济的差异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近年我国人口重心趋向西移 是因为中西部农民工回流增多造成的。 粮食虚拟耕地指粮食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耕地资源,即将地区间进行的粮食交易看作是 相应的耕地交易。目前我国粮食虚拟耕地流动存在“北土南运”的趋势,由于生产相同数 量粮食时,粮食输出地实际占用的耕地多于粮食输入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 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我国粮食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的原因是 ( ) A. 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 南方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C. 北方地区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D. 南方地区可用耕地面积狭小,不宜进行粮食生产 20. “北土南运”会降低耕地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南北方 ( ) A. 耕地资源分布不均 B. 水热条件分布不均 C. 农业技术区域差异 D. 人口分布空间差异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 题详解】 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 错误。材料信息表明,生产相同数量粮食 时,粮食输出地(北方地区)实际占用的耕地多于粮食输入地(南方地区),因此南方地区 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而不是较低,B 错误。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说明北方地区粮食商 品率高,这是因为北方地区多平原,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C 正确。南方 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耕地面积较北方少,但南方地区耕地单产较高,是我国粮食的主要 产区之一,D 错误。所以选 C。 【20 题详解】 我国北方地区热量条件只能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而南方地区为一两熟至三熟,且南方 地区比北方地区水份和水源条件较好,因此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北方地区实际占用的耕地 多于南方地区(即单产较低),从而使得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因此粮食生产“北土南运” 会降低耕地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南北方水热条件分布不均,B 符合题意。耕地资 源分布不均和人口分布空间差异,不会影响粮食的单产,排除 A、D。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 地区没有明显的农业技术区域差异,排除 C。所以选 B。 桑沟湾是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一处海湾,这里是我国最早海带人工养殖的地方。近 年来,中国水产黄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此海湾成功探索出了海带、鮑鱼和海参三者混合养 殖的新模式(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21. 桑沟湾由单一的海带养殖到海带、鲍鱼、海参三者混合养殖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 优质的海洋环境 B. 保鲜技术的出现 C. 市场的需求升级 D. 养殖技术的进步 22. 与单一养殖相比,该混合养殖模式的突出优点是( ) ①节省饵料投放,提高经济效益 ②吸收海水中的 CO2,减缓温室效应 ③调整生产规模,市场适应性强 ④改善水质,减少海洋养殖污染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3. 冬季,农户们常将鲍鱼和海参送往福建和广东沿海养殖,其最主要目的是( ) A. 靠近消费市场 B. 缩短养殖周期 C. 获得优惠补贴 D. 躲避大风暴雪 【答案】21. D 22. C 23. B 【解析】 【21 题详解】 近年来,中国水产黄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此成功探索出了海带、鲍鱼和海参三者混合养殖 的新模式,可见此模式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成果,得益于养殖技术的进步。故本题选择 D。 【22 题详解】 结合箭头方向,海水中的 CO2 是被海带吸收,单一养殖海带也有此功能,②错误;混合养殖 和单一养殖在生产规模上未必有变化,③错误;混合养殖中,海带的食料提供给鲍鱼,鲍鱼 的粪便提供给海参,海参的排泄物提供给海带,节省了饵料投放,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改 善了水质,减少了海洋养殖污染,①④对。故本题选择 C。 【23 题详解】 冬季山东(北方)和福建、广东(南方)差异的是温度。养殖过程主要是利用福建、广东纬 度低、热量充足的条件,缩短养殖周期。A 和 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躲避大风暴雪不是主 要原因。故本题选择 B。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 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下面左图为火地岛及其周 边区域图。岛上雪线高度仅 500~800 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 树”(下面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造成火地岛上雪线高度仅 500~800 米的主要因素是 ( ) A. 纬度 B. 海拔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25. 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为 ( )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北 D. 东南 【答案】24. A 25. D 【解析】 【24 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图中显示,火地岛位于 南纬 55 度附近,纬度较高,夏季气温不高;位于南纬 55 度附近,处于西风带,降水丰富, 两者均导致当地雪线高度较低,因此造成火地岛上雪线高度仅 500~800 米的主要因素是纬 度,选项 A 符合题意。海拔高度并不影响雪线高度,排除 B。火地岛四周濒临海洋,这样的 海陆位置会通过影响降水量来影响雪线高度,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C。地形对雪线高度影 响不大,不是当地雪线低的主要因素,排除 D。 【25 题详解】 图中显示,火地岛位于南纬 55 度附近,处于南半球的西风带,而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 受其影响,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为东南,选项 D 符合题意,排除 A、B、C。 半城市化人口是指人在城市,户籍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流动人口。这 些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 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半城市化率( M),半城市化率(M)=(城市常住人口-城市 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6. 影响图示省区半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是( ) A. 户籍制度 B. 城市化速度 C. 产业结构 D. 经济发展水平 27. 图中辽宁、四川、新疆等省区半城市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居内陆,气候恶劣 B. 开发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匮乏 C.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 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较少 28. 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区的半城市化率高,有利于( ) A.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B. 提高农民福利待遇 C.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D.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答案】26. A 27. D 28. C 【解析】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察半城市化的产生、影响因素和相关影响。 【26 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半城市化的人口本质是没有城市户口、户口在农村、而生活在城市的农民, 这是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导致的。城市化速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半城市化的进 程,但不是现象产生的因素。排除 B、C、D。故正确答案选择 A。 【27 题详解】 读图可知,辽宁、四川、新疆三省区半城市化率较低,反馈出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较少。导 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三省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较少,对农民吸引力较弱。 辽宁也不属于内陆省份,交通较为便捷,三省区自然资源都较为丰富,A、B、C 选项措辞就 有误。故正确答案选择 D。 【28 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得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影响不大,A 错;进城务工的 农民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很难与城市市民享受一样的福利待遇,B 错;进城农民为城市发展 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C 正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的人居 环境变差,D 错。故正确答案选择 C。 【点睛】半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因素:户籍制度;历史渊源;土地性质;社会福利。 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 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人口红利拐点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2012 年我国劳动 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下图为亚洲四个国家不同时期劳动年龄 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示意图,甲国为印度。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 A. 日本 越南 中国 B. 越南 中国 日本 C. 越南 日本 中国 D. 中国 越南 日本 30. 为了便于分析,人们认为总抚养比(14 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 和除以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小于 50%的时期为人口红利期。据图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 的开始时间为 ( ) A. 20 世纪 50 年代 B. 20 世纪 70 年代 C. 20 世纪 90 年代 D. 21 世纪初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 题详解】 根据目前日本、越南、中国的人口特征可知,日本人口早已经进行现代型,人口老龄化严重, 劳动年龄人口点比应下降较早;越南目前人口增长还比较迅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还在增大,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应下降较迟;中国人口增长状况居于日本与越南之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 下降时间应居于两国之间。图中显示,乙、丙、丁三曲线中,乙曲线后期下降最晚,应为越 南,丙曲线后斯下降时间居中,应为中国,丁曲线下降最早,应日本,由此判断,选项 B 符 合题意,排除 A、C、D。 【30 题详解】 为了便于分析,人们认为总抚养比(14 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小于 50%的时期为人口红利期。由此推算,劳动力人口比重只要超 过 66.6%即为人口红利期。图中显示,丙曲线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20 世纪 70 年代,劳动力 人口比重均低于 66.6%,排除 A、B。图中显示,丙曲线在 20 世纪 90 年代,劳动力人口比重 超过了 66.6%,因此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开始时间为 20 世纪 90 年代,选项 C 符合题意。21 世 纪初为我国人口红利期持续期内,不是开始时间,排除 D。 读我国某城市外部形态示意图,回下列各题。 31. 该城市位于 A. 宁夏平原 B. 河套平原 C. 河西走廊 D. 华北平原 32. 该城市外部形态主要受制于 A. 铁路、河流 B. 河流、地形 C. 铁路、地形 D. 耕地、林地 33. 该城市夏季气温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A. 位于盛行风背风坡,气流下沉 B. 深居内陆,大陆性强 C. 海拔高,光照强 D. 位于河谷,热量不易散失 【答案】31. D 32. B 33. A 【解析】考查影响城市形态与气温的因素。 【31 题详解】 该城市西北侧有黄河流经,且城区等高线小于 200m,海拔低,是平原地形。故处于华北平 原。故选 D。 【32 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城市外部形态沿河、沿地形平坦 地区伸展。故该城市外部形态主要受制于河 流、地形。故选 B。 【33 题详解】 的 该城市夏季盛行东南风,城市东南部有丘陵地形,夏季城市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温偏高, 故其原因可能是位于盛行风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较高。故选 A。 “收缩城市”指的是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现象。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是判断城 市收缩的主要指标。下图为 2016 年中国收缩城市研究基本态势调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34. 我国收缩城市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是 ( ) A. 京津唐地区 B. 长三角地区 C. 东北地区 D. 珠三角地区 35. 甲城市成为“收缩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 A.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导致人口流失 B. 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口迁移引发的局部收缩 C. 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局部收缩 D. 资源型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局部收缩 36. 下列符合中国收缩城市应对措施的有 ( ) ①提高公共空间利用率 ②过快开发商品性住房 ③加强棚户区改造 ④优先配置主城区公共交通设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34. C 35. D 36. B 【解析】 【34 题详解】 图中显示,我国收缩城市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一带,这里属于我 国东北地区,选项 C 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收缩城 市被提及的城市数量少、次数少,排除 A、B、D。所以选 C。 【35 题详解】 甲城市为甘肃省玉门市,是我国最早的石油工业城市,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工业结构比 较单一,由于石油资源枯竭,导致城市出现局部收缩,选项 D 符合题意。甲城市成为“收缩 城市”,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导致人口流失、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局部收缩没有关系,排除 A、C。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口迁移引发的局部收缩,对甲城市成为“收缩城市” 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所以选 D。 【36 题详解】 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是判断城市收缩的主要指标。中国收缩城市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数量 减少,缺乏城市活力,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公共空间利用率和加强棚户区改造, 可以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从而缓解收缩城市的进一步发 展,因此①、③符合题意。过快开发商品性住房,可能导致与市场需求脱节,既不能吸引 人口迁入,又导致经济效益低下,②不符合题意。优先配置主城区公共交通设施,对吸引 人口迁入作用不大,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 B 符合题意,排除 A、C、D。 下图为浙江省信息经济、金融、高端设备制造和健康产业等四类特色小镇分布示意 图。2018 年 11 月 27-29 日,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地理信息特色小镇德清举 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 多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德清产业园,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 ( ) A. 节约运输成本 B. 降低能源消耗 C. 缓解务工人员就业压力 D. 提升产业层次 38. 德清小镇的潜力在于对“地理信息+”的拓展,未来可以利用的领域有 ( ) ①基于 5G 通信的无人驾驶技术 ②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等智慧管理平台 ③历史经典特色小镇的选定 ④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37. D 38. A 【解析】 【37 题详解】 多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德清产业园,既不能提高当地的交通通达度,也不能减轻当地的运输 量,因此不会节约当地的运输成本,排除 A。多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德清产业园,会增加能 源消耗量,不会降低能源消耗,排除 B。多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德清产业园,它们需要的是 高素质的人才,对缓解务工人员就业压力影响不大,排除 C。多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德清产 业园,使得当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从而提升产业层次,选项 D 符合题意。 【38 题详解】 基于 5G 通信的无人驾驶技术,要利用到地理信息技术,因此这是“地理信息+”未来可以 利用的领域,①符合题意。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等智慧管理平台,与地理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且需求量大,因此这是“地理信息+”未来可以利用的领域,②符合题意。历史经典特色小 镇的选定、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控,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关系不大,因此这不是“地理 信息+”未来可以利用的领域,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 A 符合题意,排除 B、 C、D。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 月后主要受 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 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该河段 4~8 月 ①河面宽度变化不大 ②河流水位先降后升 ③河底泥沙变化不大 ④河水深度先增后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0. 造成该河段河岸直立的原因主要有 ①地面沉降 ②河流下切 ③植被稀疏 ④岩性单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39. B 40. D 【解析】 【39 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河段 4~8 月河面宽度变化不大,①正确;河流水位先升(4~6 月)后降(6~ 8 月),②错误;河床加深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沉积减弱,另一方面是河床受侵蚀加强,图中 4~6 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作用强,而 6~8 月河底变浅,说明泥沙 沉积多,侵蚀作用若,因此河底泥沙变化大,③错误;4~6 月河面到河底的垂直距离增加, 6~8 月河面到河底的垂直距离变小,说明 4~6 月河水深度增加,6~8 月河水深度减小,④ 正确。故 B 正确,A、C、D 错误。 【40 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 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①错误, ②④正确。河岸直立与植被稀疏关系不大,③错误。故 D 正确,A、B、C 错误。 【点睛】第一小题较简单,直接读图即可;第二小题解答时可参照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当 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运动是间歇性上升时,那么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 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4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市的母亲河,其流 域分布如图所示。某研究小组在格尔木河流域 8600 km2 的研究范围内对地表覆盖类型进行 了统计分析。研究同时发现格尔木河流域近年来降水增加,地下水位上升,整体生态环境 持续向好,这为格尔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格尔木河流域地表覆盖类型及面积变化图(下图)。 材料三 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图。 (1)说出格尔木河流域原生植被覆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近年来格尔木河流域河流面积减小,地下水位反而上升,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格尔木河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答案】(1)特点:原生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成因:①格尔木河流域年降 水量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②格尔木河流域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地下水位上升;以 及人类活动影响小等原因导致该流域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 (2)①流域内年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渗、地下水位上升;②乃吉里和格尔木水电站多年来 对于格尔木河的截流调控,导致河流面积减少;但位于洪积扇上的水电站拦水蓄水,增加 了水分下渗,使得地下水位上升;③原生植被覆盖率增加,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涵养水源的 作用。 (3)特点:①昆仑山以北的山麓及冲洪积扇地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②洪积扇前缘及湖 积平原南部地区植被茂盛,覆盖率较高。③湖积平原北部地区植被逐渐减少,覆盖率下降 至盐湖地区植被消失。原因:①昆仑山以北的山麓及冲积扇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深;同时地 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下渗和沿坡面流动损失较多;土壤颗粒粗大,多砾石,较贫瘠,导 致该地区植被稀疏。②湖积平原南部地区位于格尔木河山前洪积扇前缘,地下水埋深较 浅;土壤颗粒较细,保水能力强;部分地区有地下水渗出,沼泽密布,植被茂盛。③湖积 平原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极浅,径流流动缓慢,加之蒸发旺盛,地表盐滩密布,植被稀 疏;至盐湖地区地下水及土壤含盐度极高,不适宜植被生长。 【解析】 【分析】该题以格尔木河流域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学生读图、材料获取地理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从材料一 中获取答案;第(2)题地下水位上升从下渗增加思考,流域面积减少从水电站拦水蓄水分 析;第(3)题从材料三中剖面图分析植被空间分布特点,从地下水位、土壤等方面分析植 被覆盖率存在差异的原因。 【详解】(1)结合材料二可知,原生植被覆盖率整体偏低,但从 1993~2014 年原生植被覆 盖率有所增加。由材料一可知,降水与地下水是流域植被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格尔木河位 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近年来格尔木河流域降水增加,地 下水位上升,流域植被生态环境的改善与降水量增大及地下水位上升具有密切关系,另外人 类活动影响较小也有利于该地植被的恢复。 (2)从下渗增多角度分析地下水位上升,从水电站拦水蓄水分析流域河流面积减小。由材 料一可知,流域内地下水位上升与流域内年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渗增多有关系,洪积扇内 水电站拦水蓄水,增加了水分下渗,使地下水位上升,另外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也起 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地下水位上升。但乃吉里和格尔木水电站多年来拦水蓄水,对格尔 木河的截流调控,导致下游河流面积减少。 (3)读材料三剖面图可知,分冲积扇及洪积扇、湖积平原、盐湖三段来回答,植被分布具 有以下特征:昆仑山以北的山麓及冲洪积扇地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洪积扇前缘及湖积 平原南部地区植被茂盛,覆盖率较高;湖积平原北部地区植被逐渐减少,覆盖率下降至盐 湖地区植被消失。从地下水位、土层厚度、土壤肥沃程度、土壤含盐度等方面分析原因: 昆仑山以北的山麓及冲积扇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深,同时地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下渗和沿 坡面流动损失较多,土壤颗粒粗大,多砾石,较贫瘠,导致该地区植被稀疏。湖积平原南 部地区位于格尔木河山前洪积扇前缘,地下水埋深较浅,土壤颗粒较细,保水能力强,部 分地区有地下水渗出,沼泽密布,植被茂盛。湖积平原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极浅,径流流 动缓慢,加之蒸发旺盛,地表盐滩密布,植被稀疏,至盐湖地区地下水及土壤含盐度极 高,不适宜植被生长。 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春季,太平洋海域 5 亿多条大马哈鱼开始洄游到北美西海岸(从加利福尼亚一直到 阿拉斯加)的江河溪流产卵繁殖,沿海地区沿存世界最大的温带雨林。大马哈鱼在北美西海 岸最远可以沿河上溯 3200 千米,它们要迎向瀑布,跳过陡坎,逆流而上,越过浅滩,到达 产卵地。洄游途中许多大马哈鱼成为了北美棕熊越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马哈鱼的洄游是 把森林和海洋联系起来的唯一外链条,它们生于淡水,长于海洋,在海洋,它们获得了成 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又重返“故乡”。下图为大马哈鱼淡水流域分布区位置示意图。 的 (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相比,分析北美西海岸温带雨林分布较广 自然原因。 (2)指出弗雷泽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3)棕熊冬眠之前必须储存足够越冬的能量,其主要来源于大马哈鱼。试推测棕熊在河流 何处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马哈鱼,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这里有高大的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山脉对盛行西风抬升作用强,降水多; 冬季高大山脉阻挡了陆地冷气流侵入,气温较高。 (2)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量小(为枯水期)。 (3)河流的浅水区、陡坎处。浅水区大马哈鱼游动速度慢,水浅有利于棕熊站在水中捕 捉;陡坎处,大马哈鱼洄游受阻,数量多。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马哈鱼淡水流域分布区位置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北美西海岸自然环境特征 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相比,北美西海岸温带雨林分布较广,主要原因是北美西海 岸有高大的西北--东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山脉对盛行西风抬升作用强,降水多。冬季高 大山脉阻挡了陆北方冷气流侵入,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高。 (2)图中弗雷泽河位于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应是高山高原气候,降水少,径流的变 化主要受冰雪融水量的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 汛;夏季高山冰川融水量大,径流量最大;冬季,冰川融化少,径流量小,为枯水期。 (3)棕熊在河流的浅水区、陡坎处,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马哈鱼。主要原因是河流浅水区大 马哈鱼游动速度慢,且水域较浅,有利于棕能站在水中捕捉。在陡坎处,大马哈鱼洄游受 阻,集聚数量多,容易捕捉。 的 请考生在 43、44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硇村地处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西南部,位于太行山东麓。该村四面环山,景色迷 人,王硇村更是以古石楼群而闻名于世。全村现存完好的古院落有 130 余处,石楼建筑面 积超过 72000 平方米,有大小楼房 100 多栋,房屋有 2000 多间。这里的古石楼建筑融合了 南北风格,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如今王硇村已经有了 4 张名 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下图示意王硇村地理位置。 针对王硇村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为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提出合理措施。 【答案】制定合理的古村落保护规划,严禁任何倒拆倒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修缮古村落 建筑;合理开发古村落原汁原貌的传统文化,使地方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得以传承; 发展当地适宜的特色产业,提高居民经济收入,留住村民;合理设计古村落周边新增建筑物 风格,与古村石楼相谐调。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古村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为了古村落 的可持续发展,应制定合理的村落旅游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修缮古村落建筑;旅 游开发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使古村落传统文化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因此应防 止过度商业开发,保留古村落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使地方传统在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得以 传承;旅游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也会造成破坏,因此应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使旅游业与古村落和谐发展;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提高村民经济收人,留住村落 原住民。 【点睛】保护开发古村落模式有两种,单纯性的保护成本相对较低,这是一种静态和固态的 保护,把房子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葺,然后让游客参观。另一种是保护利用,把古村修好后, 建民宿、酒吧、商业街,这是一种动态的保护。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 年 1 月,中国禁止 24 种洋垃圾进口。美国许多废纸、废塑料、废纺织品出口公 司被关停,大量垃圾在美国国内滞留或等待被填埋。中国的一些废品收购公司看到了商 机,纷纷前往美国各地投资、收购或并购垃圾回收厂,购买先进设备,就地将废品回收, 经处理成材料后出口。这些中国公司在美国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又缓解了令中国困扰的环 境问题。 指出中国废品回收公司由在国内处理进口垃圾转为在美国处理垃圾获取的经济和环境 效益。 【答案】经济效益:降低了远洋运输费用;在美国收购垃圾成本低;处理加工后的原材料避 开贸易壁垒,销往欧美利润高;节省在中国向政府缴纳的环境污染控制费。(答出三点即可) 环境效益:减少固体废弃物分拣、存放、分解、加工带来的污染;利于净化中国和美国环 境。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废品回收公司在美国进行垃圾处理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环境及经济的影 响等知识点。 【详解】注意分析中国废品回收公司获取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在经济效益两方面,就 地处理减少了不必要的运费支出,节约了成本;在美国直接收购垃圾比在中国进口外国垃圾 成本低;可以节省中国环保部门征收的环境税,减低生产成本;处理加工后的原材料避开贸 易壁垒,销往欧美获得的利润更高。环境效益方面:大大减轻对中国的环境污染;美国垃圾 不在滞留,可以得到及时处理,净化了美国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