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15 海洋
专题15 海洋 5.(2011.合格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领海宽度为( ) A.12 海里 B.22 海里 C.100 海里 D.200 海里 丁 甲 乙 丙 A (一)(2012.高考)“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辽阔的海域 无尽的宝藏......” 1. 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右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 A. 甲岛 B. 乙岛 C. 丙岛 D. 丁岛 A 2. 2012年5月,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宣示我国对南海的主权 ②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 ③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④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21.(2012.合格考)厄尔尼诺现象发生过程中,热带东太平洋海域 A.东南信风增强 B.海水涌升运动增强 C.浮游生物骤增 D.表层海水温度升高 D (四)(2015.上海.高考)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D 10、D 考点:赤潮。 (2016.上海.高考)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 15.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考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分析】主要考查了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点45%最大,以县内流动为主. 【解答】解:A、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故正确; B、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 C、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 D、全国平均县内流动点45%最大,以县内流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以我国东、中、西部人口流动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图例之间的区别,属于易错题,难度中等. 16.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分析】读图类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例、劳动力流动比例变化关系等信息. 【解答】解: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省际劳动力流动比例变大,县内劳动力流动比例变小,说明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省际经济差异变大,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故选:B 【点评】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只要抓住考查要点,该题目即可变为简单的数字大小比较. (十六)(2012.高考)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太平洋东岸气 候变化及影响 表层海水 流向变化 表层海水 温度变化 对浮游生物、 鱼类、鸟类的 影响 深层海水垂向 运动变化 营养物质变化 东南信风变化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太平洋西岸气 候变化及影响 41.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12分) (十六) 41. 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评分标准 水平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相互作用 4 正确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三个结果。 3 正确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并正确回答了两个结果。 2 正确说出大气圈东南信风的变化 正确说出太平洋东、西岸降水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 正确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只正确回答了一个结果。 正确回答了鱼类和鸟类死亡的现象和原因。 总结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正确睡出太平洋东岸或西岸降水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 正确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但没用回答出结果。 正确地回答了鱼类或鸟类死亡的原因,或指出了现象但原因不准确。 总结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某两者的关系。 0 没用或错误地之处大气圈东南信风的变化。 没用或错误地说明太平洋东、西岸降水的变化。 没有或错误地回答太平洋中部洋流的变化。 没用或错误地回答了鱼类、鸟类死亡的原因。 没有或错误地回答结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