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模拟试题(2)含解析
安徽省蚌埠市 2021 届新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2)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从形状特征看,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向高处的等高线突出部分是 A.洼地 B.山峰 C.山谷 D.山脊 【答案】 C 【解析】 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向低处的等高线凸出部分比周围高且狭长,因此为山脊。 D 正确。 A、B、C错误。 2.下图是江西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 6 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 的时数)少于 8 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前阳台正对的方向是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2.该地 6 月日照时数少于 8 月的原因是因为 6 月 A.白昼短 B.风力强 C.云量多 D.气温高 3.图示日出太阳光线可能出现在 A. 1 月 B.3 月 C.7 月 D.9 月 4.该日该地日出时刻的地方时约为 A. 3:00 B.5:00 C.7:00 D.9:00 【答案】 1.A 2.C 3.C 4.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视运动,昼夜长短的计算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考查学生图幅转化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 养是地理实践力。 1.本题考查太阳视运动,江西正午太阳光线位于正南方位,日出时太阳光线位于偏东方或者正东,前阳 台门正对着的方位是在正午光线和日出光线之间,向东偏离正午太阳光线 15°,故为东南方位, A 正确。 2.日照时数与昼长情况和天气状况有关,与风力和气温无关,故 B、D 错误; 6 月太阳直射点位置较 8 月更偏北,广西 6 月的昼长大于 8 月,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 6 月恰逢梅雨,多阴雨天气。 8 月正值伏 旱,多晴天,故日照时数 8 月更多。故 C 正确。 3.由图可知,日出太阳光线在正午太阳光线(正南)的东侧 105°位置,可得日出太阳光线在东北方位,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太阳日出东北, 7 月符合题意,故 C 正确。 4.由上一问可知日出太阳光线在正东偏北 15°位置, 因太阳光线在正东位置时当地地方时 6 点, 自转 15° 约一个小时,可得太阳光线移动 15°为 1 小时,所以当地日出时间为 5 点,故 B 正确。 【点睛】 太阳视运动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如下: ①太阳升落的方位 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②正午太阳方位 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 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方; 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 ③日影的朝向及影长 日影朝向与阳光来向相反;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直射点影长为零 正午日影最短,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北; 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南。 3.下表中所列的是 12 月 22 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 小时 30 分 9 小时 09 分 11 小时 25 分 13 小时 56 分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考查昼夜长短的综合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学生只要掌握太阳直射点位于对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的 影响,并掌握纬度高低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基本解 题方法的归纳。 【详解】 根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判读四地纬度高低。即可与赤道上昼夜平分时昼长 12 时进行比较,结 合表格中四地的昼长判断,甲、乙、丙、丁地昼长与 12 时的差值分别为 6 时 30 分、 2 时 51 分、 35 分、 1 时 56 分,故排序四城市的纬度位置从高到低顺序排列为甲乙丁丙, B正确。故选 B。 4.空气在山脉背风坡上空形成的波状运动称为背风波,当风速较大且与山脊垂直时,有利背风波形 成,背风波形成时,常可出现波状云,波状云的出现往往表明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某日当风垂直于西北 东南走向的山脉时形成了背风波(下图) 。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日当地风向可能是( )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图中形成波状云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日天气 ( ) A.山脉西南侧晴朗,东北侧阴雨 B.山脉西南侧阴雨,东北侧晴朗 C.山脉西南侧晴朗,东北侧晴朗 D.山脉西南侧阴雨,东北侧阴雨 【答案】 1. C 2. A 3. C 【解析】 1.由图可知,该日当地形成的背风波位于山脉东北侧,所以当日西南侧为迎风坡,风向可能是西南风, 故 C项正确。 2.图中背风波结构中,①处气流在冷凝高度以上的范围较大,所以形成波状云最多,故 A项正确。 3.从该日背风波结构分析,山脉顶部上空气流进入冷凝高度,山脉两侧气流高度都在冷凝高度之下,水 蒸气不易凝结,云量小为晴天,故 C项正确。 5.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 A.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 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C.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春分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应是从夏至到春分和从冬 至到秋分两个时段。 A、从夏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从冬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 A 错误; B、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太阳直射点应逐渐接近赤道。与直 射点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B 正确; C、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从冬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南极圈白昼 时间应逐日变短, C 错误; D、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从夏至到春分, 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与上海纬度差逐渐加大,因此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从冬至到秋分,太 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与上海纬度差逐渐变小,因此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D 错误。 故选 B。 6.据报道,华为计划在英国芯片行业中心——剑桥城郊建芯片研发工厂, 2021 年投入运营,最多可创造 400 个工作岗位。华为在英国剑桥建芯片研发工厂的主要目的是 ①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 ②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③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 ④吸纳当地的高技术人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显示,华为在英国剑桥建芯片研发工厂最多可创造 400 个工作岗位,③错误,排除与之相关的 B、D 项;华为在英国剑桥建芯片研发工厂,可以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吸纳当地的高技术人才,②④正确; 华为在英国剑桥建芯片研发工厂规模小,不会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①错误。故选 C。 7. “海水稻”是近年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团队培育出的一种耐盐碱水稻。 影响这类水稻能投入生产的主 要农业区位因素是 A.耕作制度 B.劳动力 C.生产技术 D.市场需求 【答案】 C 【解析】 【详解】 一般来讲海边滩涂因土壤盐度大,不适宜水稻生长,“海水稻”能够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得益于技 术的发展,因此“海水稻”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科技, C正确, ABD错误。故选 C。 8.下图为北京某网友自驾游线路图及沿途所拍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自驾游途经( ) A.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 B.黄土高原、渭河平原、宁夏平原 C.地势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太行山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常绿硬叶林带 2.照片中景观( ) A.甲——具有可创造性的特点 B.丁——需选择适当观赏时机 C.丙——属于冰川侵蚀地貌 D.乙——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答案】 1.B 2.D 【解析】 【分析】 1.读图可知,此次自驾游线路上没有途经热带地区, A 错误;读图可知,此次自驾游线路上途经太原, 此地位于黄土高原,途经西安,此地位于渭河平原,途经银川,此地位于宁夏平原, B 正确;我国地势第 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山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祈连山、横断山,而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 界山, C错误;此次自驾游线路上途经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我国没有地中海气候 条件下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错误。故选 B。 2.甲照片中坎布拉“佛手指天”景观是由单个塔峰沿垂直裂隙持续垮塌、淋蚀,构成紧密相靠的参差之 貌,属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才具有可创造性特点, A 错误;丁照片中秦始皇陵兵马俑景观,景观特征不具 有明显的时间变化,无需选择适当观赏时机, B 错误;丙照片中九曲黄河第一湾景观,属于流水作用形成 的地貌,不属于冰川侵蚀地貌, C错误;乙照片中银川南半清真大寺,体现当地伊斯兰宗教文化特色, D 正确。故选 D。 9.从 1959 年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到 2019 年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启用,上海航天产业再添“一翼”。 影响中科院卫星研制基地落户上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环境 B.技术 C.交通 D.地价 【答案】 B 【解析】 【详解】 中科院卫星研制基地属于技术指向型,哪里技术水平高,就适宜布局在哪里。所以影响中科院卫星研制基 地落户上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技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10. 3 年我国春运大数据预测报告显示,前往式汉、重庆、西安等地的人群最常退票或改签,也 更容易捡漏、刷到余票,成为春运 “变卦 ” 城市。春运中,过半数人员可实现 12 小时内返乡,但前往贵 港、贺州等地的春运回家 “困难 ”城市也不少,前十位广西独占 5 席。左图为春运 “变卦 ”城市,右图为 春运回家 “困难 ”城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形成春运“变卦”城市的直接原因是 A.交通枢纽,运行车次多 B.服务业少,接待能力弱 C.天气多变,车次变动大 D.路况复杂,调度管理难 2.过半数人员可实现 12 小时内返乡的主要原因是 A.务工收入增加 B.航空班次增多 C.高铁线路增加 D.工作距离缩短 3.为减少春运回家“困难”城市,广西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②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③推进房地产开发④增加高铁线路和车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1.A 2.C 3.D 【解析】 【分析】 考查交通运输的影响因素。 1.武汉、重庆、西安等城市经过车次较多、选择余地较大,所以乘客最常退票、改签,也更容易捡漏、 刷到余票; 相关城市均为省会城市, 服务业较发达, 接待能力强; 相关城市天气多变、 车次变动大的情况, 无材料信息;现阶段,我国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不存在管理难度,所以 A 选项正确。 2.高铁速度快、性价比高,成为众多春运人群的优先选择,随着我国高铁线路不断增加、联系范围越来 越广,过半数用户可实现 12 小时内返乡;收入增加会增加回家的可能性;航空班次虽然增加,但是价格 昂贵,且航空港有限,乘坐人数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外出打工人数较多,工作距 离相对较远,所以 C选项正确。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外出打工人数仍较多,经济落后地区房地产开发不能吸引 大量人口,春运回家仍旧比较困难;承接珠三角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返乡工 作人员增加,减少春运人数;增加高铁线路和车次会增加春运的运输效率,所以 D选项正确。 【点睛】 高速铁路具有的一系列技术经济优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输送能力大, 速度快,安全性好,受气候变化影响小,正点率高。 11. 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热月平均温度线和最冷月平均温度线组成,形状犹如开口向上的 “喇叭 ”,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上四地地温包络线特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地温包络线“喇叭口”大小的主导因素是 A.植被密度 B.地形起伏 C.水分条件 D.土壤类型 2.四地中季节性冻土厚度最大的是 A.高寒荒漠 B.沼泽草甸 C.高寒草甸 D.高寒草原 【答案】 1.C 2.D 【解析】 1.据图中信息可知,地温包络线“喇叭口”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 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四种植被中, 其水分条件由高到低依次是沼泽草甸、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 其“喇叭口”的大小与水分条件呈负相关的关系, 这是由于水分含量越高, 气温变化的幅度越小, 因此“喇 叭口”较小,故选 C。 2.根据冻土的特点,季节性冻土夏季处融化状态,冬季处于冻结状态,且冻土层的最高月均温在 0℃以 上。据此判断图中高寒草原气温在 0℃以上的部分厚度最大,故选 D。 12. 2017 年 3 月某日晴朗的夜晚 , 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 一大一小似 “双眼 ”与弯月构成一张 “笑 脸”,不过在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天文爱好者看到的是两幅大为不同的画面。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的原因是 A.金星距离地球较火星近 B.金星的质量和体积均较火星小 C.金星距离太阳较火星远 D.金星得到的月球光亮较火星多 2.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天文爱好者只看到“金星伴月”,看不到火星的主要原因是 A.云量多 B.建筑高 C.灯光强 D.气温高 【答案】 1.A 2.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等相关知识。 1.金星和火星属于类地行星,自身不能发光,依靠反射太阳光为人类所见,因此在地球上的人们看到金 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主要原因是金星距离地球更近, A 选项正确,金星的质量和体积均比 火星大, B 错误;金星距离太阳比火星近, C 错误;金星主要反射太阳光,与月球无关, D 错误。 2.由于火星亮度较暗,大城市中心城区受人类灯光污染的影响,看不到火星,只能看到金星伴月, C 选 项正确,云量多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建筑高和气温高对观测星空没有影响, ABD 错误。 13. 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外泄河道被阻断。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 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最为集中,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下图为青海湖水系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随着外泄河道被阻断,青海湖 A.水温将升高 B.盐度将变大 C.面积将缩小 D.蒸发将变小 2.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岸的原因是 A.临近沙漠,沙源丰富 B.处于背风坡,风力小 C.地势低洼,泥沙淤积 D.受地形阻挡,风力小 3.推测近年来青海湖周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 B.土地荒漠化加剧 C.蒸发量增加 D.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 1.B 2.D 3.B 【解析】 【分析】 1.随着外泄河道被阻断,青海湖只有河流流入,没有河流流出,河流从周边地面带入盐分,但没有河流 将盐分排出,导致盐分不断积累,所以盐度将变大, B 正确。外泄河道被阻断,对水温没有影响, A 错误。 湖水无法外泄,湖水增多,湖泊面积将变大, C错误。湖水增多,湖泊面积变大,蒸发量变大, D 错误。 故选 B。 2.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岸的原因是由于该地主要盛行西北风,河口的沉积物会随着西北风的作用, 不断向东推移,在湖泊的东岸有山脉阻挡,风力减小,从而导致泥沙沉积,所以,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 东岸, D 正确。青海湖离沙漠较远, A 错误。青海湖东岸是西北风的迎风坡, B 错误。青海湖东岸有日月 山,地势并不低洼, C错误。故选 D。 3.青海湖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的牧区,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放牧强度增大,土地荒漠化加 剧,导致沙源增多,所以,周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 B 正确。近年来青海湖地区气候并没有变干旱, A 错 误。蒸发量增加,降水增多,不会导致沙丘面积不断扩大, C错误。湖水盐度不会影响沙丘面积, D 错误。 故选 B。 14. 木薯为世界三大薯类之一,原产巴西,目前尼日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都有引种。下图示 意亚洲木薯产业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最适于引进木薯种植的地区是 A.辽宁 B.广东 C.新疆 D.江苏 2.印度尼西亚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木薯种植面积 B.降低售价,拓展市场 C.积极挖掘加工潜力 D.扩大木薯销售渠道 【答案】 1.B 2.C 【解析】 【分析】 1.由材料可知,木薯分布区多为热带降水较多的地区,广东水热条件好,最适于引种, B 正确;江苏和 辽宁纬度较高,新疆干旱且纬度较高,三地均不适宜, ACD 错误。故选 B。 2.印度尼西亚目前主要出口木薯原料,附加值低,应延长产业链,发展木薯加工业,增加附加值,实现 产品多元化, C正确;积极扩大木薯的种植面积有可能加剧环境问题;降低售价会降低经济效益,扩大木 薯销售渠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ABD 错误。故选 C。 15. 徽派建筑(下图)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材质上,以砖、木、石为原料;在总体布 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户连户、墙靠墙,布局集中紧凑;在空间结构和 利用上,以木构架为主,以马头墙(高出屋顶的矮墙) 、小青瓦为特色。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材料推断形成独特徽派建筑风格的自然条件是 A.沟壑纵横,降水丰沛 B.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C.石材丰富,木材稀少 D.山地广布,平地狭小 2.马头墙是家人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除文化寓意外,其实用的功能还包括 ①阻止火灾蔓延 ②削弱风掀瓦片 ③抵御外敌入侵 ④收集屋顶雨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D 2.A 【解析】 【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且户连户,墙靠墙,布局集中紧凑,反 映出当地山地广布,平地狭小的特点,而并非沟壑纵横或地形封闭, D 正确, AB 错;根据材料可知,徽 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以木构架为主,所以木材丰富, C错。故选 D。 2.根据材料可知,徽派建筑布局集中紧凑,且以木构架为主,容易发生火灾,马头墙高于屋顶,能够起 到阻隔火源、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①正确;其次,徽州地处东南山区,多大风,马头墙还能起到削弱风 掀瓦片的作用,②正确;该墙体无法抵御外敌入侵;同时,由于高于屋顶,因此无法收集屋顶雨水,③④ 错。故选 A。 【点睛】 民居具有空间性, 是人民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 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 便于拆卸, 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 冬季寒冷, 草地广阔, 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 ,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 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 ,具有 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16.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 120o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图 中 a 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A. 4 月 5 日清明节 B.5 月 1 日劳动节 C.6 月 1 日儿童节 D.10 月 1 日国庆节 【答案】 D 【解析】 【详解】 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同学观测的起始日为 6:00 日出,该日昼夜平分,而且是冬至前的昼夜平分日,所 以起始日为秋分日,图中 a 点处于从秋分至冬至过程中,而且位于秋分后很短的一段时间,所以最有可能 的是 10 月 1 日国庆节。 故选 D。 17.上海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影响科创中心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 C.交通运输 D.科技水平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 结合工业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可知,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涉及高新技术 产业, 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核心影响因素为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据此判断 D 正确, 而土地 资源、交通运输属于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设施方面,不是主要的区位因素,影响科技创新方面的劳动力应 为高素质的劳动力即高科技人才,据此判断 ABC错误,故选 D。 18.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市区温度与城市周边区域温度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进 入 21 世纪后,京津冀城市群进入空前快速发展阶段,部分大城市城市用地迅速扩张。下表为 2005-2015 年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5-2015 年,京津冀城市群热岛强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工业化速度加快 B.城市能源消费增加 C.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D.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2.2005-2015 年,部分城市热岛强度持续降低,可能是因其处于 A.城市化初期阶段 B.郊区城市化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3.为减轻热岛效应,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主干道应设置为 A.东一西走向 B.南一北走向 C.东北一西南走向 D.东南—西北走向 【答案】 1.C 2.B 3.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相关知识。 1.读表可知,与 2005-2010 年相比,年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热岛强度数值普遍减小,且负值较多,说 明其热岛强度降低,这可能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所致;工业化速度加快、城市能源消费增加、城市人 口数量快速增长均会导致城市热岛强度升高。故选 C。 2.由表可知, 2005-2015 年,部分城市热岛强度持续降低,表明市区温度与周边区域温度的差值缩小, 这可能是因为其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工业和人口向郊区迁移, 使城市用地面积迅速扩张, 郊区温度上升, 导致城郊温差缩小;城市化初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中心聚集,城市热岛强度增大;逆城市化阶段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目前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再城市化是指经过逆城市化阶段后,采取一系 列措施,使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目前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故选 B。 3.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需使城市盛行风能够穿越城市街道,进而借助风力扩散城市内部的热量。京津 冀城市群夏季盛行东南风, 冬季盛行西北风, 故城市主干道应设置为东南一西北走向, 以便缓解热岛效应。 故选 D。 【点睛】 本题以 2005-2015 年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统计表为载体,考查城市化相关知识,治理城市 问题的措施,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9.下图为 2019 年 6 月某日我国等压线 ( 单位 : 百帕分布图 )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地的气压差可能为 A. 4 B.6 C.8 D.10 2.该日可能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的省份是 A.河北、山西、山东 B.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 C.安徽南部、浙江、福建 D.广西、广东、海南 3.导致出现此持续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台风 B.高气压 C.冷锋 D.暖锋 【答案】 1.A 2.C 3.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常见天气系统 1.由图可知甲地的气压值为 1002.5hpa — 1005hpa,乙地的气压值为 1005hpa—1007.5hpa ,故甲、乙两地 的气压差范围是 0—5hpa,A 正确。故选 A。 2.由图可知河北、山西、山东三省无导致降水出现的天气系统存在, A 项错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东部位于高压脊线上,难以形成降水, B 项错误;安徽、浙江、福建位于低压槽上且受暖锋影响将出现持 续性强降水, C项正确;广东、海南一带气压较高,不易形成连续性强降水, D项错误。故选 C。 3.从图中可看出,长江以南地区受低压槽控制,且北半球低气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故此地受暖锋控制, D项正确。故选 D。 20.下图中 a、b、c 示意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示信息判断 , ①②③④四地地租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该城市功能用地布局合理,试判断早上 7:00—8:00 最可能拥堵的路段是 A.道路Ⅰ自北向南路段 B.道路Ⅰ自南向北路段 C.道路Ⅱ自东向西路段 D.道路Ⅱ自西向东路段 【答案】 1.D 2.B 【解析】 1.根据图中的交通线路密度及风玫瑰图等信息,推测①交通线路最密集应该是商业区,根据地租水平看, 市中心交通最为便利,地租应该最高,离市中心越远,地租更低,④地离市中心最远,因此 D 正确。 2.若该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则工业区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一般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下游,河流 总体流向自东南向西北,工业区位于城市北部, c 为工业区, (a 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 b 面积最小且位 于城市几何中心处,为商业区) ,早上 7:00—8:00 为上班时间段,工人到北部工业区上班,人流量较大, 所以道路Ⅰ自南向北路段可能发生拥堵的概率大。选项 B正确。 【点睛】 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 1)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者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 ( 2)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 3)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下游。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坦噶尼喀湖位于中东部非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该湖平均深度 600m,唯一出口卢库加河呈淤 塞甚至干涸的状态。该湖鱼类资源丰富,有数百种鱼为当地特有物种,尤其以品种众多、形态和行为多样 的慈鲷鱼闻名于世。湖区周边国家经济落后。慈鲷鱼属于观赏鱼类,生活于水温 20 度以上水温区,水质 要求高,以浮游生物、水草等为食。由于体色丰富多变,花色繁多,被称为热带鱼王。 (1)在环境独特、长期与外界联系隔离的地区常形成特殊生物。依据材料分析坦噶尼喀湖形成丰富的特 有鱼类的条件。 (2)坦噶尼喀湖的慈鲷大都生活在湖底,只有沿湖岸线的较浅的狭窄区域才有分布。常采取潜水员潜水 捕捞,请分析其捕捞条件。 (3)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常出现鱼袋漏气漏水、袋内水质变差、鱼类生病等状况。分析坦噶尼喀湖的渔业 产品向海外出口的交通条件。 (4)有人认为,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来看,湖区周边国家可以大量出口慈鲷到海外观赏鱼市场。你是 否赞成这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 (1)湖泊相对封闭,非常古老 , 长期与外界联系隔离水温高、深度深,环境独特。 (2)水温高,利于潜水;湖岸狭窄区域水浅、有阳光、污染小,水下能见度高;湖区风浪小;经济落后, 捕捞的设备差。 (3)湖泊面积广且狭长,湖区水运便利。周边地区多山地,公路和铁路设施落后,陆运条件差。基戈马 至印度洋沿岸的铁路是湖区渔业产品向海外出口的重要通道。运输中的包装和保护设备设施差。 (4)赞成。慈鲷价格髙,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可以出口创汇。湖泊大,慈鲷数量多,大量出口慈鲷对 生态环境影响小。可以解决国内部分就业带动相关商业、运输、捕捞、养殖等产业发展。 不赞成。慈鲷生活在湖底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慈鲷容易死亡出口的交通条件差,经济效益较差。慈鲷分布 区域狭窄,数量有限,大量出口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市场距离远、运输成本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坦噶尼喀湖形成丰富的特有鱼类的条件, 湖泊捕捞条件分析, 渔业资源出口的交通条件分析, 大量出口渔业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和产生的影响,需要结合到对应的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 (1)根据材料,湖泊面积广阔,平均深度 600m,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泊相对封闭且非常古 老,湖中众多鱼类经漫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当地特有的物种。湖区周边国家经济落后,捕捞少。 (2)捕捞条件可以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上,读图可知,由于湖泊地处低纬,水温高,利 于潜水;慈鲷生活于水温 20 度以上水温区,水质要求高,所以捕捞区域,水深浅、有阳光、污染小,水 下能见度高;湖区风浪小。社会条件上,此区域周边国家经济落后,潜水捕捞的设备差。 (3)本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渔业产品向海外出口”,答题方向“交通条件”。可以从交通运输 方式和运输设备上进行思考。水运上,坦噶尼喀湖的湖泊面积广且狭长,湖区水运便利。陆运上,基戈马 至印度洋沿岸的铁路是湖区渔业产品向海外出口的重要通道;但是周边地区多髙原和山地,经济落后,公 路和铁路设施落后,陆运条件差。运输设备:区域四周国家经济落后,运输中的包装和保护设备设施差。 ( 4)赞成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从材料中得知,品种众多、形态和行为多样的慈鲷鱼闻名于世,所以慈 鲷作为观赏鱼的价格髙,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出口可以增加创汇。坦噶尼喀湖面积大,材料中说,该湖 鱼类资源丰富,慈鲷和其它鱼类的数量多,大量出口慈鲷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所以赞成大量出口。不赞成 主要从不利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思考。不利条件上,捕捞技术和交通带来的不足,会使慈鲷在捕捞和 运输过程中容易死亡,降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坦噶尼喀湖的慈鲷大都生活在湖底,只有沿湖 岸线的较浅的狭窄区域才有分布,且单一品种的数量有限,大量出口会导致影响慈鲷的种群数量,导致生 物多样性减少,所以不赞成。 22. [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 非点源污染主要来自农村,如含有农药、化肥的农田废水等。下图示意 2005~2015 年我国某县农田非 点源污染的变化状况。 说明该县 2005~2015 年种植散户和农业种植公司农田非点源污染的差异及主要原因。 【答案】差异:种植散户的农田污染程度高于农业种植公司;种植散户的农田污染程度升高,而农业种植 公司的农田污染程度下降。 原因:与种植公司相比,种植散户种植技术、农药化肥利用率较低;处理污染经济、技术能力不足;农田 分散,难以管理和治理;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较薄弱等 .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农业污染的原因。 【详解】 种植散和农业种植公司农田非点源污染的差异应结合图来说明, 图的纵坐标表示单位面积污染量, 结合图 例可读出种植散户的农田污染程度高于农业种植公司, 且从 2005 年到 2015 年种植散户的农田污染程度升 高,而农业种植公司的农田污染程度下降。 由材料可知非点源污染主要来自含有农药、化肥的农田废水,影响农田废水中农药、化肥量的因素可从技 术水平、污染处理水平和环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来分析;与种植公司相比,种植散户种植技术、农药化肥 利用率较低; 处理污染经济、 技术能力不足; 农田分散, 难以管理和治理; 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较薄弱等。 23.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山区为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 , 山河相间 , 导致穿越秦岭山区的西成 ( 西安至成都) 高铁线路桥隧数 量多。 (1)描述左图所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说明右图中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3)分析西成高铁线路秦岭山区段单位造价昂贵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关中盆地在北部,东西延伸;秦岭(或大巴山,或秦巴山地)在中部,呈东西走向;四川盆 地在南部,地势较肀坦 ( 或地势有起伏,或面积广阔) 。 (2)分布特点: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或河谷地区) 。 形成原因: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 水运便利; (河流两岸)多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河流两岸)地势较肀坦,便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3) ( 西成高铁线路秦岭山区段)地势起伏大,隧道比重高;地质结构复杂,预防、 抵御地质灾害的设 施设备多;河流众多,桥梁建设量大;秦岭山区为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多样性 保护投入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形区的描述、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详解】 ( 1)读图左图所示主要地形区汉中盆地在北部,秦巴山地在中部,呈东西走向;四川盆地在南部,地势 较为平坦。 ( 2)右图中聚落多分布在渭河和汉江沿岸,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 发展农业,便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可利用河流便利的水运,交通便利。 ( 3)根据材料西成高铁线路秦岭山区段因秦岭山区为褶皱断层山地,山河相间 , 所以地势起伏大,需要建 设大量隧道;穿过多条河流,需要架设多座桥梁;该地区地质灾害频繁,需要营造防御地质灾害的工程设 施等;位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综上投资较大,所以单位造价昂贵。 【点睛】 地形特征的分析要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征、地势高低、特殊地貌等方面进行分析。河流为聚落的形成 提供水源和交通。影响交通线路单位投资大小主要从地势起伏、自然灾害、穿过河流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 分析。 24.土壤侵蚀力是指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闽东南位于福建省东南部, 西部为山地, 东部为丘陵、 沿海平原, 土壤以红壤、 赤红壤为主, 土层薄, 细碎岩石颗粒较多。由于人口密集,土地压力大,原始森林遭受较大破坏。这里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地区。 (1)简述闽东南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的关系。 (2)分析甲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八月份是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最严重的月份,从气候角度分析原因。 (4)从航运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给闽东南地区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分布不均匀,由沿海向内陆侵蚀力递增,侵蚀更严重;南部、西北部出现极值区域,侵蚀最 严重。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或降雨量越大,降雨侵蚀力越大) 。 (2)甲地区多山地,地形崎岖,坡度陡;夏季风受地形抬升作用,降雨量大,降雨侵蚀力强;土层薄, 细碎岩石颗粒较多,土壤容易遭受降雨侵蚀;不合理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 失严重。 (3)除夏季风带来的降雨, 8 月份台风频发,多暴雨,导致降雨侵蚀力更严重。 (4)水土流失使泥沙汇入河道,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升,通航能力下降。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闽东南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的关系、水土流失原因、危害等知识点。 【详解】 ( 1)由图可知,闽东南等降雨侵蚀力线分布不均匀特征明显,南部、西北部出现极值区域,数值在 800 以上,侵蚀最严重;等降雨侵蚀力线由沿海向内陆侵蚀力递增,侵蚀更严重,沿海最小;结合左图降雨量 分析,闽东南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降雨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增,由沿海向内陆降雨 侵蚀力递增,降雨量越大,降雨侵蚀力越大。 ( 2)水土流失应从降水、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角度答题。甲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崎岖,坡度陡;位于亚 热带季风气候, 降雨量大, 达到 1800mm 以上, 降水集中, 降雨侵蚀力强, 数值达到 800 以上; 材料中 “土 层薄,细碎岩石颗粒较多 ”可知该地土质疏松,土壤极易遭受侵蚀;不合理开发山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森林覆盖率下降,都是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 3)由于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量相关,结合我国台风的登陆时间,可知 8 月份降雨侵蚀力较高的原因可能 是,除夏季风带来的降雨, 8 月份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台风多发季节;受台风雨影响,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降雨侵蚀力达到峰值。 ( 4)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大增,大量泥沙汇入河流,导致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加重,河床抬高,河道 变浅,通航能力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点睛】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 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地形多在山区,地貌 多在陡坡,植被很差,土壤是土层薄,土质疏松,土壤极易遭受侵蚀,气候是多暴雨,或降雨时间长。 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 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 形、降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闽东南多山区,地形崎 岖,坡度陡;降雨量大且集中,降雨侵蚀力强;不合理开发山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土 层薄,土质疏松,土壤极易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