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本谜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40分,第Ⅱ卷6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40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 遥感技术可用于 ①监测植物病虫害发展状况 ②监测台风的移动路径 ③监测洪水淹没面积 ④分析地震造成的损失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植物病虫害发展状况,监测台风的移动路径,监测洪水淹没面积。选择B项。 下图为“120急救指挥中心对某次马拉松比赛出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 组委会接到赛道某地点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战地点,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所利用的技术是 A. RS B. GPS+RS C. GPS+GIS D. GIS+RS 3. 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 计算机技术 B. GPS信号接收机 C. 地理信息系统 D. 遥感 【答案】2. C 3. B 【解析】试题分析: 3. 定位和导航是GPS的基本功能,只要拥有GPS接收机即可随时获取自己的地理位置,所以B正确。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地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数字地球”就是把部分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B. “数字地球”就是地理信息技术 C. “数字地球”就是用数字化手段处理一切地球问题 D. “数字地球”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5. “数字地球”实现以后,科学家们可以( ) A.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B. 控制全球气温升高 C.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D. 控制全球贫富差距 【答案】4. D 5. A 【解析】 4. 考查“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5. “数字地球”实现以后,通过全球信息共享,依靠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对地球上的各种空间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可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读“西北部分地区图”,回答下面小题。 6. 结合上图可以看出 A. 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B. 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C. 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D. 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7. 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A. 森林破坏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湿地萎缩 8. 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过度放牧 B. 过度农垦 C. 过度樵采 D. 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6. D 7. B 8. B 【解析】试题分析: 6. 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北向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毫米之间植被类型都为草原。 7.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西北地区,甲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所以B正确。 8.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考点:荒漠化的防治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围湖造田 B. 乱砍滥伐 C. 人口迁出 D. 全球气候变暖 10. 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A. 土地增加 B. 降水减少 C. 降水增多 D. 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答案】9. A 10. B 【解析】 9. 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故选AB。 10. 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减少,农业减产;湖泊旁边土地沙化,会影响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湖泊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故选AB。 【点睛】湿地的生态效益:(1)维持生物多样性。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都在湿地中栖息和繁殖。(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3)提供水资源。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中被称为“生命之源”,专家特别指出,在考虑淡水资源的问题时,许多人都忽视了淡水湿地的重要作用。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4)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是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 生物残体分解快 B. 植物生长速度快 C. 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 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12. 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A. 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 B. 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 C. 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 D. 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 【答案】11. C 12. A 【解析】试题分析: 11. 热带雨林 的脆弱性表现在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植物被带走,养分损失大,C对。生物残体分解快,植物生长速度快,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是生态系统功能强大的表现,A、B、D错。 12. 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拥有雨林的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依靠砍伐木材维持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A对。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 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是直接原因,不是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B、C、D错。 【考点定位】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被毁的根本原因。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1650~1780年该区域 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 经历了移民开垦 C. 农业结构复杂 D. 注重生态保护 14. 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 气候持续干旱 B. 大力发展畜牧业 C. 种植业产值降低 D. 实施了退耕还林 【答案】13. B 14. D 【解析】试题分析: 13.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650—1780年中,原始林地的比例急剧下降,耕地比重上升,所以可以推测是经历了移民开垦,B对。不能体现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农业结构复杂,A、C错。破坏林地,不注重生态保护,D错。 .................................... 【考点定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原因。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5. 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 人均耕地面积 B. 人均森林面积 C. 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 人均粮食产量 16. 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 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 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 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 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17. 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高的原因是 ①降水变率大 ②土质疏松 ③土层较薄 ④人口密度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5. C 16. A 17.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目前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植被是产生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5. 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呈上升趋势的是人均水土流失面积。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开垦耕地,使植被覆盖率下降,致使水土流失加剧。 16. 这一地区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人口增加,为了生存过度开垦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17. 与黄土高原相比,山区土层较薄、人口密度大是造成该县单位面积经济损失大的原因。 如图为“我国东北林区某地采伐后的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 图示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分别是 A. 东、西、北、南 B. 北、南、西、东 C. 南、北、东、西 D. 西、东、南、北 19. 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A. 水旱灾害频繁 B. 沙尘暴天气加重 C. 物种减少 D. 地震灾害 【答案】18. B 19. D 【解析】试题分析: 18. 由于树木向阳而生长快,所以年轮之间的距离大些。在东北林区年轮最宽的方向朝向南方。 19. 这种采伐方式,可能导致水旱灾害频繁、沙尘暴天气加重、物种减少。 考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读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图中A,B,C分别代表的要素可能是 A. 纺织工业、中小型企业、劳动力和市场 B. 微电子工业、中小型企业、资源和能源 C. 微电子工业、大型联合企业、技术和劳动力 D. 航天工业、资源和技术、中小型企业 21. 图中a模式 ①接近资源产地 ②海陆交通发达 ③科技发达,人才众多 ④航空和高速公路运输发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20. B 21. D 【解析】试题分析: 20. 图中A、B、C分别代表的要素可能是微电子工业、中小型企业、资源和能源,所以B正确。 21.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图中a模式科技发达,人才众多、航空和高速公路运输发达,所以D正确。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读珠三角都市圈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2. 促使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A. 大力推进工业化 B. 改革开放的政策 C. 大量的外来民工 D. 香港的产业转移 23. 下列关于珠三角都市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东莞的服务职能比深圳多 B. 香港与广州相比,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广 C. 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最优,经济腹地广 D. 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缺少核心城市,市场小 【答案】22. B 23. B 【解析】试题分析: 22. 深圳的发展和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所以B正确。 23. 香港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与广州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大。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下图表示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 工业、农业、服务业 B. 服务业、工业、农业 C. 农业、服务业、工业 D. 工业、服务业、农业 25.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6. 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4. A 25. D 26. B 【解析】试题分析: 24. 随着时间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对应曲线b ,工业劳动力比例先上升,然后下降,对应曲线a,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将持续上升,对应曲线c,所以A对。B、C、D错。 25. 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越大,所以最高阶段是④,D对。A、B、C错。 26.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壁纸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有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因此我国应属于图中的阶段②。选B项 【考点定位】区域农业的发展阶段。 【名师点睛】解答此组题要对生产力发展规律与劳动力需求关系的总体状况有一定的了解。①产业初期,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很不发达,劳动力需求很少,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配比例,肯定是农业人口比重最大;②随着产业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比例会逐渐增大,但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会提高,数量会下降;③服务业与劳动力的需求关系则表现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的高低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 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①长江“黄金水道” ②土地价格较低 ③劳动力价格较低 ④经济基础雄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8. 产业转移对“长三角”的影响是 ①利于产业升级换代 ②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③利于环境质量改善 ④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27. B 28. C 【解析】试题分析: 27. 因为长三角城市群也具有长江“黄金水道”的便利条件,皖江城市带发展相对于长三角城市群而言经济基础薄弱,皖江城市带在我国安徽省长江沿线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相对于东部经济地带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和土地价格低的优势。 28. 长三角地区主要转移出的产业以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这样的产业转移有利于其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资源短缺的问题。 考点:产业转移 2010年8月12日,广东省政府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即基础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规划。它将进一步推动广东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9. 珠江三角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与其无关的优势条件是 A. 区位优势 B. 政策优势 C. 矿产资源优势 D. 侨乡优势 30.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 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31.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29. C 30. D 31. A 【解析】试题分析: 29.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但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缺乏,所以C正确。 30.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的转移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故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所以D正确。 31. 珠三角发展较晚,区位条件不足表现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受南岭的阻隔经济腹地小;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薄弱,所以A正确。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2. 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 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 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 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 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33. 下列有关两地区城市化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B. 乙属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 C. 甲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D. 乙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答案】32. D 33. C 【解析】试题分析: 32. 甲、乙两地区都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所以D正确。 3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外资企业的建立,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厂务工,促进了城市化,而苏南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下,乡镇工业崛起,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读“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国”,完成下面小题。 34. 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5. 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变化趋势是 A. 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 B.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C. 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D. 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答案】34. C 35. D 【解析】试题分析: 34. 该图为三角形坐标图,图中三条边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过图中某点作三条边的平行线,该线与每条边均有两个交点,其中数值较小的点即对应的产业比重,据此可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额是③。 35. 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 【考点定位】区域经济发展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36. 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甲地广泛分布的肥沃土壤最有可能是 A. 黄土、棕壤 B. 红壤、紫色土 C. 黑土、黑钙土 D. 砖红壤、栗钙土 37. 计划在图中甲、乙、内、丁四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其中合理的是 A. 甲处开荒种植玉米 B. 乙处垦殖种植水稻 C. 丙处发展棉花生产 D. 丁处广泛建设茶园 38. 乙地自然带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温带草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36. C 37. A 38. B 【解析】试题分析: 36. 根据图示,我国境内乙地出现典型的蒙古包,说明图示东部甲地为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肥沃土壤最有可能是黑土、黑钙土。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A错;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紫色土分布在我国四川盆地,B错;砖红壤分布在热带地区,D错。故选C。 37. 甲处位于东北地区,适合开荒种植玉米,A对。乙处位于内蒙古草原,降水较少,适合发展畜牧业,不适合垦殖种植水稻,B错。丙处纬度较高,热量不充足,不适合发展棉花生产,C错;丁处纬度较高,不适合喜热喜湿的茶树生长,D错。故选A。 38. 从图中典型民居看出,甲地是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的自然带。故选B。 【考点定位】区域农业类型、地带性土壤和植被 【名师点睛】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010年12月16日开始,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印度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随同温家宝总理访印的还有400多名中国商界人士。图左中印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图中印双边贸易额发展趋势,读图左图及右图,回答下面小题。 39. 中印经济合作又被称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的结合。联系图甲分析,与印度相比,中国的优势产业是 A. 畜牧业 B. 种植业 C. 服务业 D. 制造业 40. 促进中印贸易不断发展的因素是 ①两国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中份额相近 ②两国产品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 ⑨两国之间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④两国的政体及经济体制相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9. D 40. B 【解析】试题分析: 39. 从图中的信息可知中国相对于印度,第二产业占有优势,而第一、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印度,而畜牧业、种植业属于第一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B正确。 40. 促进中印贸易不断发展的因素是两国产品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两国之间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所以B正确。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41.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右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地形图。 材料二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由346个岛礁组成,人口约2000人,雪山和冰川面积约为全岛面积的65%,自然环境恶劣。但是近几十年来却引起了遥远的英国的极大兴趣。1982年4月2日,英国、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进行的“马岛之战”开始。 材料三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部(C所在的国家),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00多万。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马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2)结合图文资料从地理角度分析英国争夺马岛的原因。 (3)A、B所在地区气候均较干旱,请分别说明其主要自然原因。 (4)分析南美洲西南段海岸线破碎的原因。 (5)C所在地区有“世粮仓与肉库”的美称,试分析的形成的区位条件。 【答案】(1)以丘陵山地为主,北高南低,温带海洋气候,寒冷湿润;河流短小湍急;温带落叶阔叶林;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2)马岛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要冲,距离南极大陆较近,便于对南极的勘探和科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马岛周围大陆架广阔,石油资源和渔业等海洋资源丰富。 (3)A处于内陆,(地形相对封闭),到达的水汽少;B处于西风带安第斯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4)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西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流水侵蚀作用强;沿岸风大浪大,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纬度高,离南极洲近,受冰川侵蚀作用强。 (5)C所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适合种植业发展;气候温和,草原面积广阔,适于畜牧业发展;有河流经过,水源条件较好;地广人稀;农牧产品商品率高;距海近,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有利于农牧产 品出口。 【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结合岛屿地形一般特征分析即可。 (2)马岛位于三大洲、三大洋之间,战略地位重要;周边石油、天然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3)从地形、海陆位置、气流状况分析即可。 (4)当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纬度高、海拔高,冰川发育,冰川侵蚀严重;受西风影响,降水多、风浪大。 (5)C地是潘帕斯草原,畜牧业发达,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关。自然的优势是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优越条件是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 【考点定位】南美洲区域地理,农业地域类型 42. 读金沙江下游区域图及金沙江下游河段水能开发规划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金沙江下游修建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 (2)为了提高河流落差开发利用率,流域内水能资源往往采用 开发模式。 (3)据图Ⅱ分析判断,若三峡水库累积淤积量极限值为120亿立方米,则不建溪洛渡水库时,三峡水库可运行 年左右;建溪洛渡水库时,三峡水库可运行 年左右。 (4)试分析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 【答案】(1)利:①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②相同库容,水库面积小,淹没耕地少,移民数量少。弊:①相同库容,坝体高,工程量大,投资大;②水库库容受限制。 (2)流域梯级 (3)50 65 (4)①有效调蓄洪水,减少下游川江洪涝灾害的发生;②有效减少三峡库区及重庆港的泥沙淤积;③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能源,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解析】(1)金沙江下游修建水能开发的条件要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看,金沙江干流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适于水电梯级开发。从不利条件看,金沙江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此处地壳活跃,大型工程的修建可能诱发地震等自然灾害; (2)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往往采用梯级开发的方式,在不同的海拔,根据落差修建多个水库,以充分开发水能资源。 (3)读图可知,修建溪洛渡三峡水库可以运行65年左右,而不修建只能运行50年。 (4)修建溪洛渡水电站的环境效益主要从修建水库对于防洪、泥沙淤积及能源消费角度分析。从防洪看,修建溪洛渡水电站,可以有效调蓄洪水,减少下游川江洪涝灾害的发生;从减少淤积看,有效减少三峡库区及重庆港的泥沙淤积;从能源消费角度看,修建水电站可以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能源,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43. 我国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晚,近年来大量承接广东省的产业转移,经济快速增长。图为辽中南工业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简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交通和资源的角度,比较辽中南工业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条件的异同点。 (2)辽中南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北部湾经济区借鉴辽中南工业区的经验教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 。 (3)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4)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利与弊。 【答案】(1) (2)延长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3)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低;资源丰富; (4) 利: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弊:可能加剧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交通、居住等压力增大。 【解析】试题分析: (1)、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从地理位置、交通和资源的角度去比较,相同点中海陆位置和交通可以从图中和图中的图例得出,不同点中的纬度位置可以从两图中两条纬线的纬度数得出,资源可以从图例中得出。主要考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能力。 (2)、辽中南工业区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区,该题可以借鉴与迁移德国鲁尔区的知识进行回答和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考虑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好多,如市场因素、劳动力因素(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价格)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工业联系、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以及其他因素例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和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考虑。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应从移出区和移入区、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影响应从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分析变化 【考点定位】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和产业转移问题。 44.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城镇位于 省境内,该省煤炭资源具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2)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区域能源基地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3)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当地收入,该地加强了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下图: 试分析该生产模式与向外输出煤炭相比,主要优势有哪些? (4)如果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示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请你就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山西。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主要表现为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3)减轻了运输压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能源的多样化,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保护环境。 (4)①优化能源基地上业结构,延长产业链;②发展新兴产业(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解析】试题分析: (1)图示影响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主要从资源丰富、交通、市场距离等方面分析。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是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促进山西煤炭资源的外运和加强当地的资源深加工相结合分析。 (3)从河流和地形分布分析,山西的煤炭运输主要向东南部运输,而受到南部黄河和东部太行山的阻隔,该生产模式与向外输出煤炭相比,主要优势是减轻了运输压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能源的多样化,增加了就业机会。 (4)煤炭资源开发对山西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加重两方面分析,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 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