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20 届高二年级入学考试地理试卷 时量:9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50 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内蒙古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域界线模糊 B. 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 和其他省(区、市)没有任何联系 2. 我国四大地区中,内蒙古属于( ) A. 东北地区 B. 东部地区 C. 中部地区 D. 西部地区 3. 下列不属于内蒙古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的特色品牌产业的是( ) A. 甘蔗加工业 B. 农畜产品加工业 C. 冶金、能源和化工工业 D. 特色旅游业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内蒙古区域界线明确;内蒙古区域内部自然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该区域具有 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丰富;内蒙古与其他省(区、市)是相互联 系的。故答案选 C。 【2 题详解】 我国四大地区中,内蒙古属于西部地区。 【3 题详解】 内蒙古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发展冶金、 能源和化工工业;利用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发展特色旅游业。而甘蔗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糖料 作物,甘蔗加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故答案选 A。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 塔里木盆地 B. 四川盆地 C. 松嫩平原 D. 太湖平原 5. 该地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 光照充足 B. 耕地面积广阔 C. 降水丰富 D. 消费市场广阔 【答案】4. A 5. A 【解析】 试题分析: 【4 题详解】 该地第一产业比重大,应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中以棉花种植和牧业比重最大,根据选 项,可能为塔里木盆地。 【5 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 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6. 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 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 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 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 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7. 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 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 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 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 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答案】6. A 7. C 【解析】 试题分析: 【6 题详解】 流域是指流向该河流的所有集水区域,所以黄河流域的划分是单一指标。选 A 正确。 【7 题详解】 乙在黄河中游,降水少于 200mm 的干旱区,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丙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 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丁是渤海,主要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选 C 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区域的划分及环境问题。 【知识拓展】气候干旱主要是西北内陆;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变率大的地方,如季风气候; 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与破坏生态环境有关,主要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酸雨主要发生在我 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多见;海洋污染主要发生在沿海海域;荒漠化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西北内陆最明显;泥沙淤积主要在河、湖地区,因破坏植被导 致。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为“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 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 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 石油、天然气丰富 B. 太阳能资源丰富 C. 煤炭资源丰富 D. 水能资源丰富 9. 若该方案实施以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B. 黄河的泥沙含量大幅减小 C. 增大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小冬春季节径流量 D. 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答案】8. D 9.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知识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熟悉我国区域地理知识,了解跨区域调配 的地理意义。 【8 题详解】 川、渝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我国目前不利用来发电,A 错;此地阴雨天多,太阳 能资源不丰富,B 错;煤炭资源不丰富,C 错;川、渝地区地势崎岖,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水能蕴藏量大,选择 D。 【9 题详解】 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变调水为调电,可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一部分 水用来调节黄河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A 对;对黄河的泥沙含量影响小,B 错; 与黄河上游蒸发量关系不大,增加冬春季节径流量,C 对;不会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D 对。 被称作陕西省“小南水北调”工程的引汉济渭项目,从陕西南部的汉江取水,经秦岭隧道向 北调入渭河,工程全面完工后年调水量 15 亿立方米左右。读“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回答 下面小题。 10. 引汉济渭工程的劣势有( ) A. 水源地可调水量不足 B. 调水过程中水资源的蒸发损耗大 C. 需修筑的隧道长 D. 水源地污染严重 11. 关于引汉济渭工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解决渭河平原的缺水问题 B. 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 武功段的渭河径流量增多 D. 促进渭河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10. C 11. D 【解析】 试题分析: 【10 题详解】 水源地可调水量充足;调水线路主要在秦岭南侧,气候湿润,过程中水资源的蒸发损耗量并 不很大;汉江水源地工业较少,无污染;汉江和渭河的分水岭为秦岭,引汉济渭工程需凿通 秦岭,工程量大。 【11 题详解】 引汉济渭工程只能缓解渭河平原水资源紧张状况;可能使渭河平原地下水水位上升,可能引 起土壤盐碱化;武功段在渭河的上游河段,引汉济渭工程对武功段的径流没有影响;引汉济 渭工程,能缓解渭河流域的水资源不足现象,促进渭河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灌溉水源是影响两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 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13. 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 ①甲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米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乙图所示地区 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12. A 13. B 【解析】 本组题通过区域比较的方法考查两区域的部分特征。甲图为新疆的坎儿井景观,乙图为黄土高 原的窑洞景观。两区域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多为粉沙性土壤。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 区,其中乙图居住景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垂直节理发育。 下表是 20 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 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 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 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5.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 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 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 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 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答案】14. D 15. C 【解析】 本题组考查沙漠化及其治理。沙尘暴天气是区域土地沙化的预警和表现,也是干旱区生态环 境恶化的显示。治理沙漠化要因地制宜,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比较科 学实用的做法。 【14 题详解】 我国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排除 C;我国气候局部有变干的趋势,A 不准确;全球气 温升高,地面植被并没有因此而大量死亡,B 错;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最可能是西北干 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沙尘暴天气增多,沙尘侵袭范围扩大所致。 【15 题详解】 沙化区缺乏水源,在沙化区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不合适,A 错;在干旱地区 发展畜牧业也要因地制宜,不能无节制,B 错;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不可能实 现,D 错;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最科学,选 C。 近年来,青藏高原上湖泊面积突然扩大的趋势不断持续,首先被观测到的是人口相对稠密的 藏南地区湖泊面积扩大,接着在藏东、藏西、藏东北均发现湖泊面积扩大现象。除范围越来 越广之外,单个湖泊面积扩张速度也不断加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高原上湖泊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有( ) ①青藏高原整体不断抬升 ②降水增多 ③冰雪消融量增加 ④植被破坏严重,入湖水量增 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7. 高原上湖泊面积扩大的不利影响有( ) ①优质草场被淹 ②降水增加,产生洪涝灾害 ③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④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增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6. B 17. C 【解析】 试题分析: 【16 题详解】 高原上湖泊的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有全球变暖导致冰雪消融量增加,或降水增多等。导致入 湖水量增加,②、③对。高原的海拔没有明显上升现象发生,①错。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人 类活动少,没有严重的人为破坏,④错。所以 A、C、D 错。 【17 题详解】 湖泊面积扩大 ,湖泊水位上升,导致优质草场被淹,①对。降水增加,但高原上排水条件较 好,不会产生洪涝灾害,②错。对生态环境有影响,但不是迅速恶化,③错。降水增加,山 区植被稀疏,水土保持能力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加,④对。所以 C 对。 考点: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是我国新增的 4 处重要湿地。读下图,完成下面小 题。 18. 与图中 4 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A.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 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 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 都濒临长江,常因长江洪水泛滥而积水 19. 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是( ) A. 修筑梯田,种植作物,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 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 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 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答案】18. D 19. A 【解析】 试题分析: 【18 题详解】 图示几处湿地的分布主要位于地势较高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同时地形相对周围地区低 洼,容易积水;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形成湿地的水源来源;高原和高山地区的湿地,水 源不是来自于河流泛滥,一般来源于山地的地下水。故选择 D 项。 【19 题详解】 湿地不能改造为农业用地,应保持原来状态,或变为湿地公园,为人类服务。结合题文材料 也可知开垦田地、扩大牧地,排干湖水,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环境破坏。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特征、湿地的形成条件,湿地的价值和保护。 下图为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甲、丁两地气温相同。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该山地北坡属于( ) A. 阳坡、迎风坡 B. 阴坡、背风坡 C. 阳坡、背风坡 D. 阴坡、迎风坡 21. 甲、乙、丙按气温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丙、乙、甲 D. 乙、甲、丙 【答案】20. B 21. D 【解析】 试题分析: 【20 题详解】 由于甲、丁两地气温相同,而甲地的海拔高度明显高丁甲地,故判断甲地(北坡)位于阴坡; 根据图示山顶积雪的分布状况,北坡雪线较高,南坡雪线低,而南坡又是向阳坡,故判断南坡 应为迎风坡,降水量丰富,故雪线较低,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因此北坡为阴坡和 背风坡,选 B 项。 【21 题详解】 由于甲、丁两地气温相同,甲乙两地位于同一侧山坡,乙处的海拔高度高于甲处,故判断乙 地气温低于甲地;而丙丁位于同一侧山坡,丙地海拔高度低于丁地,故判断丙地气温高于丁, 即高于甲地。因此该题选 D 项. 【考点定位】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雪线的因素。 【名师定睛】本题难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掌握坡向和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气 温、降水量对雪线高度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结合向阳坡和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的 水、热条件的差异分析。 相关知识总结如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山麓向山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类似于从赤道 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基带的判断: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同纬度的地带性自然带相同。 (3)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判断: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高度以及山体的相对高度是自然带谱复 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同一高度,纬 度越低,自然带数量可能就越多。 (4)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影响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是山体所在纬度和坡向。纬度低,则同 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纬度高,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同一山体,阳坡上同 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阴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5)雪线高低的判断:影响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坡向、季节等。5000 米以上的高山山顶一 般会出现终年积雪,形成积雪冰川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迎风坡低于 背风坡;阴坡低于向阳坡。并且同一坡面,夏季雪线下界高于冬季。 下图为海南岛聚落和高速公路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2. 影响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河流 B. 政策 C. 气候 D. 地形 23. 关于甲、乙两聚落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甲聚落的规模小 ②乙聚落空间分布分散 ③甲最可能为城市聚落 ④乙聚落聚居的人口多 A. ②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2. D 23. A 【解析】 试题分析: 【22 题详解】 海南岛地形中间高,四周低,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主要是受地形影响,答案选 D 【23 题详解】 甲位于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聚落规模大,易形成较大的聚落,可能形成城市聚落,乙 位于山区,聚落空间分布分散,人口少,故答案选 A。 【考点定位】影响交通线路、聚落分布的因素。 下表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山东省某市迁入入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A. 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B. 老年人口比重低于青少年人口 C. 男性人口比重高于女性人口 D. 以中老年人口为主 25. 迁入人口对该市可能导致的影响有( ) A. 导致该市非农业用地的减少 B. 扩大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C. 减轻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D. 加剧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答案】24. B 25. 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本题的关键是读懂表格内容。 【24 题详解】 中青年(15—59 岁)、老年(≥60 岁)、青少年人口(≤14 岁)年龄段的范围;由表中数值可 知该市迁入人口以中青年人口为主,故排除选项 AD;通过计算可知男性人口数少于女性人口 数,所以男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女性人口,故排除选项 C;老年人口约 6.54 万左右,青 少年人口约 8.88 万,总人口数相同,所以老年人口比重低于青少年人口,故选项 B 正确。 【25 题详解】 迁入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市非农业用地会增加;该市的资源条件、科技条件等材料 中没有显示增加,迁入人口增多,对资源等消费量增加,所以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可能有所 降低;迁入人口增多,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该市迁入人口以中年人口为主,属于劳 动人口,会加剧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故选项 D 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计 50 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6.下图表示 2000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下面的图和表,完 成问题。 ⑴ 据图分析 2000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⑵ 据表分析 2000 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⑴ 从产业结构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 ⑵ 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⑶ 对迁入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交通压力、环境问题 加剧等负面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 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等问题。 【解析】 【分析】 小题 1 主要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小题 2 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小 题 3 重点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进行分析。 【详解】第(1)题,由图直接分析可得出 2000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特征,然后进一步 分析其原因。第(2)题,由表可直接分析得出 2000 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由经济 欠发达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省区,内陆省区流向沿海省区,促使这种迁移特征的原因在于地区间 的经济差异。第(3)题,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丹江口水库(下左图),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 湖、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 材料二 下右图为东北局部地区水系分布图。辽河南去,松花江北流,中间是微有起伏 的分水岭,辽河与松花江间的最短距离只有 100 多千米。现规划打通东辽河上游与第二松花 江,筑库、开渠、凿河,形成松辽运河(下右图虚线工程)。松花江洪水期调往辽河的水量在 400~500 亿立方米,远超南水北调东线三期工程的调水量。 材料三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江汉鱼米乡”。 江汉平原物产丰盛,是中国重要的 商品粮基地之一,但近年来其商品粮基地的地位逐渐下降。 ⑴ 简述右图所示调水工程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 ⑵ 分析江汉平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⑶ 为保证调水工程水源区的水量和水质,从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的角度简述上左图所示地区 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⑴ 优势:地势平坦,调水距离短,工程量小;调水量较大。 不足:冬季河流有结冰期,影响调水的运行。 ⑵ ①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快,非农用地在不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不断下降;②农业 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小;③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使得耕地面积下降;④江汉平原地 处汉江上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不稳定。 ⑶ 水量方面:保护水源区的植被,涵养水源;在城市发展中节约用水,循环用水,提高水资 源利用率;实施阶梯水费政策。 水质方面: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保证水的清澈度;减小城市中的污水排放量,预防水 体污染。 【解析】 【分析】 小题 1 主要比较调水工程的差异;小题 2 重点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小题 3 重点考查解决问 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农业、综合治理措施等。 【详解】(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中下游平原调水到华北平原,要经过山区,距离较远; 而辽河与松花江的调水工程主要在东北平原上,地势更平坦,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距离更近; 调水量较大。不足之处是纬度高,冬季结冰期长,影响调水的运行。(2)我国传统商品粮基 地的地位下降主要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发展花卉、 养殖、乳畜业等,使得耕地面积下降;而江汉平原地处长江的中游,易遭受洪涝灾害,主要 的原因与围湖造田有关,近年来的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使得耕地面积下降;再加上江汉平 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洪涝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不稳定。 (3)水量方面:要从开源和节流做起。开源:保护水源区的植被,涵养水源;节流:在城市 发展中节约用水,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阶梯水费政策。 水质方面:要从源头和利用过程中采取措施。源头: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保证水的清 澈度;利用过程中:减小城市中的污水排放量,预防水体污染。 【点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水要穿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方城,在方城垭口处开挖 17 米深 的明渠,就可以从这里滔滔北流达淮河流域,沿黄淮海平原北流入北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过黄河采用隧洞方式,穿过黄河的隧洞总长 4250 米,埋深 23~31 米,采 用双洞并排穿越,隧洞轴线间距最宽处为 28 米,近间距为 19.3 米,净过水内径 7 米,加衬 砌外围部分,整个洞直径约 9 米。故工程量远大于辽河松花江的调水工程。 28.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 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材料 2:“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材料 3:“30 年来三江平原东方白鹤数量变化图”。 (1)三江平原位于 A、B、C 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 A 是___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_,C 是_____________。分析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 2,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3)材料 3 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什么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答案】⑴ 乌苏里江 松花江 黑龙江 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 渗。 ⑵ 粮食等需求增加,盲目对土地资源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 ⑶ 生物多样性减少。 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⑷ 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 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 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东北的湿地为背景考查湿地的成因、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详解】第(1)题,要注意三江平原上三条江的位置关系,再从地形和气候角度探讨湿地的形成 原因。第(2)题,从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沼泽数量变化的危度分析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 的原因。第(3)题,材料 3 反映的是三江平原生物数量减少问题,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还会引起 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碱化等现象。第(4)题,从工程、管理、生物等方面回答湿地保 护的有效措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