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五章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五章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第13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 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 地理问题。‎ ‎4.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 之间的关系。‎ ‎5.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6.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7.掌握主要地区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重点)‎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重点)‎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难点)‎ ‎4.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重点)‎ ‎5.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6.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对应 关系。(难点)‎ ‎7.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难点)‎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用书P94]‎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续 表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CO2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O2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O2‎ ‎ 河流径流量减少对河流下游有何影响?‎ 提示: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发生咸潮;土壤盐碱化;水质变差,河口生态环境破坏等等。‎ ‎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对中、下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中下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 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要素 相互作用 气候 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续 表 要素 相互作用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解析] 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大陆西岸,紧靠太平洋分布,造成南美洲地势大致西高东低,故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故选B。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是沉积作用的结果,与地壳运动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无关;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流经的结果;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是暖流、东南信风(迎风岸)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 B ‎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 (2014·高考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 瓶状茎、多刺、硬叶等性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阳光灼伤,说明该地高温干燥。‎ ‎[答案] D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高考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第1题,从图示三条曲线分析,Ⅰ曲线在热带森林带最大,且在森林带明显高于草原带和荒漠带,应为降水曲线;Ⅱ曲线在草原带和荒漠带明显高于森林带,应为蒸发曲线;Ⅲ 曲线在热带森林带最高,依次向亚热带森林带和温带森林带递减,应为气温曲线,B项正确。第2题,甲地气温不如丁地气温高,热量不如丁地丰富,A项错误;与丙地相比,乙地为热带森林带,降水量大,蒸发量小,B项错误;刚果盆地主要植被为热带森林,格陵兰岛主要是苔原和冰原,所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C项正确;伊朗高原植被大部分为半荒漠草原及荒漠,恒河平原植被大部分为热带森林和热带草原,二者相比,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小,D项错误。‎ 答案:1.B 2.C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4·高考全国卷Ⅱ,T8~T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3~4题。‎ ‎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第3题,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第4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耐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项正确。‎ 答案:3.B 4.C 扫一扫 进入91导学网(www.91daoxue.com)‎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生用书P96]‎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 同一种气候类型只能形成同一个自然带吗?‎ 提示: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 同一个自然带只能发育在同一种气候条件下吗?‎ 提示: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 观变化 例证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 提示: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的分布,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1 200米。‎ 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4.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理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 高纬度地 区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被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 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 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 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 地下水丰富 尼罗 河谷地 热带 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 (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2)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经过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和雷州半岛,那么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因此,依次对应的自然景观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故选C。第(2)题,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方式。在当时战乱不断的状况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这种建筑方式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乱,故选A。‎ ‎[答案] (1)C (2)A ‎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所在纬度 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 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续 表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 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图示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 (2015·高考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 第(1)题,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森林生长,林线就高。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甲地受暖湿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好,因此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故选D。第(2)题,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严寒漫长。地势低洼的地区冻土发育,排水不畅,冬季地温过低,夏季土壤水分过多,均不利于树木存活,而地势较高的地区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因此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选C。‎ ‎[答案] (1)D (2)C ‎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分析和判读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 (高考上海卷)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 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分析其原因。‎ ‎[解析] 此题考查非地带性的成因,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由于巴塔哥尼亚高原西侧紧靠安第斯山脉,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气候变得干旱。‎ ‎[答案] 地处西风带,西南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      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山东卷)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沿OF方向,由高山荒漠带→山地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依次递变,主要是热量发生变化,水分变化不明显;沿OE方向,由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依次递变,主要是水分发生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可推出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故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沿OF方向相同植被由高山类型逐渐过渡到温带类型,说明主导其变化的因素是热量,故A正确。‎ 答案:1.B 2.A ‎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2015·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4.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 C.海拔 D.热量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自然带的垂直变化以及基带可以看出,该地降水较少,且山地海拔较高,最高海拔将近7 000 m,而秦岭、南岭的海拔在4 000 m以下,所以排除A、B两项。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基带为1 000~2 000 m,可以排除D(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在4 000‎ ‎ m以上)。所以选C项。第4题,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图中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有所不同,其中乙、丙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甲、乙缺失高山草原带。乙从山地草原带直接到了高山草甸带,中间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和高山草原带,原因是乙地在该高度的水分不能适应森林的生长。因此影响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答案:3.C 4.B ‎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分析和判读 ‎5.(高考上海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1 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 图2 非洲三地气温、降水量图 ‎(1)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是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是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读甲地和乙地的气候资料图,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角度说明原因。第(2)题,由题干可知,丙地气候特点应该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结合丙地的位置,考虑地形、洋流等因素即可回答。‎ 答案:(1)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差异。‎ ‎(2)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的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 扫一扫 进入91导学网(www.91daoxue.com)‎ ‎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生用书P100]‎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  ‎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现象,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图2)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图3)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的自然景观的差异。‎ 图1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 图2 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垂直带谱图 图3 我国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的时间长,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因而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同一山体的两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1.问题探究 ‎(1)简析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大的原因。‎ 提示:南坡纬度较北坡低;南坡相对高度大于北坡。‎ ‎(2)说明南坡雪线低于北坡的原因。‎ 提示: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 ‎(3)该山同一自然带北坡分布高度高于南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坡的水分条件比南坡差。‎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C (2)A ‎(2016·上海市十二校联考)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2)比较甲图和乙图两座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度和降水量有关。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雪线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的差异。第(2)题,垂直自然带谱的比较主要从自然带类型丰富程度、基带差异、同一类型自然带海拔高低差异等方面进行。第(3)题,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答案:(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学生用书P101]‎ ‎(2016·安徽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种植乔木,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 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 解析:第1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虽然A、B、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第2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种植乔木,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 答案:1.C 2.A ‎   (2016·山东德州二模)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3~4题。‎ ‎3.与①自然带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 C.江南丘陵 D.西西伯利亚平原 ‎4.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解析:第3题,①自然带所在地区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大,说明位于热带;地面干燥指数小,说明气候湿润,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与亚马孙平原一致。第4题,③—⑥—⑦—⑧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差异不大,而地面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即越来越干燥,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①—②—③—④自然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面热量年净收入上,水分条件则没有太大变化,即热量条件存在差异,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注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水热两个因素都有变化。‎ 答案:3.A 4.D ‎(2016·忻州一中、临汾一中等四校一联)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5~6题。‎ ‎5.推测图④中大陆东岸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荒漠 ‎6.导致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海陆分布 C.洋流性质 D.大气环流 解析:第5题,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纬度都达不到45°,在45°附近东西距离只有500千米的,只有南美大陆。南美大陆东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荒漠,故选D。第6题,从图中看是地壳的隆起使气流的影响发生变化,水分条件随之变化,最终影响到植被的变化,故选A。‎ 答案:5.D 6.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